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琉历史关系档案(道光朝九、道光朝十、道光朝十一)(套装共三册)

中琉历史关系档案(道光朝九、道光朝十、道光朝十一)(套装共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图书标签:
  • 中琉关系
  • 琉球
  • 历史档案
  • 道光朝
  • 中日关系
  • 外交史
  • 史料
  • 明清史
  • 地方史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3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71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96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收录的每份档案均拟制标题,标注原书出处,撰写内容提要,采用编年体例,一体单栏影印形式,以方便读者的查阅使用。涵盖文书种类包括: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内阁题本、表文、起居注、内务府咨文、移会,以及乾隆十三年(1748年)即已宣布废止不用,只有琉球、朝鲜等清王朝属国的国王才使用的奏本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等全宗中有关中琉历史关系的档案,此前已出版自顺治朝至道光朝二十一年九月份的档案,本次是将道光朝二十一年九月份之后剩余未出完的近200件档案资料影印出版。这些档案已分别编于《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六编》及《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七编》中,本书在原有基础上,逐件摘写内容提要,注明原书出处,采用编年体例,重新整理编纂而成。中琉历史关系源远流长,从隋朝开始至清朝初年交往不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都是清政府有关机构及地方督抚在办理琉球国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记载了清代中琉在宗藩封贡、海难救助、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密切交往。


作者简介

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是我国目前建馆时间ZUI久、保存档案ZUI多的国家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整理编目、编辑研究、查阅利用、修复复制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保管的明清历史档案约1000余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多件,其余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馆藏档案中,汉文档案约占80%,满文档案约占20%,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国文字的档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道光朝九)

一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通事回国事题本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奉旨(1841.10.26)1

二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进贡副使林常裕在闽病故事题本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41.11.11)4

三  福州将军保昌为琉球国接贡船进口货物免税事奏折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1841.12.4)22

四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遭风难民由浙护送到闽照例抚恤事奏折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42.1.5)31

五  礼部尚书色克精额等为赐恤琉球国病故贡使事题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42.1.22)39

六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安插琉球国接贡船入驿事题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842.1.29)42

七  浙江巡抚刘韵珂为琉球国遭风难民照例抚恤事题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1842.1.30)45

八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饬委伴送琉球国贡使进京之知府中祐堪以委办大营粮台事奏片

[道光二十一年](1841)75

九  浙江巡抚刘韵珂为护送琉球国难民回国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奉旨(1842.4.3)79

一〇  国子监为催搭凉棚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六日(1842.4.16)83

一一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抚恤琉球国遭风难民事奏折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42.6.28)88

一二  内务府值年员外郞宝麟等为国子监搭造凉棚支领银两事呈稿 清册一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1842.7.1)95

一三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都通事回国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奉旨(1842.9.22)123

一四  福州将军保昌为琉球国接贡船回国循例免税事奏折 清单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1842.10.8)126

一五  浙江巡抚刘韵珂为琉球国船遭风漂入浙境循例抚恤事奏折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842.10.23)136

一六  闽浙总督怡良等为琉球国遭风难民照例抚恤事奏折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1842.11.22)143

一七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贡使起程进京日期事奏折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50

一八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进贡谢恩船到闽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57

一九  浙江巡抚刘韵珂为琉球国遭风难民照例抚恤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86

二〇  国子监为琉球官生毡袜虫蛀退换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1843.1.3)210

二一  管光禄寺事务关圣保等为给过琉球国官生阮宣诏等肉食并厨役工价银事黄册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843.1.12)215

二二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琉球国贡船到闽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43.1.13)218

二三  浙江巡抚刘韵珂为护送琉球国遭风难民赴闽事题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旨(1843.1.18)221

二四  礼部为琉球使臣到京应行照料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43.1.26)224

二五  奏为在紫光阁筵宴朝鲜琉球二国贡使照例拟赏单事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43.1.28)231

二六  拟加赏朝鲜琉球二国贡使物件清单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43.1.28)233

二七  朝鲜琉球二国贡使名单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1.29)236

二八  内务府堂主事桂林等为暂领办买琉球国来使饭食银两事呈稿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1.29)238

二九  礼部为请预先知照收贡日期处所事致内务府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1843.2.1)242

三〇  总管内务府为琉球国贡使向绍元等到京请照例赏给衣物等事奏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1843.2.1)251

三一  礼部为朝鲜琉球二国进贡方物到京事致内务府咨文 原奏贡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57

三二  总管内务府为颁赏朝鲜琉球二国王缎疋将库贮现有并改用名色数目缮单事奏片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76

三三  内务府堂主事桂林等为支领成做赏琉球国来使衣服等用绸布银两事呈稿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83

三四  总管内务府为查收琉球国进到贡物贮库备用事奏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1843.2.12)293

三五  礼部为琉球国使臣赴国子监瞻仰文庙日期事致内务府咨文 原奏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1843.2.21)297

三六  国子监为给发琉球官生衣帽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1843.2.26)304

三七  国子监官生入监读书应给衣服清册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1843.2.)309

三八  礼部为琉球贡使事竣自京起程归国日期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二日(1843.3.2)334

三九  吏部尚书恩桂等为遵旨查处伴送官嘉恒等事奏折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三日(1843.3.3)340

四〇  武备院为领取成做琉球官生跟伴皮靴需用物品银两事致内务府咨呈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1843.3.10)351

四一  内务府堂主事桂林等为办买琉球国来使饭食等用过银两数目事呈稿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1843.3.14)357

四二  国子监为催令派员赴监搭盖凉棚事致内务府咨文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1843.3.31)369

四三  福州将军保昌为琉球国贡船到关循例免税事奏折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843.4.19)374

四四  国子监为琉球官生所用器皿应行添补修理事致内务府咨文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843.4.25)383

四五  国子监阐福寺应用连板白布伞等物清册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391

四六  国子监琉球国毡帘上绒绳清册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401

四七  广储司行取帘板脑杆清册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405

四八  福州将军保昌为琉球国贡船到关循例免税事奏折 清单一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一日(1843.5.29)410

四九  福建巡抚刘鸿翱为循例抚恤琉球国遭风难民事奏折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1843.6.9)419

五〇  内务府员外郞宝麟等为国子监搭造凉棚支领银两事呈稿 清册一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1843.6.24)426


(节略)


前言/序言

封贡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制度,源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它由最初的中央政权处理地方政权和属国关系,逐步发展演变为中国封建王朝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的一种制度。

追溯中琉历史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早在隋朝大业元年(六〇五)隋炀帝就曾遣羽骑尉朱宽等出使琉球,中琉间有了初步交往。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在开国之初的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就遣使琉球,与琉球国建立了宗藩关系。自此,中琉关系历经王朝更迭,宗藩再续,即使相隔于海,往来交通不便,也册封不止,朝贡不辍,常来常往,频繁密切。直至清光绪朝初年,日本明治政府借口台湾牡丹社事件强行吞并琉球,废藩置县,中琉藩属关系始告终结,历时凡五百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五百余年只是转眼瞬间,但两国通过交往结成的密切关系,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一九九二年,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收藏保管的清代中琉历史关系档案的整理工作列上日程,先后整理影印出版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六编》及《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共收录档案史料三千余件。这些档案都是清政府有关机构及地方督抚在办理琉球国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记载了清代中琉在宗藩封贡、海难救助、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密切交往,反映出清朝统治者以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自居,册封朝贡,“厚往薄来”,推行封建的封贡制度,目的在于为清王朝统治营建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在与琉球交往的过程中,传播了中华文化,加强了联系,密切了关系。在一八四〇年以前,中国与外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与外国的交往,特别是周边国家主要是以宗藩封贡关系来维系友好交往。结藩而不干涉内政,是清朝统治者自始至终奉行的一贯藩封政策。正如清末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曾对外宣称的“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说明清政府与属国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册封朝贡关系。从这些档案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以大国自居的皇帝及其政府与其属国的友好交往,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清初,清政府的机构设置、文书制度等多沿明制,随着其统治的日益巩固及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要,逐步摒弃并设置了更适应社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的封建集权统治机构,形成了上行、下行、平行等诸多文书种类。选编出版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文书种类有:朱批奏折、录副奏折、上谕档、题本、表文、起居注、咨文、移会和专为编史而辑录成册的史书,以及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即已宣布废止不用,只有琉球、朝鲜等清王朝属国的国王才使用的奏本等。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真实地展现了清代中琉友好交往的史实,为中外史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史料。

遗憾的是,最初在编纂出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时,由于档案开发与急迫利用的矛盾,为尽速出版,主要是按档案的文书种类进行编排,因而忽略了这些档案在某一事件或问题中的相互关联性。因为是按单纯的文种汇辑档案,读者很难了解其不同机构间的往来行文关系、机构职掌,给中琉关系的研究和清代文书制度的研究等带来不便。此外,由于资金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有的档案影印画幅太小,以致文字难以辨认。故此,自二〇〇五年开始,我们重新整理出版《中琉历史关系档案》。此次编纂采用编年体例,按朝年月日排序,并逐件摘写内容提要,注明出处,全书一体单栏影印,以方便学者的利用研究。《中琉历史关系档案》第一至十册的编纂工作,主要由我馆原保管利用部承担,朱淑媛、高换婷、颜景卿、孔未名、葛慧英、李保文、齐银卿等共同编辑完成。该书从第十一册开始,其编纂工作由我馆编研处承担,编纂体例一仍如旧,合作形式沿袭不变。

《中琉历史关系档案》的编纂出版,承蒙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热忱协助,并得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中琉关系史研究集》 第一卷:东海风云激荡——晚明至清初中琉互动探微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关于晚明至清初时期中国与琉球王国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两国交往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及其深远影响。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本书聚焦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海上交通等多个维度的交流与碰撞,勾勒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东海图景。 一、 政治藩属与外交斡旋:一个复杂的权力格局 晚明时期,中国经历了王朝更迭,社会动荡。与此同时,琉球王国在东南海域扮演着重要的海上贸易枢纽角色,其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朝贡体制下的政治藩属地位,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研究深入剖析了明朝政府对琉球的册封、管理政策,以及琉球国王如何在这种体制下维系自身独立性并积极拓展国际贸易。 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中琉之间复杂的外交斡旋。例如,关于琉球“夹杂”中国与日本的说法,以及琉球在两国之间微妙的政治平衡策略,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作者们通过对史籍的严谨考证,探讨了琉球国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既要向中国俯首称臣,又要兼顾与日本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这种“夹杂”策略并非简单的摇摆不定,而是琉球王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政治智慧。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明末清初,当中国处于内战和新王朝建立的过渡期时,琉球王国如何应对这种政治变局。例如,对南明政权的承认问题,以及在新清政权成立后,琉球如何迅速调整其外交姿态,重新确立与中国的藩属关系,都反映了琉球在动荡时代中的政治敏感性与应变能力。这些研究不仅是对中琉政治关系的梳理,更是对古代国家间外交策略的深入解读。 二、 Maritime Silk Road 的重要节点:贸易往来与经济联系 琉球王国地处东亚海上交通要道,其繁荣的海上贸易是连接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重要一环。本书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中琉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关注了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路线、贸易管理以及贸易带来的经济影响。 研究表明,琉球王国作为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向日本和东南亚输出的重要中转站,其在Maritime Silk Road 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琉球也从中国进口大量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精美工艺品。本书通过对贸易文献、海关记录(尽管古代的记录并不完整)、以及考古发现的分析,勾勒出中琉贸易的规模与形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琉球“朝贡贸易”的性质进行了辨析。传统的朝贡贸易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更蕴含着政治和文化交流的意义。琉球通过朝贡,不仅获得了中国皇帝的册封和名义上的保护,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上的特权和官方认可的贸易渠道。这种贸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促进了中琉之间的商品流通,并对琉球自身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这一时期海上走私贸易的存在,以及中国和琉球政府对此的态度和管理措施。这些地下贸易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活跃度和复杂性。对这些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琉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官方记录的层面。 三、 文化交融与影响:东海之上的文明互动 历史上的交往,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本书关注了中琉之间的文化交流,探讨了中国文化对琉球王国的影响,以及琉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语言文字方面,汉语对琉球语的影响是显著的。大量汉语词汇融入琉球语,尤其是在官方文献、宗教和学术领域。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汉语词汇在琉球语中的传播路径和使用情况。 在思想文化层面,儒家思想对琉球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念、教育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被琉球王国所接受和借鉴。本书考证了儒学在琉球的传播过程,以及其对琉球政治统治、社会习俗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例如,琉球王国的官制、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都与中国模式息息相关。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也通过中国传播至琉球,对琉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景观产生了影响。本书探讨了这些宗教在琉球的传播情况,以及其与本土信仰的融合。 然而,文化交流并非单向输出。琉球王国也并非被动接受者。本书也关注了琉球王国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如何将这些文化与本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琉球文化。例如,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都能看到中琉文化交融的痕迹,但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双向互动和融合,是理解中琉文化交流的关键。 四、 海上交通与战略意义:东亚秩序的观察窗 中琉两国之间的海洋联系,是本书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维度。琉球王国作为东亚海上航线上的重要节点,其海防、航海技术、以及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书探讨了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海防的关注,以及在海上贸易和军事活动中,琉球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抵御海盗、维护海上秩序方面,中琉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琉球作为观察中国海军力量和航海技术的一个窗口。通过对琉球文献的分析,可以间接了解中国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及其对外传播的影响。 更深层次地,本书将中琉关系置于东亚的整体秩序中进行考察。琉球作为明清朝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存在和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特点,即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本书通过对中琉关系的具体研究,为理解这一宏大体系的运作机制、内在逻辑及其演变提供了宝贵的个案分析。 总结 《中琉关系史研究集:第一卷》通过对晚明至清初时期中琉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展现了这一时期两国交往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本书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梳理,更是对古代国家间互动模式、文化交流机制、以及海上贸易体系的深刻洞察。研究成果丰富,观点新颖,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关于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著作,也为我们理解东亚古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遥远的古代,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早已跨越山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领略《唐宋之际禅宗山水画中的“空”与“境”》 这是一本让人心神俱静的艺术史论著,它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疏朗、空灵的禅意。作者对于禅宗美学如何渗透并最终重塑了唐宋山水画的形貌,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解读。他没有沉溺于对画作风格流变的简单描述,而是将“空”的概念从哲学的本体论层面,巧妙地转化为了视觉语言的结构——如何通过留白来暗示无限,如何通过笔墨的枯湿浓淡来表现“缘起性空”的意境。我尤其被其中对不同地域画派的比较所吸引,比如江南画派如何更偏向于对“空”的内省性表达,而北方画派则如何在雄浑中寻求瞬间的寂静。阅读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种“慢镜头”式的审美体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对一幅水墨画的重新观照。它不仅提升了对中国画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以东方哲学视角来理解空间、时间与心性的全新框架,令人受益匪浅,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沉浸于《闽南文化圈的海洋贸易与族群互动(1600-1850)》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风咸湿气息和异域风情的力作。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时间在田野调查和跨国档案挖掘上,书中的内容仿佛是直接从古老的商船日志、番属国的记录中提取出来的。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闽南人“保守、内敛”的刻板印象,展示了一个极其活跃、勇于开拓的海洋贸易群体形象。书中详细描绘了从漳州月港到东南亚诸港口之间复杂而动态的贸易网络,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更是观念、技术和族群认同的深度交织。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作者对“跨界身份”的探讨——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商贾,他们的身份如何模糊化,他们如何巧妙地在宗主国、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之间周旋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对边缘群体生存哲学的刻画,充满了张力与智慧。读完后,我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内涵都有了新的理解,它远比地理边界所定义的要广阔和流动得多,充满了海洋文明的开放特质。

评分

细读《晚清时期地方士绅的“教案”应对策略研究》 这本书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它深入剖析了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精英——地方士绅——是如何调动他们既有的文化资源和人脉网络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洋人教案”这一棘手问题的。作者的功力体现在对“策略”二字的精妙把握上。士绅们并非铁板一块地排外,而是展现出惊人的务实性。他们会根据教案的性质、涉事教士的背景、地方官员的态度,甚至当地民众的情绪波动,灵活地采取从私下调解、法律抗争到联合请愿甚至煽动示威等一系列组合拳。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如某县绅士如何利用宗族契约来界定教堂土地的产权边界,或者另一位乡绅如何通过与地方道台建立默契来“曲线救国”地保护本地利益,都展示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复杂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冲突管理和权力博弈的实用指南,让我深刻理解到,在清朝末年的巨变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读《明清之际江南文人与佛道思想互动研究》 这本书简直是学术界的瑰宝,特别是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文人阶层如何吸收、转化和运用佛学与道家思想的学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作者的考证细致入微,不仅梳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文集、笔记中的零星记载,更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互动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对“跨界”现象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位诗人如何将禅宗的“空”义融入其山水诗的意境中,或者另一位士大夫如何借鉴道家炼丹术的概念来比喻其修身养性的过程。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一手资料扎实可靠,让人信服。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现象,而是试图挖掘深层的文化心理动因,解释在理学日益僵化的时代背景下,文人为何会转向更具灵活性和个体体验色彩的佛道思想寻求精神慰藉与表达出口。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与那些历史上的智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全书行文典雅,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得非常好,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对理解明清士人复杂而多面的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品读《清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演变》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度侦探小说,只不过线索是那些黄卷青灯下的考卷和朱批。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科举仅仅视为选拔人才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像一台巨大的社会熔炉,不断地吸收、消化和重塑着清朝的社会阶层流动、精英认同乃至意识形态的构建。书中对不同时期科举政策的微小调整如何引发整个士绅阶层的连锁反应,描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对“八股文”的严格限制在特定时期如何强化了中央集权,而当考试内容逐渐偏向“经世致用”时,又如何暗流涌动地为晚清的变革埋下伏笔。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僵化”与“适应”这对矛盾的探讨,清朝的统治者试图用科举来维系稳定,但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需求却在不断地挤压和重塑这个制度的弹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稳定性”与“变动性”之间微妙张力的绝佳样本,让我对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