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两年国内汽车产业到底是要弯道超车还是要换道超车,传统汽车企业与造车新势力在未来谁将走得更远的争论,也许这本德国“ 汽车教父” 费迪南德· 杜登霍夫教授的著作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苹果、谷歌以及其他IT企业贯穿其间的世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将会是未来的汽车关键技术。
要解决停车位紧缺、道路拥堵、交通事故、噪声和尾气污染等问题,并不需要50年,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解决办法,我们将在下一个10年见到并亲身体验到解决这些问题后的便利。
汽车作为一个“系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成为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移动工具,而是网络化移动世界的一部分。
本书将向您描述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
费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ffer)
博士,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企业管理学与汽车经济学专业终身教授,德国著名汽车专家。
前言
1.车型、市场、竞争者:汽车产业现状//001
个人移动出行:为何销售汽车//002
新兴工业化国家:现在和未来汽车将销往何处//005
情感、SUV热潮和更强的动力:如何销售汽车//008
多样性、灵活性与尺寸规格:成功的汽车销售还需要哪些决定性因素//013
2.现有商业模式中的风险//019
达契亚革命//020
致命的召回与企业文化//023
汽车销售体系的改造之路//032
进退维谷的柴油车技术//041
3.驱动智能:零排放汽车//047
内燃机终结的开始//049
更严格的油耗法规:欧洲的觉醒//052
燃料电池汽车:质高则价昂//055
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歧途//057
算术平均的谬论//060
特斯拉原则的胜出//063
4.汽车智能:自动驾驶汽车//068
改变硬件论英雄的彻底变革者//069
人工智能的客户价值//071
零事故愿景和“人”这个问题//075
从被动安全到人工智能//078
激进变革:谷歌汽车//083
计算机自主驾驶会很快实现吗//086
5.集群智能:使用汽车而非拥有//088
共享经济:使用是新的拥有//090
同驾同乘:不同的共享模式//095
汽车共享的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100
6.移动出行新时代的社会价值//104
机器人汽车与伦理道德//104
机器人汽车的法律框架//107
“老大哥”在为你开车吗//110
黑客与互联网犯罪:数据新时代的阴暗面//114
有效防范黑客攻击:七项认知//118
汽车销售店、维修厂、保险机构:面临被淘汰的旧时代遗物//124
不该是“测试版”的“自动驾驶仪”//126
7.大众集团的时代转折//129
困于乡土的世界级企业//130
集团中的禁忌//134
僧多粥少//137
步入歧途//140
等级森严与试错文化//143
大众还能转向吗//145
8.打破规则的特斯拉//149
“人生苦短,无暇享受假期”//149
埃隆·马斯克想用特斯拉做什么//153
快速行动者特斯拉的问题//154
特斯拉模式:不同于百年来的营销体系//157
特斯拉与全自动驾驶//162
9.革命者与失败者//167
谷歌汽车:诡计多端的谷歌泡泡车//167
特斯拉和“泰坦计划”//171
轮子上的商厦:汽车作为多功能平台//174
旧时代的赢家与输家//176
10.德国还会保持汽车王国的地位吗//182
德国2030:时代转折的失败者//182
现实的一幕//185
德国必须加速//188
新移动时代的巨大潜力//195
德国2030:时代转折的冠军//197
特斯拉模式:不同于百年来的营销体系
根据对自我的理解,特斯拉将自己视为“投入于创新能源解决方案的技术与设计集团公司”。特斯拉不想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不想像菲亚特、现代或雷诺那样。埃隆·马斯克想为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赋予高品质的特性和情感。通过无排放的动感、无噪声的加速、内部空间的触屏表面,通过持续不断的软件更新,透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大量最新及新开发的功能却不必去维修站,这一切都会对特斯拉的驾驶人产生感情冲击。对于埃隆·马斯克来说,产生对汽车的一种“新的感受” 是最为重要的。埃隆·马斯克想展示“创新”的感觉是什么,并将这种感觉在汽车的设计中表达出来。
“形式追随功能”是保时捷公司在设计传奇般的保时捷911跑车时的指导方针。埃隆·马斯克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是换作了“新的功能”。宝马、法拉利、奔驰、保时捷在传统的使用内燃机的机械世界里所做到的,埃隆·马斯克要以零放、低噪声和更智能的动感将其转换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硬件,也就是汽车本身,以埃隆·马斯克的观感品质来说与苹果的iPhone或MacBook旗鼓相当。与之相比谷歌汽车显得多么乏味?特斯拉的品牌理解更接近于苹果而不是宝马、奔驰或保时捷,离谷歌更是十万八千里。梦幻般的技术必须通过外观的塑造展现出来,无噪声、无尾气,动感与智能必须在设计中有感染力地表达出来。
这也同样体现在特斯拉的市场营销和销售上。埃隆·马斯克不想让他的高科技电动汽车放在工业区中千篇一律的汽车营销店里销售,在那里巴迪·霍尔(由丹尼·德·维托主演的美国喜剧电影《闪亮的圣诞节》中的人物)式的明星销售员用陈词滥调向客户提供“咨询”。特斯拉的产品不再适合于100多年来的汽车销售店的销售方式,在那里汽车简直就是在折本贱卖。而特斯拉则在销售中注重自我导向,从而避免破坏汽车的“全新感受”。在特斯拉位于市区中心的体验店中,门外没有成排的展示样车和出勤车停靠上来,特斯拉营造了一种个人与品牌不期而遇的氛围。其他的汽车制造商将销售外包给外部的汽车经销商,这是因为这些中型汽车经销商比大型汽车制造集团集中控制销售的运营成本更低,再加上外包也会节省一大笔销售资金的占用。汽车制造商们最重要的财富———与客户的联络和关系,却几乎是掌握在外人的手中,就像100多年以来几乎在所有行业里的状况一样,比如,洗涤剂制造商将它们的货品箱摆在超市的货架上,电器生产商将它们的冰箱和热水壶放在电器专卖店,或者出版社将它们的书籍放在书店里销售。如此运营品牌,难道不是很奇怪吗?特斯拉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突破,对销售和重要的客户联系进行了自己的构建。
……
130年前,人类开始了“机动化”出行。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汽车及其整个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发明无数。自卡尔·奔驰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发明汽车以来时至今日,汽车及其零配件行业一直在巨大的蜕变中不断地证明着自身的体系对个人移动出行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一个国家如果机动化程度较低,就像某些中非国家,其社会的富裕程度也会远远落于人后。而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性力量,就如当年美国的崛起,同样与汽车紧密相关。汽车引发并伴随社会不断发生改变。
一批艺术家、制片人、哲学家和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对汽车的痴迷。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曾一语道破:“现代科技的发展都是围绕着汽车这颗核心天体。”为了更深入地挖掘“汽车迷恋” 情节,艺术家哈·舒尔特先后在艺术作品《冻结时间》以及1970年的两万公里行动中创作出了带翅膀的汽车;他在彼得·韦伯尔在2011年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技术互动中心举办的主题为《汽车文化》的作品展上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与见解: “汽车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以及同样前所未有的不自由,我们都是汽车。”为了烘托人们对汽车这个物体的想象力及汽车所隐含的秘密,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用他的作品《包裹汽车》对一辆1959年的斯蒂贝克汽车进行了包裹艺术创作。并且在作品《包裹大众》里对一辆大众甲壳虫汽车也进行了包裹艺术创作。而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1967年拍摄的实验电影《周末》则向我们展示了当汽车过多地主宰一个社会时,又会如何变为一种灾难。
汽车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争议。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汽车及其产业在两次大的浪潮中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亨利·福特于1914年1月引入了流水线生产,才使得汽车的价格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并使得大众机动化出行成为可能。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Lean Production”革命,即精益生产的出现,全价值链和质量管理流程的理念进入了汽车工业领域。如今我们正身处第三次大潮中:这一浪潮同时由三种自然科学和技术认知上的巨大飞跃引发而来:
第一,驱动智能化。我们的汽车可以零排放行驶。新的蓄能器,如锂离子电池可以让汽车实现这一进步。
第二,机器的人工智能化。我们即刻将迈入自动驾驶汽车的时代。在一些试验项目中,机器人已取代驾驶人。
第三,集智能化。我们的汽车会越来越多地变成共享使用。共享经济成为提升汽车社会价值的关键,而与此同时,公共交通的承运人,如德国联邦铁路公司那样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的身价则会一落千丈。
就当前状况来看,第三次浪潮将会成为最具革命性的一次。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20世纪初就将无情取代并最终消灭旧有体制结构的巨大根本性变革称为“创造性毁灭”。熊彼特认为,只有通过毁灭才会发生新秩序的构建。哈佛经济学家、前企业咨询顾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将这些过程描述为“颠覆性创新”,即本身能够撼动并重新改造产业的创新。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第16次汽车论坛上的发言指出:“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将会发生比过去50年更加巨大的变化。”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还有一些传统的遗留任务尚待完成。例如,解决日益严重的召回潮,汽车可靠性和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销售渠道的重组以及“平民车”的实现等。另外,还有一些主要汽车企业的公正性和企业文化等问题,如大众汽车的柴油车丑闻、日系汽车制造商三菱和铃木多年来的汽车油耗数据造假以及在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上变得声名狼藉的“作弊” 软件等。以上这些都显示了昨日尚且留存的一些问题,必须随同巨大的变革一起着手进行解决。
通过本书我们将讨论传统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商业模式、思维及战略必须朝着哪个方向转变,才能避免被新的互联网产业的提供商以及实力雄厚和快速发展的企业,如苹果、阿里巴巴、百度、谷歌、特斯拉或优步所赶超。它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在汽车产业的时代转折点加入王者的阵营?这不仅对于企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亦是如此。德国通常被称为“汽车王国”,前总理格尔哈特·施罗德最喜欢被奉为汽车总理。然而,德国还会保持汽车王国的地位吗?还是说德国将在这场颠覆性变革中成为败落者呢?
《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书名,仿佛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渴望。我一直以来都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从曾经的辉煌时代,到如今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弯道”的?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可能是一种生态系统的重塑,一种商业逻辑的颠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弯道”上,究竟是哪些力量在驱动着这场变革?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巨头?是那些勇于创新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那些颠覆性的新兴势力?我迫切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而且,“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疑问,更是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未来图景,让我看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哪些企业、哪些国家、甚至哪些商业模式,最有潜力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行业领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有力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那些能够成功穿越“弯道”,最终实现“制胜”的企业,究竟具备怎样的基因和战略。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好像我将要踏上一场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在思考,现在的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的速度和深度,是我在过往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史上从未见过的。从传统的内燃机到电动化,从简单的机械代步工具到智能的出行伙伴,每一个转变都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个“弯道”的。在我看来,这个“弯道”可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比如,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他们拥有庞大的生产线和成熟的供应链,但在面对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这些新兴趋势时,他们是否能够迅速转型?而那些科技公司,他们在软件、算法和用户体验方面拥有优势,但他们能否克服在汽车制造和安全方面的挑战?书中会不会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他们的优劣势,并且预测他们在这个“弯道”上的表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汽车产业“主导者”的鲜活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企业或者哪些商业模式,更有可能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不再对未来汽车产业的走向感到迷茫,而是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框架。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真是太抓人了!“弯道制胜”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暗示,仿佛预示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追逐赛即将展开。我一直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车联网这些概念的兴起,让整个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一些困惑,比如,在当前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哪些技术方向是最具潜力的?哪些商业模式是最有生命力的?哪些企业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主导”这个概念的。它仅仅是指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吗?还是包括了在技术标准制定、产业链整合、甚至用户出行方式定义上的影响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我也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进行对比,例如,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欧洲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坚持,以及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力,这些因素将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谁能在这个“弯道”上笑到最后?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汽车产业革命。
评分我拿到《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名字起得非常巧妙,充满了动感和前瞻性。我一直在思考,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各种颠覆性的技术层出不穷,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再到自动驾驶,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思绪,理解在这个“弯道”上,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同时,“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子题目,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分析和预测,让我能够了解,在未来的汽车产业格局中,哪些国家、哪些企业、甚至哪些技术路线,最有希望占据主导地位。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具体的企业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棋局中布局、博弈,并且最终走向胜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并且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就像一个信号弹,瞬间点燃了我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好奇心。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汽车行业的一举一动,从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争霸,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日新月异,我深切地感受到,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我渴望了解,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弯道”上,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胜败?是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的革新?还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弯道制胜”的秘诀,让我能够理解,那些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实现超越的企业,究竟拥有怎样的特质。而且,“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子题目,更是直击核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潜在的“主导者”进行详细的剖析,分析他们的优势、劣势、战略布局,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泛泛而谈的预测,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甚至是通过对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的深入解读,来验证作者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汽车产业的未来有一个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认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这场变革最深层的逻辑和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战略的高度。我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关注产业发展的人,一直以来都对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充满了好奇。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力量正在崛起。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弯道”的,它究竟是指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亦或是全球竞争格局的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理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弯道”上,哪些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超越。而且,“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疑问,更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分析,为我描绘出一幅未来汽车产业的版图,告诉我,那些能够在这个新时代扮演领导者角色的企业,究竟具备怎样的特质和优势。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这一转型期的战略进行对比和评价,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场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的劲儿,那种金属拉丝的质感,加上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不像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报告,反而更像是一本能够引领我穿越迷雾,直击汽车产业未来脉搏的指南。我一直在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从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到新能源浪潮的兴起,再到如今智能驾驶、自动泊车这些听起来就已经非常“科幻”的概念层出不穷,我总觉得这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而《弯道制胜》这个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加速冲刺、超越对手”的紧迫感和战略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弯道”的,它究竟是指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抑或是政策法规的导向?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在这个弯道上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已经开始加速的企业?他们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精准的市场洞察?还是对未来趋势的超前布局?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让我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场变革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观点输出,让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旗帜鲜明地指出“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而不是泛泛而谈。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那些具体的企业是如何在这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赛道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行业分析佳作。我一直在思考,现今的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动力系统的电动化,到智能网联的普及,再到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实现,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场变革的,他所说的“弯道”究竟是指什么?是技术上的瓶颈,还是商业模式的重塑,亦或是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析这些关键点,并且让我理解,在如此快速且复杂的“弯道”上,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制胜”。更让我着迷的是“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子题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让我能够看到,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版图中,哪些国家、哪些企业、甚至哪些科技公司,更有可能成为引领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和机会。
评分《弯道制胜: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预示着一场激动人心的产业变革的序幕正在拉开。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从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到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再到如今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我深切地感受到,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并阐述这个“弯道”的?在我看来,这个“弯道”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可能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甚至是用户出行方式的颠覆性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哪些企业或技术更有可能成为引领者,哪些商业模式更能适应未来的需求。而且,“谁将主导汽车产业的未来”这个子标题,更是点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刻的洞察和有力的论据,来分析和预测那些可能成为未来行业领导者的力量。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这一转型期的战略、优势和劣势的全面剖析,而不仅仅是泛泛的论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我刚翻开这本书,就被一种强烈的宏大叙事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行业分析那样,只停留在冰冷的数字和图表上,而是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眼前是四通八达的未来之路,每一条都充满了未知与机遇。我对书中所描绘的“未来”,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主导”这个词,它不仅仅是说谁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更是关于谁能定义行业的规则,谁能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谁能掌握未来的话语权。我想知道,在未来的汽车产业中,传统的巨头是否还能继续扮演核心角色,还是会有一些新兴的力量,凭借着更加灵活的思维和更具颠覆性的技术,后来居上?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汽车产业未来格局中的地位?比如,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是否会成为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又或者是欧洲在环保和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深耕,能否让他们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我对于“制胜”这个词也非常敏感。我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变革期,能够最终胜出的,往往不是那些最保守、最循规蹈矩的企业,而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承担风险,并且能够准确抓住时代机遇的企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制胜”之道,让我看到一些成功者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并且最终脱颖而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