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第2版)

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两晋南北朝
  • 中国大历史
  • 史学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 中华文明
  • 历史读物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3895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82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大历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536
套装数量:10
字数:112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第三部,为其毕生学术功力真正之所在,备受史学界所推崇,是研究两晋南北朝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本书分前后两部分,上半部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包括王朝的兴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以及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等;下半部对该时代的社会文化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实际上是一部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涉及社会组织、社会等级、农工商业、衣食住行、人民生计、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方面。先生逊言:“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

本书充分体现了吕思勉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民国期间,就被列为齐鲁大学国学院的专著汇编,之后更成为全国高校的历史必读教材。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20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精彩书评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钱穆的头脑太迂腐,迂腐得自成一家,这种现象,并无师承,因为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却前进得多。老师前进、学生落伍,这真是怪事!

——李敖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吕思勉)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谭其骧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刘学照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晋初情势 10

第一节?政俗之敝 10

第二节?戎狄之患 18

第三节?封建之制 28

第三章?西晋乱亡 33

第一节?齐献王争立 33

第二节?八王之乱(上) 40

第三节?八王之乱(下) 49

第四节?洛阳沦陷 58

第五节?长安倾覆 66

第六节?巴氐据蜀 73

第七节?张氏据河西 82

第八节?鲜卑之兴 84

第九节?荆扬丧乱 93

第四章?东晋初年形势 105

第一节?元帝东渡 105

第二节?北方陷没 107

第三节?东晋初年内乱 126

第四节?成、康、穆间朝局 141

第五章?东晋中叶形势(上) 147

第一节?刘、石兴亡 147

第二节?后赵盛衰 155

第三节?冉闵诛胡 164

第四节?庾氏经营北方 173

第五节?桓温灭蜀 178

第六节?殷浩、桓温北伐 182

第七节?桓温废立 198

第六章?东晋中叶形势(下) 203

第一节?秦灭前燕 203

第二节?秦平凉州、仇池 207

第三节?秦平铁弗氏、拓跋氏 211

第四节?肥水之战 219

第五节?后燕、后秦之兴 226

第六节?秦、凉分裂 236

第七节?拓跋氏再兴 247

第八节?后燕分裂灭亡 253

第九节?秦、夏相攻 264

第七章?东晋末叶形势 270

第一节?道子乱政 270

第二节?孙恩之乱 278

第三节?桓玄篡逆 281

第四节?宋武平南燕 291

第五节?宋武平卢循、谯纵 295

第六节?宋武翦除异己 300

第七节?宋武暂平关中 305

第八节?魏并北方 315

第八章?宋初南北情势 330

第一节?宋初内衅 330

第二节?拓跋氏坐大(上) 340

第三节?拓跋氏坐大(下) 348

第四节?宋初与魏兵衅 355

第五节?义民抗魏(上) 360

第六节?义民抗魏(下) 367

第七节?魏太武南寇 374

第九章?宋、齐兴亡 386

第一节?元凶弑逆 386

第二节?孝武世诸王之祸 390

第三节?前废帝之败 398

第四节?子勋败亡 410

第五节?宋失淮北 416

第六节?明帝诛戮宗室大臣 426

第七节?宋治盛衰 431

第八节?后废帝之败 434

第九节?齐高篡宋 443

第十章?齐、梁兴亡 449

第一节?齐武、文惠猜忌杀戮 449

第二节?郁林王之败 454

第三节?明帝诛翦高、武子孙 461

第四节?齐治盛衰 467

第五节?东昏时内外叛乱 472

第六节?梁武代齐 480

第十一章?元魏盛衰 493

第一节?冯后专朝 493

第二节?孝文迁洛 501

第三节?齐魏兵争 511

第四节?梁初与魏战争 517

第十二章?元魏乱亡 532

第一节?魏政荒乱(上) 532

第二节?魏政荒乱(下) 542

第三节?北方丧乱 548

第四节?尔朱荣入洛 560

第五节?梁武政治废弛 566

第六节?梁纳元颢 577

第七节?孝庄帝杀尔朱荣 585

第八节?齐神武起兵 593

第九节?魏分东西 602

第十节?东西魏争战 611

第十三章?梁、陈兴亡 617

第一节?侯景乱梁(上) 617

第二节?侯景乱梁(中) 624

第三节?侯景乱梁(下) 632

第四节?江陵之变 641

第五节?陈武帝却齐师 654

第六节?陈平内乱(上) 662

第七节?陈平内乱(中) 668

第八节?陈平内乱(下) 674

第十四章?周、齐兴亡 682

第一节?齐篡东魏 682

第二节?文宣淫暴 690

第三节?孝昭、武成篡夺 701

第四节?武成、后主荒淫 709

第五节?周篡西魏 724

第六节?周、齐兵事 730

第七节?陈取淮南 735

第八节?周灭北齐 738

第九节?陈失淮南 746

第十五章?南北统一 750

第一节?隋文帝代周 750

第二节?陈后主荒淫 763

第三节?隋并梁、陈 768

第十六章?晋、南北朝四裔情形 775

第一节?东方诸国 775

第二节?南方诸异族之同化 789

第三节?林邑建国 808

第四节?海南诸国 815

第五节?海道交通 825

第六节?北方诸异族之同化 835

第七节?羌、浑诸国 842

第八节?西域诸国 854

第九节?柔然、突厥兴亡 874

第十节?东北诸国 882

第十七章?晋、南北朝社会组织 888

第一节?昏?制 888

第二节?族?制 909

第三节?户口增减 923

第四节?人民移徙 935

第五节?各地方风气 943

第十八章?晋、南北朝社会等级 955

第一节?门阀之制(上) 955

第二节?门阀之制(下) 971

第三节?豪右、游侠 991

第四节?奴、客、部曲、门生 997

第十九章?晋、南北朝人民生计 1012

第一节?物价、工赀、赀产 1012

第二节?豪贵侈靡 1031

第三节?地权不均情形 1041

第四节?侈靡之禁 1051

第五节?借贷、振施 1055

第二十章?晋、南北朝实业 1062

第一节?农?业 1062

第二节?工?业 1073

第三节?商?业 1079

第四节?钱?币(上) 1088

第五节?钱?币(下) 1098

第二十一章?晋、南北朝人民生活 1110

第一节?饮?食 1110

第二节?仓储、漕运、籴粜 1121

第三节?衣?服 1130

第四节?宫?室 1146

第五节?葬?埋 1163

第六节?交?通 1180

第二十二章?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1200

第一节?政?体 1200

第二节?封?建 1205

第三节?官?制 1209

第四节?选?举 1228

第五节?赋?税 1252

第六节?兵?制 1274

第七节?刑?法 1289

第二十三章?晋、南北朝学术 1317

第一节?学?校 1317

第二节?文?字 1342

第三节?儒玄诸子之学(上) 1354

第四节?儒玄诸子之学(下) 1363

第五节?史?学 1378

第六节?文学美术 1402

第七节?自然科学 1416

第八节?经?籍 1429

第二十四章?晋、南北朝宗教 1448

第一节?旧有诸迷信 1448

第二节?佛教流通 1471

第三节?道教建立1501


精彩书摘

第一节?政俗之敝


晋武帝以荒淫怠惰、遗患后嗣名,然帝在历代君主中,实尚未为大恶。所不幸者,则以仅足守成之才,而当开创之世耳。盖晋之王业,虽若成于宣、景、文三朝,然其所就者,实仅篡窃之事,至于后汉以来,政治、风俗之积弊,百端待理者,实皆萃于武帝之初。此其艰巨,较诸阴谋篡窃,殆百倍过之。虽以明睿之姿,躬雄毅之略,犹未必其克济,况如武帝,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承前世之积敝,而因受恶名,亦可哀矣。

武帝尝诏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泰始四年(268年)。申戒郡国计吏、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泰始五年(269年)。临听讼观录囚徒;泰始四年(268年)、五年(269年)。守令有政绩及清称者,赐之以谷;王宏,夏谡,刘霄,梁柳。见《纪》泰始五年(269年)、咸宁元年(275年)。诏刺史、二千石纠秽浊,举公清;令内外群臣举清能,拔寒素;太康九年(288年)。又屡诏举人才;可见其非无意于为治。又尝增吏俸;泰始三年(267年)。班律令;泰始四年(268年)。平吴后即定户调式;罢军役;去州郡兵;则亦有意于更制垂后。然是时之所急者,非立法,乃行政;非文诰之频繁,乃督责之峻切;而帝于此,实最阙焉。伐吴之议,羊祜、杜预屡陈之,张华赞之,贾充始终沮遏,而帝仍以充总统诸军。孙晧降,充未之知,方以吴未可平,抗表请班师,谓“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虽要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其表与告捷同至。见《晋书·秦秀传》。王浑与王濬争功,诏责濬不受浑节度。濬言:“前被诏书,令浑、濬等皆受充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当受浑节度之诏,以十二日起洛阳,濬十五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符。”诏文及发至日时,无可诬罔之理,而帝皆漫无别白,为之下者,不亦难乎?帝当篡位之初,即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见《纪》泰始元年(265年)。以皇甫陶、傅玄共掌谏职。玄复历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刘毅亦尝为司隶。然毅终以峭直不至公辅。其所纠弹者,亦不能尽法惩治。刘颂言:“泰始之初,陛下践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法宽有由,积之在素,异于汉、魏之先,未可一旦直绳御下。”此或亦出于不得已。然颂又言:“为政矫世,自宜渐出公涂。张正威断,日迁就肃;譬由行舟,虽不横截迅流,渐靡而往,终得其济。”此诚当日之急务也。朋党之弊,蠹政伤民,所恃在上者有以烛其隐,折其机,乃能破私交而彰公法。杜预论伐吴之计曰:“自顷朝廷,事无大小,异意锋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此武帝之宽所不当宽者也,而严所不当严,其弊尤大。愍怀太子之废也,阎缵舆棺上书,以理其冤,不省。及皇太孙立,缵复上疏曰:“昔汉武既信奸谗,危害太子,复用望气之言,欲尽诛诏狱中囚。邴吉以皇孙在焉,闭门拒命。后遂拥护皇孙,督罚乳母,卒至成人,立为孝宣皇帝。历观古人,虽不避死,亦由世教,宽以成节。吉虽距诏书,事在于忠,故宥而不责。自晋兴以来,用法太严。迟速之间,辄至诛斩。一身伏法,犹可强为,今世之诛,动辄灭门。昔吕后临朝,肆意无道。周昌相赵,三召其王,而昌不遣,先征昌入,乃后召王。此由汉制本宽,得使为快。假令如今,吕后必谓昌已反,夷其三族,则谁复敢杀身成义者哉?此法宜改,可使经远。又汉初废赵王张敖,其臣贯高谋弑高祖,高祖不诛,以昭臣道。田叔、孟舒十人为奴,髡钳随王,隐亲侍养,故令平安。向使晋法,得容为义:东宫之臣,得如周昌,固护太子;得如邴吉,距诏不坐,伏死谏争,则圣意必变,太子以安;如田叔、孟舒,侍从不罪者,则隐亲左右,奸凶毒药,无缘得设,太子不夭也。臣每责东宫臣故无侍从者,后闻颇有于道路望车拜辞,而有司收付洛阳狱,奏科其罪,然臣故莫从,良有以也。又本置三率,盛其兵马,所以宿卫防虞。而使者卒至,莫有谨严覆请审者,此由恐畏灭族”云云。此过严之弊也。过宽之弊,由于武帝之纵弛,过严之弊,则其所由来者远矣。《晋书·阮籍传》言:“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当时如籍者,盖不少矣。《易》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宣王之诛戮名士,不几于自戕其辅佐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第2版)》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长安旧事:盛唐气象与边疆风云(修订版)》图书简介 作者: 魏征宇 著 出版社: 史林轩文化 装帧: 精装,全彩插图,附赠唐代舆图集 卷首语:金戈铁马,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通史,而是一次聚焦于唐代中前期,尤其是“开元盛世”及其后数十年间,在权力中枢、军事前线与文化高地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画卷的深度剖析。它试图穿透故纸堆的尘埃,以生动的叙事和严谨的考据,重现那个既光芒万丈又暗流涌动的时代。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盛唐的气象如何形成,又如何在安史之乱的剧烈震荡中走向转折,以及在边疆地带,那些胡汉交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生动场景。 --- 第一部分:盛唐气象的塑造——从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约500字) 本部分着力描绘唐王朝在七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上半叶,如何确立其在东亚世界的霸主地位,并构建起一个物质富足、文化自信的“盛世”框架。 第一章:太宗遗泽与高宗的暗流 我们首先回顾了“贞观之治”所奠定的制度基础与精神内核。重点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在初唐的有效性。但盛世的背后并非坦途,本章详述了高宗时期武则天集团的崛起,如何通过科举制的变动和对士族的平衡策略,开始重塑帝国的人才结构,为后来的权力集中埋下伏笔。 第二章:武周时期的“过渡”与制度创新 不同于传统史观中将武周视为“插曲”,本书认为武周时期是唐代历史的关键转型期。重点探讨了武则天对佛教的推崇如何影响了宗教政策和宫廷文化,以及她对酷吏政治的运用,如何在短期内完成了对旧贵族势力的清洗和削弱。尤其关注她推行的“括户”政策,对帝国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玄宗的“中兴”与帝国的顶峰 开元初年的政治清明,并非空中楼阁。本章细致梳理了姚崇、宋璟等贤相的改革策略,包括“课农桑”、“重吏治”的具体措施。通过对户籍、盐铁专营数据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唐朝财政收入在开元二十年间如何实现爆炸性增长。同时,深入探讨了玄宗早期如何通过军事上的彻底胜利,确立了对吐蕃、突厥残部的绝对优势,奠定了“天可汗”的国际声誉。 第四章:文化的高峰与思想的异动 盛唐的文化成就世无其匹。本章聚焦于诗歌、书法和音乐的繁荣。我们不仅赞颂了李白、杜甫的伟大,更关注了吴道子、吴兢等在艺术领域的革新。然而,这种繁荣之下,也出现了思想上的细微裂痕,例如道家思想的回潮对儒家主导的政治伦理构成的微妙挑战。 --- 第二部分:边陲的烽烟与军事的重构(约500字) 盛唐的辉煌建立在对辽阔边疆的有效控制之上。本部分将视角从长安的朱雀大街转向塞北的烽火台,分析唐帝国军事体系的扩张与异化。 第五章:节度使制度的滥觞与权力下放 本书认为,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本身并非罪恶,而是应对边疆复杂局面的必然产物。本章详细梳理了边地大帅权力扩张的内在逻辑,包括其集军、民、财于一身的结构性优势。通过对幽州、河东、陇右三大军区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力的渐次削弱。 第六章:天宝一朝的对外扩张与战略失误 天宝年间,唐朝的军事行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但深度却令人担忧。本章重点剖析了对安南、辽东的征讨,以及对西域的经营。重点研究了唐玄宗晚期,因对高仙芝、哥舒翰等将领的猜忌和军事部署的失当,导致边疆军力的过度消耗,尤其是在对新兴势力——勃海国和吐蕃的策略上,出现了关键性的失误。 第七章:胡汉的交融与边将的“异化” 盛唐的军事力量中,胡人将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本章通过对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家族背景、文化认同和晋升轨迹的细致考察,探讨了“胡汉共治”模式的复杂性。分析了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是高效的,但在权力结构出现松动时,其潜在的离心力是如何被迅速激活的。 --- 第三部分:转折的阴影:安史之乱的近因与短期影响(约500字)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755年前后,帝国在内部压力与外部刺激下最终爆发的剧烈动荡,重点分析了其不可避免性。 第八章:人口的压力与土地的兼并 在物质繁荣的表象下,土地兼并问题已悄然加剧。本章引入了区域史料,探讨了关中和河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财政改革的不足,使得沉重的赋税压力最终转嫁到最底层的农民身上,为社会动荡埋下了“火种”。 第九章:玄宗的晚年心境与决策失误 本章侧重于政治心理学分析。玄宗晚年对道家玄学的沉迷、对杨贵妃家族的纵容,以及对政务的疏于管控,如何为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专权创造了空间。重点梳理了杨国忠如何通过激化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将一场潜在的危机推向了全面爆发。 第十篇:渔阳鼙鼓动地来:乱局的瞬间爆发 本书对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最后一年进行了“精确制导”式的还原。通过对唐廷不同情报机构的反应对比,分析了中央决策层的迟钝与混乱。重点分析了安禄山集团的组织严密性,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唐军内部的“人亡政息”惯性,在短时间内夺取了河北三镇的控制权。 尾声:旧日荣光,新局开启 《长安旧事》的终点停留在安史之乱的初期阶段,旨在为读者理解唐代历史的“由盛转衰”提供一个细节丰富且充满张力的切入点。它拒绝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着力呈现一个复杂、充满活力,但终因内部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变化而走向历史岔路的伟大帝国。 本书特点: 1. 图文并茂: 大量引用唐三彩、敦煌壁画及出土文献(如唐简册、墓志铭)进行旁证。 2. 注重区域史: 突破“以长安为中心”的叙事,加强对河北、河西走廊的军事地理分析。 3. 制度史视角: 深入探讨了唐代税制、兵制在不同阶段的实际运行效果。 --- (总字数:约152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超强的“现场感”和“代入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总结,更像是作者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替我们分析每一个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例如,在描述淝水之战时,作者并没有仅仅重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而是详细分析了前秦苻坚在战略决策、后勤调度以及对东晋内部矛盾判断上的系统性失误,使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偶然的幸运,更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人”的心理博弈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分析深度,极大地超越了我过去阅读的任何相关著作。此外,作者对“制度”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的衰亡与替代,再到北朝的“三长制”,这些制度的微小变动,都被他赋予了足以影响数代人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两晋南北朝不是历史的低谷,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制度试验场”和“文化熔炉”,这本书把这个“试验”的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部《中国大历史》的上册,我真的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说实话,我对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原本是抱着一种“雾里看花”的态度,总觉得那段时期群雄割据、政权更迭太快,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难以理清头绪。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清晰有力,他并没有拘泥于堆砌史料和繁复的年号时间线,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趋势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结合起来。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史书那种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闻强强的老者娓娓道来,他擅长在关键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魏晋风度的产生与演变,以及这种结构性矛盾最终如何导致了北方的动荡和南渡的必然性。特别是对于“竹林七贤”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标签化为“清谈误国”,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样一个政治高压与玄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寻求精神自由的复杂心态和历史无奈。上册的结尾处理得尤其精彩,为后续南朝的建立埋下了足够的伏笔,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部分,看看南方是如何在逆境中构建出它独特的文化与政治模式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大历史”的脉络铺陈开来,让读者能够抓住主线,而不是被枝节淹没。

评分

读完下册,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参加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思想与军事的辩论会。如果说上册奠定了政治社会结构的基础,那么下册则将矛盾推向了白热化——军事的对抗、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冲突,在这片土地上激烈地碰撞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夷夏之防”的探讨,他没有简单地将北方各族描绘成纯粹的征服者或野蛮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他们在汉文化冲击下,如何试图建立起一套既能维持自身统治又必须吸收中原先进制度的复杂工程。拓跋焘的雄才大略与后期的决策失误,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的微妙平衡,都被作者勾勒得入木三分。而南朝的部分,则展现了另一种生存哲学:在军事上常处于守势,却在文化和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书里对宋武帝刘裕的评价尤其精辟,他如何从一个寒门布衣一跃成为力挽狂澜的帝王,以及他死后南朝迅速走向衰弱的内在原因,都揭示了门阀政治在关键时刻的僵化与无力。整本书的下册,读起来酣畅淋漓,节奏紧凑,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中,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理解非常碎片化,很多朝代更迭都停留在“这个皇帝打败了那个皇帝”的层面。但《中国大历史》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用一条看不见的线索,将原本看似孤立的几个政权串联了起来,那就是“士族”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最终失衡。作者对“门阀”的剖析,尤其细腻入微。他展示了世家大族如何利用玄学、书法、园林艺术等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壁垒,以此来对抗中央集权的压力。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了统治基础的合法性,最终导致了南北方在政治动员力上的巨大差异。在谈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那种自上而下的、带着巨大决心的文化重塑的尝试,以及它在短期内带来的巨大阵痛和长期影响,都被作者描绘成一场赌上国运的豪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该快则快,在军事转折点上疾驰如电;该慢则慢,在文化和思想的演变处则娓娓道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其广阔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政治史或军事史,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生活史”。作者在描述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时,会不动声色地引入当时的思想流派、宗教信仰(如佛教的兴盛及其与世俗权力的关系),甚至包括当时的城市布局和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对于江南士族南渡后,如何将中原的耕作技术与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相结合,最终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这段描述就非常扎实,充满了经济地理学的洞察力。这种全景式的描述,使得两晋南北朝不再是那个晦涩难懂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冲突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阅读历史:不要只看谁赢了谁输了,而要看在他们兴衰更替的背后,支撑社会运行的那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是如何运作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整体的理解都更厚实、更立体了,这绝非一本普通的通史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堪言;但是,若将它当作一种乐趣,没有负担,像是策马于原野之上,泛舟于西湖之间,尽欢于游戏之中。这样,

评分

书,你用纸箱包装配送,你做到了,而不是一个薄薄的袋子,收到后,书完好无损,你可以的,你应该保护每一本书,爱惜每一本书,你可以的,希望你继续努力。

评分

虽然从经济上,小自耕农是分散的,独立的,以家庭为单位,但是农耕文化让人们安定下来,减少了流动,使统治变得容易起来。中央集权的阶级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农民,并向他们收税。这些税收,养活了整个官僚阶级,并且促进了当时的科技进步。并且农业文明对于周围的游牧文明是相对进步的,是易于统治的,这也是为何外族入侵后都采取了相同的做法:采用汉人的驭人方式。

评分

本来呢,160-60时很多书8折,到200-100改成9.5折,用券后结果算起来折扣差不多都是3折,当然冰与火之歌英文皮革精装、时间繁史、汉语大字典、咬文嚼字合订本等等或进口或价格很高或新出的看情况。但是这套书买时304,未签收时变199,申请价格保护客服却非说价格没变。要不是这书是趁活动中的活动人文社科480-360(80+200*2-100*2-80-80)时到手价60多块买的,比活动定价199到手价50块就多十来块,而且不是整单退货浪费优惠券,也懒得折腾,我真想当场退了!京东这套路666……五星好评给书的,虽然我早下了电子版!

评分

平装书价格便宜,包上书皮,打开就能听吕思勉先生讲课,真好

评分

“就像灵魂在口腔里爆炸了。”

评分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一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评分

堪言;但是,若将它当作一种乐趣,没有负担,像是策马于原野之上,泛舟于西湖之间,尽欢于游戏之中。这样,

评分

在京东买书的感觉特别好,正版保障,而且价格太诱人了,对于我这个买书成癖的人来说,每年的图书活动都忍不住入手很多,看的确很慢,如同看到一个朋友写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很惭愧,这几年爱好也一直在变化,以前喜欢小说,青春文学,现在是真的老了,喜欢散文随笔,喜欢有时代感的书。京东的物流也非常赞,一般一天就到,比顺丰快了几倍都!特别厉害!京东铁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