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榖纔偉 任益民 孫維昌等口述 著,榖纔偉,任益民,孫維昌 等 口述,侯藝兵,曹科峰,薑洋 整理
圖書標籤:
  • 原子彈
  • 中國科學史
  • 口述曆史
  • 20世紀中國
  • 科學技術
  • 曆史
  • 親曆者
  • 核武器
  • 科技史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189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65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51
字數:2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著眼於原子彈試驗的工作流程,從押運原子彈部件開始,到原子彈裝配、上塔、保溫、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係列具體操作。受訪者大多數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然而,他們卻是在這一長長鏈條各個環節上“操刀”的親曆者。該書是一本沒有任何修飾的有關當事人的述說集,用他們自己的親曆,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感情來還原那一段曆史。

作者簡介

  侯藝兵(1955-),祖籍河南,生於雲南。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編審。主要從事攝影創作和采訪編輯,齣版有《院士風采》《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紀學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親曆者說“引爆原子彈”》。曾獲第十、十三屆中國圖書奬。
  
  曹科峰(1967-),湖南臨澧人。畢業於重慶大學計算機係,1989年7月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從事應用電子技術、小型閃光X射綫係統、特種電源方麵的研究工作。高級工程師。現任流體物理研究所政治部主任、黨委組織部部長。
  
  薑洋(1976-),江蘇濱海人,女。2002年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力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2-2011年在流體物理研究所從事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的數值模擬相關研究工作。副研究員。2012年起擔任所黨委宣傳部部長。

目錄

張剋儉序
引言(吳強)
引子

第1章 核武器研究所
組建第九研究所
五湖四海來報到
違約停援後的等待
中央調集“一百單八將
“擠牙膏
保衛與保密

第2章 爆轟試驗場地
二室的構成與人員
“十七號工地”的由來
搶時間設計爆轟工號
往來奔波行路難
五一前打響第一炮

第3章 核武器炸藥部件的研製
“三本書”與“三步麯
炸藥工號與”棒子工
炸藥成型工藝

第4章 新炸藥和高壓電雷管研製
“142”會議
雷管組的任務
協作研製雷管
高壓快速電雷管定型

第5章 原子彈爆轟波聚焦元件的研製
開展聚焦元件研製
從“坐標1號”到“坐標4號
理論計算與爆轟試驗結閤的成果

第6章 測定特殊材料的狀態方程
五組的任務和成果
測高壓狀態方程
測飛層增壓

第7章 測試工號與測試手段
測試工號炮聲隆
電子學測試
光學測試
“近區物理”測試

第8章 正是三年睏難時
長城腳下棲何處
挨餓——突變在9月
“飢餓科學傢
溫暖與真情

第9章 科學傢印象
王淦昌
陳能寬
郭永懷、何澤慧、硃光亞、鄧稼先等

第10章 那些人,那些事
官廳水庫曆險記
星期天逸事
工地上的女同誌
高乾子弟陳小達
講真話的楊彥農
劉文翰的牢獄之災

第11章轉移戰場赴高原
準備上草原
先遣隊
“西齣陽關有故人
留京工作組

第12章 曆史貢獻與管理經驗
附錄
受訪人簡介
北京九所及十七號工地大事記
人名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要搞一個爆炸絲雷管,美國的北極星導彈裏麵用的就是這種,就是不用起爆藥、比較安全的這種雷管。這種雷管到1982年就定型瞭,並且獲得瞭國傢發明三等奬,現在一直裝備導彈部隊。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改進瞭,使用比這個還更安全的炸藥,雷管技術性能更好、更安全、更可靠。
  到現在為止,隻要嚴格地按照安全操作規範,按照我們的技術規定去執行的話,火花式電雷管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除非個彆同誌,比如說帶電作業或者不小心穿瞭不防靜電的衣服,例如在221廠109工號發生過事故,有人把手炸瞭,有人把眼睛炸瞎瞭,在青海那兒有這麼個情況。
  吳永文:我來十七號工地後有這麼兩段工作過程。第一段是1960年底的時候,吳際霖、硃光亞派我到西安兵器工業部第三研究所和804廠,由我帶隊帶著十來個人去,加上老二室一組的人,我是二室的副主任嘛。開始曾經設想和北京工業學院搞協作,但北京工業學院的條件不夠。因為要求有能測試微秒級雷管的照相設備,他們沒有高速轉鏡設備。後來我們得知西安兵器工業部第三研究所有轉鏡相機,這樣一來,經過國防工辦的批準,我帶著十來個人就去瞭。由西安三所的雷管研究室、北京九所雷管研究組,還有804廠的一個研究所,閤在一起研究微秒級雷管。吳際霖在延安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叫郭力傑,在西安804廠當總工程師,吳際霖寫信讓我帶給郭力傑。所以,一方麵從上邊渠道給他們下達任務,另外一方麵通過師生關係介紹。我們到西安以後,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挺支持的。
  那個時候工作效率很高,大概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從基礎研究開始,那個研究項目試驗瞭上萬次,涉及各種方案、各種材料的效應、雷管爆轟同步性,還有雷管的結構。隻花瞭一年時間,很快就搞齣來24-1雷管係列。結構是火花式的,就是微秒級雷管。
  你可能問,誰先提齣微秒級火花雷管這個事,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在北京九所的時候,二室劉長祿跟蘇聯“啞巴和尚”討論過,蘇聯專傢曾提齣雷管精度要求很高。那個時候他提齣來叫微秒雷管,大傢就琢磨怎麼樣纔能達到微秒呢?一邊琢磨,一邊分析,從一個基礎上的東西看起來,放電同步性應該能夠更好一些,所以這樣的話,就提齣來一個微秒雷管。
  我們雷管組到西安之前,劉長祿是一組組長,當時我們還沒有分雷管組或是炸藥組,後來分組以後雷管組的組長是陳作印。我記得,大傢分析以後,劉長祿就感覺可能是微秒雷管。他就很莽撞地找蘇聯專傢去瞭,說我們分析可能是火花式雷管。結果“啞巴和尚”一聽,好傢夥,他暴跳如雷地拍著桌子,誰教給你說的火花式?被他臭罵一頓。從那迴來以後,劉長祿氣得流瞭眼淚。大傢反而安慰他說,蘇聯專傢為什麼那樣暴跳如雷,那樣的敏感,可能我們說對瞭。這也是我們探討的一種策略。
  後來我們去西安的時候,除瞭搞火花式的,還有其他的幾種方案,多種方案探索之後,最後確定火花式的。在西安研究的雷管不僅僅給十七號工地打炮使用,第一顆原子彈上麵也是用當年在西安研製的雷管。24-1雷管係列一共參加瞭21次國傢試驗,沒有一次失誤。這個雷管盡管對靜電有點敏感,之後逐漸被新的型號代替,那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國傢曆次核試驗中,它是立下汗馬功勞的。
  我國核試驗中近二分之一使用瞭這種雷管。1960年10月份我走瞭以後,孫維昌到十七號工地。1961年11月份,他又帶瞭五六個人到青海221廠生産準備組,像吳文明、韓樹勛他們都去瞭。
  ……
《科學的黎明:一代科學傢的奮鬥足跡》 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一群心懷報國的科學傢,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用智慧和汗水書寫瞭中國現代科學史上的壯麗篇章。他們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奠基者,是民族脊梁的擔當者。本書將帶您走近那些偉大的靈魂,迴溯一段波瀾壯闊的科學探索之旅。 重溫崢嶸歲月,見證科學萌芽 二十世紀初,中國飽受列強欺淩,積貧積弱的局麵催生瞭無數仁人誌士的救國圖強之誌。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一批批年輕學子懷揣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赴重洋,求學海外。他們經曆瞭嚴苛的學術訓練,接觸瞭當時最前沿的科學思想,並在心中埋下瞭科學報國的種子。 本書將著力描繪這些科學傢們踏上科學之路的最初時刻。他們如何被科學的魅力所吸引?在異國他鄉,他們如何剋服語言、文化、經濟的重重障礙,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研究之中?他們與哪些傑齣的導師有過怎樣的學術交流?他們對西方科學的認識又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的?這些早期經曆,不僅塑造瞭他們日後的學術風格,更奠定瞭他們迴國後艱苦創業的思想基礎。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當新中國成立的炮聲迴響在祖國大地,這些海外學子們紛紛毅然決然地選擇迴到他們魂牽夢縈的故土。迴國之路,並非坦途。他們麵臨的是百廢待興的國傢,是條件簡陋的實驗室,是缺乏科研經費的睏境。然而,正是這種艱苦,激發瞭他們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 本書將生動展現科學傢們迴國後的艱辛創業曆程。他們是如何從零開始,搭建起國內最早的科研機構?他們是如何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用土法上馬,解決實際科研難題?他們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凝聚力量,攻剋一個個科學上的難關?從基礎研究的起步,到應用技術的探索,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他們不懈的努力和犧牲。 勇攀科學高峰,鑄就國傢輝煌 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這些科學傢們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不僅填補瞭國傢在許多關鍵科學技術領域的空白,更在國際科學舞颱上發齣中國聲音。無論是基礎理論的突破,還是尖端技術的創新,都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瞭強大的科技支撐。 本書將聚焦科學傢們在各自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學科內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他們是如何將最新的科學理論應用於解決國傢發展的實際問題的?他們是如何在國際學術界與同行交流,提升中國科學的國際地位的?本書將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展現他們如何成為各自領域的中流砥柱,如何為國傢的科技騰飛貢獻智慧和力量。 思想的傳承,精神的薪火 除瞭科學成就,這些科學傢們的人生哲學和科學精神同樣彌足珍貴。他們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在睏難麵前不屈不撓的意誌,都成為瞭後輩們學習的榜樣。 本書將深入挖掘科學傢們的思想世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定位是什麼?他們是如何看待科學與社會、科學與國傢發展的關係的?他們的科學倫理和道德觀念又是怎樣的?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將通過他們的口述和事跡,得以傳承和發揚。 對話曆史,緻敬先賢 本書並非枯燥的科學史料堆砌,而是以人文的視角,通過“親曆者說”的方式,將曆史人物還原為鮮活的個體。他們有喜怒哀樂,有奮鬥的汗水,也有成功的喜悅。通過他們的視角,讀者將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艱辛,更深刻地體會到科學傢的奮鬥不易。 本書旨在喚起我們對中國科學史的關注,緻敬那些為國傢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先賢們。他們的故事,是民族奮鬥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精神力量。翻開本書,您將與這些偉大的科學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迴顧那段激蕩人心的科學往事,感受那份永不磨滅的科學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強烈的“穿越感”。仿佛迴到瞭那個火紅的年代,看到瞭那群為瞭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的身影。書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看到瞭科學傢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發揮無限的創造力;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重重難關,一步步接近目標。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故事性,讓我讀得津津有味。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團隊協作的描寫所打動,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科學傢們不分彼此,團結一緻,共同為國傢的戰略需求而努力。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速度”有瞭更深的理解,那並非源於某種神秘的力量,而是源於一代代中國人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它讓我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強大,是建立在無數先輩的犧牲和奉獻之上的,我們應該銘記曆史,珍愛和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原子彈研製的曆史,更是關於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寫照。

評分

讀完《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感到心靈受到瞭一次深刻的洗禮。書中的每一位親曆者,都用他們真實的人生經曆,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感人至深的畫捲。我看到瞭那一代科學傢們,是如何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憑藉著非凡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攻剋瞭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他們的奉獻精神,他們的愛國情懷,他們的科學態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細節的描述所打動,一個微小的零部件,如何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纔得以完善;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背後凝聚瞭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如此真實,如此鮮活。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今天的和平與發展,是來之不易的,它凝聚瞭無數先輩的智慧和犧牲。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段曆史,珍視這份來之不易的成就,並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原子彈研製的史料,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科學傢精神的教材,它將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評分

讀完《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纔真正理解瞭什麼叫做“傢國情懷”。書中的每一位親曆者,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嚮我們講述一個關於民族崛起的故事。我被那些科學傢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對科學的熱情和對祖國的忠誠所深深打動。他們放棄瞭舒適的生活,遠離親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國傢戰略需求之中,隻為瞭讓中國人民挺直腰杆。書中那些關於技術攻關的細節,雖然艱深,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的核工業體係,這其中凝聚瞭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科學的進步不僅僅是理論的突破,更是實踐的創新,是無數次失敗後的堅持。它讓我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充滿瞭敬意,他們纔是真正支撐起國傢發展脊梁的英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的迴顧,更是對後人的啓迪,它激勵我們也要像老一輩科學傢那樣,將個人理想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評分

讀罷《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掩捲沉思,心中激蕩萬韆。這本書與其說是講述一段往事,不如說是還原瞭一個時代,一群人在特定曆史洪流中的掙紮、奉獻與輝煌。書中的文字,看似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飽含著那個年代獨有的浪漫與堅韌。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簡陋而充滿希望的廠區,看到一代科學傢們,如何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憑藉著非凡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鑄就瞭中國的“爭氣彈”。他們放棄瞭優渥的生活,遠離繁華的都市,將青春與熱血獻給瞭這片荒涼的土地,為的是民族的尊嚴和國傢的安全。我尤其被那些樸素的細節所打動:幾個人圍著一張粗糙的桌子,討論著小數點後麵的數字;他們在泥濘的道路上奔波,隻為運送一份關鍵的材料;在技術瓶頸麵前,他們夜不能寐,反復演算。這些平凡的瞬間,匯聚成瞭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中國走嚮瞭獨立自主的科學強國之路。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的進步並非僅僅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論,更是浸潤著無數人的汗水、淚水,甚至是生命的深沉情感。那些名字,許多在曆史的長河中並不為人熟知,但他們的貢獻,卻如原子彈本身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本書彌補瞭我在曆史書本中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模糊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更加感人至深的中國科學發展史。它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精神的傳承,是對後人的一種鞭策與激勵。

評分

當我翻開《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並沒有預設一個高高在上的旁觀者姿態,而是帶著一種與前輩對話的心情。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來自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他當年親身經曆的那些激動人心、又充滿艱辛的往事。我看到瞭那些年輕的麵孔,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被國傢需要,被時代召喚,義無反顧地奔赴戈壁灘,開啓一段充滿未知的徵程。書中的語言,樸實而真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透露齣那個年代特有的淳樸與堅定。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裏,為瞭一道公式爭論不休;能看到他們在大漠深處,用簡陋的設備,描繪著改變中國命運的藍圖。那些關於技術攻關的細節,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卻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與智慧。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和探索。而最讓我動容的,是書中那些關於人情味的點點滴滴,科學傢之間的互相扶持,與傢人的短暫團聚,對祖國的深厚情感。這本書讓我不僅僅瞭解瞭原子彈的誕生,更瞭解瞭誕生它的那群人的靈魂。它讓我對“奉獻”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付齣與犧牲。

評分

這本《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那種“我親身經曆”的鮮活感。它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教科書上的偉人,在那個特殊時期,如何像普通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有著睏惑與堅持。我仿佛聽到瞭錢學森先生在一次次試驗失敗後,對團隊的鼓勵;感受到瞭鄧稼先先生在麵對巨大風險時,毫不猶豫的決心;甚至能體會到那些默默無聞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在深夜裏,望著漫天繁星,思考著如何攻剋下一個技術難關的焦灼。書中的敘述,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過多的修飾,而是通過一代代親曆者的視角,將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一點一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看到瞭他們對祖國的深沉熱愛,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在睏難麵前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如此的珍貴,又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它讓我對“科學傢”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頭頂光環的知識巨匠,更是有著血肉之軀、有情感、有擔當的民族脊梁。這本書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全新的認知,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結論,而是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件,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傢國情懷。它提醒著我們,今天的繁榮與和平,是無數前輩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我們應銘記曆史,珍惜當下。

評分

打開《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書中的敘述,不是宏大的理論陳述,而是來自一群最樸素、最可愛的人的親身講述。他們用最真摯的語言,記錄瞭中國核武器研製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我被他們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打動。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們卻能夠憑藉著非凡的智慧和頑強的意誌,創造齣令世界震驚的成就。我看到瞭他們為瞭國傢安全,不惜付齣一切的決心;看到瞭他們在技術瓶頸麵前,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走嚮成功。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傢的強大,不僅僅在於軍事力量,更在於其科技的自主和創新能力。而這種能力,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傢們的默默奉獻和無私付齣。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精神的傳承,它激勵著我們要銘記曆史,珍惜和平,並將這種愛國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

評分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曆史教科書,而是通過親曆者的口述,將那個年代的艱辛與輝煌,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簡陋的廠區,看到瞭科學傢們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無限的可能。他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瞭國傢的戰略需求。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傳奇色彩,卻又真實得令人心疼。我看到瞭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執著,他們的無私奉獻。這種精神,是那個時代特有的,也是我們今天最為需要傳承的。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夢”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經濟的騰飛,更是民族精神的崛起。那些科學傢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中國的崛起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要繼承和發揚這種偉大的精神,為國傢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英雄贊歌。它讓我得以走進一群最可愛的人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在那段艱苦歲月中,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瞭中國的“爭氣彈”。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通過親曆者們最樸素、最真切的口述,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看到瞭他們在大漠深處的艱苦生活,看到瞭他們麵對技術難題時的焦灼與執著,看到瞭他們分享成功喜悅時的激動與淚水。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都彰顯著偉大的奉獻精神。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推動中國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它讓我對那些為中國核事業做齣貢獻的科學傢們,充滿瞭由衷的敬意,他們不僅是科學巨匠,更是民族英雄。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心中湧動,激勵著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為國傢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它不是傳統的曆史著作,而是將視角聚焦於那些曾經親身參與瞭中國原子彈研製曆程的科學傢們。他們的口述,就像是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將那個充滿挑戰與奇跡的時代,一點點展現在我們麵前。我被書中那些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所吸引:一個不起眼的小零件,如何經過無數次試驗纔得以定型;一次失敗的爆破,如何促使他們調整方案,最終走嚮成功。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明白瞭,一項偉大的工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個微小努力的疊加。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描繪瞭那個年代科學傢的情懷。他們身處逆境,卻心係國傢;他們生活艱苦,卻甘之如飴;他們麵對未知的風險,卻勇往直前。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科學發展背後的艱辛與不易,也讓我對那些為國傢富強默默奉獻的科學傢們,充滿瞭由衷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原子彈研製的史料,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科學傢精神的史詩。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要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傢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