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利比亚战地日记
:36.00元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51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时隔八年,战地玫瑰再度绽放!
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
让我们跟随闾丘露薇的脚步走进利比亚,
直击*纯粹的新闻真相!
让我们再次见证一个强权的覆灭!
利比亚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是什么让一个貌似乌合之众的草根“山寨军”,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政府军?
内容提要
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的受害者。
作者作为在美国反恐战争打响之后,个进入阿富汗采访的华人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个进入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在书中也进行了纵深的比较,希望透过这些观察和记录,尝试让读者看到,国际关系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也因为这样,面对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所发生的变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
目录
Day 1.出埃及记
Day 2.初到班加西
Day 3.“卷毛大叔”卡扎菲
Day 4.遥望的黎波里的
Day 5.两个利比亚司机
Day 6.意大利的殖民史
Day 7.办报纸的年轻人
Day 8.点燃利比亚风暴的人
Day 9.班加西的中国项目
Day 10.卡扎菲和他的绿宝书
Day 11.战争中的媒体
Day 12.拉登死讯
Day 13.利比亚版的萨哈夫
Day 14.卡扎菲口中的基地组织大本营
Day 15.从古希腊到阿拉伯
Day 16.耐心等待的利比亚人
Day 17.利比亚的部落社会
Day 18.卡扎菲的雇佣兵
Day 19.利比亚的贫富差距
Day 20.利比亚和埃及的恩恩怨怨
Day 21.来访的波兰外长
Day 22.民众眼中的卡扎菲
Day 23.利比亚民众眼中的好人——穆巴拉克
Day 24.亲历枪击事件
Day 25.巴勒斯坦的受难日
Day 26.阿拉伯媒体的力量
Day 27.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种人
Day 28.东边和西边的相互想象
Day 29.利比亚的学术自由
Day 30.不受欢迎的美国
Day 31.真假难辨的时刻
Day 32.欧盟的到访
Day 33.美国人的到访
Day 34.战乱中的受害者
Day 35.告别班加西
Day 36.埃及的解放广场
作者介绍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
文摘
序言
利比亚战地日记 9787511215116 当翻开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瞬间置身于那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书页的触感粗粝,如同经历风霜的肌肤,字里行间弥漫着尘土、硝烟和绝望的气息。作者并非以宏大叙事的笔触描绘战争的策略与进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个人化、也更具冲击力的路径——他记录了最真实、最鲜活的个体感受。那些关于恐惧、关于失落、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挣扎与闪光,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直刺读者的内心深处。我无法想象,在一个枪林弹雨、家园破碎的环境里,一个人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是如何用文字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日记的形式更是加剧了这种代入感,每一页都像是从一个破碎的灵魂中挖出的碎片,拼凑出一个完整而令人心碎的故事。我读到那些关于饥饿的描写,关于对亲人的思念,关于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微光的努力,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和火药味。这种体验是如此直接,如此震撼,让我不禁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对苦难的麻木,是否已经遗忘了那些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
评分《利比亚战地日记》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那些经过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反而充满了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力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直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但却像一把尖刀,直接刺破了读者内心的防护。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粗糙的墙壁,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感受到每一次心跳加速时的恐惧。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是如此具体,又如此令人心悸: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一个孩子在废墟中寻找食物,还有那些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绝望的士兵。这些画面,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却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我读到作者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家人的思念,这些最朴素的情感,在战火的烘烤下,变得愈发浓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的牺牲品,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剧。
评分当翻开《利比亚战地日记》时,我并没有期待一场宏大的叙事,而是准备好迎接一份来自前线的,未经雕琢的真实。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记录。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着身边的混乱与危险。然而,在这份冷静之下,我却能感受到一股汹涌的情感暗流。他没有试图去解释战争的根源,也没有去评判任何一方的对错,而是专注于记录那些在战火中发生的,最具体、最微小的事情。那些关于食物短缺的描述,关于躲避炮火的经历,关于与陌生人短暂的交集,都仿佛一幕幕真实的电影片段,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我读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是那些在生死边缘闪烁的人性光辉。书中的某些片段,让我感到心如刀绞,比如看到孩子因为饥饿而哭泣,看到人们在恐惧中互相安慰。这本书让我明白,战争的残酷,从来都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身上。
评分《利比亚战地日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纪实文学,不如说是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了战争的残酷本相,也映出了人性的复杂面向。作者的笔触粗犷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能感受到他记录每一个字时的颤抖,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沉重。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无论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是精神上的摧残,都被他 unfiltered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也是一种无畏的勇气。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定格:破败的建筑,逃难的人群,孩子眼中空洞的光芒,以及那些被战争扭曲的面孔。我甚至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炮火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焦灼与不安。然而,就在这片黑暗之中,作者也捕捉到了微弱的光芒——战友间的扶持,陌生人间的善意,以及对生的渴望。这些零星的亮点,如同黑暗中的星辰,虽然渺小,却足以支撑起一个绝望的灵魂。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与作者一同经历的洗礼,一种对生命尊严的重新审视。
评分读完《利比亚战地日记》,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却又无比真实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留下的伤痕,被作者用血泪和墨水记录下来。他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对错,而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碾压。我被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所打动,那些简短的记录背后,蕴藏着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现场感,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街头,感受着脚下土地的震颤。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既精确又充满感染力,无论是对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的描述,还是对饥饿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空虚感的描绘,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渺小与无助,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绘悲惨,他更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涌现出的坚韧与温情。那些互相扶持的眼神,那些共享一块干粮的时刻,都成为了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让我看到了希望的种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