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全2册) [The Invention of Science: A New History of The Sci]

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全2册) [The Invention of Science: A New History of The Sc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伍顿 著,刘国伟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革命
  • 知识史
  • 西方文明
  • 历史
  • 文化
  • 科学哲学
  • 17世纪
  • 知识演变
  • 新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5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39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Invention of Science: A New History of The Sci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8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是你的人生态度

为这个世界每天出现的新事物、新想法而喝彩,你就是科学人。

2、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是你的思维方式

不盲信**,坚持怀疑、思考、求证,你就是科学人。

3、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是你的日常生活

小到水龙头里的自来水,大到宇宙空间中的人造卫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就是科学人。

4、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是你的人生真相

从显微镜下的细菌到望远镜下的星空,每天看到真实的世界,你就是科学人。

5、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是你每天一点点的创新。

科学革命不是突然爆发,也从未结束。它是一片从0到1的浪潮,思考不落窠臼,用思维改变世界,你就是科学人。

6、大奖赢家,质量保证。

本书2016年荣获美国四大历史类奖项之一的美国麦吉尔大学坎迪尔历史奖优秀奖。另外,此书得到奖项还有:《自然》杂志年度20本想读的书、NBC频道科学技术类好书、世界经济论坛技术类好书、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好书等。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科学造就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不是自古就有的,现代意义的科学探索只是近500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它的出现和发展造就了我们现在的世界。这世界是在何时、怎样产生的呢?本书讲述了那场非凡的、孕育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革命,以及这场革命如何改变我们自身及这个世界。


在离我们还不算太遥远的1492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重要知识已经出现,不存在进步的概念,对世界的解释来自过去的先贤而不是未来的探索者。


一场悄然爆发的科学革命为旧时代画上句号。最初由数学革命**的制图学、测绘学、航海术、透视法等技术开始将自然数字化并改变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控制力。接着,显微镜、望远镜、温度计和气压计的发明带来了尺度革命,增强人的知觉,让人的眼界上升至无垠的宇宙,下落到多彩的微生物界。在此之外,信息革命伴随着印刷机促成出版文化的兴起,**的语言被削弱,信息开始被广泛交流、分享和比较。最终,科学宣告诞生。


新科学拥有殉道者(布鲁诺,伽利略)、英雄(开普勒、波义耳)、宣传者(伏尔泰、狄德罗)、耐心的耕耘者(吉尔伯特、胡克)。它引发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消灭了对炼金术、占星术和巫术的信仰。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因它而起,继而促成对现代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革命。本书将改变我们对这一伟大变革发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更加清楚现在的世界从何而来,也将有因此预见可能的未来。


本书荣获2016年麦吉尔大学坎迪尔历史奖优秀奖。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戴维?伍顿(David Wootton),约克大学年度历史教授,目前专攻16世纪-18世纪的科技和文化史,著有《保罗?沙尔皮》(Paolo Sarpi,1986)、《坏医学》(Bad Medicine,2006)、《伽利略》(Galileo,2010)等书。曾经参与英国学院罗列讲座(2008),牛津卡莱尔讲座(2014),波士顿本尼迪克特讲座(2014)。2016年凭《科学的诞生》荣获麦吉尔大学坎迪尔历史奖优秀奖。

------

【译者简介】

刘国伟,河南浚县人,河南大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已出版《理想国》《万有引力》《你并不特别》《孤岛的诗歌》《21号男孩》等译著。


精彩书评

“17世纪见证了现代科学特有的思维模式的出现。就这个在知识上骚乱和变革的时代而言,大卫·沃顿清晰地描述了它的标志性人物、实验和论战。从科学的性质,把它和其它思维模式区别开来的东西,到它如此成功的原因,他提供了一些透彻、新颖的见解。这部引人入胜的学术性著作应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马丁·里斯(Martin Rees),皇家天文学家,2005-10年间任皇家学会会长


“这是一本上乘之作,同时令人信服,持修正观点,意义深远。它提供了似乎是多年来新颖、重要的对科学革命的描述。沃顿的风格清晰、有力,并且他天赋优异,能够清晰地解释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真可谓才华横溢。”

——迈克尔·亨特,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教授


“大卫·沃顿的《科学的发明》是一部真正值得注意的学术著作。他的著作拥有富有创造性的、创新的语言学基础,考察了词语的发明和再定义,将其当做了一种新的对自然的理解的标识,并通过这些标识来接近那种新理解。他的博学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论证令人信服。”

——欧文·金格瑞契,哈佛大学天文学荣誉教授和科学史荣誉教授


“伍顿是一名优秀的解释者,他熟练运用材料使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难以理解的想法变成显而易见,令人津津乐道。”

——马睿思·普林斯,《波士顿环球报》


“伍顿讲述了他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人物。他的写作机智有趣,充满了惊喜。”

——罗伯特·克瑞丝,《华尔街日报》


“对科学革命的精妙写照。”

——2015年《金融时报》好书评语


“新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史。”

——亚当·高普尼克,《纽约客》


“真知灼见......即使对此问题殚精竭虑的学者也会在本书汇总发现引人注目的新观点。”

——《经济学人》


“敏锐,发人深思,思维深刻,言辞优美。”

——《自然》


“又一次‘宇宙大爆炸’”

——洛兰·达斯顿,《卫报》


目录

引言

现代科学是于1572—1704 年被发明的。虽然在1572 年以前,存在一些我们称作“ 科学”的知识体系,但只有天文学的运作略似于现代科学。

·····

第一章 现代思维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比你料想的要年轻得多。没有人想象得到,人类的历史可以被设想成一种进步史。然而,仅仅三个世纪后,到了18 世纪中期,进步就已经开始显得不可避免,以至于要追溯进步至以前的整个历史。17、18 世纪的科学取得的进步是此前的知识体系无法企及的。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情况呢?我们现在拥有、而古罗马人和他们的文艺复兴崇拜者不曾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第二章 科学革命的思想

尽管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非常清楚他们的思想极其重要,我们也可以合理地将其工作描述为具有革命性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明确地告诉自己,“ 我正在发动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则是知识分子从20 世纪回望时的一种建构。

·····

第一部分 天空与地球

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人们对地球如何构成的理解发生了巨大改变,产生了水陆球体的概念。


第三章 发明发现

如今为新事物喝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态度,我们坚定地相信世界上会出现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知识。但在哥伦布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的首要目标是发掘失落的古代文化,而非确立新知识。宗教、拉丁语文献、亚里士多德哲学都认为,不存在新知识这样的东西。于是,看上去像新知识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放在记不起来的地方的旧知识,历史被认为是循环的。


第四章 行星地球

平板、半球、梨形、水球体、土球体、水陆结合球体,对地球形象的各种设想不断交融过程中,科学思维和方法逐渐展露雏形。

·····

第二部分 眼见为实

绘画透视技法的发明涉及数学原理在绘画表现法上的运用,确立了对数学控制自然的力量的新信心。视望远镜、显微镜对人的尺度感的冲击,人类的突然开始认识到自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五章 世界的数学化

数学革命。复试记账法的应用象征着一种尝试,即让真实的世界中一匹匹丝绸、一包包羊毛、一袋袋糖在数学上清晰可辨。由此,人类开始用数学之眼观察自己的世界和自己世界以外的宇宙,建立起一个数学底层架构的新世界。


第六章 格列佛的多个世界

尺度革命。望远镜、显微镜对人的尺度感产生了巨大冲击,人类不是宇宙的主宰,也不是唯一。在望远镜对准的巨大空间里,人类突然开始显得微不足道了。与此同时,在显微镜揭示的世界里,就连人们能够想象的最小的生物也似乎很复杂,结果人们普遍想象跳蚤身上也可能有跳蚤等,至于无穷。

·····

第三部分 制作知识

科学发明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它们成了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基础,我们遵从法则,基于实验得来的事实证据和判断检验假说,形成理论和法则。

经验-事实-假说-实验-理论-法则


第七章 事实

个人的经验、记忆经过科学工具的标准化后,成为“事实”


第八章 实验

一种可重复独立地被复制、可验证的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它被用来验证“假说”,形成“理论”。


第九章 法则

整理“经验-事实-假说-实验-理论”系统,形成一个新的大系统,称为“法则”。


第十章 假说/理论

整理“事实”与“证据”,可产生可靠的“假说”,“假说”经“实验”检验后,即成为“理论”。


第十一章 证据与判断

人类思维和感官一接触便认识到的知识或规律称为“感性直观”和“理性直观”,两者之和是为“证据”。人类通过“证据”在科学系统“经验-事实-假说-实验-理论-法则”中前后移动。

·····

第四部分 现代的诞生

科学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不同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由此诞生。


第十二章 机器

新机器促进了新的思维方式。印刷机是最典型的代表,引发了信息革命。因为印刷机的出现,出版业成本降低,创新者们有了发声的渠道,思维能被广泛交流和比较,公认的权威发言的影响力被削弱,私人知识成了公共知识。


第十三章 世界的祛魅

科学的诞生意味着在原则上,人们再不受神秘的、不可预知的力量的控制,原则上人类能够通过计算的方法,控制一切。那相应地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第十四章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中心主张是,知识(至少是那种他正在提倡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说,如果你明白了某种东西,那么你就获得了控制并再造某种自然效果的能力。人的技能的产物远非必然次于自然的产物,人类能做的东西在原则上远超自然曾经做的东西,其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脚步

·····

结语 科学的发明

我们需要反思,去询问接受科学革命的现实的后果是什么。


第十五章 对自然的蔑视

人类有了科学,加速了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但我们还远没有自认为的那么完美。


第十六章 这些后现代的日子

对科学的诞生过程是一种后见之明,但它仍是一种客观描述,并非牵强附会。


第十七章 “我知道什么?”

科学革命是一个单一的改变过程,是累积的结果,不是一种重复多次的变化,而是几个不同类型的、互相重叠的、彼此交织的变化,事实上,它从未停止。

·····

一些长注释

关于希腊“科学”和中世纪“科学”的注释

关于宗教的注释

维特根斯坦:非相对主义者

关于相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者的注释

关于日期和引文的注释

关于互联网的注释


致谢词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引 言

这是一个哲学浩浩荡荡而来的时代。逍遥学派也许仍想制止这一潮流, 或者[ 和薛西斯(Xerxes)一起] 给海洋套上脚镣,以阻碍自由哲学的泛滥。我想,我明白旧垃圾何以必须被丢掉,破败的建筑何以必须被推倒,并且它们何以必须被浩浩洪水冲走。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为一种更壮丽的哲学奠定新的基础,使其永远不会被推翻。这一哲学将根据经验和感觉来考察自然诸现象,从自然界各种原物中推导出事物的原因,因为根据我们的观察,它在技术上是可以制作的,是机械学确凿无疑的证明。毫无疑问,这是创建一种真正的、永恒的哲学的途径,舍此无他……

—亨利·鲍尔(Henry Power),《实验哲学》(Experimental Philosophy),1664


现代科学是于1572—1704 年被发明的。1572 年,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观测到了一颗新星;1704 年,牛顿出版了他的《光学》(Opticks)。该著作证明白光是由彩虹的七色光构成的,你可以用一面棱镜将它分成它的构成色彩;色彩是光所固有,并非物体所固有的。虽然在1572 年以前,存在一些我们称作“ 科学”的知识体系,但只有天文学的运作略似于现代科学。天文学拥有一些基于大量证据的复杂理论,因此能够做出可靠预测。在1572 年后的那些年里,被首先改造成了真正的科学的,也正是天文学。在1572 年后的那些年里,是什么让天文学成了一门科学的呢?它拥有一个研究项目、一个专家团体,准备根据新的证据,质疑每一种久负盛名的定论,如天空中不可能有变化,天空中的所有运动都是圆周运动,天空由一些水晶球体构成。


天文学指引向哪里,其他新科学就跟到哪里。要想确立这一主张,我们就要审视1572—1704 年发生的情况。我们还要向后看,审视1572 年之前的世界;向前看,审视1704 年之后的世界。我们也要应对一些方法论的讨论。第6—12 章涉及1572—1704 年之间的核心时期,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3、4、5 章主要审视1572 年以前的世界。第13、14 章既审视稍早于1704 年的世界,也审视稍晚于1704 年的世界。第2、15、16、17 章涉及的则是历史编纂学、方法论和哲学。


引言包含的两章为随后的一切奠定了基础。第一章简要提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解释了“ 科学革命”思想的由来、某人认为不存在科学革命的原因,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是历史分析的合理范畴。


思想的曙光:探索人类认知世界的伟大征程 从仰望星空,到解析分子的微观奥秘;从丈量大地,到探究生命的起源,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本特定著作,而是带领读者回溯人类思想史长河中,那段荡涤旧观念、重塑新认知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科学的黎明。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学会“看见”世界,如何从蒙昧走向理性,如何用严谨的方法论构建出认知体系的史诗。 第一卷:挣脱束缚的思维,点燃理性之火 漫长的中世纪,人类的智慧被宗教教义和古老权威所束缚。自然现象被赋予神圣的解释,对世界的求知更多的是对既定真理的重复而非探索。然而,在思想的暗流中,总有不甘平庸的灵魂,开始质疑,开始观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这个世界。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重返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寻访那些敢于挑战传统的声音。哥白尼,这位遥远的波兰教士,他的“日心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天体运行轨迹的细致观测和数学推演,是对托勒密地心说的勇敢颠覆。他的理论如同惊雷,炸开了沉闷的天空,将人类从宇宙中心的傲慢中唤醒,让我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也打开了对宇宙更广阔的想象。 紧随其后,伽利略,这位意大利的巨人,用他的望远镜,将目光投向了夜空深处。他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坑洼,看到了木星的卫星,看到了金星的盈亏。这些前所未见的景象,如同一块块砖石,不断瓦解着亚里士多德几千年来牢不可破的自然观。他的自由落体实验,更是以简洁的逻辑和严谨的测量,推翻了“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谬误,为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伽利略的勇气,在于他不仅敢于观察,更敢于挑战权威,他用实验和逻辑,将自然哲学推向了科学的殿堂。 然而,科学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宗教的迫害,教会的压制,使得这些先驱者们尝尽了苦难。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的思想如同种子,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悄悄生根发芽。 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方法”的思考,比对具体科学发现本身更为关键。弗朗西斯·培根,他提出的“归纳法”,强调从个别事实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他呼吁人们摆脱“偶像的偏见”,理性地观察和实验,将科学的目光从书斋和教堂引向大自然。他的“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科学价值最响亮的呐喊。 笛卡尔,这位法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以他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的新篇章。他在数学上的贡献,特别是解析几何,将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为描述物理现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他提出的“怀疑一切”的方法,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层层剥离,直至找到最根本的真理。这种理性主义的精神,渗透到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还将触及那些在医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开始萌芽的早期探索。维萨里,通过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研究,纠正了盖伦的许多错误,为现代解剖学奠定了基础。波义耳,通过对气体的研究,提出了“波义耳定律”,将化学从炼金术的迷雾中拉了出来,走向了定量的研究。这些零散的火花,都在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第二卷:严谨的体系,构建世界的语言 当理性之火被点燃,人类的求知欲便如野草般疯狂生长。科学不再是零散的观察和猜测,而是开始构建起一套严谨的体系,一种能够精确描述和预测世界的语言。 艾萨克·牛顿,无疑是这场革命的集大成者。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普适法则。他的三大运动定律,更是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发现了深刻的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他发展出了描述这些规律的数学工具——微积分。这种将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强大能力,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牛顿之后,科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细分和深入的阶段。在物理学领域,我们看到了对电和磁的探索。法拉第,这位出身贫寒但天赋异禀的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后来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铺平了道路。麦克斯韦,则将法拉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思考,用数学语言进行了统一,提出了描述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将其速度与光速相等,从而宣告了光是一种电磁波,将光学、电学和磁学融为一体,完成了第二次伟大的统一。 在化学领域,拉瓦锡,这位被誉为“化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说,提出了氧化学说,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将化学研究带入了精确和定量的时代。他的工作,使得化学从一门混乱的学问,转变为一门有条理、可预测的科学。 在生物学领域,林奈的植物和动物分类系统,为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框架。他的双名法,至今仍是科学命名的标准。达尔文的进化论,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将生物学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例如,实验科学的兴起,强调通过可控的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科学社群的形成,各种学会和期刊的出现,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加高效。科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温度计、气压计等)的不断改进,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感官和观察能力。 超越书本,抵达思想的深处 这部关于科学诞生史的叙述,并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和人物的介绍。它更是一次对人类理性精神的礼赞,一次对求知欲望的讴歌。它揭示了科学并非是某种神秘的“天启”,而是人类通过不懈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辩论,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认知体系。 我们将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线性的,充满了曲折、争议甚至反复。权威的挑战,旧理论的颠覆,新思想的传播,都伴随着巨大的阻力。然而,正是这种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否定的能力,使得科学充满了活力,能够不断逼近真理。 本书也将引导读者思考,科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追问。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一种探索未知、理解奥秘的精神。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到我们的思维模式,都烙印着科学革命的深刻印记。 这是一场关于解放思想的伟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它所孕育的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回顾,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的光芒是如何在黑暗中逐渐闪耀,理性之火是如何最终照亮了整个世界。这是一段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叙事,它激励着我们继续怀揣好奇,拥抱理性,用科学的眼光去探索更广阔的宇宙,去理解更深刻的生命,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展开,而是通过主题的切换,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科学的诞生”。有时候,它像是在解构一个谜团,比如“为什么笛卡尔的机械论能够取得那样的支配地位?”;有时候,它又像是在还原一个现场,比如描绘早期天文台的工作日常。这种跳跃性叙事,避免了阅读疲劳,反而让人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作者对那些“失败”的理论和被历史淘汰的路径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分析。这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偶然性是多么巨大,今天被奉为圭臬的真理,在当时可能只是众多竞争者中的一个。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更加成熟和公正,它在赞颂进步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任何“终极真理”保持警惕。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伽利略发现了什么”或者“牛顿完成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发现背后的社会动力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早期科学家的社交网络和知识交换方式时所下的功夫。他们是通过书信、沙龙、秘密社团进行交流的,这种“无形的学院”才是真正的思想熔炉。这种对知识生产环境的描摹,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群体协作、互相挑战、共同构建的产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因为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实验的语言化”是如何影响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这些都超出了我以往对科学史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真是太迷人了。它没有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更像在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探险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科学”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出来的过程的剖析。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方法、实验的意义,在当时其实都是一场场观念上的革命。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思想家们在面对未知世界时既兴奋又迷茫的心态。他们不再仅仅依赖古老的权威,而是开始相信眼睛和动手实践的力量。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世界观的颠覆。作者的文笔流畅,能将复杂的哲学思辨和技术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它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知识体系,意识到这一切并非是必然出现的,而是充满了偶然、争论和无数次艰难的抉择。这不只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解放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一点是它对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关注。我原以为科学革命是一个均匀发生在中欧的事件,但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思想家们是如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推动变革的。比如,某些地区对炼金术和神秘主义的接受程度,反过来是如何促进了对物质世界更深入的观察。这种多中心、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的理解。它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多元的张力。我能看到,知识的传播和接受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受到当地政治环境、宗教教义乃至气候条件的制约。作者巧妙地利用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位学者是如何因为一个理论而被教会审视,或者某个技术发明是如何在民间悄悄流传,这使得整个历史进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

我必须说,作者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你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厚情感——既有对其洞察力的赞赏,也有对其时代局限性的理解。在描述那些试图将自然界量化、数学化的尝试时,文字充满了力量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刻度和圆规留下的痕迹。它让我对“理性”的起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明白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理性、经验主义的拉锯战中艰难塑形而成的。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回到过去,亲身参与到那场伟大的认知革命之中。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并深刻影响了我看待今天信息爆炸时代的视角。

评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

较新的科学史的著作,我没看见西方人写的西方科学史的书都收。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较新的科学史的著作,我没看见西方人写的西方科学史的书都收。

评分

很好

评分

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很好

评分

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