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福克纳晚年呕心沥血之作,颠覆了福克纳以往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小说奖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故事发生在一战后期的凡尔登,时间跨度为一个星期。法军一个团发动兵变,公然违抗进攻德军的命令,同一时间,德军士兵也停止了进攻,喧嚣了四年的战场暂时归于平静。法、英、美三国联军统帅大为震惊,他们容不得这种平静,下令将该团3000名士兵押往盟军总部所在地,判处他们死刑……
诚如福克纳所说:“如果耶稣在1914—1915年再度降临的话,他就会再一次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福克纳借耶稣受难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与战争的深沉思考。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为人熟知的诸多长篇和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故事,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
王国平
1970年生,江苏南京人。从事文学翻译十余年,译作有《牧师的女儿》《破晓的军队》《我有一个孤独》《绝命战机》等。
001/原版编辑手记
003/星期三
018/星期一,星期一夜
052/星期二夜
081/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117/星期二,星期三
133/星期二,星期三,星期三夜
203/星期三夜
300/星期四,星期四夜
373/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
392/明天
说到威廉·福克纳,读者们首先想起的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以及《押沙龙、押沙龙》等,而荣膺普利策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作者倾注了十年心血的《寓言》一书却存在颇多的争议,在国内鲜为人知。小说甫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评论界的热议,对这本小说,各方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杰作,连格兰维尔·希克斯和马克斯韦尔·盖斯马等一向对福克纳持批评态度的评论家也一反常态,对小说推崇备至,前者认为小说的“描写有助于人类生存繁衍”,后者则认为《寓言》是“福克纳过去十年中创作的一部最好的作品”。然而,持批评态度的人士却认为《寓言》是福克纳晚年的昏聩之作,詹姆斯·阿斯维尔便毫不客气地指出,《寓言》是一个“令人费解、自命不凡的骗局,是一个文学圈内的江湖骗子或疯子的作品”。 《纽约时报》评论家奥维尔·普雷斯科特认为《寓言》读来“枯燥乏味,拐弯抹角,令人昏昏欲睡”。更有甚者,罗伯特·佩恩·沃伦说《寓言》:“是一大败笔,是一部啰嗦乏味、令人生厌的作品。”
《寓言》故事背景定在一战后期的凡尔登,时间跨度为一个星期,法军的一个团发动兵变,公然违抗进攻德军的命令。同一时间,德军士兵也停止向盟军发动进攻,喧嚣了四年的战场暂时归于平静,盟军统帅们大为震惊,他们容不得这种平静,下令将该团3,000名士兵押往盟军总部所在地,判处他们死刑……
《寓言》缘起二战正酣的1943年,福克纳、好莱坞制片人威廉·贝奇和导演亨利·哈撒韦商量拍摄一部反映无名战士的影片。他们提出,不妨将这位无名战士定为耶稣基督转世,旨在给人类最后一次机会。在《寓言》一书中,福克纳将这位无名战士的角色定为下士,率领12名追随者活动在前线两边,到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传播和平与反战思想,双方下达进攻命令,尤其是法军断了该团的退路的时候,全线下士以下的士兵拒不从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缔造了暂时的平静。
小说借耶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寓言》中的人物,赋予了作品的神话色彩和寓意。下士是私生子,生父是盟军最高统帅老将军,于圣诞节那天出生在一间牲口棚,他的追随者恰好是12名,背叛他的“犹大”得到的同样是30个银币,下士星期三被捕,星期五和两个盗窃犯被一同处死,星期天在一阵炮火后,从坟墓里突然消失。小说无异于耶稣生平的重现,既前文中提到的耶稣转世。福克纳借下士(耶稣)这个人物,抨击、讽刺了人类道德的沦落和对基督精神的背叛。但不同的是,耶稣救赎了人类,下士却以失败告终。福克纳籍此暗示,人类的救赎与和平不能寄希望于救世主,只有自我反省,人类才能自救。
但纵观小说,下士出现的场次并不多,算不上书中的主人公。下士是引发变革的人物,他最初领导的兵变,铺垫了小说中其他一系列的行动。纵使他这一活跃的角色,这个人物依然朦朦胧胧、无从捉摸。拒不发动进攻的那天早晨,读者无缘见到他的身影,也没见过他率领十二名追随者在敌我双方的战争地带传播和平。连他的名字也只是到了最后,想来应该叫司提反。
小说的代表人物应为莱文、老将军和通信兵。莱文是一名英军飞行员,年幼丧父,是家中的独子,他怀揣国王亲笔题词的委任状到皇家空军报到,孰料“皇家陆军航空队在四月一日愚人节这天被撤销;”,“荣耀对他关上了大门”,无缘建立“阿尔伯特·鲍尔、毕晓普、曼诺克、麦卡顿”等人那样名垂千古的功勋。莱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面对理想破灭,他才明白,自己无非是被国家利用的一枚棋子,继而以自杀这一悲剧形式消极抗争,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老将军是一个邪恶的代表,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不惜勾结德国将军屠杀手下的士兵,甚至不惜牺牲私生子的性命。
纵观全文,通信兵才是《寓言》中的核心人物,他战前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事业有成,因洛奥和帕斯尚尔立下的战功,被选拔到军校深造,但战争的经历改变了他,晋升中尉五个月后,他主动提出辞职,成了一名通信兵,这不在于他“爱兵,非得与他们同甘共苦、睡一条战壕,”而是他“讨厌兵”,“一旦明白了过去、现在和今后仍要过这种日子——当然认为我应该感谢上苍的恩典,继续与大家为伍,我兴许应该,有些人分明是迫不得已,别问我为什么——仅仅因为我衣服上恰好戴了这枚小小的勋章,有全民皆兵的政府替我撑腰,不仅有权对一群士兵发号施令,而且还有人家胆敢不从、亲手将他处死的大权,后来我才体会到他担得起我的担忧、嫌弃和憎恨。”
恰如无数经历过一战的血雨腥风,尤其是1916年索姆河反攻的其他士兵,他幡然醒悟。请求降职被拒后,他想出了与人通奸当众被捉这一妙计,如愿成了一名营通信兵。
在一名哨兵和一位黑人牧师的协助下,通信兵让敌我双方士兵爬出战壕,在无人地带相会。相比下士早前拒不发动进攻,这一举动实属冒军规之大不韪,并且立即招致报复——一阵如雨的炮火落向渴求和平的战士。
虽说功亏一篑,此举却让人释怀,因为这代表了个人的选择,以及全体士兵之后的共同选择。通信兵让哨兵选择出不出战壕,说出鼓动其他士兵走出战壕的共济会“暗号”,虽说他有些勉强,但依然选择了通向和平的道路。他虽“断然回绝”,但一旦翻出战壕,穿过铁丝网,无所畏惧地站在无人地带,便有可能带来长久的和平。
……
我很少会为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感到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很像在听一首悠扬的古典乐曲,节奏平稳,但音符之间的转换又充满了精巧的设计。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风,而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音乐性。尤其是在描述自然场景时,那种对光影、声音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惊叹。比如,对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空气流动的描写,简直可以列为范本。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不同角色的“声音”区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旁白视角,也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人物说话时的语调和习惯用语,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代入感。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拗口句子,但其思想深度却足够让你反复咀嚼回味。它是一次感官和智力上的双重盛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让我稍微有点出戏,因为它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铺陈一个看似与主线关系不大的背景故事。我当时心想,是不是作者有点拖沓了?但坚持读下去后,我才恍然大悟,那不是拖沓,那是精心编织的底色。作者通过这个看似冗余的前情,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厚的宿命感和时代氛围。等到真正进入核心冲突时,那种压迫感和无力感才得以完全展现,因为它建立在一个足够坚实、足够厚重的世界观之上。这种叙事结构,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不像那些快餐文学,上来就给你刺激,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仅仅“阅读”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那种跳跃和穿插的手法,它们不像线性的时间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记忆的碎片一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非常真实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品读,急躁是最大的敌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雨后清晨,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时,带着泥土和草木气息的清新感。它的主题或许有些沉重,关乎选择、遗憾和时间的不可逆性,但作者处理这些沉重议题的方式却异常轻盈和富有哲思。书中很多对话,读起来就像日常闲聊,但当你回味时,会发现每一个字都像嵌入了某种深刻的隐喻。我特别留意了书中人物之间的互动,那种微妙的张力,不需要激烈争吵,仅凭几句试探性的问话,就能感受到角色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未言明的秘密。我个人觉得,作者在刻画“沉默”这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很多重要的转折点,不是通过声嘶力竭的呐喊完成的,而是通过长久的对视和一次深长的叹息来达成的。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我想在于它成功地将哲学思辨融入了生活化的场景之中,让你在阅读一个动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首先浮现出来的词是“克制”。是的,非常克制,但这种克制带来的冲击力反而更持久。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他很少使用那些华丽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精准的词汇去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描绘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他没有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来渲染痛苦,而是通过几个微妙的动作、一个眼神的闪躲,就把那种无声的呐喊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上的节制,反而让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味某些段落,发现它们像微缩景观一样,每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给你足够的空间去填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使得每个人读完后,都会在心里构建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巧的谜题,引导你去探索自己内心的边界。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种收放自如的笔力,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简约,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但内页的排版却出乎意料地舒服。我习惯性地先翻了几页,结果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给抓住了。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惊天秘密或者宏大世界观的类型,反而像是老朋友拉着你坐在壁炉边,慢慢跟你聊他最近的人生感悟。文字的密度适中,不像有些文学作品读起来像在啃石头,但又绝非肤浅的流水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某一个下午的光线如何穿过窗帘洒在地板上,那种细腻的描摹,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连空气的味道都能想象出来。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让你沉浸在角色的情绪里,什么时候又该稍微提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读完第一章,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放下的书,它有种魔力,能让你暂时抽离现实,去体验另一种生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润物细无声”,它不强迫你接受什么,只是安静地在那里,等你愿意去倾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