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一代宗师 荣膺终身成就奖 刘以鬯 经典作品集
融合古典与现代、想象与诗意
惊艳的文体实验 激荡了时光
刘再复 蒋勋 龙应台 孙立川 格非 陈晓明 名家力荐
如果孤独也有颜色的话,不知道是黑还是灰。
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一九四一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一九四八年底定居香港。一九四一年至二〇〇〇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其中,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任《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快活谷》)编辑;一九六三年至八十年代,任《快报》副刊(《快活林》《快趣》)主编;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任《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一九八五年一月综合性文学月刊《香港文学》创刊,他即出掌主编一职,直至二〇〇〇年七月一日退休,在任共出刊一百八十八期。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里,他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栽培了许许多多文学新人,为发展香港文学贡献至钜。
他一九三六年开始进入文坛。一九四八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迄今已有逾四十种文学著作,主要包括小说集、散文和杂文合集,还有文学评论集等。作品屡获奖项,入选海内外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并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一些小说如《酒徒》《对倒》在各地均有多种版本先后销行,还被改编搬上银幕。
刘以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与其他三十名文艺家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先后当选副会长、会长。一九九四年受聘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D一任作家,主编完成香港文学界Q所未有的大型《香港文学作家传略》。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五年,先后荣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教授及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荣誉与奖项。
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刘以鬯
如果这样谈论刘以鬯,说他承受着香港商品经济浪潮铺天盖地的冲击,以始终不懈的艺术真诚,在南天一隅出奇制胜,率先使华文小说与世界新锐的现代主义文学接轨。那么他在香港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凸现出来了。——杨义
香港文坛应该为出了刘以鬯而骄傲,他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东方诗化意识流艺术,属于东方,又属于现代,代表着香港探索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杨义
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 ——王家卫
二十多年前,因文学之缘而认识了刘以鬯先生,总觉得他永远都保持着上海文化人的习惯,西装革履,梳着整齐的发型,钟意饮咖啡、吃西点、品尝美食,谈吐文雅,对西方文学流派及其手法十分熟悉,对内地、香港的文坛更是如数家珍。读他的小说,似乎可以看出他浓浓的上海情意结。——孙立川
《酒徒》写于1962年,里面提到中国新文学的小说或外国小说,都强调它们的创新和艺术性。这在当时的中国大陆,或作为商业化社会的香港,都是不被采纳的标准,所以作者只能假酒徒醉语,说出心中真话,我觉得《酒徒》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梁秉均
刘以鬯的作品《酒徒》虽然成书于六十年代,但其糅杂的语文、技巧和表现手法是后现代主义的,十分迫近“杂烩”(Pastiche)式的前卫作品。而且,他一面写小说,一面在小说内论述小说的理论,已有强烈的后设小说(meta-novel)倾向。因此,我认为《酒徒》这部小说有足够理由获得批评家的重视。——陈云根
刘以鬯之所以被视为香港文学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展开于香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记述了另类的香港历史。——林少阳
作者简介
编者的话梅子
上辑
动乱
链
吵架
除夕
赫尔滋夫妇
俯视
龙须糖与热蔗
第二天的事
时间
圣水
一个月薪水
下辑
对倒
寺内
蟑螂
附录
刘以鬯的《寺内》(节录) 李维陵
别开生面的故事新编——谈刘以鬯和他
的意识流诗体小说《寺内》 许翼心
《寺内》读后(节录) 梅子
“文本互涉”/故事新编:读刘以鬯的
《寺内》(节录) 容世诚
刘以鬯作品年表
吵架
墙上有三枚钉。两枚钉上没有挂东西;一枚钉上挂着一个泥制的脸谱。那是闭着眼睛而脸孔搽得通红的关羽,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令人想起“过五关”“斩六将”的戏剧。另外两个脸谱则掉在地上,破碎的泥块,有红有黑,无法辨认是谁的脸谱子。
天花板上的吊灯,车轮形,轮上装着五盏小灯,两盏已破。
茶几上有一只破碎的玻璃杯。玻璃片与茶叶掺杂在一起。那是上好的龙井。
坐地灯倒在沙发上。灯的式样很古老,用红木雕成一条长龙。龙口系着四条红线,吊着六角形的灯罩。灯罩用纱绫扎成,纱绫上画着八仙过海。在插灯的横档上,垂着一条红色的流苏。这坐地灯虽已倾倒,依旧完整,灯罩内的灯泡没有破。
杯柜上面的那只花瓶已破碎。这是古瓷,不易多得的窑变。花瓶里的几枝剑兰,横七竖八散在杯柜上。杯柜是北欧出品,八呎长,三呎高,两边有抽屉,中间是两扇玻璃门。这两扇玻璃门亦已破碎。玻璃碎片散了一地。阳光从窗外射入,照在地板上,使这些玻璃碎片闪闪如夏夜的萤火虫,熠呀耀的。玻璃碎片邻近有一只竹篮。这竹篮竟是孔雀形的,马来西亚的特产。竹篮旁边是一本八月十八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封面是插在月球上的美国旗与旗子周围的许多脚印。这些脚印是太空人杭思朗杭思朗今通译阿姆斯特朗。的。月球尘土,像沙。也许这些尘土根本就是沙。月球沙与地球沙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过,脚印却没有什么分别。就在这本《时代杂志》旁边,散着一份被撕碎的日报:深水埗发生凶杀案;精工表特约播映足球赛;小型巴士新例明起实施;利舞台公映《女性的秘密》;聘请女佣;梗房出租;“名人”棋赛第二局,高川压倒林海峰;观塘车祸;最后一次政府奖券两周后在大会堂音乐厅搅珠……撕碎的报纸堆中有一件衬衫,一件剪得稀烂的衬衫。这件稀烂的衣领有唇膏印。
餐桌上有一个没有玻璃的照相架。照相架里的照片已被取出。那是一张十二吋的双人照,撕成两边,一边是露齿而笑的男人,一边是露齿而笑的女人。
靠近餐桌的那堵墙上,装着两盏红木壁灯。与那盏坐地灯的式样十分相似:灯罩也是用纱绫扎成的,不过,图案不同,一盏壁灯的纱绫上画着《嫦娥奔月》,一盏壁灯的纱绫上画着《贵妃出浴》。画着《嫦娥奔月》的壁灯已损坏,显然是被热水壶摔坏的。热水壶破碎了,横在餐桌上,瓶口的软木塞在墙脚,壶内的水在破碎时大部已流出。壁灯周围的墙上,有水渍。墙是髹着枣红色的,与沙发套的颜色完全一样。有了一摊水渍后,很难看。
除了墙壁上的水渍,铺在餐桌的抽纱台布也湿了。这块抽纱台布依旧四平八稳铺在那里,与这个房间的那份凌乱那份不安的气氛,很不调和。
叮啷啷啷……
电话铃响了。没有人接听。这电话机没有生命。电话机纵然传过千言万语,依旧没有生命。在这个饭客厅里,它还能发出声响。它原是放在门边小几上的。那小几翻倒后,电话机也跌在地板上。电线没有断。听筒则搁在机上。
这部作品的语言密度高得惊人,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写下的。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去体会那种蕴含在词语选择背后的深意。它没有宏大的史诗背景,聚焦的却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坚守,那种无声的抗争,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角色之间的关系处理,那种微妙的、充满张力的疏离感,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却坚硬无比的玻璃墙。你渴望靠近,却又不得不保持距离。这本书展示了一种高级的叙事艺术,即如何用最少的信息量,构建出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混合了怀旧、不安与希望的复杂情绪,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彻底“洗涤”过的感觉。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安慰,反而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这正是我喜爱它的地方。作者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带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者姿态,冷静得近乎残酷,但正是这种冷静,让你得以更清晰地审视人性中的软弱与坚韧。我尤其欣赏他对内心独白的运用,那些片段式的、非线性的思绪流动,完美地模拟了人类大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真实状态。它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展示存在”。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和游丝都咬合得恰到好处,驱动着整个故事在时间的迷雾中缓缓前行。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的文学精品,每一次重读,想必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文字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将那种深沉的情感力量传递出来。我喜欢它叙事结构上的那种巧妙安排,就像是打碎了一块块的镜子,然后让你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种互动感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其中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片段的描写,处理得极为高明,让人恍惚间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过往的残影。它迫使你去思考,我们究竟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现在”的。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舒缓的沉思,也有突如其来的爆发,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扣人心弦。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像一幅流动的油画,色彩斑驳却又异常真实。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每一次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放大。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力,那种在繁华背后潜藏的疏离感和孤独,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故事,需要你沉下心去品味,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梦境,醒来后仍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迷惘和对周遭环境的重新审视。书中的对话自然又富有哲理,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让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又害怕揭开谜底,因为有些真相太过残酷。这是一部需要用灵魂去阅读的作品,它触及了现代人在社会洪流中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劲”,但绝对是值得的“费劲”。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险。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魔力,能将最平凡的日常场景,描绘出一种近乎超现实的质感。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环境的侧面烘托,那些建筑的轮廓、光线的变化,都成了角色情绪的延伸。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审视着人性的复杂,既不批判也不美化,只是冷静地呈现。这让我想起一些老电影的镜头语言,充满暗示,耐人寻味。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让你开始留意那些平时被忽略的角落和缝隙里的故事。它就像一个优秀的向导,带你走进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平时不敢触碰的迷宫。
评分名作家,有名的小说,好!
评分京东的包装什么时候也变成了袋子?你们这样太不尊重书了吧?
评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好书太漂亮了给多少分都不为过
评分非常经典的一天书,值得推荐呢
评分刘老先生去世的因为才让我知道有这个作家买来读一读,618折扣入手,便宜到家。
评分书很经典值得购买,赞,很不错!
评分经典著作,爱不释手,值得收藏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