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书+诊断+中药+方剂学 第10十版 全套本科图书

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书+诊断+中药+方剂学 第10十版 全套本科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振国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 诊断学
  • 中药学
  • 方剂学
  • 教材
  • 本科
  • 十三五规划
  • 医学
  • 全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曙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109925
商品编码:12462866011
出版时间:2007-03-01

具体描述

>

 

正版 十三五规划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诊断+中药+方剂学 第10版 全套本科中医学第十版图书 中医药入门书籍 穴位解剖与临床应用

本链接包含以下 4 本书籍:(中医学方向)

9787513234351  中医基础理论--十三五规划 38
9787513234009  中医诊断学--十三五规划 39
9787513233835  方剂学--十三五规划 49
9787513233712  中药学--十三五规划 63

 

注意:第十版教材分中医学方向、中药学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本套书籍均为中医学方向配套用书!

 

 

>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38.00元
作者:郑洪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4351
字数:349千字
页数:21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

目录:

绪论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体质

第六章 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

>

内容介绍: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诊断学
:39.00元
作者:李灿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7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4009
字数:351千字
页数:21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

>

内容介绍:

         本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药学
:63.00元
作者:钟赣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3712
字数:777千字
页数:48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介绍:

          本教材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方剂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等用)
:49.00元
作者:李冀  连建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3835
字数:514千字
页数:31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

内容介绍:

       《方剂学》是中医药院校各必修的基础课程。本书对选收之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数十种类别,并一一进行介绍。


《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收载药物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中医药百科全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纂,汇聚了全国百余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方得问世。全书共计100卷,收录药物8000余种,其中新增药物2000余种,插图2000余幅。 内容特色: 全面性: 涵盖了历代本草学经典,收录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用药,并采纳了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科学性: 对每味药物的来源、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炮制方法、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理研究、化学成分、现代研究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配有高清彩色插图。 权威性: 由国家权威机构组织编纂,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实用性: 既是中医药从业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 《中华本草》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本草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传世之作,也是温病学说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00余条辨证论治方药。 内容特色: 创新性: 首次将温病从杂病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卫、气、营、血”四层辨证体系,为温病学的系统化、理论化奠定了基础。 辨证准确: 针对不同的温病类型,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方法和相应的治疗方药,疗效显著。 论治精当: 药物配伍精巧,剂量分明,指导性强。 理论深邃: 深刻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对后世温病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病条辨》的问世,是我国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分为6卷22篇,收录了398条条文,其中包含113首方剂。 内容特色: 理论系统: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 辨证严谨: 创“六经辨证”体系,将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的框架。 方药精当: 方剂配伍严谨,剂量精准,疗效确切,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指导性强: 条文简练,但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著作,其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学习与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近30年编写完成的药物学巨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100余幅,新增药物374种。 内容特色: 集大成性: 总结了李时珍之前本草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对历代本草文献进行了考订、辨析和纠正。 科学分类: 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功效,将药物分为16部60类,是对传统本草分类的重大革新。 内容详实: 对每种药物的释名、集解、辨疑、主治、附方、修治、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功用、发明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记载了许多古代的验方。 强调实践: 李时珍在编写过程中,广泛搜集民间经验,亲自考察药物,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国际影响: 《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史上享有盛誉,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医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其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至今仍为后人所景仰。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约有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内容特色: 最早的药物学理论: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辨证施药”、“君臣佐使”等原则。 药物功效分类: 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功效和主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性味归经: 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农本草经》是后世本草学研究的开端,其学术思想对历代本草学著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方剂学》这本,简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宝典”。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从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变化、功效主治等方面,系统地讲解了方剂的构成和应用。我之前以为方剂就是各种药物的简单堆砌,但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每一个方剂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书里首先讲解了方剂的配伍原则,比如君臣佐使,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方剂里会有这么多味药,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的。然后是对各种剂型的介绍,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等,让我了解到中药的服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每个经典方剂的讲解都非常详细,比如“小柴胡汤”,它不仅仅是列出了药物和剂量,还会详细分析为什么用柴胡、黄芩来和解少阳,为什么用人参、炙甘草来益气,为什么用生姜、大枣来调和营卫。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每个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功效的时候,会结合病症的辨证,让我知道这个方剂适合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方剂的加减变化,这让我看到方剂的灵活性和在临床上的个体化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艺术性”,让我对如何运用这些方剂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充满了憧憬。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中医诊断学》这本。这本书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中医的“侦探小说”。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符合逻辑,从望、闻、问、切这四大诊法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刚开始学习望诊,我看着书上的图片,努力对照着自己看,比如舌象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还有面色的变化,感觉就像是在做一道道“图像识别”题。书中对每个舌象的描述都非常细致,什么叫“胖大舌”,什么叫“齿痕舌”,什么叫“花剥舌”,配上高清的图片,让我一下子就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是闻诊,声音的高低粗细、呼吸的气味,虽然书上无法直接体验,但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已经能“闻”到了“痰鸣音”和“嘶哑音”的区别。问诊部分更是让我觉得有趣,它不仅仅是问你身体哪里不舒服,而是会问很多生活习惯、情绪变化、饮食起居等等,感觉中医是在通过这些细枝末节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体健康画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切脉。书上详细介绍了浮、沉、迟、数、滑、涩等二十八种脉象,并且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和示意图,虽然我还没真正学会把脉,但光是看文字,我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想象一下,通过一根手指的轻微触碰,就能感知到人体的内部变化,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诊断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它更像是一种“感悟”和“辨别”的过程,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中医诊断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好奇。

评分

这套《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书中用大量的例子来阐述阴阳的相互关系,比如“昼属阳,夜属阴”,“升发属阳,沉降属阴”,这让我看到了阴阳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医诊断学》中,我被“辨证论治”的思想所震撼。它不仅仅是收集一些表面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探究疾病的“本质”,也就是“证”。书中对各种“证候”的描述,都非常详细,比如“气滞”和“血瘀”在疼痛性质、舌象等方面的差异,让我觉得中医诊断是一门“火眼金睛”的艺术。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望诊”时,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描述。

评分

哇,拿到这套《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书+诊断+中药+方剂学 第10十版 全套本科图书》的时候,我真的激动坏了!作为一名即将踏入中医殿堂的准大学生,这套书简直是我的“宝藏”啊。首先,从书的整体包装和装帧来看,就透露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厚实的外壳,清晰的字体,纸张的触感也恰到好处,不像有些书那么容易折角泛黄。我翻开《中医基础理论》那本,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序言部分就让我对中医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智慧传承。第一章关于“精气神”的阐述,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如把“精”比作生命的本源,把“气”比作生命活动的动力,把“神”比作生命的统帅,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明白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运行系统。然后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内容,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些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教材里的讲解,从阴阳的对立统一,到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都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来解释,我甚至能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比如季节的变化、食物的属性等等,都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到脏腑功能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会联系到实际的生理功能,并且还会提到一些常见病症的发生机制,让我立刻有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初步概念。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学习,但仅仅是初步浏览,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感觉自己真的踏上了一条充满探索乐趣的道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即将解锁的是一套认识生命、认识健康、认识疾病的全新视角。

评分

《中药学》这本,我只能说,简直是一部“草本百科全书”!我一直对中药的药性、功效、归经这些概念觉得很神秘,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觉得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变得如此鲜活和实用。首先,书里对每味中药的介绍都非常系统,从药材的来源、形态特征,到气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制方法,再到禁忌和不良反应,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当我看到“人参”的介绍时,我才了解到它不仅仅是“补气”那么简单,还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安神益智”等多种功效,而且还有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疗效。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中药的运用是如此的精细和讲究。书中的图片也非常精美,很多药材的真实照片,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它们,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实践学习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功效的时候,会用很多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比如“清热解毒”不仅仅是降温,更是指针对体内“火毒”的治疗。还有关于“归经”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发挥作用,这背后蕴含着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最让我感到实用的是,书中还会提到一些经典方剂中常用到的药物,让我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更让我看到了中药背后蕴含的智慧和对生命的关怀。

评分

这套《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将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藏象学说”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描述脏腑的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各个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比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心脏不好的人,脸色会显得苍白或者晦暗。书中将“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讲解得非常清晰,比如“肝藏血,肺主皮毛”,这让我看到了人体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中医诊断学》中,我被“四诊合参”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分开学习望、闻、问、切,更重要的是将这四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的“证候”。书中用了很多的“病案分析”,让我能够看到,在实际的临床中,医生是如何运用四诊信息来诊断疾病的。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舌诊”和“脉诊”时,会用大量的图片和图示,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描述。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中药的名称很陌生,但《中药学》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奇妙的植物图鉴”。它不仅仅是列出药材的图片和名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每味药背后蕴含的“生命能量”。在讲解“寒热温凉”四气时,它让我明白,药物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病”,更是“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比如,对于“热症”,我们就需要使用“寒凉”的药物来“降火”。书中对“升降浮沉”的讲解也让我觉得很有趣,比如“升”的药物能够将气血往上引,而“降”的药物则能够把邪气往下驱。这种对药物作用方向的细致区分,让我觉得中医用药真是“四两拨千斤”。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中药配伍”时,会提到一些经典的组合,比如“君臣佐使”的理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怎样协同增效,避免相互制约的。在《方剂学》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方剂”的魅力。它不仅仅是药物的简单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书中对“太阳病篇”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方剂,比如“桂枝汤”和“麻黄汤”虽然都是治疗感冒,但一个侧重于“表虚”而用桂枝,一个侧重于“表实”而用麻黄,这种辨证的精准性让我惊叹。

评分

拿到这套《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全》的时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知识上的厚重。这本书的体量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为我们这些本科生准备的,更是为我们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翻阅《中医基础理论》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气血津液”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概念,而是将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当“气”的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血”的瘀滞,进而引发疼痛。这种“相生相克”的逻辑,让我觉得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如此的整体和辩证。书中对于“病因”的分类也让我眼前一亮,从内因、外因到不内外因,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病机”时,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这一下子就把风邪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中医诊断学》中,我对“辨证论治”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望闻问切”的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疾病的“证候”,再根据“证候”来制定治疗方案。书中对各种“证候”的描述,都非常细致,比如“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在舌苔、鼻涕、咽喉疼痛等方面的差异,让我觉得中医诊断就像是“抽丝剥茧”的过程,需要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评分

《中药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部“中药的百科全书”,让我看到了每味药材的“前世今生”。它不仅仅是列出药材的名称、功效和用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每味药材的“灵魂”。在讲解“药物的四气五味”时,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药物是“辛”的,而有些药物是“甘”的,这背后蕴含着中医对药物作用的独特理解。书中对“中药的炮制”讲解,也让我觉得非常神奇。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比如,“砂炒”和“醋炒”对于某些药物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疗效。在《方剂学》部分,我终于看到了“方剂”的“魔力”。它不仅仅是药物的组合,更是“治病救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清热解毒”的方剂讲解,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一些治疗“痈肿”的方剂,往往会用到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而对于“实热”证,则会加入一些“泻下”的药物。这种“因证施治”的思路,让我觉得中医治疗是非常“精妙”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药是“一门艺术”,而《中药学》这本书,就是打开这扇艺术之门的钥匙。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药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药的“生命力”和“情感”。在讲解“归经”的时候,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药物能够“入肝”,而有些药物能够“入肾”,这背后蕴含着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独特理解。书中对“中药的配伍”讲解,也让我觉得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组合,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比如,在治疗“湿热”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而如果同时伴有“气滞”,我们可能还需要加入一些“行气”的药物。这种“灵活多变”的组合,让我觉得中医用药是如此的“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在《方剂学》部分,我终于看到了“方剂”的“生命”。它不仅仅是药物的集合,更是“治病救人”的“智慧载体”。书中对“调理脾胃”的方剂讲解,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一些治疗“脾虚”的方剂,往往会用到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而对于“湿邪”偏盛的脾虚,则会加入一些“燥湿”的药物。这种“对症下药”的思路,让我觉得中医治疗是非常“精准”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书本纸张比正品薄,其他都还好,就是收到的时候袋子包装破了。一般书本外面都是用纸张什么包一下。这个就直接塑料袋,肯定磨破啊。新书这样有点影响心情和购物体验。

评分

看起来是正版的

评分

不错,书是正版,买时容易看时难呀?

评分

不错的书籍,建议可以看看。

评分

教材己收到,很不错,是正版。只是没有赠品,希望能补。很高兴的一次网购。

评分

书的字清楚,装订漂亮

评分

书外包装的挺好,没有破损,准备开始学习

评分

说好的有赠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