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传奇队伍
一群用智慧之手打开胜利之门的勇士
他们掌握着战争年代诸多机密
每天都有历史性事件从他们手指缝中流淌而过
他们一生都在战斗
永远只有背影
——他们是战争密码破译师
《密码破译师》是一部讲述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密码破译师神秘生活的长篇小说。战争即秘密,谋成在破解。谁技高一筹,先人一步,尽其多地侦获战争秘密,打开战场天眼,看破诡道形迹,谁就先机在手,胜算在握,即使为一时之弱军,也可把有限战力,运乎于妙处,聚势于命门,挽澜于极危,摧锋于正锐,雄霸于一方。*终,完胜于天下。破译密码*根本上是破解战争。作者以宏大的笔法,精巧的艺术描写讲述密码破译师破解战争、寻觅不战之路的故事。
余之言,河北故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生。曾出版长篇小说《剑走偏锋》《影子战士》《解密金鸳鸯》《一个女人的战争》《旺水谣》《战争画廊》等,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
目 录
密文篇
003 第一章 决斗
030 第二章 祸端
041 第三章 西施
054 第四章 暗杀
066 第五章 局设
078 第六章 密画
明文篇
103 第七章 勉 密
119 第八章 颖 密
134 第九章 拙 密
145 第十章 银 密
157 第十一章 琦 密
164 第十二章 甲乙组密
177 第十三章 方 密
188 第十四章 斓 密
202 第十五章 象 密
221 第十六章 箍密·梅花报
232 第十七章 鑫 密
257 第十八章 蓝 密
277 第十九章 无名密阵
305 第二十章 四君子密
336 第二十一章 羽 密
350 第二十二章 和密·雪密
366 第二十三章 响密·冥报
密钥篇
403 第二十四章 媐之墓
407 第二十五章 我非我
413 第二十六章 敌之亲
418 第二十七章 荆之请
431 第二十八章 画中画
写在前面
1967年某日,B市一个年过半百的男子,从黑暗角落里搬出一台发报机,把家里门窗关紧,再捂上厚厚的被褥,然后,“嘀嘀嗒嗒”地发起了报。
从后来情况分析,那一刻,这男子是深深陷入了某种心境的。随着电键敲击声的多端变化,他面部轮番呈现出喜怒哀乐。整整一个晚上,他手都没离开过电键。
黎明时分,当一群公安人员破窗而入时,这个沉醉之人,正在一边用左手发报,一边用右手抄报。这些公安人员见过发报员发报,也见过收报员抄报,却没见过一人左右开弓抄发兼顾的。就在公安人员愣怔的关口,这男子迅即从桌上抓起了什么捂进嘴里,紧接着举起发报机狠狠地砸向地面。然后,一窜蹦将到书桌上,又一步跨上双人床,两步并作一步擦床面冲向墙角,转身倚墙站定。就这几个动作,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嘴巴快速咀嚼的时间。
本来两个公安已扑将上去,堵的是他左右两路,没想到他左右不去,老胳膊老腿了,却原地窜蹦而起。那两个公安不得不追上床去,才把他死死地摁住。公安局长见状暗暗叫苦:“碰上个老牌特工,瞬间择路敏准,动作相当专业。”迅速用枪管撬开老家伙的嘴,掏出了一团烂纸。技术人员对烂纸进行处理,却难以复原,只能隐约看见零星的怪异字符。
公安局把这个人调查了个底朝天,最终也未找到与反革命特务有关联的任何线索。仅凭私自鼓捣一台根本发不出电波的发报机(请来无线电专家进行了权威签定),还不能定他的罪,倒是在他家一双鞋壳子里,搜出了四页密纸,上面写满了毫无头绪的数字。立即送往有关机要部门,却没人能够破解这些东西。只好锁进了公安局保密柜,后又移交给了国家安全局档案室。因密纸破不开,缺少确凿证据,此人未被收监入狱。这个案子自此挂了起来。
到了2013年,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那四页密纸被B市一个教数学的年轻女教师和一个神秘老人破开了。B市国家安全局作为特事特情特报,呈送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几个月后,该呈报件批转下来。上级四个主管及分管的领导,有三人画了圈,一人批注了一段话:
战争年代,确有此业;此业之中,实有此人;此纸密文,真确无讹;此人无罪,身藏奇功;历史存真,精神不灭;血脉传承,后人勿忘;此案无碍,不得再审;假以时日,自有公论。
至此,有些人才知道,我军历史上还有过密码破译师这个行当,也才清楚,那个男子曾经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密码破译师。据说,这个人早前犯了一个神秘错误而被问责革职,后来一直赋闲在家。这一天,突然犯了职业病,手痒痒了,就翻腾出一台教学发报机过了过瘾,没想到会被邻居大妈报了警。没人能理解一个密码破译师,其职业喜好在心里憋压数十年,还会在某一天突然爆发。那天,他用电台发与抄的,正是那鞋壳子里的内容。那是他用自己制造的密码编写而成。
那个女教师,大概知道当今黑客和某些国家窃密手段的厉害。(此时,美国“棱镜门”事件刚刚发生,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监控世界人的丑闻。)所以,她把那鞋壳子里的密码破译之后,没用电脑传送和打印,而是用笔工工整整地写在信纸上,亲手呈了上去。
现把女教师破译的密纸明文转载如下,文字没有任何改动。(后来,这些文字,被B市安全部门全文摘抄进了2013呈字第3号报告之中。)
第一页: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这样一类鲜为人知的神秘人物。知密人评价说,“他们为红军历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却长年隐姓埋名,大功不语。这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传奇队伍,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重要力量。写中国革命战争史,如不谈及这群人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那就不是全面的战争史。”
第二页:他们,没有亲手杀死过敌军,却拯救过数量惊人的将士生命,并一再加速敌军溃败,多次改变战争进程;他们,战功彪炳,居功至伟,却从来不记名利,不求回报,一生都在战斗,永远给你背影;他们,为了成全革命战争的胜利,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奉献,包括亲情、爱情、名誉、地位,乃至生命;他们的功勋,不在于马革裹尸,血刃疆场,而在于以其独特的专业技能、奇诡的制敌手段和强大的信仰神锐,直捣黄龙,毁敌神经,取其心胆。这是一群用智慧之手打开胜利之门的人。
第三页:每天都有历史性事件从他们手指缝中流淌而过。他们掌握着战争年代诸多机密,其最长的密龄,距离今天(1967年),已有三十多年。在漫长岁月里,这一群“知道太多”的人,始终秉持着守密的誓言,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周围无人知其真实身份。当到了解密并得以褒奖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为共和国立下不可磨灭功勋”的历史结论,以及接踵而至的荣誉,对于他们已失去了一些实际意义。那些还活着的人不求别的,只想扔掉一切禁忌和戒备,像孩童似的,撒着欢儿,蹦着高儿,通通快快地、大口大口地——喘喘气儿,然后,向满天下的人大喊一声:“我,终于是我自己了!我,终于无密一身轻了!”而更多的人已经等不起这么多年,嘴巴上压着一块巨石,把身上所有的秘密都带进了棺材。
第四页:是的,这一类神秘人物叫密码破译师。这些人及其职业行为,涉及到战争年代许多著名战例和重大事件。诸多相关将领,对这些人和这些人所为之事业、所做之工作、所获之功绩,历来赞赏有加,评价极高。事实上,我军密码破译师所创造的独特职业效能,依仗革命将帅卓越的智慧之脑和杰出的谋战才能,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个女教师在呈报稿上,还备注了一段话:“在密纸编制者家中,还发现了一幅奇画,长480厘米,宽160厘米,颇具国宝级名作《清明上河图》之画风,取名为《战争画廊》。此画为工笔细作而成,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刻画了历次革命战争中数十个经典战例。关键是,我怀疑画中藏有重要的秘密信息,有较之这四页密纸更为详实而庞大的内容。凭我之破译功力,目前还无法破解全图之谜,仅在此画背面一角,发现了一段密码短语,被我成功破译。至于整幅画作中到底藏密与否,恳请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组织大牌破译专家前来猜研破解。”
然而,事与愿违。碍于那四大领导的那段批示和三个圈圈,这个案件公安局和安全部门就真的没人再查了,连那个女教师举报的那幅神秘而存疑的《战争画廊》,也一直无人问津。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渐进式渗透”策略。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他先是用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轶事或历史小片段来铺垫背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随着情节的深入,那些原本看似无关紧要的线索开始像精密齿轮一样咬合起来,每一次转动都伴随着“啊哈!”的顿悟时刻。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相的追逐欲。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类比锚点”,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场景,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这种对读者心智模型的细致体察和尊重,才是真正大师级的写作手法。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充满乐趣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和章节过渡处理得极为高明,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称之为“冗余”的部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个宏伟的体系。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过于庞大,但很快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将所有知识点按照一种内在的、近乎完美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排序,确保读者在学习新内容时,总有足够的前置知识作为支撑。这种自洽的知识体系,让阅读体验非常连贯和顺畅,几乎没有产生“卡壳”的感觉。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探讨专业领域时,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关于学习方法论和心智成长的思考,让读者在学习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软技能提升。整本书读下来,仿佛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营,不仅知识储备得到了质的飞跃,思维的敏捷度和精确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且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经典之作。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和精准,又没有失掉文学作品应有的流畅与灵动。他引用的资料来源之广泛,令人叹服,仿佛作者本人就是行走在历史长廊中的见证者。无论是对早期加密历史的追溯,还是对现代信息安全架构的剖析,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绝非空穴来风。然而,这种严谨性并没有带来阅读的枯燥,相反,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事实编织进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那些历史上伟大的解密者和信息战的传奇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思考过程”的还原,他不仅仅是告诉我结论,更是展示了抵达结论的每一步逻辑推演和思维跳跃,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仅仅是回顾内容,更是回味作者是如何构建起这个逻辑闭环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中透着神秘感的封面处理,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暗示着内容的厚实与内容的深度。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经过精心设计、仿佛隐藏着某种古老符号的纹理,每一次触摸都仿佛在进行一次微小的探索。书脊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专业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装帧的艺术性与书籍内容的厚重感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觉得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不少。翻开扉页后,前言的排版设计也很有讲究,没有冗余的装饰,而是用简洁的留白来突出文字的力量,这种克制的美感,恰恰是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它对“信息”本质的深刻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去审视信息、隐藏信息与获取信息之间的永恒博弈。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拷问我们:我们所依赖的‘确定性’,其基础究竟有多么牢固?这种对认知边界的拓展,非常发人深省。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如何看待那些被包装起来的“事实”的。它让我意识到,在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都可能潜藏着一个精心构造的、等待被破解的谜团。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警觉性和求知欲,是很多畅销书难以企及的深度体验。它不仅仅是教会你一种技能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彻底重塑了你观察世界的底层视角,让你对事物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感。这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载体,不如说是一把解锁思维局限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