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名家全译本,精装典藏版)

海底两万里(名家全译本,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儒勒.凡尔纳 著,陈筱卿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冒险
  • 经典
  • 文学
  • 法国文学
  • 儒勒·凡尔纳
  • 海底世界
  • 海洋
  • 小说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1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048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文学爱好者

★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代表作。  


★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跨越三个世纪,经久不衰的科幻作品同名改编电影曾获美国奥斯卡四项大奖。


★被译为数百种文字风靡世界,此版本为国内翻译家陈筱卿先生译本。

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了生动神秘的海洋百科知识汇!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小说展示的海底风光固然迷人,但是读者,或者说主人公始终被谜团所困惑,老的疑团刚解开,新的困惑又摆在面前,整部小说就在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氛围中展开。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19世纪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目录

目录


导读/1


第一部分


一、飞逝的巨礁/3

二、赞成与反对/10

三、随先生尊便/16

四、内德·兰德/22

五、向冒险迎去/30

六、全速前进/36

七、不知其种属的鲸鱼/45

八、动中之动/53

九、内德·兰德的怒火/62

十、海洋人/69

十一、鹦鹉螺号/78

十二、一切都用电/87

十三、几组数字/94

十四、黑潮/101

十五、一封邀请信/112

十六、漫步海底平原/121

十七、海底森林/127

十八、太平洋下4000里/134

十九、瓦尼可罗群岛/142

二十、托雷斯海峡/152

二十一、陆上几日/161

二十二、尼摩艇长的闪电/173

二十三、强制性睡眠/185

二十四、珊瑚王国/194


第二部分


一、印度洋/205

二、尼摩艇长的新建议/215

三、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225

四、红海/236

五、阿拉伯隧道/250

六、希腊群岛/260

七、地中海上的48小时/273

八、维哥湾/283

九、失踪的大陆/294

十、海底煤矿/305

十一、马尾藻海/316

十二、抹香鲸和长须鲸/325

十三、大冰盖/338

十四、南极/350

十五、大事故还是小插曲/363

十六、缺氧/371

十七、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381

十八、章鱼/391

十九、墨西哥湾暖流/403

二十、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415

二十一、大屠杀/423

二十二、尼摩艇长最后的话/433

二十三、尾声/441


精彩书摘

一、飞逝的巨礁


1866年出了一件怪异的大事,是一个没人说得清也无法说得清的怪现象,想必没人会忘记得了。且莫说港口居民被种种流言弄得心神不定,内陆民众惊诧不已,就连海上的人们也都感到震惊。欧洲和美洲的商人、船东、船长、船老大、各国的海军军官,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表示极大的关注。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有好些船只在海上与一个“庞然大物”相遇。那是一个长长的梭子状物体,有时泛着磷光,比鲸鱼的个头儿大,而且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种不同船只的航海日志对出现的这个庞然大物都做了记录,说这个物体或这个生物的速度极其快,动力极其大,像是天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说它是一个鲸类动物的话,那它的体积要比当时有科学分类的所有鲸鱼都要大得多得多。无论是居维叶①、拉塞佩德②、迪梅里先生③,还是卡特尔法热④,都不会承认这么个大怪物的存在的,除非他们见过它,也就是说,除非他们自己亲眼所见。按照多次观察所得,平均算来(去除保守的估计,即此物长200尺⑤;也不按夸张的算法,即这个大家伙宽1海里,长3海里),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庞然大物要大大超过鱼类学家们迄今为止所认同的所有的鱼类,如果这个大家伙真的是存在的话。

可是,它真的是存在的,而这种存在是无可否认的,而人是一向喜欢听神奇的事的,所以,这个不可思议的东西的出现,就必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要想把它视为奇谈怪论,那是根本办不到的。

确实,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布纳克轮船公司的蒸汽机船希金森总督号,在距澳大利亚东海岸5海里处,就曾遇见这个游动着的大家伙。起先,巴克船长以为是遇见了一块不为人知的巨礁,他还准备对它的准确位置加以测算哩。可是正在这时,这个奇怪的大家伙竟突然地喷出两根水柱,高达50尺,直插云霄。如此看来,要么是这块巨礁上有间歇喷泉,否则的话,希金森总督号所遇见的就确实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只是尚不为人知罢了。这种动物能从鼻孔里往外喷出混杂着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在同一年的7月23日,西印度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平洋水域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况。这么看来,这个奇特的鲸类动物速度惊人,能够快速地从一处游到另一处,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是在相距700海里①的两个不同地点看到它的,而时间只相隔两三天而已。

半个月后,在距克里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平洋上遇见那个大家伙的2000海里外,国家轮船公司的海尔维蒂亚号和皇家邮轮公司的香农号,在美洲与欧洲间的大西洋海域迎面近舷对驶时,分别在格林尼治子午线的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处,同时发现了那个怪物。海尔维蒂亚号和香农号即使首尾相接不过100米长,估计那个大怪物至少得有350尺长,因为这两艘船与它相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当时在阿留申群岛的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一带海域的鲸鱼,个头儿最大的也没有超过56米长,甚至

都没见有达到这一长度的。

有关的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佩莱尔号的几次最新发现;跑伊兹兰航线的埃特纳号与那个怪物擦肩而过;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的军官们所做的记录;海军准将菲茨-詹姆斯的参谋部在克利德勋爵号上所测定的精确方向。所有这些报告,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在那些生性爱说俏皮话的国家,这件事被当成了笑谈;但在那些认真务实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人们对这件事极其关注。

在各个大的中心城市,这个怪物成了时髦话题。在咖啡馆里,人们在津津乐道地谈论它;在报刊上,人们在嘲讽它;甚至有人还把它搬上了舞台。各家小报可算逮着机会了,随心所欲地编出种种离奇的故事来。有些因为编不出新花样,便把极力想象出来的那些巨型怪兽又给刊登了出来,从那头白鲸——可怖的“莫比·狄克”①,到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巨型海怪克拉肯②,应有尽有。有的人甚至把老古董也给搬了出来,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③的看法也被引用了,因为他们两位也认为有怪物存在。还有彭图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什么的。最后,还搬出了哈林顿先生诚实可信的报告来。据此报告称,他于1857年在卡斯蒂朗号上看到过一条大蛇,这种巨大无比的蛇直到当时为止,只是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驶经的海面上出现过。

于是乎,在学者圈内和科学杂志上,轻信者与怀疑派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论战。大家因“怪物问题”而变得异常激动。信奉科学的记者与相信神灵的记者大打起笔墨官司来,有些记者还因此动起了手,因为他们从海蛇争起,最后竟发展到人身攻击了。

这场论战持续了半年,双方各不相让。各种小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矛头指向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研究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所发表的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神甫①的《宇宙》杂志、皮德曼②的《消息报》上的辩论文章大加抨击;对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报上所登载的文章也进行了无情的批驳。小报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故意引用其对手曾经引用过的林奈③的那句话——“大自然不创造蠢材”,想让当代人不要违背大自然,相信什么大海怪、大海蛇、“莫比·狄克”,以及海员们脑子发热、胡编乱造的东西。最后,一份极具讽刺味的报纸上的一篇受到编辑们喜爱的文章起了作用,像伊波利特一样,给了那个怪物致命的一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战。才智终于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物的事似乎已经被遗忘了,不会再被人提起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新的情况又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一次,已经不再是什么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个必须加以避免的真真切切的危险。这个问题的性质变了。那怪物在变,变成了小岛、巨岩、暗礁,但却是个能飞逝的、难以捉摸的、无法捉住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洋航运公司的莫拉维扬号夜航至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上,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块礁石,可任何海图上都没有标明这一带海域有此礁石。当时,莫拉维扬号借着风力并凭借自身那400马力的动力,正以每小时13节④的速度在行驶。如果不是船体材质坚硬的话,可以肯定,莫拉维扬号必定是连同从加拿大搭乘的237名乘客一同沉入海底了。

意外发生在早晨5时前后,天刚破晓。负责值班的海员立即向船尾跑去。他们仔仔细细地搜索海面,但什么也没发现,只是看到3链①远的地方,有一片波涛已碎成浪花的大漩涡,犹如平静的洋面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出事地点被准确地测定、记录下来,而莫拉维扬号无任何损坏,便继续航行了。它是撞到了一处暗礁呢,还是撞到了遇难船只的残骸?无从得知。但是,等回到船坞进行检查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骨已被撞裂。

这件事本身是极其严重的,但是,如果不是几个星期后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的话,也许这事也就像其他的许多事故一样,被人忘掉了。而这一次新的事故,由于受损船只的国籍以及它所属的那家公司的名望,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英国船东丘纳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精明的实业家于1840年开办了一家邮船公司,用3艘400马力、1162吨的轮式木船,开辟了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邮政业务。8年后,他的公司设备增加了,拥有了4条650马力、1820吨的邮船。又过了两年,他又增加了两条马力更强、吨位更大的船只。1853年时,刚刚获得继续经营邮政快递特许权的丘纳德公司,又增加了多艘船只: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而且全都是速度一流的快船,而且还是继大东方号之后,在海上航行的最大的船只。这样一来,该公司便拥有了12条船,其中8条是外轮驱动的,4条是螺旋桨式的。

我之所以简略地介绍了这些情况,是想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这家举世闻名的经营有方的公司,在海上运输方面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没有任何一家远洋航运公司经营得比它更好,没有一家比它更加卓有成效。26年来,丘纳德公司的船只横渡大西洋2000次,没有一次延误,没有丢失过一封信件,没有损失一个人,没有损失一条船。因此,尽管法国与之进行有力竞争,但旅客们仍旧对它情有独钟,这一点,从官方的统计资料中也看得出来。因此,丘纳德公司的最好的汽轮中有一条发生了意外而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风向甚宜,斯科蒂亚号正行驶在西经15度12分、北纬45度37分的海面上。船只开足1000马力,以13.43节的航速行驶着。驱动轮正常地拍击着水面。此时,船只吃水深度为6.7米,排水量为6624立方米。

下午4时17分,旅客们正在大厅里用晚餐,突然间,斯科蒂亚号左舷轮的后部被轻微地撞击了一下。

斯科蒂亚号并没有撞上什么,而像是被钻孔器似的锋利的工具戳了一下,不像是被钝器击打着了。撞击似乎非常轻,所以船上的人都没有因此而有所不安,但是,大家却听见货舱监运员跑到甲板上来,大声喊叫道:

“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旅客们一下子慌乱起来,但是安德森船长连忙稳住了大家。确实也是,眼下还并没有什么危险。斯科蒂亚号共有7个用防水舱壁隔开来的船舱,有一个舱进水,是绝无大碍的。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到底舱。他发现5号舱被海水浸入,而且浸水速度很快,说明破口处窟窿很大。所幸,这间舱内没有锅炉,否则锅炉必然被浇灭。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潜入水中查看损毁情况。不一会儿,情况便弄清楚了,原来船体吃水线以下部分有一个直径2米的大洞。这么大的洞海水涌进是无法堵得住的,因此,斯科蒂亚号只好在它的几个驱动轮被淹没了一半的情况下继续行驶着。此时,它距克利尔岬300海里,所以晚了两三天才驶回利物浦,进了公司的船坞。这两三天可是让利物浦的人惊恐得够呛。

斯科蒂亚号被架上了干船坞,工程师们开始对它进行检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线下2.5米的地方,破了一个有规则的等腰三角形。铁皮上的裂口很整齐,即使使用打孔钻也无法打出这么规则的洞来。如此看来,弄穿船底的钻孔工具肯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技术制作的。而且,这个工具用巨大力量冲出来,穿透4厘米厚的铁板,还得倒退出来,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

最近的这次事故情况就是如此,其结果又让公众的情绪激动了起来。自此,以前的那一次次海难的不明原因,全都归结到这个怪物的身上了。这个怪诞的大动物因而便承担起所有沉船事故的责任。可是,沉船事件数目很大,根据维里塔斯署①统计的每年3000艘受损的船只中,因下落不明而被当作连人带货全部失踪的蒸汽船或机帆船,其数目不下两百艘!

因此,不管公正还是不公正,反正这个大怪物成了这些船只失事的罪魁祸首了。由于这个大怪物的存在,各大洲间的航路变得日益危险,公众坚决要求,应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可怕的大怪物从海洋里清除掉。


二、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正值我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土地进行了一番科学考察回来之际。我是作为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由法国政府委派,前去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重要标本,然后,于3月末到了纽约。我预定于5月初返回法国。回国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便对我所采集的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斯科蒂亚号发生意外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这件事我十分了解,因为它当时已是个热门话题,我不可能不知之甚详。我把美国和欧洲的报纸看了又看,但并无更多的新的东西。这事真是个不解之谜,令我困惑。我游移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没有定见。这件事肯定是确有其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还被邀请去亲手摸了摸斯科蒂亚号上的那个窟窿。

我到纽约时,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浮动的小岛啦,看不见的暗礁啦什么的,但这类假设被彻底地否定了。确实也是,除非这所谓的暗礁内装有一台机器,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飞速地移来动去呢?

同样,说它是一个浮动的船体,是一条遇难船只的巨大残骸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它为什么速度会那么快?

因此,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人们因而分成了观点极其对立的两大派,一派认为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

可是,这后一种假设尽管还算说得过去,但经过对新旧两个大陆的调查,它也站不住脚了。因为某个人要想拥有这样的一种机械,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建造它的?是什么时候造的?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他又怎么能保守得住秘密呀?

只有一国政府才可能拥有这种破坏力巨大的机器。在人们想尽办法提高武器杀伤力的悲惨时代,某个国家背着别国研发这种可怕的武器是有可能的。继夏斯勃枪①发明之后,又发明了水雷,水雷之后又出现了水下撞锤,随后又是各种各样的你攻我击的对抗性武器的出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所以这种战争机器的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了。各国政府的真诚是无法怀疑的,因为这事关公众利益,远洋运输遭到破坏,各国政府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撒谎的。再者,建造水下船只,岂能掩人耳目?个人干这种事而又密不透风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个一举一动都受到敌对国家的密切监视的国家而言,想保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在对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土耳其进行调查之后,所谓水下大马力船的假设最终也被否定掉了。

尽管小报仍在不断地讽刺挖苦这个大怪物,可是它依然在海上漂来漂去。因此,人们任由想象力驰骋,竟至荒诞不经地说是一种神鱼。

我抵达纽约后,有些人便专程前来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该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而我也因此成为博物学中这一极其神秘的科学的专家。别人当然要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够否定事情的真实性,我绝对是要持否定的态度的。可是没多久,我被逼无奈,只好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纽约先驱论坛报》也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尊敬的皮埃尔·阿罗纳克斯先生”发了约稿函,请他对此事发表看法。

我只好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无法保持沉默,所以就说了。我从政治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写了一篇内容翔实的文章,于4月30日发表在该报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录如下:

“我对各种不同的假设一一地加以研究之后,由于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海洋生物存在。

“我们对海洋深处毫无所知。探测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处到底是什么情况?海面以下12海里到15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着?它们的机体是怎么个结构?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不过,摆在我面前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两难推理①加以解决。

“要么我们对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所了解,要么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我们对它们并不全都了解,而大自然又仍然对我们保守着某些鱼类学中的秘密的话,那么,承认某些鱼类或鲸类新类别,甚至新品种的存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新的鱼类,其器官基本上‘不适合漂浮’,它们生活在水下探测器无法达到的海底深处。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或一时兴起,或纯属任性,它们偶尔也会浮出水面。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所有这类生物,那就该从已经分类了的海洋生物中去查找我们所说的那个动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会倾向于它属于一种巨大的独角鲸什么的。

“一般的独角鲸或海麒麟,身长通常为60尺。把它扩大5倍,甚至10倍,再根据其增加的长度赋予它相应的力量,同时增强其攻击性能力,这便是我们所要查找的那个动物了。它将具有香农号的军官们所确定的长度,具有撞击斯科蒂亚号的触角和撞坏一只汽船铁壳的力量。

“确实,据一些博物学家的看法,独角鲸有一把象牙质的利剑或一支骨质的戟,那是一颗坚如钢铁的大牙。有人在鲸身上发现过这种长牙,那是独角鲸成功地攻击了其他鲸之后所留下的。还有人在船体吃水线下拔出了这类牙齿,它们像锋利的钻头戳穿木桶似的把船底凿穿。巴黎医学院陈列室里就收藏着一颗这样的巨齿,长2.25米,根部宽48厘米!


前言/序言

导读


一、作者介绍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为青少年写作探险小说的著名作家,特别是作为科幻小说题材的创始人而享誉全世界。

19世纪最后的25年,人们对科学幻想的爱好蔚然成风。这与这一时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凡尔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写了大量科幻题材的传世之作。

凡尔纳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费多岛。1833年入桑班夫人学堂读书。桑班夫人的丈夫为远洋海轮的船长,死于海难。1839年夏,他离家出走,拟乘珊瑚号海船出海当见习水手,但被父亲找回。1840年,全家迁往南特,凡尔纳就读南特公立中学。1847年,他北上巴黎攻读法律。其间,他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8年至1850年,他创作了剧本《火药阴谋》《摄政时代的悲剧》《断了的麦秆》《阿布达拉》。1852年,他在抒情剧院当秘书,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他却不愿当律师。1863年,他出版了系列小说《奇妙的漫游》的第一部《气球上的五星期》,声名鹊起,其科幻小说家的地位由此确立。1864年3月发表《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同年10月,《地心游记》出版。1865年《从地球到月球》在《辩论报》上发表。1868年,出版发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71年,出版发行《海底两万里》单行本。1872年,凡尔纳定居亚眠市,开始创作《八十天环游地球》,并于11月起在《时报》上连载。当年,亚眠市学士院接纳他为院士,并于7月荣获法兰西学院一等奖。1874年,他的《神秘岛》开始发表。1884年,凡尔纳在地中海作了一次漫长的旅行,经过葡萄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意大利等地,受到盛大的欢迎。抵达罗马时,还受到教皇列翁八世的接见。年底,在《费加罗画报》上发表《费列特-弗拉克》。1894年,他的《安提凡尔师傅奇遇记》出版,开始创作《飞行岛》《第二祖国》《利伏尼的悲剧》《壮丽的奥利诺科河》《迎着旗帜》。1896年,凡尔纳去巴黎,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巴黎之行。1905年3月24日,这位享誉世界、无出其右的伟大科幻作家在亚眠与世长辞。


二、作品梗概


《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却被那“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怪物”竟然是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该潜水艇的艇长是一位绰号为“尼摩”的失踪多年的人。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作海底旅行。他们沿途饱览了海底变化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的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小说悬念迭起、高潮频仍、趣味盎然,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彩的海底景观的描写中,蕴蓄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三、人物形象


尼摩船长:鹦鹉螺号潜艇艇长,身份神秘,知识渊博,富于智慧,举止高雅,威严冷峻,具有正义感。他反对压迫,热爱海洋,带领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常年驾驶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探险,执行他的秘密的神圣“计划”,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阿罗纳克斯教授: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客座教授,年约40岁,正直仁慈,学识渊博,热爱科学考察事业。他受命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海上“怪物”的行动,被尼摩船长俘获,囚于其潜水艇中。在近300天的海底航行中,他与尼摩船长及其船员一起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同时也饱览了奇异壮观的海底风光,最后与其仆人和捕鲸手一起逃离潜水艇,把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孔塞伊: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仆人,30岁,性格稳重,为人热情,正直诚实,精通分类学,对阿罗纳克斯教授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内德·兰德:加拿大籍捕鲸手,年约40岁,体格健壮,身手灵活,头脑冷静,有勇有谋,但脾气暴躁,难以交往。他与阿罗纳克斯教授主仆一道被俘,囚于潜水艇上,对尼摩艇长心存敌意,难耐海底的孤寂生活,故多次寻机逃跑,但均未能成功。最后,他与教授主仆一起逃回陆地。


四、艺术特色


凡尔纳不同于脱离现实生活的书斋学者,他凭借自己的渊博学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他们完全献身于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物质利益。这一点,在《海底两万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部小说可以说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是文学性与科学性表现得最好的一部杰作。在作者的笔下,该小说简直就像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或者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连续剧,让人开卷有益,爱不释手。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任随自己的想象力驰骋,想象未知的大海深处的种种神秘事情,并随着尼摩船长遍游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的海底——海洋世界几乎成了旅游胜地。


五、作品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凡尔纳是19世纪伟大的科幻作家。19世纪,现代潜水艇尚未问世,可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与我们今天现实中的潜水艇几乎没有差异。他对海底世界的描写、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激发着人们不停地去探索陆地、海洋、天空。正如法国的利奥台所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法国的埃泽尔说道:“凡尔纳的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积累的有关地理、地质、物理、天文的全部知识,以他特有的迷人的方式,重新讲述历史。”总之,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科幻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底两万里》:一场关于未知世界的壮丽远征 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底探险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人类求知欲、勇气与智慧的史诗。这本书,以其超凡的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构想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跨越时代,成为无数读者心中永恒的经典。它带领我们潜入蔚蓝深海,与一位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船长同行,共同揭开海洋深处的层层帷幕,见证那个曾经只存在于传说与梦想中的奇妙世界。 故事的开端,一股神秘的海上力量搅动了世界航海界的恐慌。一艘巨大的“海怪”在各地洋面上频繁出现,它拥有惊人的速度和破坏力,令所有遇见的船只望而生畏。各国海军派出战舰追捕,却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在这股恐慌浪潮中,美国科学院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皮埃尔·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与了一次旨在捕捉这头“海怪”的远征。随同他的,还有他忠诚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位技艺精湛的加拿大捕鲸手内德·兰德。 然而,这次充满传奇色彩的追捕,却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在茫茫大海上,他们的战舰“亚伯拉罕·林肯号”终于发现了“海怪”的踪迹。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和搏斗,他们的战舰不幸被“海怪”撞击,船体损毁,三人也因此落入海中。本以为必死无疑的他们,却意外地发现,他们所遭遇的“海怪”,并非什么海洋巨兽,而是一艘前所未见的、拥有先进技术的、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被潜艇的主人——那位令人费解的尼摩船长所救。尼摩船长,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选择隐居在深海,与人类社会隔绝,过着一种独立而自由的生活。他对海洋充满了热爱,同时也对陆地上的文明抱有复杂的态度。他用高超的技艺和惊人的财富,建造了这艘“鹦鹉螺号”,将其变成了一个移动的、自给自足的海底王国。 从被俘的那一刻起,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内德·兰德,便开始了他们非同寻常的“海底两万里”的旅程。这趟旅程,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颠覆了他们对海洋的认知。在尼摩船长的引导下,他们乘坐着“鹦鹉螺号”,潜入了地球上最神秘、最未知的领域。 凡尔纳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无尽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他们穿越了冰封的北冰洋,目睹了壮观的冰山群;他们潜入了珊瑚礁的迷宫,欣赏了五彩斑斓的海底花园,遇见了形态各异、令人惊叹的海洋生物;他们探索了沉没的亚特兰蒂斯古城遗址,感受了古老文明的神秘气息;他们遭遇了巨型乌贼的袭击,体验了惊心动魄的海上搏斗;他们甚至在海底的火山爆发中,经历了生死考验。 “鹦鹉螺号”本身,也是凡尔纳科学构想的杰作。它是一艘集电力驱动、潜水、生存于一体的先进潜艇,拥有巨大的玻璃舷窗,让船上的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海底景象。它能够自给自足,利用海水发电,种植食物,甚至从中提取金属材料进行维修。凡尔纳在书中对“鹦鹉螺号”的描绘,在那个时代是极具前瞻性的,也预示了未来海洋科技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旅程中,阿龙纳斯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对海底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孜孜不倦地记录着遇到的各种海洋生物,研究海底的地质构造,分析海水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他的观察和记录,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海底生物图鉴,也展现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乐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阿龙纳斯教授那样,沉醉于海底世界的奇妙。内德·兰德,一个渴望自由的捕鲸手,他始终怀念陆地上的生活,并将逃离“鹦鹉螺号”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他的焦虑和对自由的渴望,与阿龙纳斯教授的科学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故事增加了紧张感和戏剧性。 康塞尔,这位忠诚而富有智慧的仆人,则以他特有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生活的智慧相结合。他总是默默地支持着阿龙纳斯教授,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条理清晰的记录,帮助教授整理和分析他所见所闻。他代表着一种平凡中的伟大,一种在特殊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身价值和尊严的生活态度。 尼摩船长,无疑是《海底两万里》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着迷的角色。他的过去是一个谜,他的行为常常令人费解。他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却又表现出对人类社会极度的疏离和仇恨。他建造“鹦鹉螺号”,进行海底旅行,一方面是对科学和自然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逃避现实、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他所展现出的独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者,他的存在,让《海底两万里》不仅仅是一个冒险故事,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由的深刻思考。 凡尔纳在书中巧妙地融合了科学的严谨与浪漫的想象。他对于海洋生物、地理、物理等知识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科学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推演。这使得《海底两万里》在充满奇幻色彩的同时,又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读者在惊叹于海底世界的奇景时,也能从中学习到丰富的海洋知识。 “两万里”这个数字,不仅仅是航程的长度,更象征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极限。凡尔纳通过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海底的深邃和广阔,正如人类知识的海洋,永远有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宝藏。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中,逐渐走向尾声。当“鹦鹉螺号”在一次巨大的漩涡中遭遇危机时,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内德·兰德,终于获得了重获自由的机会。他们跳出了危险的海水,最终回到了陆地,而“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的命运,则又归于大海深处的神秘之中。 这本书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悬念,让读者对尼摩船长的最终结局充满了遐想。但无论如何,这次海底两万里的旅程,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阿龙纳斯教授的心中,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 《海底两万里》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它不仅是一场关于海洋的奇幻冒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礼赞,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致敬。它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地球上,永远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揭示,而求知欲和探索的勇气,则是我们前进的最强动力。这本书,至今仍能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对海洋的热爱,以及对远方和未知的无限向往。它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杰作,永远值得被反复品读,细细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打开包裹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封面所吸引住了。那种泛着低调奢华光泽的精装封面,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握着一件珍宝。书页的纸张选取也极其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顺滑,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文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平整且结实,让人完全不必担心翻阅多次后会松散掉页。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读者来说,这种典藏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陈列、值得细细品味的家居摆设。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那种仪式感都会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封底的设计也颇具匠心,用一种内敛的排版方式概述了作者的伟大成就,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回味无穷。这绝对是送礼自藏两相宜的佳作,光是这份外在的精致,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早期科幻作品持审慎态度的读者,我原以为这本“经典”会带着浓厚的时代局限性,但事实证明,它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书中描绘的许多科学概念和技术设想,放在当时无疑是天方夜谭,但细究起来,其逻辑推演和对未来科技的预测,却有着惊人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例如,对水下通讯、深海压力适应,乃至对海洋生态系统微妙平衡的描述,都展现了作者超越同时代人的科学素养。更深层次的,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隐晦批判——通过构建一个与陆地社会隔绝的理想(或反乌托邦)潜艇世界,作者借主角之口,探讨了自由、知识的边界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它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寓言,值得反复品味其社会学意义。

评分

阅读体验中的一个意外惊喜,是这本书所带来的纯粹的“逃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完全沉浸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的世界中,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每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就能闻到海水的咸湿气息,感受到潜艇外那片深不见底的黑暗。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让我在阅读时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专注,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那厚厚的海水隔绝了。这不仅仅是关于探险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是对未知世界的浪漫主义致敬。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类已知的疆域之外,依然存在着广袤、神秘、等待我们去敬畏和探索的领域,这种精神上的拓宽和鼓舞,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平衡了探险的惊险刺激与知识的科普讲解。故事的开篇如同一个精心设置的悬念,将读者一下子抛入了那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海洋世界。随着“鹦鹉螺号”潜入更深的区域,场景的切换和氛围的渲染简直是大师级的笔触。一会儿是幽深、寂静到令人窒息的海底平原,一会儿又是遭遇巨大生物时的生死搏斗,那种紧张感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手心冒汗。然而,作者又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关于海洋生物学、地质学甚至是对人类社会的反思,这些知识点被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观察记录中,完全不显得突兀或枯燥。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深海“纪录片”,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智识上的启迪。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牢牢吸引住,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

我着重对比了几个不同译本,最终选择了这一版,主要是冲着“名家全译”的承诺去的。阅读体验上,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性表现得非常出色,完全没有早年翻译作品那种生硬的、直译的腔调。这位译者显然对原著的语境和十九世纪的科学氛围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关于深海探险的专业描述,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文学美感。特别是对于主人公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的刻画,译者通过对语气和措辞的精准拿捏,让人物的内心活动跃然纸上,代入感极强。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科学名词和哲学思考时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深度,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是一种高超的翻译技艺的体现,绝非简单的词汇堆砌可以达到。读完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回味一下原文精妙的表达是如何被巧妙地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中文,这种韵味是衡量一本经典重译本好坏的关键。

评分

一起买了很多书,赶上京东活动特别划算,送货上门很方便,书是正版,好评!

评分

价格优惠,东西不错,京东物流就是快。

评分

还没有看,但是一直都想看

评分

还行吧?,等待有空阅读

评分

精装,印刷和纸张都还可以,

评分

普及,增长知识,物美价廉!

评分

一开始说多了一个i多一份爱,现在已经大胆承认了,打算追责

评分

正版,印刷质量特别好!!!

评分

不错的书,很喜欢这个类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