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帕慕剋本人鍾愛,同時也為他惹來爭議的小說
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獲法國美第奇外國小說奬
《雪》的故事發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裏。主人公卡,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藉著記者的身份在土耳其偏遠小城卡爾斯遊逛。
大雪封途,卡爾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斷。大雪下得無休無止,槍聲在舞颱上響起,卡爾斯陷入瞭軍事政變。現代與傳統,政治與文化……這些衝突把卡爾斯城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瞭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愛情故事、謀殺案、曆史糾葛及衝突,都濃縮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城中。
奧爾罕?帕慕剋(Orhan Pamuk,1952—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當代傑齣的小說傢之一。生於伊斯坦布爾,自幼學畫,大學主修建築,後從文。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奬,授奬詞稱:“在探索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瞭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60多種語言齣版。
《雪》是帕慕剋長期計劃中的*新一筆:通過敘述,令其國傢存在。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作者)
帕慕剋很有天賦,善於運用輕快、荒誕主義的手法,拖長鬧劇的情節,甚至暗示在這個冷漠、混亂的世界裏,任何情節都是可笑的。他熱衷於劇場錶演中非真實的現實,虛假的真實,而《雪》以卡爾斯民族劇院兩個夜晚的演齣為支點,真真假假,幻覺和現實攪成一團,令人難以分辨。
——約翰?厄普代剋(《兔子三部麯》作者)
《雪》被很多引人入勝的混閤物充盈著:殘酷與荒誕,詩歌與暴力,還有一種聲音,在故事講述者的戲謔口吻與迷失的探尋者所承受的痛苦間切換。
——《紐約時報》
一部在大雪的沉寂與哲學意味的對話間切換的作品,使人聯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作品。
——《明尼阿波利斯星論壇報》
01 前往卡爾斯 1
02 遠方的街道 7
03 貧睏和曆史 16
04 卡和伊珮珂在新人生糕餅店 30
05 凶手和被害人之間初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談話 38
06 穆赫塔爾的傷心故事 50
07 從黨部到警察局,然後又迴到大街上 60
08 “神藍”與魯斯塔姆的故事 71
09 一個不願自殺的沒信仰的人 83
10 雪和幸福 90
11 卡和教長先生在一起 97
12 奈吉甫的離彆之苦 104
13 和卡迪菲一起雪中漫步 113
14 晚餐時關於愛情、頭巾和自殺的討論 120
15 在民族劇院 134
16 奈吉甫看到的情景和卡的詩 144
17 姑娘燒掉自己罩袍的一齣戲 151
18 舞颱上的革命 158
19 革命之夜 167
20 夜裏卡睡覺時和清晨 174
21 卡在冰冷恐怖的房間裏 184
22 蘇納伊·紮伊姆的軍人生涯和現代戲劇生涯 193
23 和蘇納伊一起在司令部 206
24 六角形的雪花 218
25 卡和卡迪菲在旅館的房間裏 227
26 “神藍” 對整個西方世界的聲明 234
27 卡勸說圖爾古特先生加入聯閤聲明 247
28 卡和伊珮珂在房間裏 256
29 在法蘭剋福 261
30 短暫的幸福 273
31 亞細亞旅館的秘密會議 277
32 關於愛情、無足輕重和“ 神藍” 的失蹤 295
33 害怕被殺 306
34 中間人 319
35 卡和“ 神藍” 在牢房 332
36 生命和戲劇、藝術和政治之間的交易 344
37 準備最後一場戲 356
38 被迫“ 做客” 的經曆 367
39 卡和伊珮珂在旅館 375
40 寫瞭一半的章節 389
41 遺失的綠色筆記本 393
42 伊珮珂的眼裏 400
43 最後一幕 410
44 四年後在卡爾斯 425
卡在幻想未來自己燦爛的文學生涯時,曾經想過自己會因為即將給土耳其詩歌(現在卡覺得這個民族性的概念太可笑、太可憐瞭)帶來現代派的創新而遭受非議和攻擊,也曾經想過這種敵意和不理解會給自己帶來一種氛圍。盡管他最近幾年已是小有名氣,可報上並沒有刊登過這樣的攻擊和批評,所以,現在卡一直在琢磨“所謂的詩人”這一錶述。
穆赫塔爾告訴卡,不要再像個靶子似的在大庭廣眾之下閑逛瞭,然後便扔下他離開瞭茶館。穆赫塔爾走之後,卡的心裏感到瞭一陣恐懼,他害怕自己會被殺死。過瞭一會兒,卡也離開瞭茶館,外邊還在下著雪,但雪花落得齣奇地慢,就像是電影裏的慢鏡頭。
卡若有所思地在雪中走著。
一個人為瞭政治理想而獻身,為瞭自己所寫的東西而犧牲,這對於年輕時候的卡來說,是個可以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之一。等到瞭三十多歲,他目睹瞭很多朋友和熟人為瞭一些愚蠢甚至是危險的想法被摺磨緻死,或是在街頭被政治幫派暗殺,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竟然是被自己手裏拿著的炸彈給炸死的。這些人荒唐的人生讓他放棄瞭自己的這一理想。現在他已不再相信這些政治理想瞭,可為瞭這些政治理想,他已經在德國流亡瞭這麼多年,這也讓他徹底斷絕瞭與政治和自我犧牲之間的關係。他在德國的時候曾看到過一則新聞,說是土耳其的某位專欄作傢很有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政治伊斯蘭主義者殺害的,對這一事件他很是氣憤,對於死去的這位作傢他也感到敬佩,但沒有絲毫的崇拜。
走到哈利特帕夏大街和卡澤姆?卡拉貝奇爾大街的交叉口時,卡幻想著從牆上的洞裏伸齣一支槍,把自己一槍打死,自己就倒在白雪皚皚的人行道上。他想象著伊斯坦布爾的報紙會寫些什麼。為瞭不把事情弄大,為瞭掩蓋自己的責任,市政府和地方上的秘密警察組織很可能會把這件事隱瞞起來。伊斯坦布爾的報紙也不會注意到他是個詩人,不一定會把這件事給登齣來。他的那些詩人朋友和《共和國報》的編輯們日後也許會把這件事給揭露齣來,但這樣一來,他的死訊可能會被塞到沒人看的藝術版裏,而即將發錶的一篇評論他的詩作的文章也會變得無足輕重(誰會寫這篇文章呢?法赫爾還是奧爾罕?)。要是真有漢斯?漢森這個德國記者,而且卡也認識他的話,《法蘭剋福評論報》也許會登齣這條新聞,除此之外,不會再有其他的西方報紙理睬這檔子事瞭。為瞭安慰一下自己,卡想自己的詩也許會被譯成德語登在雜誌上,但他非常清楚,自己要是因為《邊境城市報》上的這篇文章被殺死的話,那完全是白死。卡很害怕,他怕死,但更多的是害怕在這個時候死,因為他和伊珮珂在法蘭剋福的幸福生活已經齣現瞭希望的曙光。
卡的眼前湧現齣瞭近年來被伊斯蘭主義者槍殺的一些作傢的身影:改信無神論、試圖指齣《古蘭經》裏矛盾之處的一個說教者(他們從他的身後朝他的腦袋開瞭一槍);寫專欄文章諷刺那些戴頭巾和麵紗的婦女,把她們說成是“步行蟲”的主編(一個早上,他和他的司機一起被人用機關槍打死);指齣土耳其的伊斯蘭主義運動與伊朗有關的專欄作傢(發動汽車的時候,連同他的車子一道被炸到瞭半空中)—即便對他們心存敬愛之意,會為他們熱淚盈眶,可卡還是覺得他們的激情、他們的憤怒、他們的決心有點天真。對於這些熱情似火的作傢或是那些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安納托利亞偏遠城市的小巷裏遭黑槍的記者,伊斯坦布爾和西方的媒體根本就不感興趣,這讓卡很氣憤,可讓他更為憤怒的是人們很快就會徹底忘記這些作傢。突然間他驚奇地發現,原來躲在角落裏幸福地生活是非常明智的一件事。
卡來到瞭《邊境城市報》位於法伊剋貝伊大街的辦公室。在除掉瞭冰的櫥窗內的一角,他看到第二天的報紙就張貼在那兒。他又看瞭看有關自己的報道,然後走瞭進去。塞爾達爾先生的大兒子正在用尼龍繩捆著已經印好的報紙。為瞭讓他們認齣自己,卡脫掉帽子,拍瞭拍肩膀上的雪。
“我父親不在,”小兒子手拿擦機器的抹布從裏麵走齣來,說道,“您要喝茶嗎?”
“明天的報紙上關於我的那篇報道是誰寫的?”
“有關於您的報道嗎?”小兒子皺著眉頭問道。
“有啊,”嘴唇同樣很厚的哥哥友好地笑瞭笑,然後說道,“所有的報道都是我父親今天寫的。”
“要是你們明天早上把這份報紙發齣去的話,”卡想瞭片刻,然後接著說道,“對我來說,情況可能會很糟糕。”
“為什麼?”大兒子問道。這個小夥子皮膚很光滑,眼神純潔得讓人難以置信。
卡明白瞭,隻要用友好的語氣,像孩子一樣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自己就可以從他們嘴裏得到些什麼。就這樣,從這兩個壯小夥這兒,他瞭解到,到目前為止,隻有穆赫塔爾先生、祖國黨市總部的一個小夥子和每晚都來這兒的已經退休瞭的文學老師努麗耶女士買瞭報紙;路要是暢通的話他們早就把報紙裝上車子送到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瞭,現在這些報紙隻能和昨天的報紙一起壓在這兒;他們倆明天早上會在城裏把剩下的報紙散發齣去;他們的父親要是願意的話,早上以前可以再齣一版新的報紙;他剛剛離開報社,晚上也不會迴傢吃飯。於是卡說自己不能等著喝茶瞭,他拿瞭一份報紙便走齣報社,步入瞭卡爾斯的寒夜。
小夥子們無憂無慮和無辜的錶情多少讓卡心安瞭一些。他走在雪中,內疚地問自己是不是太膽小瞭。有些作傢是被子彈打死的,也有些收到瞭郵局送來的炸彈包裹,他們以為是崇拜自己的讀者寄來的糕點,還高高興興地打開盒子,卡很清楚他們都是因為愛慕虛榮,覺得自己很勇敢,所以纔會死的。比如說崇拜歐洲的詩人努瑞廷,他對政治並不是太感興趣,幾年前他寫瞭一篇半科普性的文章,裏麵大多是些廢話,可一份伊斯蘭報紙篡改瞭這篇文章,說他“辱罵瞭我們的宗教”。為瞭不被大傢看成是膽小鬼,努瑞廷便重拾過去的思想,軍方支持的一傢世俗媒體運用他也喜歡的誇張說法把他捧成瞭一個英雄,然而一天早上,綁在他汽車前輪上的尼龍袋子裏的炸彈爆炸瞭,他也被炸成瞭無數的碎塊。後來給他送葬的時候,空棺材的後麵跟瞭一大群送葬的群眾。卡在法蘭剋福的圖書館裏看報紙的時候,在一些土耳其語報紙最後的版麵上,看到過一些沒什麼意思的豆腐塊新聞,通過這些新聞卡瞭解到,在這樣偏遠的小城市裏,要殺那些前左派的記者、唯物主義者、批評宗教的人(他們害怕彆人說自己膽小,裝齣一副很勇敢的樣子,幻想著“也許可以像薩曼?魯西迪一樣贏得世界的關注”),不會像大城市那樣使用精心設計的炸彈,甚至連一把普通的槍也不會用,那些憤怒的年輕伊斯蘭主義者會在黑黢黢的街上赤手空拳把他們掐死或是一刀把他們捅死。所以,卡一邊走一邊在想著要是自己有機會在《邊境城市報》上辯解的話,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是說“我是個無神論者,可我沒有辱罵過先知”呢,還是說“我不相信宗教,但我從來沒有對它不敬”)纔能讓自己既不用挨槍子,又可以保存麵子。就在這時,他聽到身後傳來雪中一腳深一腳淺的腳步聲,一個黑影在嚮他靠近。他膽戰心驚地轉過身去,卻發現這個黑影原來是昨天這個時候他在薩德亭教長那兒見到的公交公司主管。卡想,這人可以證明自己並不是個無神論者,但他又為此感到很是難為情。
卡一邊驚嘆著雪花的美麗,一邊小心翼翼地走在結瞭冰的人行道上。他沿著阿塔圖爾剋大街緩緩地朝下走去。後來那些年,卡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一直無法忘記卡爾斯美麗的雪,以及走在卡爾斯那冰雪覆蓋的人行道上時看到的景象(三個小孩正在推著一個雪橇上坡,卡爾斯唯一的交通燈的綠色燈光映在艾登照相館漆黑的櫥窗玻璃上)。
在蘇納伊的基地—老裁縫鋪的門口,卡看到瞭一輛軍用卡車和兩個站崗的哨兵。為瞭不讓雪落到身上,哨兵們都站在瞭門內。
盡管卡再三強調自己想見蘇納伊,可他們就像是對待一個專門從鄉下趕來給總參謀長遞交請願書的可憐蟲一樣,把卡給趕走瞭。卡其實就是想見見蘇納伊,讓他阻止散發那些報紙。
自己的想法落空瞭,所以卡焦躁不安瞭起來。他想過要跑迴旅館去,可還沒到第一個拐彎處,他就進瞭左手邊的“團結”咖啡館。咖啡館的牆上掛著麵鏡子,他坐到爐子和鏡子中間的一張桌子旁邊寫下瞭名叫《被槍殺》的詩。
這首詩記錄下瞭卡此刻的感覺:害怕。後來卡把這首詩放在瞭雪花圖上“迴憶”和“幻想”這兩根軸的中間,而且他也親身體驗到瞭詩中蘊含的預言。"
《鐵軌盡頭的燈塔》——這本書簡直就是對“漂泊”主題的深度注解。它沒有驚心動魄的陰謀,甚至連明確的反派都找不到,但它有一種持續的、滲透到骨子裏的憂鬱美感。故事裏那些在漫長鐵路綫路上來來去去的人們,他們短暫的相遇和漫長的告彆,構建瞭一個移動的社會縮影。敘事者像是一個永恒的觀察者,記錄著那些在火車上發生的微小戲劇:一次秘密的求婚,一份未寄齣的信,一個關於故鄉的冗長夢囈。作者的句法結構非常獨特,句子很長,充滿瞭修飾語,讀起來像是一列老式火車在軌道上悠長而緩慢地行進,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它讓人反思,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在追逐著某個遙不可及的“燈塔”,而真正的意義卻存在於每一次短暫停靠的站颱之上。這本書需要慢讀,去品味那些未言明的失落和期盼。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星辰的碎片》,坦白講,起初我有點抗拒這類宏大的科幻設定,總覺得人名和術語太多容易迷失。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種純粹依賴硬核科技來堆砌的世界觀,而是將人類情感的掙紮放置在瞭宇宙尺度之下進行審視。那位指揮官卡西安,他背負著拯救殘存文明的重任,但他內心的孤獨和決策時的煎熬,寫得無比真實。特彆是當他必須放棄某一部分生命以保全整體時,那種道德睏境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復雜性。這本書的對話部分尤其精彩,充滿瞭張力和智慧的交鋒,那些關於自由意誌和命運的辯論,讀起來酣暢淋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距離”這一概念的處理,它不僅僅是空間上的遙遠,更是不同文明、不同信念之間的隔閡。每一次跨越星係的躍遷,都伴隨著一次內心的審視,讓原本冰冷的太空旅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
評分這本書,天哪,我得說,《風的低語》簡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作者對於環境的描繪細膩到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故事的主角,一個名叫艾拉的年輕製圖師,她追尋的不僅僅是一張古老的地圖,更像是追尋一種失落的自我。書中對於他們一行人穿越那片被稱為“迷霧之森”的地域時的心理描寫,那種混閤著敬畏與恐懼的復雜情感,真是太到位瞭。我記得有一段,他們被睏在瞭一個幾乎沒有光綫的山洞裏,文字的節奏瞬間慢瞭下來,每一個微小的聲響都被放大,那種壓迫感透過紙麵直撲而來。我甚至能想象齣艾拉手指觸摸冰冷岩壁時的觸感。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敘事中巧妙地融入瞭關於時間流逝和記憶如何塑造個體的哲學思考,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總覺得自己的世界觀被輕輕地撥動瞭一下。這本書的結構也相當精巧,綫索交織,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和事件,最終都在一個令人驚嘆的高潮處匯閤,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體驗中最美妙的瞬間之一。
評分我必須承認,《最後的吟遊詩人》的開篇並不算抓人,前三十頁我都在努力適應作者構建的那種近乎神話般的古代語言風格。但一旦進入狀態,你會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個徹底沉浸式的世界。這是一個關於聲音和沉默的故事。主人公的嗓音是這個世界最後的魔法,一旦他停止歌唱,某種古老的秩序就會崩塌。作者在描述歌聲時,用到瞭大量抽象的色彩和觸覺的比喻,比如“那歌聲是深紫色的,帶著絲絨般的重量”,這種跨感官的描述,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想象空間。書中對於權力的腐蝕性也有深刻的探討,當人們不再相信故事本身,轉而隻崇拜故事的講述者時,災難便降臨瞭。最後的高潮,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寂靜的對峙,它以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方式結束瞭整個史詩,留給讀者的,是對“意義”本身消逝的巨大恐懼。
評分說真的,《琥珀色的秘密》這本書,我看完之後有一種想要立刻去學習古董修復的衝動。作者似乎是花瞭大量時間在博物館裏偷師,他對十九世紀歐洲貴族傢具的材質、紋理,甚至是空氣中舊木頭特有的那種甜膩氣味,描述得活靈活現。故事圍繞著一件被盜的、鑲嵌著稀有琥珀的音樂盒展開,情節設置上雖然是典型的偵探小說模式,但它完全脫離瞭血腥和暴力,走的是一種優雅的智力遊戲路綫。每一個嫌疑人的動機都深植於他們對美和永恒的追求之中,而非簡單的貪婪。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修復”過程的細緻刻畫,那種需要極緻耐心和對手藝人精神的尊重,被文字完美地傳達瞭齣來。讀到最後,當主人公終於將那塊缺失的琥珀片拼迴原位時,那份對曆史和技藝的敬意,比找到凶手本身更讓我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