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丝瓷之路博览

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丝瓷之路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现海 著
图书标签:
  • 长城
  • 榆林
  • 明史
  • 生态史
  • 战争史
  • 丝绸之路
  • 瓷器
  • 边疆史
  • 社会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67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14—17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明代中国形成与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到今天,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丝瓷之路博览》是关于明中期长城的历史著作。讲诉榆林明长城故事,记录长城周边社会情态、宗教信仰。揭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挖掘长城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长期性、结构性影响。另一目的是宣传长城,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长城保护中来。

目录

第一章 14世纪的文明分途与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节 长城的问号
第三节 “长城区域史”的提出

第二章 明代中国的内向转身
第一节 守在四夷
第二节 放弃西域
第三节 明初北疆长城的修筑
第四节 明前期蒙古势力进入河套

第三章 明前期榆林营堡纵深防御体系的初建
第一节 明初榆林军寨的分布
第二节 黄河沿岸“依险型”城堡
第三节 “三边”“扼要型”营堡
第四节 无定河“依险型”营堡的初建

第四章 “土木之变”后的“搜套”攻势防御与延绥设镇
第一节 明军的“搜套”
第二节 延绥镇的建立
第三节 无定河营堡的增筑

第五章 成化初年榆林营堡的改造与迁移
第一节 榆林营堡改造、迁移的规划
第二节 直插天际的清水营
第三节 向日葵掩映镇羌堡
第四节 控扼无定河、榆溪河的响水堡
第五节 据守快滩的镇靖堡

第六章 成化初年榆林“依险型”城堡的增筑
第一节 窟野河旁的神木堡
第二节 归德水旁的归德堡
第三节 芦河旁的威武堡、龙州城

第七章 大漠边城的崛起
第一节 延绥镇的北迁
第二节 榆林城的布局与现状
第三节 余子俊移建十三堡

第八章 “搜套”的困境
第一节 成化初年的“搜套”方案
第二节 “搜套”的曲折开展
第三节 明中期河套徙民耕守的不可行
第四节 明朝再次搁置河套

第九章 榆林长城立体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第一节 成化前期“边墙”方案的提出
第二节 榆林长城的多道边墙
第三节 成化以后榆林城堡的不断增筑
第四节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结语 长城的意义、破坏与保护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丝瓷之路博览”这本书的简介,内容将详尽地描述该书涉及的主题,但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丝瓷之路博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明代中叶,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交汇点——榆林地区。榆林,地处黄土高原的北缘,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当时的军事防御、生态环境演变以及跨区域贸易往来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该研究聚焦于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这一区域复杂互动关系的剖析,力图重构明代边塞历史的多元图景。 一、 边防前沿的军事地理与防御体系 本书首先对明代中叶长城沿线榆林卫所的军事地理格局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榆林,作为明朝“三边总制”体系中的核心枢纽,其战略地位远超一般边城。研究涵盖了明朝在这一地区构建的防御体系,包括卫所制度的实际运作、烽火台网络的有效性,以及驻军的调动与部署策略。重点分析了在这一时期,中央朝廷(特别是嘉靖年间前后)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地方边军在实际防御中展现出的韧性与局限。通过对实地勘察资料、地方志和军事奏疏的交叉比对,本书试图揭示明朝边防政策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威胁时所进行的调整与权衡。 二、 边地社会的生态挑战与资源治理 榆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明代中叶经历了显著的压力。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军事活动、屯田政策以及人口迁移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黄土高原的脆弱性使得边塞社区在水资源管理、草场利用和森林覆盖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细致考察了明代政府在生态治理方面的举措,例如推广新的农耕技术、划分牧场与耕地界限的尝试,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地方社会习惯的冲突与融合。生态环境的变迁,反过来也塑造了边塞战争的形态与戍边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本书将这种“人与地”的互动关系作为重要分析维度。 三、 冲突与交流的“十字路口”:边境贸易网络 榆林不仅是军事前沿,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十字路口”。本书着重探讨了“互市”制度在明代中叶的运作机制。不同于传统上将边境视为纯粹的军事对峙地带的观点,本研究强调了贸易在维持边境相对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将梳理明朝通过官营互市、私商渗透等多种渠道,与北方部落进行的物资交换,特别是丝绸、茶叶与马匹、毛皮之间的流通路径与价值体系。通过分析贸易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走私活动的兴起、边民的生计模式转变,本书力图展示边境地带社会经济的复杂性。 四、 边塞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在长期的军事和经济互动中,榆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和复杂的身份认同。本书关注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汉族戍边军民、屯田士人以及与周边游牧群体接触的商贾,他们的文化实践、信仰体系以及对“中原”和“胡地”的认知。研究将剖析官方意识形态如何试图通过修筑关隘、树立碑刻来确立中央权威,而地方社会又如何在实践中吸收、转化或抵制这些文化影响。这种身份的流变性,是理解明代边塞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 丝绸之路的地域性重塑与“丝瓷之路”的浮现 虽然本书主体聚焦于军事与生态,但其独特的视角还体现在对特定贸易路线的重新审视上。在明代中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步发展以及北方陆路商道的波动,以榆林为节点的陆地贸易路径——特别是与西北蒙古部落的接触——展现出新的活力。本书将审视这一时期,以地方特产(如瓷器、盐铁)为核心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如何沿着既有的长城体系和资源分布进行重塑,探讨其与传统丝绸之路概念的关联与区别,并据此提出了对该区域贸易路径的“丝瓷之路”概念性考察。 总结 《十字路口的长城》通过对明代榆林这一核心地带的生态、军事与社会经济的多维度、跨学科考察,力图超越传统的边疆史叙事,展现一个充满动态张力、生态脆弱而又充满经济活力的边塞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军事防御视为理解该地区社会和环境变迁的切入点,而不是终点,从而为理解明代长城沿线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精细的、具有高度地域特色的研究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像一个史学研究的宣言,带着一股子扎实的学术气息,尤其“明中期”这个时间锚点,让我立刻联想到戚继光、万历三大征之前的那个敏感而关键的过渡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生态”这个偏向环境史的视角与“战争”这个偏向军事史的切入点的。在我的想象中,榆林地区特殊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条件,必然是决定战略成败的关键变量之一。比如,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如何选址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优势?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与明军的防御工事,在面对极端天气,比如冬季的严寒或夏季的干旱时,会有哪些策略上的调整或失效?我期待看到作者能运用大量的考古证据和环境数据来佐证其观点,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官奏折的层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如果处理得当,会让整个边疆史的研究立体起来,让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那场永不停歇的博弈。比起那些只谈兵将或只谈边塞风光的著作,这种结合了地理宿命感的论述,无疑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评分

读到“丝瓷之路博览”这个副标题,我立刻对这本书的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似乎在暗示,榆林的长城不只是一个防御性的断裂带,而是一个活跃的、充满商业和文化流动性的节点。我推测,作者可能会探讨在战争阴影下,民间贸易是如何艰难地维系下去的。比如,长城沿线的堡城和关隘,在扮演军事哨所的同时,又是如何成为小规模的“边贸市场”的?那些被视为“外敌”的游牧民族,他们需要的战略物资(盐、铁、茶)和明朝需要的特产(皮毛、药材),是如何通过灰色地带或官方许可的渠道进行交换的?这种“交战中的贸易”或者说“竞争中的共生”,往往是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够细致描绘出这些商贸往来的细节,解析长城沿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它成了一部关于边疆经济地理和文化韧性的精彩案例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具有画面感,给我一种徜徉于历史现场的错觉。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长城”这个具象的工程与“榆林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长城是人造的,但它必须顺应自然。我猜想,书中会对不同时期的长城建筑材料、防御体系的维护如何依赖于地方的自然资源消耗(比如烧砖的燃料、修筑所需的石材或夯土的取材地)有所论述。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比如水源枯竭或森林过度砍伐,长城的防御效能是否会随之下降?这不光是军事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这种思考将历史拉回到了现实的考量中:我们今天看古代的边防工程,不应该只看到它如何对抗敌人,更要看到它如何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共存、甚至互相塑造。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冷静、细致的观察,去剖析那些宏伟工程背后,那些不得不做出的环境妥协与适应。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独特魅力,光是“十字路口的长城”这个意象,就让人联想到那些风云变幻的时刻,以及文明交汇碰撞的场景。我猜想,它一定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段枯燥的军事史或者地理变迁,而是深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明中期,榆林这个地理支点上的社会生态。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将“生态”、“战争”和“长城”这三个看似分离的元素编织在一起的。比如,榆林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了明朝驻军的战术和生活状态的?战争的频繁对当地的植被、水文乃至人口结构造成了怎样的长远影响?而长城本身,作为一道坚固的屏障,又是如何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宏观的视角,能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体生活交织呈现,读起来应该会像是在追踪一条历史的河流,既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有涓涓细流的日常。如果能结合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博览视角,那就更好了,那意味着它探讨的将是边疆地带如何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想必能揭示出比单纯的边防史更丰富的人类活动图景。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个书名非常吸引人,它暗示着一种多重视角的叙事策略,不拘泥于传统的“正史”叙事。特别是“十字路口”的比喻,我理解为是文化、权力、资源和地理的交汇点。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明朝中期,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之间,那种既冲突又依赖的复杂张力。这种“十字路口”的特性,是否意味着榆林地区在明朝的政治布局中,扮演了某种类似于“缓冲带”或者“试验田”的角色?如果书中有涉及官员任免、屯田政策的推行,以及不同民族对长城区域的认知差异,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层次的逻辑挖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榆林是如何被权力体系定义、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央决策的。这种对边疆地带“复杂性”的深入剖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