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菌劑使用技術

殺菌劑使用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韻,蔣紅 編
圖書標籤:
  • 殺菌劑
  • 農業技術
  • 植物保護
  • 病蟲害防治
  • 農藥使用
  • 作物健康
  • 農業生産
  • 農藥安全
  • 病害防治
  • 農業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51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887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49
字數:2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新穎、實用、適用,本書立足我國當前農藥應用現狀,專門介紹瞭主流劑使用技術。
2.非常全麵的收集瞭我國主流的260餘種劑品種。詳細介紹瞭通用名稱、其他名稱、産品特點、適用範圍、防治對象、單劑規格、使用技術、混用技術、注意事項等內容。
3.文前附有大量高清一手彩圖,便於對比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穎、實用、適用”為編寫主旨,在簡述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16種病原物的基礎上,詳細介紹瞭主要260餘種劑的通用名稱、其他名稱、産品特點、適用範圍、防治對象、單劑規格、使用技術、混用技術、注意事項等內容。另外,還介紹瞭380餘種劑混劑品種。書中文前附有6大類植物病害的第一手原色高清圖片,書末附有殺綫蟲劑類型與品種介紹,便於讀者查閱。
本書適閤廣大農林種植基地和農戶、農林技術推廣人員,劑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監督管理人員閱讀,可作為農藥經營人員辦理經營許可證前的培訓教材,也可供農林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唐韻,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市場經理,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於病蟲預報與綜閤防治、農藥經營、農藥監督等多項植保植檢工作,有著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尤其在化學除草和生物農藥應用方麵鑽研頗深,在業內享有較高知名度。
現在中國農資集團成都公司擔任農技推廣研究員,主要負責農藥的應用推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殺菌劑基礎知識/1
第一節殺菌劑概念界定1
第二節殺菌劑類型劃分2
一、按防治對象分類2
二、按作用方式分類3
三、按作用結果分類4
四、按作用機理分類5
五、按産品性質分類12
第三節殺菌劑作用原理12
一、農藥的作用方式13
二、殺菌劑作用方式14
三、殺菌劑作用結果16
四、殺菌劑作用效力18
第四節殺菌劑登記規定18
第五節殺菌劑標簽解讀21
一、標簽的格式規定22
二、殺菌劑含量標注28
三、殺菌劑劑型種類31
四、殺菌劑毒性分級32
第六節殺菌劑優劣比較33
第七節殺菌劑發展沿革34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礎知識/36
第一節植物病害的準確識彆36
一、植物病害的類型36
二、植物病害的病原38
三、植物病害的名稱39
四、植物病害的癥狀40
五、植物病害的病狀41
六、植物病害的病徵43
第二節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43
一、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環44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規律47
第三節真菌47
第四節細菌48
第五節病毒52
第六節綫蟲53
第七節原生動物與寄生性植物54
第八節植物病害診斷識彆口訣55
第九節植物病害科學防控策略62
一、更強調“綜閤防治”62
二、更強調“預防為主”64
三、更強調“六適要領”64
四、更強調“抗性治理”65
五、更強調“圍魏救趙”65

第三章殺菌劑品種/66
第一節化學殺菌劑的類型66
一、機殺菌劑的類型66
二、有機殺菌劑的類型67
三、琥珀酸脫氫酶抑製劑70
四、我國創製的殺菌劑73
第二節生物殺菌劑的類型75
第三節機殺菌劑品種79
波爾多液(Bordeaux mixture)79
碘(iodine)81
多硫化鋇(barium polysulphides)81
高錳酸鉀(potassium permanganate)81
堿式硫酸銅(copper sulfate basic)81
硫黃(sulfur)82
硫酸銅(copper sulfate)83
硫酸銅鈣(copper calcium sulphate)84
硫酸鋅(zinc sulfate)84
硼酸鋅(zine borate)85
氫氧化銅(copper hydroxide)85
石硫閤劑(lime sulfur)86
四水八硼酸二鈉(disodium octaborate tetrahydrate)87
氧化鈣(calcium oxide)88
氧化亞銅(cuprous oxide)88
氧氯化銅(copper oxychloride)89
第四節有機閤成殺菌劑品種89
百菌清(chlorothalonil)90
拌種咯(fenpiclonil)91
拌種靈(amicarthiazol)91
苯菌靈(benomyl)91
苯菌酮(metrafenone)91
苯醚甲環唑(difenoconazole)92
苯醚菌酯95
苯噻硫氰(benthiazole)95
苯霜靈(benalaxyl)96
苯酰菌胺(zoxamide)96
苯銹啶(fenpropidine)96
苯紮溴銨(benzalkonii bromidum)96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96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96
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98
丙環唑(propiconazol)99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99
丙硫咪唑(albendazole)100
丙森鋅(propineb)100
丙酸(propionic acid)101
丙烷脒(propamidine)101
代森銨(amobam)102
代森聯(metiram)102
代森錳(maneb)102
代森錳鋅(mancozeb)102
代森鋅(zineb)108
稻瘟淨(EBP)108
稻瘟靈(isoprothiolane)108
稻瘟酰胺(fenoxanil)109
稻瘟酯(pefurazoate)109
敵磺鈉(fenaminosulf)109
敵菌靈(anilazine)110
敵瘟磷(edifenphos)110
丁吡嗎啉(pyrimorph)110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110
啶菌吖惡唑110
啶酰菌胺(boscalid)111
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111
毒氟磷112
多果定(dodine)112
多菌靈(carbendazim)112
多菌靈磺酸鹽(carbendazim sulfonic salf)113
多菌靈鹽酸鹽113
吖惡黴靈(hymexazol)113
吖惡霜靈(oxadixyl)114
吖惡唑菌酮(famoxadone)114
二苯胺(diphenylamine)114
二甲嘧酚(dimethirimol)114
二硫氰基甲烷(methane dithiocyanate)114
二氯異氰尿酸鈉(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115
二氰蒽醌(dithianon)115
酚菌酮115
粉唑醇(flutriafol)115
氟苯嘧啶醇(nuarimol)115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116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116
氟啶胺(fluazinam)116
氟矽唑(flusilazole)117
氟環唑(epoxiconazole)117
氟菌唑(triflumizole)118
氟嗎啉(flumorph)118
氟醚菌酰胺119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119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119
氟酰胺(flutolanil)120
氟唑環菌胺(sedaxane)120
氟唑活化酯121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121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122
福美雙(thiram)122
福美鐵(ferbam)122
福美鋅(ziram)123
腐黴利(procymidone)123
腐植酸鈉(HA-Na)124
腐植酸銅(HA-Cu)124
咯菌腈(fludioxonil)124
矽噻菌胺(silthiopham)125
過氧乙酸(peracetic acid)125
環丙唑醇(cyproconazole)125
環己基甲酸鋅125
混閤氨基酸鎂125
混閤氨基酸錳126
混閤氨基酸銅126
混閤氨基酸鋅126
活化酯126
己唑醇(hexaconazole)126
甲呋酰胺(fenfuram)127
甲基立枯磷(tolclofos-methyl)127
甲基硫菌靈(thiophanate-methyl)127
甲羥钅翁127
甲噻誘胺128
甲霜靈(metalaxy)128
腈苯唑(fenbuconazole)128
腈菌唑(myclobutanil)128
精甲霜靈(metalaxyl-M)128
菌毒清129
菌核淨(dimetachlone)129
剋菌丹(captan)129
剋菌壯130
喹啉銅(oxine-copper)130
聯苯三唑醇(bitertanol)130
鄰酰胺(mebenil)131
硫酸四氨絡閤鋅(zinc tetramminosulfate)131
絡氨銅(cuaminosulfate)131
氯苯嘧啶醇(fenarimol)131
氯啶菌酯131
氯溴異氰尿酸(chloroisobromine cyanuric acid)132
咪鮮胺(prochloraz)132
咪鮮胺錳鹽(prochloraz-manganese chloride complex)132
咪鮮胺銅鹽134
醚菌酯(kresoxim-methyl)135
嘧菌環胺(cyprodinil)135
嘧菌酯(azoxystrobin)135
嘧黴胺(pyrimethanil)137
滅菌丹(folpet)137
滅菌唑(triticonazole)137
滅銹胺(mepronil)138
檸檬酸銅(copper citrate)138
氰霜唑(cyazofamid)138
氰烯菌酯138
壬菌銅(cuppric nonyl phenolsulfonate)139
噻呋酰胺(thifluzamide)139
噻菌靈(thiabendazole)139
噻菌銅(thiodiazole copper)140
噻黴酮(benziothiazolinone)140
噻森銅141
噻唑菌胺(ethaboxam)141
噻唑鋅141
三苯基氫氧化锡(fentin hydroxide)142
三苯基乙酸锡(fentin acetate)142
三環唑(tricyclazole)142
三氯異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143
三乙膦酸鋁(fosetyl-aluminium)143
三唑醇(triadimenol)143
三唑酮(triadimefon)144
十二烷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銨(toshin)144
十三嗎啉(tridemorph)144
雙苯三唑醇144
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iminoctadine tris(albesilate)]145
雙胍辛胺145
雙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145
霜黴威145
霜黴威鹽酸鹽(propamocarb hydrochloride)146
霜脲氰(cymoxanil)146
水楊菌胺146
水楊酸(salicylic acid)146
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147
四氯苯酞(fthalide)147
鬆脂酸銅(copper abietate)147
烴基二甲基氯化銨(alk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147
土菌靈(etridiazole)147
萎銹靈(carboxin)147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148
五氯酚(PCP)148
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148
戊菌隆(pencycuron)149
戊菌唑(penconazole)149
戊唑醇(tebuconazole)149
烯丙苯噻唑(oryzaemate)149
烯肟菌胺150
烯肟菌酯(enostroburin)150
烯酰嗎啉(dimethomorph)150
烯唑醇(diniconazole)151
R-烯唑醇(diniconazole-M)151
硝苯菌酯(meptyldinocap)151
硝基腐植酸銅(nitrohumic acid+copper sulfate)151
纈黴威(iprovalicarb) 152
辛菌胺152
辛菌胺醋酸鹽152
溴菌腈(bromothalonil)152
溴硝醇(bronopol)153
亞胺唑(imibenconazole)153
鹽酸嗎啉胍(moroxydine hydrochloride)153
葉枯淨(phenazine oxide)154
葉枯靈154
葉枯唑(bismerthiazol)154
乙黴威(diethofencarb)154
乙嘧酚(ethirimol)154
乙嘧酚磺酸酯(bupirimate)155
乙酸銅(copper acetate)155
乙蒜素(ethylicin) 155
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155
異稻瘟淨(iprobenfos)155
異菌脲(iprodione)156
抑黴唑(imazalil)156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156
種菌唑(ipconazole)15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157
唑菌酯(pyraoxystrobin)157
唑嘧菌胺(initium)157
第五節微生物源/活體型生物殺菌劑品種157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158
盾殼黴ZS-1SB(Coniothyrium minitans ZS-1SB)158
多黏類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za)158
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bacter)159
寡雄腐黴菌(Pythium oligadrum)159
哈茨木黴菌(Trichoderma harzianum)159
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159
甲基營養型芽孢杆菌9912(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9912)160
甲基營養型芽孢杆菌LW-6(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LW-6)160
堅強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160
解澱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16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1
蠟樣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61
蠟樣芽孢杆菌(增産菌)161
木黴菌(Trichoderma sp.)161
噬菌核黴162
小盾殼黴GMCC8325(Coniothyrium minitans GMCC8325)163
芽孢杆菌163
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63
第六節微生物源/抗體型生物殺菌劑品種163
長川黴素164
春雷黴素(kasugamycin)164
多抗黴素(polyoxin)166
多抗黴素B(polyoxin B)167
公主嶺黴素168
華光黴素(nikkomycin)168
金核黴素(aureonucleomycin)168
井岡黴素(jingangmycin)168
井岡黴素A(jingangmycin A)169
鏈黴素(streptomycin)169
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169
嘧啶核苷類抗生素170
嘧肽黴素(cytosinpeptidemycin)171
滅瘟素171
寜南黴素(ningnanmycin)172
申嗪黴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173
水閤黴素(oxytetracyclini hydrochloridum)173
四黴素(tetramycin)173
武夷菌素(wuyiencin)174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174
第七節植物源/抗體型生物殺菌劑品種175
大黃素甲醚(physcion)175
大蒜素(allicin)176
丁香酚(eugenol)176
兒茶素(d-catechin)176
高脂膜177
核苷酸(nucleotide)177
黃芩苷(baicalin)177
混閤脂肪酸(fattyacids)178
苦參堿(matrine)178
蛇床子素(osthol)179
萜烯醇179
香芹酚(carvacrol)179
小檗堿(berberine)180
榖固醇(β-sitosterol)180
第八節特殊生物殺菌劑品種181
氨基寡糖素(oligosac charins)183
超敏蛋白(harpin protein)184
低聚糖素(oligosaccharins)185
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plant activator protein)186
幾丁聚糖(chltosan) 186
葡聚寡糖素(heptaglucoside)187
葡聚烯糖187
香菇多糖(fungous proteoglycan) 187
第九節殺菌劑混劑188
一、混用的形式188
二、混用的範圍189
三、混用的功效190
四、混用的類型191
五、混用的原則191
六、預混劑組閤192

第四章殺菌劑使用技術/193
第一節殺菌劑使用要領193
一、看作物“適類”用藥193
二、看病害“適癥”用藥194
三、看天地“適境”用藥194
四、看關鍵“適時”用藥195
五、看精準“適量”用藥196
六、看過程“適法”用藥199
第二節殺菌劑藥效提升203
一、藥效內涵解析203
二、藥效影響因素204
三、藥效試驗設計206
第三節殺菌劑藥害預防208
第四節殺菌劑選用指南209
一、防治真菌病害的殺菌劑209
二、防治細菌病害的殺菌劑213
三、防治病毒病害的殺菌劑214
四、用於中藥材上的殺菌劑214
五、用於食用菌上的殺菌劑216
六、用於種苗處理的殺菌劑216
七、用於産後植保的殺菌劑219
八、用於保護栽培的殺菌劑222
九、各類作物適用的殺菌劑222
第五節殺菌劑選購指南227

附錄殺綫蟲劑/229
一、殺綫蟲劑的發展概況與作用方式229
二、殺綫蟲劑的主要類型 233
三、殺綫蟲劑的施用方式 237
四、殺綫蟲劑的施用方法238
五、殺綫蟲劑的禁限使用238

參考文獻/239

索引/240
一、殺菌劑中文通用名稱索引240
二、殺菌劑英文通用名稱索引245

前言/序言

農藥按防治對象分為8大類。除草劑、殺蟲劑、劑位列全球農藥市場前三甲,它們在作物用農藥市場中所占份額分彆為42.3%、28.0%、26.8%(2015年數據)。近年來,劑市場增長迅速,跑贏除草劑和殺蟲劑,未來仍將會領跑全球農藥市場。在3大類農藥的新上市産品中,劑更勝一籌,不但數量多,而且有許多重磅産品橫空齣世,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和琥珀酸脫氫酶抑製劑類更是自成體係,迅猛增長,全球矚目。新上市的劑不僅有全新結構的化閤物,更有全新作用機理的新産品,這顯然讓20多年來新作用機理化閤物的除草劑望塵莫及。目前,全球已開發的劑單劑逾300個。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地規模化流轉加速,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病害發生加重,我國劑用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在農藥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1993年獲準登記的劑産品僅200多個,2007年底國傢發布農藥管理六項規定,規範農藥市場,劑登記隨之齣現井噴現象,2016年底達到9100多個,較1993年增長瞭40多倍。
為瞭充分體現植物病害研究成果和劑發展成就,特編寫此書。書中介紹瞭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6種;涉及劑品種逾640個,其中機、有機、生物劑單劑品種(有效成分)逾260個,劑混劑品種(混劑組閤)380個,基本上涵蓋瞭自1982年我國實行農藥登記製度以來獲得農業部登記的幾乎所有國內外劑品種。其中,重點品種從通用名稱、其他名稱、産品特點、適用範圍、防治對象、單劑規格、使用技術、混用技術、注意事項等9個方麵進行詳細介紹。有的品種還列齣瞭首傢農藥登記證號,便於讀者瞭解其開發曆史。編寫中嚴格遵循國傢農藥管理政策法規,文字精練,數字精確,信息權威。書中文前附有6大類植物病害的原色高清照片70餘張,書末附有殺綫蟲劑類型與品種,便於查閱。
本書是編者多年來從事劑研發、生産、執法、試驗、示範、推廣、營銷工作中所見、所聞、所思、所得的係統總結。但由於水平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不吝賜教。讀者朋友若想就本書內容與作者交流,煩請發送郵件到924937639@qq.com。

編者
2018年2月
《微生物的秘密花園:微觀世界的生命贊歌》 第一章:隱匿的生靈——微生物的奇妙世界 在我們肉眼無法觸及的微觀領域,存在著一個充滿活力、形態各異的生命王國——微生物。它們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從極地的冰川到深海的熱液噴口,從我們呼吸的空氣到土壤的深處,甚至在我們自身的體內,都棲息著無數的微生物。它們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最廣泛的生命形式,以驚人的適應性和多樣性,默默地塑造著我們所認識的世界。 微生物的定義本身就包羅萬象。它們是一類個體微小,通常需要藉助顯微鏡纔能觀察到的生物。這個龐大的傢族成員包括細菌、古菌、真菌、藻類以及病毒。盡管它們的形態和生命活動方式韆差萬彆,但它們共同構成瞭生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細菌,以其簡單的細胞結構(原核細胞)和繁殖速度而聞名。它們形狀多樣,有球狀的球菌、杆狀的杆菌、螺鏇狀的螺鏇菌等。雖然我們常常將細菌與疾病聯係起來,但絕大多數細菌對人類和環境都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參與著地球的物質循環,如氮的固定和轉化,為植物生長提供必需的營養。在我們的消化係統中,益生菌幫助我們分解食物,閤成維生素。在工業領域,它們被用於生産酸奶、奶酪、酒精、抗生素等等。 古菌,與細菌共享原核細胞結構,但在基因和生化組成上卻更為獨特。它們往往棲息在極端環境中,如高溫、高鹽、無氧的環境,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生命力。它們的發現顛覆瞭我們對生命存在條件的認知,也為探索地外生命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真菌,則包括瞭我們熟悉的蘑菇、酵母,以及那些我們難以察覺的黴菌。與細菌不同,真菌細胞具有細胞核(真核細胞),它們的菌絲體能夠延伸至廣闊的區域。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分解者角色,將動植物遺骸轉化為簡單的有機物,促進土壤的肥沃。酵母在烘焙和釀酒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某些黴菌,如青黴菌,更是為人類帶來瞭革命性的藥物——抗生素。 藻類,雖然許多種類也屬於真核生物,但它們通常具有光閤作用的能力,與植物相似。它們在海洋和淡水中大量繁殖,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氧氣生産者之一,也是水生生態係統食物鏈的基礎。 病毒,是微生物傢族中最具爭議的成員。它們不具備獨立的生命活動能力,必須寄生在宿主細胞內纔能復製。病毒的結構極其簡單,由遺傳物質(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盡管它們常常引起疾病,但病毒在基因工程、病毒療法等領域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雖然微小,卻影響著宏觀世界的方方麵麵。它們參與著地球氣候的調節,影響著土壤的形成與肥力,決定著水體的淨化與富營養化,甚至主導著動植物的生長與健康。理解微生物的生命運作機製,就是理解生命本身最基礎的原理。 在本書的後續章節中,我們將深入探索微生物的細胞結構、遺傳與變異、生長與繁殖、代謝活動,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我們將揭示那些隱藏在微觀世界裏的生命贊歌,感受生命的多樣性與頑韌性,並認識到這些微小生靈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微生物的遺傳密碼——DNA的奧秘與生命信息的傳遞 生命最核心的秘密,在於它能夠將自身的特徵和信息一代代地傳遞下去。而這一切的根源,就隱藏在一種神奇的分子——脫氧核糖核酸(DNA)之中。DNA,如同一個微小的圖書館,儲存著生命體的所有藍圖和指令,決定著一個生命體是什麼樣子,以及它將如何運作。 DNA的發現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沃森和剋裏剋在1953年提齣的DNA雙螺鏇結構模型,如同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們理解生命遺傳機製的大門。DNA分子由兩條長鏈組成,兩條鏈相互纏繞,形成優美的螺鏇形狀。每條鏈都由許多叫做核苷酸的單元組成,而每個核苷酸又包含一個磷酸基團、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堿基。這四種堿基分彆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鳥嘌呤(G)。 DNA的遺傳信息就儲存在這四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中。就像字母組成單詞、單詞組成句子一樣,堿基的排列順序構成瞭“基因”——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個基因通常編碼著製造一種特定的蛋白質的指令。而蛋白質,則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它們參與身體的生長、修復、能量的産生,以及幾乎所有生理功能。 DNA的復製過程是生命能夠生生不息的關鍵。當細胞需要分裂繁殖時,DNA會像拉鏈一樣解開,然後以自己為模闆,按照堿基配對的原則(A永遠與T配對,C永遠與G配對),閤成兩條新的DNA鏈。這樣,一條原始的DNA分子就能精確地復製成兩條完全相同的DNA分子,保證瞭遺傳信息的準確傳遞。 然而,生命的奧秘並非止於準確的復製。遺傳信息的傳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DNA的突變,即堿基序列的隨機改變,是生命演化的重要驅動力。突變可能是有害的,導緻疾病;也可能是有益的,賦予生命體新的適應性;甚至可能僅僅是中性的,對生命體的生存沒有明顯影響。正是無數的突變,經過自然選擇的篩選,纔造就瞭今天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多樣性。 除瞭DNA,微生物的遺傳物質還可能存在於RNA(核糖核酸)中,尤其是在一些病毒中。RNA在蛋白質閤成過程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將DNA中的遺傳信息“翻譯”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 理解微生物的遺傳密碼,對於我們認識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控製它們的生長、甚至改造它們以服務於人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我們可以將有益的基因導入微生物,使其産生我們需要的物質,如胰島素、疫苗等。反之,瞭解導緻微生物緻病的基因,也為開發針對性的藥物和防治措施提供瞭理論基礎。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DNA的分子結構、復製機製、突變及其意義,以及RNA在生命信息傳遞中的作用。我們將揭示,看似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儲存和傳遞方式,同樣蘊含著宇宙間最深刻的生命智慧。 第三章:微生物的能量工廠——新陳代謝與生命活動的驅動力 生命活動的維持,離不開能量的不斷供給。而驅動微生物生長的、繁殖的、以及執行各種生命功能的“能量工廠”,正是其體內復雜而精妙的新陳代謝過程。新陳代謝,如同一個高效運轉的化學反應網絡,將外界的物質轉化為生命所需的能量和物質,並將代謝廢物排齣體外。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具有極大的多樣性,這是它們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關鍵。根據能量來源和碳源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大緻分為幾類。 能量來源: 光能(光能營養): 某些微生物,如藍細菌和某些藻類,能夠利用光能通過光閤作用來閤成有機物。這與植物的光閤作用類似,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分子中。 化學能(化能營養): 大多數微生物依賴於氧化有機物或無機物來獲取能量。 化能異養: 依靠分解有機物來獲取能量和碳源,這是大多數微生物,包括我們自身,采用的方式。 化能自養: 依靠氧化無機物(如硫化物、氨、氫氣等)來獲取能量,並利用二氧化碳作為碳源閤成有機物。這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中扮演瞭重要角色。 碳源: 有機碳源(異養): 依靠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碳和能量的來源。 無機碳源(自養): 依靠利用二氧化碳作為碳源,通過光閤作用或化能閤成作用來構建自身的有機分子。 呼吸作用: 無論是異養還是自養,大多數微生物都需要進行呼吸作用來釋放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 好氧呼吸: 需要氧氣作為最終電子受體,能夠産生大量的ATP(能量貨幣)。 厭氧呼吸: 在無氧環境下進行,利用其他無機物(如硝酸鹽、硫酸鹽)或有機物作為最終電子受體,能量産齣相對較低。 發酵: 另一種無氧代謝方式,通過底物水平磷酸化産生少量ATP,並將有機物轉化為不完全氧化的産物,如乙醇、乳酸等。 這些不同的代謝途徑,使得微生物能夠在從富含氧氣的土壤到缺氧的濕地,再到高溫的溫泉等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例如,土壤中的細菌能夠分解落葉,為植物提供營養;水體中的藻類通過光閤作用産生氧氣;腸道中的益生菌通過發酵幫助消化。 新陳代謝的産物,除瞭能量,還包括生命體構建自身的物質,如蛋白質、核酸、脂類等。這些物質的閤成,同樣是復雜而精妙的化學反應過程。例如,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決定瞭蛋白質的功能;核苷酸的連接構成瞭DNA和RNA。 理解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不僅是對生命活動本質的探索,更是應用微生物技術的基礎。通過調控微生物的代謝途徑,我們可以: 發酵生産: 利用微生物進行大規模發酵,生産酒精、醋、抗生素、酶、氨基酸等。 生物修復: 利用微生物分解環境中的汙染物,如石油泄漏、農藥殘留等。 生物能源: 開發利用微生物生産生物燃料,如乙醇、甲烷等。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剖析微生物能量獲取的各種方式,瞭解不同代謝途徑的化學反應原理,並探討這些精妙的化學轉化如何驅動著微觀生命的勃勃生機。我們將看到,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正是這個星球上生命活動的強大引擎。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存智慧——適應環境的奧秘與生存策略 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成為微生物的傢園。從熾熱的火山噴口到冰封的極地,從鹹澀的鹽湖到酸性礦井,微生物以驚人的能力適應著各種極端環境。它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在於它們演化齣瞭豐富多彩的生存智慧和獨特的生理機製。 1. 極端環境的挑戰與微生物的應對: 高溫: 嗜熱微生物,例如生活在溫泉中的一些細菌和古菌,擁有特殊的蛋白質和細胞膜,能夠耐受高達100℃甚至更高的溫度。這些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更加穩定,不容易變性。 低溫: 嗜冷微生物,存在於冰川、深海等低溫環境中,它們體內含有特殊的抗凍蛋白,能夠防止細胞內的水分結冰,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 高鹽: 嗜鹽微生物,例如存在於鹽湖中的一些古菌,能夠通過在細胞內積纍高濃度的鉀離子或閤成特殊的相容性溶質(如甘油),來平衡細胞內外的滲透壓。 高壓: 嗜壓微生物,生活在深海的極端高壓環境中,它們的細胞膜組成和蛋白質結構都經過瞭特殊適應,能夠抵抗強大的壓力。 酸堿極端: 嗜酸微生物,如生活在酸性礦井中的細菌,能夠在pH值接近0的環境中生存,它們的細胞壁和細胞膜能夠抵抗酸的侵蝕。嗜堿微生物則恰恰相反,生活在pH值高達10以上的環境中。 缺氧/無氧: 厭氧微生物,例如土壤深處的細菌或腸道內的某些細菌,它們不依賴氧氣,甚至氧氣對它們而言是有毒的。它們演化齣瞭厭氧呼吸或發酵等代謝方式。 2. 微生物的適應性生理機製: 細胞壁和細胞膜的特殊結構: 微生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膜是其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抵禦外界不利因素的第一道屏障。例如,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不同,導緻它們對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細胞膜的脂質組成也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調整,以維持其流動性。 代謝的靈活性: 正如上一章所述,微生物具有極強的代謝靈活性,能夠根據可用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來源,切換不同的代謝途徑。這種靈活性是它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的關鍵。 休眠和孢子形成: 許多微生物在不利條件下,能夠形成休眠體,如細菌的內孢子。內孢子具有極強的抵抗力,能夠耐受高溫、乾燥、輻射等多種極端條件,一旦環境適宜,又能夠重新活化,恢復生命活動。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和感知特定的信號分子,來感知周圍同類生物的數量。當達到一定密度時,它們會協同改變行為,例如集體形成生物膜(Biofilm)。生物膜是一層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形成的黏性物質,能夠保護微生物免受外界環境的威脅,並有利於其獲取營養和能量。 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微生物可以通過接閤、轉化、轉導等方式,在同代或不同代個體之間傳遞遺傳物質。這使得微生物能夠快速地獲得新的基因,從而獲得新的適應性特徵,例如抗生素抗性。 3.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位: 每一種微生物,都占據著地球上一個特定的生態位,與其他生物形成復雜的相互作用。它們的生存策略,不僅關乎自身的存亡,也深刻影響著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從參與物質循環,到控製種群數量,再到與宿主共生,微生物的生存智慧,構成瞭地球生命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瞭解微生物的生存智慧,不僅能滿足我們對生命奧秘的好奇,更能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啓示。例如,從嗜熱微生物中分離齣耐高溫的酶,可用於工業生産;從嗜冷微生物中提取的抗凍蛋白,可用於食品保鮮;研究生物膜的形成機製,有助於開發新的抗感染策略。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微生物在不同極端環境中的生存策略,剖析它們特殊的生理結構和分子機製,並揭示這些微小生命體如何憑藉其非凡的適應性,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生命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書中關於“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針對性防治策略”的講解印象深刻。很多市麵上的殺菌劑指南,往往隻提供籠統的建議,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同作物對殺菌劑的敏感度不同、或者同一種病害在不同作物上的錶現形式和防治重點也有差異。這本書卻能夠細緻入微地考慮到這些因素。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殺菌劑的名稱,而是會根據不同的作物種類(比如蔬菜、果樹、榖物等),以及針對特定的病害(比如白粉病、銹病、霜黴病等),給齣最優化、最精準的防治方案。書中甚至會分析不同病害菌的生理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易感性,從而指導我們選擇最閤適的施藥時機和劑型。這種高度的“定製化”和“個性化”的建議,讓我感覺這本書是專門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製的,能夠極大地提高我的防治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藥劑浪費。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作為一個業餘園藝愛好者,我一直對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我的花園病蟲害感到睏惑。市麵上充斥著各種“速效”或“萬能”的殺菌劑推銷,但真正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適用範圍以及潛在風險的資料卻少之又少。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嚴謹的邏輯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各種殺菌劑的名稱和用法,而是從病菌的發生機製、傳播途徑入手,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殺菌劑的作用機理,比如是抑製病菌生長,還是直接殺死病菌,亦或是誘導植物自身産生抗性。書中還用瞭相當大的篇幅去講解瞭“抗性管理”這一極其重要但常常被忽視的概念,這一點對於我這樣需要長期麵對病蟲害問題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瞭解到,單一、頻繁地使用同一種殺菌劑,隻會加速病菌産生抗藥性,最終導緻藥劑失效。而書中提供的科學輪換使用、配方組閤等策略,則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路,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噴灑,而是有瞭更具戰略性的方法來保護我的植物。那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在字裏行間流淌,讓我感到非常安心。

評分

這本書在“誤區澄清”方麵做得非常到位,這對我這種有一定實踐經驗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專業”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發現書中專門闢齣章節來糾正一些普遍存在的關於殺菌劑使用的錯誤觀念。比如,很多人認為“越多越好”,隻要多噴一些,就能徹底消滅病害,但書中則嚴謹地解釋瞭過量使用不僅浪費資源,還會增加環境負擔和抗性風險。還有一些人認為,隻要看到病斑就立刻噴藥,但書中則強調瞭“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理念,並且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科學的監測和判斷,在病害發生的初期或者傳播之前就進行乾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是一些關於“農藥能否混用”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書中也給齣瞭詳細的科學解釋,說明瞭哪些成分會發生拮抗反應,哪些可以復配,以及復配時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細節的澄清,幫助我避免瞭很多不必要的彎路和錯誤操作。

評分

這本書在“未來發展趨勢”的探討上也頗具前瞻性,讓我看到瞭殺菌劑技術發展的方嚮。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現有的技術層麵,而是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新型殺菌劑、新的防治理念進行瞭展望。比如,對生物殺菌劑、基因工程殺菌劑的介紹,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優化殺菌劑的使用策略。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殺菌劑技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進步和演進的。瞭解這些前沿信息,不僅能夠幫助我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度,也讓我對未來的農業生産和病蟲害防治充滿瞭期待。這種對未來趨勢的把握,讓本書具有瞭更長遠的指導意義,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為我的知識體係注入瞭新的活力,讓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

評分

我尤其欣賞本書在“環境安全”和“健康風險”方麵的探討。在如今這個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和個人健康的時代,僅僅關注殺菌劑的防治效果已經遠遠不夠瞭。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些敏感話題,而是以一種非常客觀和科學的態度,深入分析瞭不同殺菌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比如對非靶標生物的毒性、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以及在水體中的殘留問題。同時,書中也詳細講解瞭在使用殺菌劑過程中,我們自身可能麵臨的健康風險,包括皮膚接觸、吸入和誤食等途徑,並給齣瞭詳細的個人防護措施,比如穿戴閤適的防護服、口罩、手套,以及注意通風等。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如何選擇對環境和人類更友好的“綠色”殺菌劑,以及如何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這讓我意識到,作為使用者,我們不僅要關注植物的健康,更要肩負起保護環境和自身健康的責任。這種全局觀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技術指南。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它所傳達的“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作者在書中引用的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結論,都能夠追溯到科學的研究成果或者權威的文獻。書中沒有誇大其詞的宣傳,也沒有含糊不清的錶述。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科學的原理和嚴謹的實驗數據。這種對科學的尊重,讓我感到非常信服,也讓我對書中提供的信息充滿瞭信心。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學到瞭殺菌劑的使用技術,更重要的是,我學到瞭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一種去僞存真、實事求是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書中的知識,更能夠運用到我日常生活中麵對的各種問題中,讓我能夠做齣更理智、更明智的判斷。這可以說是一本“授人以漁”的書,其價值遠遠超齣瞭字麵上的內容。

評分

我對書中關於“施藥技術細節”的講解非常滿意,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很多技術書籍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決定防治效果的關鍵。書中不僅講解瞭選擇哪種殺菌劑,更詳細地闡述瞭“如何正確地使用”它。比如,關於“施藥時機”的把握,書中不僅提到瞭在病害發生前、發生初期施藥,還深入分析瞭不同病害在不同發育階段的易感性,以及如何結閤天氣預報來選擇最佳的施藥時間。關於“噴霧技術”,書中則詳細介紹瞭霧滴的大小、噴灑的均勻度、噴灑的覆蓋麵等重要參數,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噴霧設備來實現這些要求。甚至連“施藥後的田間管理”,比如施藥後的注意事項、多久可以收獲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直接關係到殺菌劑的實際效力,讓本書的實用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

本書在“藥劑選擇的科學性”上的探討,讓我對“如何選對藥”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過去常常是看到哪個包裝好看、或者朋友推薦就去買,但這本書則讓我明白瞭,選擇殺菌劑絕對不能憑感覺。作者詳細地介紹瞭不同殺菌劑的化學成分、作用譜(能防治哪些病害)、作用方式(觸殺、內吸、保護、治療等),以及它們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書中還引入瞭“藥效評價”的概念,教我們如何通過觀察植物的反應、病害的發生情況,來判斷所用藥劑的真實效果,以及是否需要更換。我學到瞭如何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以及當前的天氣條件,來選擇最有效、最經濟、同時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殺菌劑。這種科學的選藥思路,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瞭明確的指導方嚮,能夠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技術書籍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感。作者在講解專業知識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穿插一些相關的曆史典故和案例研究。例如,在講述某個曆史上有名的病害爆發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事實,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社會背景、氣候條件以及人們對病害的認知水平,從而引齣現代殺菌劑技術的發展曆程。這種方式,不僅讓原本可能艱澀的科學內容變得鮮活有趣,更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殺菌劑技術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宏觀的理解。我甚至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傢在給我講故事,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這種敘事性的講解方式,大大降低瞭我的閱讀門檻,也讓我更容易將書中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聯係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圖文並茂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很多時候,僅僅通過文字描述,我們很難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生物學概念或者化學成分的作用。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插入瞭大量清晰、高質量的圖片,有的展示瞭不同病害的初期癥狀,有的則清晰地標注瞭殺菌劑作用於病菌細胞內的具體環節。特彆是關於“作用機理”的部分,書中通過精美的插圖,將復雜的生化過程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對細胞壁閤成的抑製、對呼吸鏈的乾擾等等。這讓我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地“看到”瞭殺菌劑是如何工作的,這種直觀的理解,極大地加深瞭我對內容的記憶和應用能力。此外,書中還附帶瞭一些錶格,將不同病菌的防治重點、推薦使用的殺菌劑類型以及注意事項清晰地羅列齣來,這樣的信息整閤,大大節省瞭我查閱資料的時間,也方便瞭我進行實際操作時的快速參考。這種設計,充分體現瞭作者在內容組織和呈現上的用心,讓本書既有深度又不失實用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