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经典作品,著名翻译家杨武能经典译本。精装典藏版)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经典作品,著名翻译家杨武能经典译本。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杨武能 译
图书标签:
  • 黑塞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 经典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杨武能
  • 精装
  • 典藏
  • 德国文学
  • 哲学
  • 成长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28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65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zui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zui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zui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zui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20世纪zui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歌德奖。黑塞热爱大自然,文章、诗歌写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zui后一位骑士。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托马斯·曼认为,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代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轮下》《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杨武能

德语翻译家。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兼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潜心研究、译介德语文学近六十年,故号“巴蜀译翁”。

曾获国内外各种奖项,有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以及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魏玛国际歌德协会颁授的世界歌德研究领域奖“歌德金质奖章”等。

已出版译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魔山》《悉达多》《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及《毛毛》等。


精彩书评

也许应该有中国人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余秋雨


一部独具魅力的诗化小说。

——托马斯·曼


我们这个时代zui意义深远和迷人的小说之一。

——《柯克斯书评》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非常出色的小说。


——《纽约时报》


目录

001??第一章

015??第二章

028? 第三章

042 第四章

060? ?第五章

076 ?第六章

093? ?第七章

110? ?第八章

140? ?第九章

159? ?第十章

177? ?第十一章

196? ?第十二章

213? ?第十三章

234? ?第十四章

253? 第十五章

271 ?第十六章

287? ?第十七章

305? ?第十八章

322? ?第十九章

336? ?第二十章


精彩书摘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挨着大路,耸立着一株栗子树——一位气质高贵、树干粗壮、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把它带到这里来的。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抖动、摇曳。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株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放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修道院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院里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栗子却并非每年都能成熟的。这株栗子树的树冠,在修道院入口处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宛如一位来自异乡的思想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但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在这株来自异国的树下,已经走过好几代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腋下夹着习字板,一边走,一边谈笑嬉闹,争论不休,而随着季节的变换,有时赤着脚,有时穿着鞋,有时嘴上叼着一枝花,有时口里咬着一枚核桃,有时手中攥着一个雪球儿。新的学生不断到来,隔几年就换一批面孔,但大多数却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黄色的小卷毛儿。有的毕业后留下来,先当试修士,再当修士,削了发穿上修士衣,系上丝腰带,研读经典,指点学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学习期满就由父母领走,回到骑士的城堡,回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家中,奔向世界,享乐的享乐,干活的干活,偶尔回修道院来做客,后来成了家,又送自己的小儿子来当神父们的学生,并且仰头向这株栗子树瞥上一眼,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充满感慨,最后又各自归去。在修道院那一间间的卧室里和大厅中,在那端庄的圆拱窗和红石凿成的笔直的成对圆柱之间,总有人在生活、授课、钻研、管理、统治;在这儿曾从事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科学,并且代代相传,有虔诚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阴暗的。也编写和诠释书籍,想出来种种的体系,搜集古人的著述,临摹名画的真迹,培养民众的信仰,嘲笑民众的信仰。博学与虔诚,单纯与狡诈,福音的智慧与希腊人的智慧,圣迹与邪术,在这儿统统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适得其所;这儿既可隐居和苦修,又可进行社交和享乐。至于是前者占上风或是后者大行其道,都取决于当时的院长是个怎样的人以及时代的潮流如何。这座修道院之所以出名和朝拜者不断,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一些驱魔师和能识别精怪的修士;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美妙的音乐;有一阵子是因为它的某个神父妙手回春,能治百病;有一阵子又因为它的梭子鱼汤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总之,它在每个时代都总是有所擅长。而且,在它众多的修士和学生中间,在这些或者虔诚,或者冷淡,或者吃斋,或者肥胖的人中间,在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一辈子的人中间,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殊人物,大家要么爱他,要么怕他,他显得出类拔萃,叫大家久久惦念,虽然同时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眼下,在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里,也有这样两位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一老一少。在那些充斥在寝室、教堂和课室的同伴中间,他俩是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敬重的。老的一位是院长达尼埃尔,年轻的一位是个叫纳尔齐斯的学生;这小伙子前不久才当上试修士,但由于才华出众,特别是希腊文异常好,已经被破格任命为教师。这两个人,一位院长一位试修士,在院内都举足轻重,都为众人所瞩目和好奇,钦佩和羡慕,同时也会在暗中受到诽谤。

院长为大多数师生所热爱,他没有冤家,为人极为善良、忠厚、谦虚。只有院里的学者们在对他的爱戴中带有一点轻蔑,因为达尼埃尔院长尽可以成为一位圣者,却不是一位学者。就算他的忠厚是一种智慧,可他的拉丁文毕竟很糟,甚至对希腊文一窍不通。

这为数不多的学究偶尔嘲笑嘲笑老院长学识浅薄,可对纳尔齐斯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位神童,这位美少年的希腊文造诣极深,风度举止也潇洒大方,无懈可击,且长着一双沉静而深邃的思想家的慧目,两片线条俊美的薄嘴唇。他的希腊文非常厉害,学者因此喜欢他。他高尚文雅,院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因此爱戴他,许多人简直对他着了迷。他老成持重,彬彬有礼,只有少数人看不惯他这副模样。

院长和试修士,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肩负着一个杰出人物的命运,以自己的方式驾驭着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忍受着痛苦。比起院里的其他人来,他们都觉得彼此更加亲近,都受着对方更强烈的吸引;尽管如此,他们却走不到一块儿,无法向对方表示温情。院长对青年极为关怀,极为照顾,就像关心一株珍奇而脆弱的幼苗,一个也许过于早熟、也许已遭到危险的弟子。青年呢,对院长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议、任何称赞都竭诚领受,从无怨言,从无不快。要是院长对他的品评正确,他唯一的缺点就是高傲的话,那么他也很善于藏而不露。他立身行事确实无可非议,确实是个完人,比大家都要优秀。只不过呢,在学者圈子之外,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孤芳自赏,感觉四周的人们都是冷冰冰的。

“纳尔齐斯,”有一次院长在听完告解后对他说,“我承认自己对你的批评失之过严。我常常认为你高傲,也许我这样讲冤枉了你。不过,年轻人,你很孤单寂寞,尽管有些崇拜者,却没有朋友。我曾经希望,有什么理由可以时时地责备一下你就好了;可是我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我很希望,你什么时候也能像你同龄的小伙子似的淘淘气,可你从来也不是这样。我有时真为你有些担心啊,纳尔齐斯。”

青年抬起头,黑色的眸子望着老院长。

“敬爱的神父,我非常希望别让您担心。是的,我可能是高傲,神父。我请您因此处罚我。我有时候也很想惩罚自己。送我进苦修室去吧,或者罚我干一些低贱的差事。”

“你这两种想法都太幼稚,我的孩子,”院长说,“你能说会道,又善于思考;要是我罚你做低贱的工作,那岂不是浪费了主的恩赐吗?看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位教师和学者。难道你自己不愿意这样吗?”

“请原谅,神父,我对自己的愿望并不十分清楚。我始终会喜欢科学的,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不相信,科学会成为我唯一献身的事业;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使命的,并不会总是他的愿望,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前定的东西。”

院长倾听着,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他的老脸上立刻又泛起笑意,说道:“就我对人的了解而言,我们大家,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喜欢把神的意志和自己的愿望混为一谈。你以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天职,那你告诉我,你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什么?”

纳尔齐斯眯缝起黑色的眼睛,把眸子隐藏在了长长的黑色睫毛背后。他沉思着。

“讲啊,我的孩子。”院长在长久的等待以后催促道。纳尔齐斯垂着眼帘,用低沉的声调讲了起来。

“我以为自己知道,尊敬的神父,我首先是注定了该过修道院生活的。我会成为——我相信——我会成为修士,成为神父,成为副院长,甚至成为院长。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我无意于担任要职。可是到将来,这些职务会加在我身上。”

两人久久地不再言语。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呢?”老院长迟疑地问,“在你身上,除了博学,还有别的什么品质在促使你这么想吗?”

“有这样一种品质,”纳尔齐斯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能感觉出人们的类型和天赋,不仅仅对我自己,对其他人也是一样。这种品质迫使我去为我所管辖的人造福。倘若我生来不该过修道院生活,那我准会成为一名法官或者政治家。”

“有可能,”院长点点头,“可是,你这种辨别他人和知道他们命运的才能,有没有在谁身上试验过呢?”

“我试验过。”

“你乐意给我举个例子吗?”

“乐意。”

“好。因为我不愿在我的弟子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探听他们的秘密,那你也许可以告诉我一些你认为知道的我本人的情况——你的院长达尼埃尔的情况吧。”

纳尔齐斯抬起眼睑,看着院长。

“这是您的命令吗,神父?”

“我的命令。”

“要我讲很难啊,神父。”

“我强迫你讲也很为难,孩子。不过我还是要这样做。说吧!”

纳尔齐斯低下头,很轻很轻地说:“您的情况,我知道的不多,尊敬的神父。我知道,您是一位主的仆人,您宁肯去牧放羔羊,在苦修所里敲铃,听农民忏悔,也不愿来掌管一所大修道院。我知道,您对圣母玛利亚特别热爱,向她祈祷得最勤。您常常向她祷告,希望院内别因为研究希腊人的科学和其他种种科学,扰乱和危害您的弟子们的灵魂。您有时还祈祷,希望自己对格雷戈尔副院长不要失去耐性。您有时也祈祷获得善终。我相信,您的祈祷会被圣母听见,您会得到善终的。”

院长小小的接待室里鸦雀无声。最后,老人开口了。

“你是一个幻想家,有很多幻想,”白发老人和蔼可亲地说,“不过,虔诚与美好的幻想也会骗人;丢掉幻想吧,就像我那样别去相信它。你看得出来吗,我的小幻想家,我对这件事心里有什么想法?”

“看得出来,神父,您的想法出于一片好心。您在想:‘这个年轻弟子受了坏影响,他想入非非,沉思默想得太多了。我也许可以处罚他一下,这对于他没坏处。不过,我在处罚他的同时,也要同样地处罚自己才是。’——这就是您刚才想的。”

老院长站起身,微笑着向试修士挥手告别。

“是的,小伙子,”他说,“对你的这些幻想可别太认真;上帝要求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让我们设想一下,你为了使一位老人快乐,预言他会获得善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位老人非常乐意地听了一回你的预言。这就够了。可你明天在早弥撒以后,得多念一遍经,要诚心诚意地掐着念珠祈祷,不可马虎了事;我自己也会这样做。好了,去吧,纳尔齐斯,咱们谈得够了。”

又有一次,在教学计划的某个问题上,任教的神父中最年轻的一位与纳尔齐斯之间发生了分歧,院长不得不进行调解。纳尔齐斯竭力主张对教学作某些改革,并把改革的理由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说服力;可洛伦茨神父出于某种嫉妒心理,咬紧牙关不肯承认,每谈过一次都要沉默几天,赌几天气,直到纳尔齐斯感觉到自己在理,又一次提起这件事为止。洛伦茨神父颇为难堪,最后便说:“好,纳尔齐斯,这个争论,我看咱们可以了结啦。你是知道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你并非我的同事,而是我的助手,你得服从我。不过嘛,此事在你看来非常重要,我的职权尽管比你大,学识和才能却不如你,所以我也不想自作主张,让我们把它提交给院长大人,请他来决定吧。”

他们也就这样办了,达尼埃尔院长耐心而和蔼地听着两位学者对语法教学发表不同看法。他俩详细地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以后,老人高兴地望着他们,摇了摇自己那白发苍苍的脑袋,说:“亲爱的兄弟,你们两位大概都不相信,在这件事上我和你们懂的一样多吧。纳尔齐斯非常关心教学,努力想改进教学计划,这是值得称赞的。可是,既然他的上级持有不同意见,纳尔齐斯就只能保持沉默和服从,要知道不管这些改进有多么重要,也不能因为它们破坏院里的秩序和顺从精神。所以,我要批评纳尔齐斯,批评他不懂得谦让。你们两位年轻的学者啊,我希望你们任何时候也不要冒犯比你们愚蠢的上司;此乃克服高傲的第一良方。”他以这样一个善意的玩笑把两人打发走了。不过,他绝对没有忘记在以后的日子里留心观察,看这两位教员是否已经言归于好。

其间,修道院中又出现了一张新的面庞;此地尽管人来人往,出现过的面孔异常之多,可这张新面庞却不会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人难以忘记。这是一个少年,他父亲早就为他报了名,直到今年春天才来修道院入学。那一天,少年和他父亲把自己的马拴在栗子树下,门房就从大门内出来,迎着他们走去。

少年顺着那棵过了冬还光秃秃的栗子树的树干往上瞧。“这样的一棵树,”他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多么漂亮和稀罕啊!我很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父亲是位上了年纪的绅士,一张忧愁而有点儿皱纹的脸,他对儿子的话全不在意。但门房一见这个少年便心里喜欢,于是回答了他。少年亲热地道过谢,伸过手去说:“我叫歌尔德蒙,是来这儿上学的。”门房望着他慈爱地笑笑,赶在两位客人的前面穿过大门,走上了宽阔的石阶;歌尔德蒙也毫不迟疑地跨进修道院,心里觉得在这儿已经碰见两个可以结交的朋友,那棵树和这位门房。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场关于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探索 赫尔曼·黑塞,这位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细腻描摹而闻名于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无疑是理解他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的一把钥匙。这本巨著,由著名翻译家杨武能倾注心血的经典译本,以精装典藏版的姿态,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更是对读者一次深度精神洗礼的邀请。它并非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映照的灵魂,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永恒困境与无限可能。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两种截然不同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的极致展现。纳尔齐斯,一位在修道院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代表着理性、精神、秩序与超脱。他的生命被知识、冥想和对精神世界的无限探求所占据。他仿佛是黑塞本人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化身,对抽象真理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渴望抵达纯粹的精神领域,摆脱世俗的羁绊。他的世界是静谧的、思辨的,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个体超越的追求。他如同黑塞笔下那些追寻“精神王国”的智者,冷静、超然,却也可能因此而疏离了现实的鲜活与情感的温度。 与之相对的,是歌尔德蒙。他是一位艺术家的雏形,一个充满激情、感性、浪漫与对物质世界无限渴望的灵魂。他的生命在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体验、对世俗生活的全然拥抱中展开。他不像纳尔齐斯那样沉湎于抽象的思辨,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泥土,在人性的种种体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他渴望爱,渴望经历,渴望在创作中将内心的澎湃化为具象的美。歌尔德蒙代表了黑塞笔下那些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却又在其中发现生命光辉的艺术家和诗人。他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诱惑的,也因此充满了痛苦和迷失,但恰恰是这些经历,锻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深刻的生命感悟。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简单地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辩证的联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人类精神光谱的两极。他们既是彼此的镜子,又是彼此的引导者。歌尔德蒙的世俗经历,让纳尔齐斯得以窥见凡俗世界的生动与活力,理解那些他曾经视为“低级”的情感与欲望的价值;而纳尔齐斯的精神指引,则在歌尔德蒙迷失于欲望与痛苦之时,给予他方向和力量,引导他从感官的混乱中升华出艺术的创造。他们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友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救赎与成长。 黑塞通过这两个形象,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二元性。我们既是精神性的存在,渴望超越,追求真理;同时又是肉体性的存在,需要爱,需要感受,需要与物质世界发生连接。完美的人生,或许就隐藏在这两极的张力与融合之中。黑塞并非简单地赞美某种生活方式,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并接纳自身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 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读者可以看到黑塞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将内心深处的挣扎、痛苦、狂喜与感悟,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形式。歌尔德蒙的艺术之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从一个稚嫩的学徒,在经历爱情的甜蜜与背叛,战争的残酷与死亡的阴影之后,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凝聚了他对生命、对死亡、对爱、对美的一切思考与体验,具有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穿透力。黑塞借此告诉我们,艺术的生命力,源于艺术家对生命真实的、不加掩饰的体验与表达。 小说中对童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的人生阶段的描绘,也极其细腻。读者可以跟随歌尔德蒙的脚步,从他懵懂的少年时光,到他迷恋爱情的青年时代,再到他经历磨难、走向成熟的中年,直至他最终在艺术创作中寻得安宁的老年。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黑塞对人性发展规律的洞察。而纳尔齐斯,虽然以一种相对静止的方式存在,但他对人生阶段的思考,同样展现了他对生命周期和精神演变的深刻理解。 杨武能先生的译本,更是为这部经典作品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黑塞作品的透彻理解,将原文的意境、哲思和情感,以一种既忠实于原著又富有汉语魅力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的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对黑塞灵魂的二次创作,让中文读者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感受到黑塞作品的强大力量和艺术魅力。精装典藏版的呈现,则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沉下心来,跟随黑塞的笔触,一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一同思考那些关乎人生、关乎精神的终极问题。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自身的方式,它鼓励我们拥抱生命的复杂性,去探索精神的深度,去感受情感的力量,并在这一切的交织与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这部作品,也深刻地反映了黑塞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困境的敏锐捕捉。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人们对传统价值的失落,对个体存在的迷茫,以及对新的精神指引的渴望,都在黑塞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总而言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探索、关于救赎的伟大作品。它以诗意的语言,深刻的哲思,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妙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关于人生选择、精神追求与艺术创造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黑塞文学成就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每一个对生命有深度思考的读者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内心“导师”的拜访。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直白地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我发现,随着我自身阅历的增加,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比如初读时只关注了人物之间的冲突,但现在,我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分裂”的人性深处的温柔凝视。这种“分裂”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阶梯。那种对完美境界的追寻,那种永不满足的内在驱动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因为太早地安定下来,而放弃了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具有蜕变意义的探索时刻?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这种忧郁却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饱满的、充满生命力的沉思,让人在感伤中获得力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情感和智力去与之共振。我曾经向几个朋友推荐,但反馈褒贬不一,这恰恰证明了它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它只向那些准备好倾听的人敞开心扉。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神性”与“人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书中人物对崇高之美的追求,几乎带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但他们同时又深陷于最世俗的欲望与泥沼之中,这种极端的拉扯,正是人性的精彩所在。作者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这种挣扎的残酷美感,没有给出一个廉价的圆满结局,而是让读者在开放式的结局中,去完成自己精神上的最终闭环。它带来的回味悠长,如同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初闻醇厚,后劲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并不断地想要重新回到那个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中去汲取养分。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书籍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能够跨越时代、直击人心的作品所吸引。而这本作品,无疑具有这样的特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其语言的精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却是惊人的。它讲述的不是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更高维度的精神探索。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可以将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可痛。我特别欣赏它对“艺术家的宿命”的探讨,那种必须通过痛苦和自我牺牲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让人既敬畏又心酸。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宁静的田园风光,还是充满诱惑的都市迷离,都被赋予了一种寓言式的色彩,仿佛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等待被解读的符号。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成功”和“幸福”的传统定义,鼓励人们去追寻自己独特的生命节奏,即使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孤独。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质感,即便是在我这个版本上,也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古典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那种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的叙事节奏。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小说,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它仿佛在构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迷宫,人物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梦境,都似乎指向了某种更宏大的命题——关于自然与文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永恒张力。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对某种隐秘的、近乎原始的生命力的描绘,那种感觉是如此的原始和强烈,让我联想到古代神话中那些半人半神的悲剧英雄。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它带领我们脱离了日常琐碎的藩篱,去触碰那些更深层、更本质的人类经验。每次合上书页,心中都会留下一片辽阔的回响,久久不能平静,那种震撼是缓慢渗透、而非瞬间爆发的。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特定版本的精装书,但它所承载的故事内核和哲学思辨,才是真正触动我的地方。这本书似乎是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生命轨迹的探讨,一方是遵循传统、追求安稳的“常人”路径,另一方则是挣扎于艺术、精神探索的“异类”灵魂。我读到主人公们在青春的迷惘中,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走向不同的方向。那种对自我身份的追问,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在世俗与超凡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简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内心活动,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成长、诱惑与救赎的章节。尤其是在描写那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时,那种抽离于人群之外的清醒与痛苦,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正在经历那漫长而必要的洗礼。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是否真的忠于内心深处的呼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