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罪》是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笔下人气角色,马修?斯卡德的首次登场作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一名妙龄女郎惨死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整张床成了血海;与她同住的男孩浑身是血冲上街头,被当作凶犯抓了起来,随后在狱中自尽。女孩的父亲找到斯卡德,希望了解自己的女儿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招来杀身之祸……
在《刀锋之先》中,马修?斯卡德走进了匿名戒酒会的大门。他受到委托寻找一个已经失踪三个星期的女孩,案情毫无进展,这个女孩就像空气一样的消失无踪。她独来独往,可是不常待在她的套房公寓里。她这么寂寞能去哪儿?她会去公园,跟鸽子说话吗?与此同时,戒酒协会的朋友埃迪,在满腹心事来不及说出口的状况下,被斯卡德发现吊死在住处。
本书获夏姆斯奖1990年度长篇小说奖。
《黑暗之刺》写于《父之罪》完成后五年,马修?斯卡德此时还是个酒鬼,尚未加入匿名戒酒会。九年前,一个疯狂的冰锥杀手连续刺杀好几位女性后逃逸失踪;九年后,纽约警方在偶然的机遇下逮到此人,其他的案件他都承认,唯独对芭芭拉的死坚决否认。芭芭拉的父亲找到斯卡德,希望能找出是谁杀了他女儿。
“回忆是一种合作的动物,很愿意讨好你,供应不及时,它常常可以就地发明一个,再小心翼翼地去填满空白。”
本书获夏姆斯奖1982年度长篇小说奖。
著者简介
作者:[美]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
(1938— )生于美国布法罗,当代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标杆。他的许多作品以苍凉不安、危机四伏的纽约为背景,被誉为“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
布洛克曾多次获得爱伦·坡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奖、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等推理小说界重要大奖。
布洛克主要的作品有马修·斯卡德系列、雅贼系列、伊凡·谭纳系列、奇普·哈里森系列、杀手凯勒系列等。
曾与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合作编写电影《蓝莓之夜》的剧本。
在阅读马修·斯卡德的过程中,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头但没有混到顶的“遗憾”,或朋友们笑我有黑道情结,在读马修时皆获得满足。马修跟米克·巴卢,男人对男人之间的关系,很过瘾。他们爱看拳击,我也很爱。马修像牛头犬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脾气,有时还违反法律,同时又充任法官和陪审团执行法律,甚至像在代替上帝执行正义,都让我记起少年情怀。
拍《悲情城市》时,我常让梁朝伟看些书。空闲时,他就在旁边看书。拍完后,我习惯了看到好看的书就寄给他,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他可能也介绍给王家卫看,后来他们拍《蓝莓之夜》,找的编剧就是布洛克。
——侯孝贤
美国有个作家叫布洛克的,写的关于探案的书很棒。或许有机会我会跟他合作。
——梁朝伟
作者聪明到既放了大量好莱坞元素,又以他对元素步步为营的反讽,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反讽了自己的俗又有力。
——张大春
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细节,它或许是散乱无用的,但就像一堆拼图,到了正确的时候轻轻摇一下,就会拼出来。
——朱天文
作为一个类型作家,同时又作为一个不愿驯服、抗拒的越界者,劳伦斯·布洛克皆做了精彩、高难度的表演和贡献。
——朱天心
获奖记录
劳伦斯?布洛克获奖记录:
世界推理迷大会的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s):1987、1991年度长篇小说,1994、2001年度短篇小说集;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埃德加·爱伦·坡奖(Edgar Awards):1978年度平装本初版,1983、1992、1995年度长篇小说,1985、1991、1992、1994、1998、1999、2017年度短篇小说,1994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
美国私人侦探作家协会的夏姆斯奖(Shamus Awards):1982、1983、1987、1990、1991、1992、1994、1995年度长篇小说奖;1985、1994年度短篇小说奖,2002年获颁终生成就奖,2009年“马修?斯卡德”获年度角色奖。
英国推理作家协会的钻石匕首奖(Cartier Diamond Dagger Award,被誉为英国侦探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2004年度;
日本的马耳他之鹰奖:1987、1992年度。
1
我没有看见他走进来。我坐在阿姆斯特朗后排那个我一向坐的位置上。午餐的人潮已经散去,吵闹的声音也降了下来。收音机里播放的古典音乐,现在你毫不费力就可以听得很清楚。外面一片灰蒙蒙的,吹着可怕的风,空气中含着雨意。不过,这种天气真适合待在这家位于第九大道的酒吧里,一边喝掺有波本威士忌的咖啡,一边读《邮报》上有关第一大道砍人的报道。
“斯卡德先生吗?”他大概六十岁左右,高额头,淡蓝色的眼睛上面架着一副没有镜框的眼镜,变灰的金发服服帖帖地伏在头皮上。他大约五英尺九英寸或十英寸高,重一百七十磅上下,肤色白皙,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瘦削的鼻子,嘴小唇薄,穿着灰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衫,戴着红黑金三色条纹领带。他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拿着雨伞。
“我可以坐下吗?”
我朝我对面的那张椅子点点头。他坐下来,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钱包,递给我一张名片。他的手小小的,上头戴着共济会的戒指。
我看了名片一眼,还给他。“抱歉。”我说。
“但是……”
“我不需要任何保险,而且你也不会想要卖给我的。我的风险很高。”我说。
他发出一种类似紧张的笑声。“老天啊,”他说,“你当然会这么想,不是吗?我不是来向你推销东西的。我都不记得有多久没写个人保单了。我专门负责公司团体保险。”他将名片放在我们中间的蓝格子桌布上。“拜托你。”他说。
从名片上看来,他的名字是查尔斯·伦敦,共同人寿新罕布什尔总代理。地址在松树街四十二号,位于市中心金融区内。上面有两个电话号码,一个在市区,另外一个的区域号码是914。应该在北边郊区,也许在韦斯特切斯特。
当特里纳过来为我们点饮料时,我手中还拿着他的名片。他点了帝王牌苏格兰威士忌和苏打水,我则还有半杯咖啡没喝完,等特里纳走开听不见我们的谈话声时,他说:“弗朗西斯·菲茨罗伊向我推荐你。”
“弗朗西斯·菲茨罗伊?”
“菲茨罗伊警探。第十八分局。”
“哦,弗兰克,我有好一阵子没见到他了。我甚至不知道他现在在第十八分局。”我说。
“我昨天下午和他碰的面。”他把眼镜拿下来,用餐巾擦亮镜片。“他向我推荐你,我刚刚说过了,当时我决定考虑一个晚上再说。我没怎么睡。今天早上我有约会,然后我到你住的旅馆,他们告诉我在这里可能找到你。”
我等他继续说。
“斯卡德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
“不知道。”
“我是芭芭拉·埃廷格的父亲。”
“芭芭拉·埃廷格。我不……等一下。”
特里纳端着他的饮料过来,放在桌上,一言不发地走开。他弯着手指握住杯子,但是没有将杯子拿起来。
我说:“冰锥大盗是我知道这个名字的原因吗?”
“没错。”
“应该是十年以前的事了。”
“九年。”
“她是受害人之一。我那时候在布鲁克林工作。柏根街和弗拉特布什区的第七十八分局。芭芭拉·埃廷格,是我们分局的案子,对吗?”
“是的。”
我闭上眼睛,让记忆浮到脑海中。“她是后面几个受害人之一。应该是第五或第六个。”
“第六个。”
“在她后面还有两个,然后他就洗手不干了。芭芭拉·埃廷格。她是个教师。不对,不是教师,但类似这样的工作。一家日间托儿所。她在一家托儿所工作。”
“你的记忆力不错。”
“应该可以更好的。但是我只处理到判定又是冰锥大盗后,就把案子转给专案承办人。我想起来了,是中城北区。事实上,弗兰克·菲茨罗伊那时候就在中城北区。”
“完全正确。”
我突然记起那时候的感觉。我记得在布鲁克林的一间厨房里,死亡不久的腥臭味压过烹煮食物的味道。一个年轻的女人躺在油毡上,衣衫零乱,身体上有数不清的伤口。我记不得她的长相,只知道她死了。
我喝完我的咖啡,真希望我喝的是纯波本威士忌。坐在我对面的查尔斯·伦敦啜了一小口他的苏格兰威士忌。我看着他金戒指上的共济会标志。我觉得很奇怪,那些标志代表什么意义,还有这些标志对他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
我说:“几个月的时间内,他杀了八个女人。从头到尾都使用相同的犯案手法,大白天里在被害人的家中展开攻击,用冰锥戳得伤痕累累,攻击了八次以后销声匿迹。”
他什么都没说。
“九年后他们逮到他。什么时候的事?两个礼拜以前吗?”
“快三个礼拜了。”
我没有特别用心读那则新闻报道。两个上西城的巡逻警察在街上拦住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搜身时翻出一把冰锥。他们把他带回警察局,清查他的档案,发现他刚服完在曼哈顿州立医院的延长拘禁。有人多事问他干吗带把冰锥在身上,他们还真是走运。
在大家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前,他就全盘招认了那一长串还未破案的谋杀案。
“他们登出了他的照片,”我说,“小个子,对吗?我不记得他的名字。”
“路易斯·皮内尔。”
我看了他一眼。他的手放在桌上,指尖对着指尖,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我看他一定觉得如释重负,经过这么多年,凶手终于被抓到了。
“没有。”他说。
音乐正好在这时停了。收音机播音员在推销订阅一本奥杜邦协会出版的杂志。我等它结束。
“我有点希望他们没有抓到他。”查尔斯·伦敦说。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杀害芭芭拉。”
之后我回到座位上读完三份报纸,报道中大略提到皮内尔招认了七件冰锥大盗残杀案,但是他否认第八件是他干的。就算我先前已经看过这则消息,我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谁知道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在事情过了九年后还能记得些什么?
根据伦敦先生的说法,皮内尔并非仅凭记忆,他还有不在场证明。在芭芭拉·埃廷格被杀的前一天晚上,皮内尔因东二十街一家咖啡店服务员的控告而被警察带走。他被带到贝尔维医院观察了两天才放出来。警方和医院都记录得十分清楚,芭芭拉·埃廷格被杀时,他被关在禁闭室里面。
“我不断告诉自己他们一定弄错了。行政人员记录进出院的日期可能会出错。但是他们并没有弄错。皮内尔对这件事的态度更是斩钉截铁。他十分愿意招认另外七件谋杀案,我推断他多少以此为荣。但是别人将他没犯的案子栽赃给他让他着实气愤。”伦敦说。
他拿起杯子,根本没喝又放下来。“几年前我就放弃了,”他说,“我认为永远抓不到杀死芭芭拉的凶手是理所当然的。一连串的杀戮突然停止,我猜这个杀人犯不是死了就是离开这里了。我幻想他经历了片刻的神志清明,认清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自杀了。假如能让我继续相信这个幻想,我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我猜想这类的事情偶尔会发生,正如一位警官曾经告诉过我的那样。接着我就想,芭芭拉是因为自然的不可抗力而死的,就好比说她是死于地震或水灾。杀她的力量没有人知道而且也没有办法可以知道。你了解我的意思吗?”
“我想我了解。”
“现在一切都改变了。芭芭拉并非死于不可抗力。芭芭拉是被人谋杀的,而且杀她的人把她的死布置得像是冰锥大盗的杰作。杀死她的人肯定是个十分冷静和精明的杀人犯。”他闭了会儿眼睛,脸部一侧的肌肉抽动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她是无缘无故被杀死的,”他说,“然而,今天,情形更糟,我明白她是因为某种原因被杀死的。对我而言,这实在太可怕了。”
“是的。”
“我去找菲茨罗伊警探,看看警方现在打算怎么做。事实上,我不是直接找上他的。我去了一个地方,他们再把我送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把我踢来踢去,你明白的,毫无疑问他们希望我知难而退,不要再麻烦他们了。最后,我终于找到菲茨罗伊,他告诉我他们不打算缉拿杀害芭芭拉的凶手。”
“你希望他们做什么呢?”
“重新调查这个案子,着手侦查。菲茨罗伊让我明白我的要求不切实际。我原本很生气,但是他把我说服了。他说这是九年前的案子。那时候没查到任何头绪和嫌犯,现在当然更加不可能。几年前他们就已经完全放弃这八件杀人案。现在有七件能结案纯粹是意外之喜。对于还有一个杀人犯逍遥法外这件事,他或是任何一位和我谈过话的警官似乎一点都不在乎。我猜有成堆的杀人犯逍遥法外。”
“恐怕的确如此。”
“但我对这个特别的杀人犯有特别的兴趣。”他的小手握成了拳头。“她一定是被一个她认识的人杀死的。这个人还来参加她的丧礼,假装为她哀伤。天呀,我无法忍受。”
有几分钟我一言不发。我向特里纳使了个眼色,要她过来点饮料。这次我点了一杯纯酒。我已经喝够了咖啡。她把酒端过来,我一口气喝掉半杯。我感觉到它的热气流遍全身,驱走了一些寒意。
我说:“你要我做什么呢?”
“我要你找出杀死我女儿的人。”
一点都不令人惊讶。我说:“也许没有办法。”
“我知道。”
“就算有一条线索,经过了这九年也不管用了。
我又能做什么警察做不到的事呢?”
“你能够尽力去做。这是他们做不到,或至少是不愿意做的事,结果都一样。我不是在指责他们不肯重新调查,但问题是,我要他们重新调查,而我又对他们使不上力,但对你,我可以雇用你。”
“不见得。”
“麻烦你再说一遍?”
“你不能雇用我,我不是私家侦探。”我解释道。
我向所有追求纯粹阅读乐趣的朋友们郑重推荐这部作品。它的情节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环环相扣的谜团,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到最后都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聚成一个宏大的图景。我常常被作者设置的假线索误导,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了真相,结果总是在最后一刻被狠狠地“打脸”,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而且,作者的对话设计堪称一绝,犀利、机智,充满了潜台词,角色间的每一次交锋都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棋局,你得聚精会神地去捕捉那些未说出口的含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变迁的探讨,它没有用宏大的哲学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微小的生活片段,不动声色地展现了时间对人的腐蚀与塑造。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一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它挑战了读者的阅读阈值,让人在解谜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智力上的极大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技巧仿佛拥有魔力,能将读者轻易地拽入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细腻,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雨后青草的气息。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和风细雨般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在人物细腻的内心挣扎中;时而又陡然加速,犹如疾风骤雨,将紧张的冲突推向高潮,让人喘不过气来。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绘主要人物性格时,没有脸谱化的倾向,每一个配角都有其独特的动机和复杂的侧面,即便是那些看似站在对立面的人,你也能窥见他们行为背后的无奈与挣扎。整部作品读下来,犹如品尝了一杯层次丰富的陈年佳酿,初入口时是强烈的冲击,回味时却留下了悠长而令人深思的余韵。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远超出了传统悬疑故事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探讨存在与救赎的寓言,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书中的那些场景和哲思。
评分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从开篇的阴郁色调到故事中段对城市边缘地带的冷峻刻画,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灯光师,精准地控制着光影的投射,将故事笼罩在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被强行拉入了一个特定的时空维度,那里的空气是凝滞的,每个转角都可能潜藏着危险。书中对人物内心矛盾的描绘,尤其深刻,那种无法逃脱的自我审判和外界压力的双重夹击,使得角色的每一个决定都显得沉重而艰难。作者在处理道德灰色地带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成熟,他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善恶标签,而是把选择的权利和痛苦的体验,完全交给了读者去品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加上其结构上的精妙布局,让这部作品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娱乐产品,它更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心理剧,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感到心头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攥住。
评分这部小说的文字有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感,初读时也许不会立刻察觉,但读到后面会发现,作者对词语的选择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形容词的出现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它的节奏处理非常高级,它并非一味追求高速的推进,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放缓速度,让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和环境氛围得以充分发酵。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追逐”的段落,作者没有用大段的动作描写来堆砌场面,而是通过人物身体的疲惫感、汗水的味道,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来营造出那种深入骨髓的、近乎生理性的恐惧和绝望。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贯穿了全书,使得每一次情感的爆发都显得尤为有力。总的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在保持高度悬念的同时,探讨了关于良知、代价与救赎这些宏大主题。它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细细品味,回报给你的,将是一次难忘的、关于文学艺术的深刻体验。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却被它磅礴的叙事野心彻底征服了。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描摹了一幅关于社会结构和人性异化的宏大壁画。作者的笔触非常大胆,敢于触碰那些社会讳莫如深的话题,而且处理得相当老道,不落俗套,没有陷入简单的说教或煽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切换,有时是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梳理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时又突然切换到某一个身处绝境的人物的第一人称,那种情绪的冲击力是立竿见影的。更令人称奇的是,作品中对于那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作者也能描绘得既准确又不失趣味性,显示了其深厚的案头功夫。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了解书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背景或社会现象,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故事的快感,更激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这绝对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知识性的杰作。
评分之前新星出版社的没收,这次要收了
评分后浪的书好像小巧了一些,欢迎布洛克的小说再版。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版还是没新星版的好,接下来的上海译文看来也不用收了,书都整不齐一套了,更没收的必要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父之罪 马修·斯卡德系列父之罪 马修·斯卡德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