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 因课堂视频而红遍网络,一周内播放超过3000万次,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
◆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
内容简介当你一个人独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孤独让你远离喧嚣,内心沉静而有力,判断无比清晰;
孤独带你找到自我,听取内心的声音,应对外界难题;
孤独领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乱和迷茫,活得从容坚定。
孤独让你与自己对话,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从此再也不会感到迷茫,再也不会为谁受伤。
当你终脱胎换骨,一定会感谢曾经的孤独。
本书由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近10年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
2010年,她的课堂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一周内播放3000多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精彩书评☆ 哲学专业出身的陈果,喜欢从哲学角度去重新定义一些东西,或者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些东西,比如道德、比如修养。她觉得有责任把社会各界对道德等问题产生的误解撇开,并呈现它们真实的本义。——《齐鲁晚报》
☆ 陈果的“思修”课和别人的不一样,她在课上谈友情,谈爱情,区分孤独和寂寞,让学生觉得新鲜而有益。——《澎湃新闻》
☆ 对学生的看重,对知识的敬重,让陈果把能量都释放在了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热情点燃着学生的人生激情。——《新民晚报》
☆ 带给我们年轻人一种难得的能量。——撒贝宁(央视著名主持人)
☆ 陈果简单明了的讲述却能直指人心。 ——骆新(东方卫视主持人)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书?
Part 1生命可承受之“重”
一、真诚,才显真爱
1、有没有“善意”的谎言?
2、“自欺”源于人性的弱点
3、与心中的“魔鬼”作斗争
4、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二、每一个重负背后都藏着一个恩赐
1、西西弗斯的巨石
2、在“不安”的皮鞭下
3、三毛与尼采
4、C' 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三、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1、孤独≠寂寞
2、孤独:自然界古老的真相
3、孤独不可耻
4、距离之美
5、挤掉的敬意
6、自成一片世界
7、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
8、享受孤独
Part 2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一、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1、我为什么而活?
2、“自我错位”:其实我不懂我的心
3、你说的“成功”,是“成就外功”还是“成就内功”?
4、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二、风度不是造作,而是内在气度的自然流露
1、风度透露了你的精神力量
2、道德是孕育风度的种子
三、要自信,不要自负
1、自信者与自负者
2、自负是“变了质”的自信
3、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
4、“能”与“不能”之间的人生自在
Part 3谢谢你,陪我一路同行
一、爱,无富贵贫贱之分
二、寻找“精神家族”——我们的友情与爱情
1、信任,是“精神家族”的一信条
2、知己,是心灵世界的家人
3、爱情使人永葆青春
三、因为彼此纯真,所以始终信任
1、对“朋友”的滥用
2、朋友是“无用”的
3、两个人的“独处”
4、友情无需“立约”
Part 4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
一、利他,是高境界的利己
1、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
2、心安则为之
3、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二、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1、心是内在的“世外桃源”
2、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3、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4、遵从良心,方得自由
三、道德与功利,不是敌人,可以是朋友
1、胜负师和求道派
2、光荣属于“求道派”
3、诋毁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4、功利“杀不死”道德
5、世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
Part 5用大爱,做小事
一、做一个“达”人
1、谁说“独善其身”不是善?
2、“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完美融合
3、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二、大爱者,无惑
1、求善就是求真?
2、“知识是人对灵魂中的真理的回忆”
3、“厌世”,是“自厌”的蔓延
4、爱比生命本身更温暖
5、爱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阴霾
Part 6生、老、病、死
一、每个人都是人类系统中一个承上启下者
二、再见了,我的童年
1、童年真的比现在快乐吗?
2、成熟的,不过是“天真”
3、博文广识是一回事,成熟是另一回事
三、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
1、泉水终将流向何方?
2、成熟:从“他净”到“自净”
3、成熟是“永不起皱纹的灵魂”
4、越成熟,越自由
四、向死而生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2、花非花
3、站得高,看得远
4、大彻大悟,点燃了别一重境界的喜悦
5、人是否可能“彻悟生死”?
6、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
7、无知催生恐惧
8、与其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让有限的生命充实丰满
Part 7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
一、好的感恩,是接受爱、传递爱
1、对一切善意心怀感恩
2、“我”是如此幸运
3、付出,是一种富有
二、心若有愧,永断不作
三、你好,好奇心
1、使人好学求知的秘密
2、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3、人类神圣的好奇心
4、常给精神洗洗澡
后 记
尾 注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孤独≠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任何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难以激发起自己对于生活拥抱欢呼的热情;翻了一圈电话本,数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来驱赶压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如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当你沉入自我并享受孤独时,人群在你眼中自动隐退,因为喧嚣业已从你心中淡退,或者说,你业已从喧嚣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孤独:自然界古老的真相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孤独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独,孤独与任何可见可闻的形式无关。有些年轻人用抽烟来制造烟雾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来玩弄氤氲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颓废路线来表露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这是一种摆酷,或是一种造作,那只是对想象中的孤独的描摹,是流于表面的装扮,是看似冷寂的面具之下一颗急欲引人注意的虚荣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独者的风范。孤独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
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古老的真相,是万物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传说中神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他造出了人来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能与之亲近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孤独不可耻
社交往往有两种类型:要么是利益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嬉笑怒骂无外乎作秀,旨在互为工具、相互利用,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只充斥着烟火之浊流。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当然,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它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价值的。但是,即使如此,与情深义重的友谊相比,与心心相印的爱情相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廉价的交往,或者说,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的“任何一种关系,只要能被标价,不论小数点之前标了多少个‘0’,它都不可能是珍贵的”。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发自内心的赤诚,是金钱无力收买的。哪一天,如果连我们的“心”也有了价格,即使价格高昂,那么不是我们的“心”值钱了,而是我们把“心”糟蹋了。
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前辈们讲究“慎独”: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或是在忙于应对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应接不暇地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接触着亲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这本《好的孤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成功学”书籍,而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温柔邀请。从“陈果博士作品”这个标签,我就知道它会承载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思想见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并且带来真正改变的书籍情有独钟。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颠覆我对“孤独”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孤独并非是缺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在嘈杂的世界里,寻觅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独处中与内心对话,挖掘潜藏的智慧与力量。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女性的成长并非需要模仿男性,而是可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独特魅力的道路。它可能会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敏感和细腻,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力量,而不是弱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份珍贵的礼物,指引我在迷茫时寻找方向,在失落时重拾勇气,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我的“好的孤独”,并从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并且给予我力量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份需求。它的内容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励志鸡汤,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人生洞察。我尤其对“女性励志”这一点感到共鸣,作为女性,我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迷失自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女性独有的力量和韧性。它不鼓吹盲目的奋斗,也不提倡牺牲一切去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内心真正的渴望,去理解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我设想,书中的案例和论述,会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无限的可能性。或许它会探讨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优雅和坚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坚守自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去感受那种能够滋养灵魂、重塑信念的力量,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更加从容地前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励志成功文学”定位,让我对它所能提供的价值充满了信心。我一直相信,成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心态去实现的。但“成功”的定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定义“成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更包含内心的丰盈、精神的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文学”的部分,这不仅意味着它拥有优美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意味着它能够触及我们情感的深处,用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去传递思想。我喜欢那种能够将人生哲理融入故事中的书籍,它们往往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畅销,也证明了它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所传递的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实用的方法论,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启迪,让我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发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心中的“成功”。
评分拿到这本【新华书店正版书籍】,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感和信任感。正版书籍的质量和内容的可靠性,让我能够更放心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近期对人生方向感到迷茫的一种回应。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着一些未被发掘的潜力,但却常常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帮助我拨开迷雾,找到前进的方向。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会包含许多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它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指导我在生活中如何去实践,如何去改变。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更加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更加积极的心态,并且学会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同时,我作为一个女性读者,也非常看重它在“女性励志”方面的侧重,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些专门针对女性的洞察和鼓励,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特质,并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了力量,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坚定的美感。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淡淡的素雅吸引了。书名“好的孤独”本身就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孤独,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似乎常常带着负面的色彩,被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一种社交缺失的信号。然而,这本书却似乎在探讨一种截然不同的孤独,一种能够滋养心灵、带来成长的孤独。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人群的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并且从中汲取力量,而非感到孤立无援。尤其是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社交需求裹挟,很少有机会真正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契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学会享受独处,并在独处中发现更广阔的内心世界。陈果博士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期待,作为复旦的名师,她的思想和见解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富有洞察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低落时给予慰藉,让我明白,孤独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潜能,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加独立、更加强大的力量源泉。
评分给自己的鸡汤,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刻,希望给自己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很喜欢? ,送货的小哥态度也特别好? 。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很直观,不过还没看完,治愈系吧
评分挺好的!书的设计也挺好的,快递小哥服务也很满意!
评分物流速度快,商家服务态度好,满意
评分发货迅速
评分物美价廉,内容不错!OK
评分可以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