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谷才伟 任益民 孙维昌等口述 著,谷才伟,任益民,孙维昌 等 口述,侯艺兵,曹科峰,姜洋 整理
图书标签:
  • 原子弹
  • 中国科学史
  • 口述历史
  • 20世纪中国
  • 科学技术
  • 历史
  • 亲历者
  • 核武器
  • 科技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18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5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1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着眼于原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原子弹部件开始,到原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该书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

  侯艺兵(1955-),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曹科峰(1967-),湖南临澧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1989年7月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应用电子技术、小型闪光X射线系统、特种电源方面的研究工作。高级工程师。现任流体物理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
  
  姜洋(1976-),江苏滨海人,女。200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2011年在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工作。副研究员。2012年起担任所党委宣传部部长。

目录

张克俭序
引言(吴强)
引子

第1章 核武器研究所
组建第九研究所
五湖四海来报到
违约停援后的等待
中央调集“一百单八将
“挤牙膏
保卫与保密

第2章 爆轰试验场地
二室的构成与人员
“十七号工地”的由来
抢时间设计爆轰工号
往来奔波行路难
五一前打响第一炮

第3章 核武器炸药部件的研制
“三本书”与“三步曲
炸药工号与”棒子工
炸药成型工艺

第4章 新炸药和高压电雷管研制
“142”会议
雷管组的任务
协作研制雷管
高压快速电雷管定型

第5章 原子弹爆轰波聚焦元件的研制
开展聚焦元件研制
从“坐标1号”到“坐标4号
理论计算与爆轰试验结合的成果

第6章 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
五组的任务和成果
测高压状态方程
测飞层增压

第7章 测试工号与测试手段
测试工号炮声隆
电子学测试
光学测试
“近区物理”测试

第8章 正是三年困难时
长城脚下栖何处
挨饿——突变在9月
“饥饿科学家
温暖与真情

第9章 科学家印象
王淦昌
陈能宽
郭永怀、何泽慧、朱光亚、邓稼先等

第10章 那些人,那些事
官厅水库历险记
星期天逸事
工地上的女同志
高干子弟陈小达
讲真话的杨彦农
刘文翰的牢狱之灾

第11章转移战场赴高原
准备上草原
先遣队
“西出阳关有故人
留京工作组

第12章 历史贡献与管理经验
附录
受访人简介
北京九所及十七号工地大事记
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要搞一个爆炸丝雷管,美国的北极星导弹里面用的就是这种,就是不用起爆药、比较安全的这种雷管。这种雷管到1982年就定型了,并且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现在一直装备导弹部队。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改进了,使用比这个还更安全的炸药,雷管技术性能更好、更安全、更可靠。
  到现在为止,只要严格地按照安全操作规范,按照我们的技术规定去执行的话,火花式电雷管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除非个别同志,比如说带电作业或者不小心穿了不防静电的衣服,例如在221厂109工号发生过事故,有人把手炸了,有人把眼睛炸瞎了,在青海那儿有这么个情况。
  吴永文:我来十七号工地后有这么两段工作过程。第一段是1960年底的时候,吴际霖、朱光亚派我到西安兵器工业部第三研究所和804厂,由我带队带着十来个人去,加上老二室一组的人,我是二室的副主任嘛。开始曾经设想和北京工业学院搞协作,但北京工业学院的条件不够。因为要求有能测试微秒级雷管的照相设备,他们没有高速转镜设备。后来我们得知西安兵器工业部第三研究所有转镜相机,这样一来,经过国防工办的批准,我带着十来个人就去了。由西安三所的雷管研究室、北京九所雷管研究组,还有804厂的一个研究所,合在一起研究微秒级雷管。吴际霖在延安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叫郭力杰,在西安804厂当总工程师,吴际霖写信让我带给郭力杰。所以,一方面从上边渠道给他们下达任务,另外一方面通过师生关系介绍。我们到西安以后,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挺支持的。
  那个时候工作效率很高,大概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基础研究开始,那个研究项目试验了上万次,涉及各种方案、各种材料的效应、雷管爆轰同步性,还有雷管的结构。只花了一年时间,很快就搞出来24-1雷管系列。结构是火花式的,就是微秒级雷管。
  你可能问,谁先提出微秒级火花雷管这个事,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北京九所的时候,二室刘长禄跟苏联“哑巴和尚”讨论过,苏联专家曾提出雷管精度要求很高。那个时候他提出来叫微秒雷管,大家就琢磨怎么样才能达到微秒呢?一边琢磨,一边分析,从一个基础上的东西看起来,放电同步性应该能够更好一些,所以这样的话,就提出来一个微秒雷管。
  我们雷管组到西安之前,刘长禄是一组组长,当时我们还没有分雷管组或是炸药组,后来分组以后雷管组的组长是陈作印。我记得,大家分析以后,刘长禄就感觉可能是微秒雷管。他就很莽撞地找苏联专家去了,说我们分析可能是火花式雷管。结果“哑巴和尚”一听,好家伙,他暴跳如雷地拍着桌子,谁教给你说的火花式?被他臭骂一顿。从那回来以后,刘长禄气得流了眼泪。大家反而安慰他说,苏联专家为什么那样暴跳如雷,那样的敏感,可能我们说对了。这也是我们探讨的一种策略。
  后来我们去西安的时候,除了搞火花式的,还有其他的几种方案,多种方案探索之后,最后确定火花式的。在西安研究的雷管不仅仅给十七号工地打炮使用,第一颗原子弹上面也是用当年在西安研制的雷管。24-1雷管系列一共参加了21次国家试验,没有一次失误。这个雷管尽管对静电有点敏感,之后逐渐被新的型号代替,那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历次核试验中,它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我国核试验中近二分之一使用了这种雷管。1960年10月份我走了以后,孙维昌到十七号工地。1961年11月份,他又带了五六个人到青海221厂生产准备组,像吴文明、韩树勋他们都去了。
  ……
《科学的黎明:一代科学家的奋斗足迹》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群心怀报国的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壮丽篇章。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是民族脊梁的担当者。本书将带您走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回溯一段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之旅。 重温峥嵘岁月,见证科学萌芽 二十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的局面催生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图强之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批年轻学子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求学海外。他们经历了严苛的学术训练,接触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思想,并在心中埋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 本书将着力描绘这些科学家们踏上科学之路的最初时刻。他们如何被科学的魅力所吸引?在异国他乡,他们如何克服语言、文化、经济的重重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之中?他们与哪些杰出的导师有过怎样的学术交流?他们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这些早期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们日后的学术风格,更奠定了他们回国后艰苦创业的思想基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当新中国成立的炮声回响在祖国大地,这些海外学子们纷纷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回国之路,并非坦途。他们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国家,是条件简陋的实验室,是缺乏科研经费的困境。然而,正是这种艰苦,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 本书将生动展现科学家们回国后的艰辛创业历程。他们是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起国内最早的科研机构?他们是如何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用土法上马,解决实际科研难题?他们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凝聚力量,攻克一个个科学上的难关?从基础研究的起步,到应用技术的探索,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他们不懈的努力和牺牲。 勇攀科学高峰,铸就国家辉煌 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这些科学家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填补了国家在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更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无论是基础理论的突破,还是尖端技术的创新,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本书将聚焦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学科内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他们是如何将最新的科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国家发展的实际问题的?他们是如何在国际学术界与同行交流,提升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的?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他们如何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如何为国家的科技腾飞贡献智慧和力量。 思想的传承,精神的薪火 除了科学成就,这些科学家们的人生哲学和科学精神同样弥足珍贵。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意志,都成为了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本书将深入挖掘科学家们的思想世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他们的科学伦理和道德观念又是怎样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通过他们的口述和事迹,得以传承和发扬。 对话历史,致敬先贤 本书并非枯燥的科学史料堆砌,而是以人文的视角,通过“亲历者说”的方式,将历史人物还原为鲜活的个体。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奋斗的汗水,也有成功的喜悦。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艰辛,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的奋斗不易。 本书旨在唤起我们对中国科学史的关注,致敬那些为国家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的先贤们。他们的故事,是民族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翻开本书,您将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回顾那段激荡人心的科学往事,感受那份永不磨灭的科学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亲历者的口述,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简陋的厂区,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的战略需求。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疼。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也是我们今天最为需要传承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民族精神的崛起。那些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当我翻开《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并没有预设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姿态,而是带着一种与前辈对话的心情。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来自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当年亲身经历的那些激动人心、又充满艰辛的往事。我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国家需要,被时代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戈壁滩,开启一段充满未知的征程。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透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淳朴与坚定。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为了一道公式争论不休;能看到他们在大漠深处,用简陋的设备,描绘着改变中国命运的蓝图。那些关于技术攻关的细节,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却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与智慧。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人情味的点点滴滴,科学家之间的互相扶持,与家人的短暂团聚,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这本书让我不仅仅了解了原子弹的诞生,更了解了诞生它的那群人的灵魂。它让我对“奉献”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与牺牲。

评分

读完《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感到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书中的每一位亲历者,都用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我看到了那一代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科学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细节的描述所打动,一个微小的零部件,如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得以完善;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如此真实,如此鲜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和牺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就,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原子弹研制的史料,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教材,它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评分

这本《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那种“我亲身经历”的鲜活感。它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伟人,在那个特殊时期,如何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困惑与坚持。我仿佛听到了钱学森先生在一次次试验失败后,对团队的鼓励;感受到了邓稼先先生在面对巨大风险时,毫不犹豫的决心;甚至能体会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深夜里,望着漫天繁星,思考着如何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的焦灼。书中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通过一代代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难面前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如此的珍贵,又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它让我对“科学家”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头顶光环的知识巨匠,更是有着血肉之躯、有情感、有担当的民族脊梁。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结论,而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和平,是无数前辈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评分

读完《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家国情怀”。书中的每一位亲历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民族崛起的故事。我被那些科学家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所深深打动。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远离亲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战略需求之中,只为了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书中那些关于技术攻关的细节,虽然艰深,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国的核工业体系,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实践的创新,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它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充满了敬意,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国家发展脊梁的英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它激励我们也要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评分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看到了那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身影。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难关,一步步接近目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团队协作的描写所打动,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科学家们不分彼此,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努力。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速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并非源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源于一代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强大,是建立在无数先辈的牺牲和奉献之上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原子弹研制的历史,更是关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它让我得以走进一群最可爱的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的“争气弹”。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亲历者们最朴素、最真切的口述,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他们在大漠深处的艰苦生活,看到了他们面对技术难题时的焦灼与执着,看到了他们分享成功喜悦时的激动与泪水。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都彰显着伟大的奉献精神。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它让我对那些为中国核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他们不仅是科学巨匠,更是民族英雄。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心中涌动,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不是传统的历史著作,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曾经亲身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历程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口述,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那个充满挑战与奇迹的时代,一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被书中那些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所吸引: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如何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得以定型;一次失败的爆破,如何促使他们调整方案,最终走向成功。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明白了,一项伟大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微小努力的叠加。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描绘了那个年代科学家的情怀。他们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他们生活艰苦,却甘之如饴;他们面对未知的风险,却勇往直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发展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富强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原子弹研制的史料,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史诗。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打开《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的叙述,不是宏大的理论陈述,而是来自一群最朴素、最可爱的人的亲身讲述。他们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中国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被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打动。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却能够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成就。我看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安全,不惜付出一切的决心;看到了他们在技术瓶颈面前,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更在于其科技的自主和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将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评分

读罢《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掩卷沉思,心中激荡万千。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一段往事,不如说是还原了一个时代,一群人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奉献与辉煌。书中的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饱含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浪漫与坚韧。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简陋而充满希望的厂区,看到一代科学家们,如何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铸就了中国的“争气弹”。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远离繁华的都市,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为的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全。我尤其被那些朴素的细节所打动:几个人围着一张粗糙的桌子,讨论着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上奔波,只为运送一份关键的材料;在技术瓶颈面前,他们夜不能寐,反复演算。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科学强国之路。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论,更是浸润着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的深沉情感。那些名字,许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为人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却如原子弹本身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本书弥补了我在历史书本中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模糊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感人至深的中国科学发展史。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精神的传承,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与激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