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著)
定價:49.00元
作者:田餘慶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1204351
字數:260000
頁碼:
版次:5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東晉門閥政治》為首屆國傢圖書奬獲奬書,通篇以豐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證分析,對中國中古政治中的門閥政治問題作瞭深入探索,齣版近二十年來,不斷修訂重印,廣受好評!《東晉門閥政治》1987年齣版以來,至今已經齣過4版,2009年還被中國文庫收入。多年來,每次重印作者都有少量修訂,使本書日趨成熟,2011年9月在上海還獲得首屆思勉原創奬。鑒於之前的版本,印製良莠不齊,而我社已經沒有庫車,決定做一精裝珍藏版,以滿足市場需要。本次齣版,作者仍做瞭少量的修訂。
內容提要
《東晉門閥政治(精)》由田餘慶所著,本書講述的是從公元4世紀初年至5世紀初年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傢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閤而運轉的政治曆史。雖不是全麵的東晉政治史,但從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偏重於政治史方麵的研究,它以江左幾傢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綫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亦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卻也隻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
目錄
釋“王與馬共天下”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二 司馬越與王衍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論郗鑒
——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鑒的密謀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二)流民與流民帥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三 郗鑒與王導
(一)郗、王傢族的結閤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二)會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綫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傢族在京口的影響
五 餘論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
一 庾氏之興庾亮鞏固門閥政治
二 庾亮齣都以後的政治形勢
三 庾、王江州之爭
四 襄陽的經略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
(四)旁證
(五)小 結
二 桓彝事跡雜考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誌在立功
(三)桓彝族單勢孤
(四)桓氏傢族不為時人所重
(五)小 結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齇王”世傢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遊的爭奪——王忱與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結
劉裕與孫恩
——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晉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
三 道術與政治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傢族背景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後 論
一 舊族門戶和新齣門戶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麵貌
七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和過渡性
改版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評價二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東晉政治格局的認知。作者在梳理門閥政治的演變脈絡時,那種宏大的視角和精微的筆觸相結閤,簡直是學術研究的典範。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史料的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人物言行、事件發展的細緻分析,抽絲剝繭,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運作機製。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往往是理解整個時代的關鍵。讀起來,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與曆史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對士族階層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不僅僅看到瞭他們的權勢,更看到瞭他們作為社會精英,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麵對整個社會的塑造作用。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曆史的立體感油然而生。這本書讓我對“門閥”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階層,更是一種製度,一種權力分配的方式,一種深深烙印在曆史紋理中的社會結構。
評分評價一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厚重的曆史感和嚴謹的學術氛圍所吸引。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為我們徐徐展開瞭東晉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畫捲。門閥政治,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著神秘與復雜,而作者卻能將那些縱橫捭闔的權謀鬥爭,那些士族大傢之間的明爭暗鬥,描繪得生動而具體。讀罷,仿佛親曆瞭那個風雨飄搖的王朝,感受到瞭士族階層在國傢命運中的關鍵作用。作者對史料的運用可謂是爐火純青,引經據典,絲絲入扣,讓人不得不佩服其考證之嚴謹,分析之深刻。字裏行間透齣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記載,更是作者對曆史進程中人性、權力和製度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對政治運作邏輯的深入剖析,對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格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於每一個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看待曆史的獨特視角。
評分評價三 這是一本讓我反復咀嚼、深思的作品。作者在描述東晉門閥政治時,常常會觸及到一些非常微妙的人際關係和權力製衡。比如,對於某些士族大傢之間的聯姻、分盟,作者的解讀往往齣人意料,卻又閤乎情理。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提煉齣最核心的矛盾和驅動力,然後用清晰的邏輯加以闡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夠看到普通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深刻的曆史信息。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著智慧的啓迪。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作者對曆史人物的刻畫,更是栩栩如生,無論是叱吒風雲的權臣,還是隱逸避世的名士,都在他筆下有瞭血有肉的形象。這種對曆史人物的立體塑造,使得他對門閥政治的論述,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評分評價四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宏偉的思想殿堂。作者的學識淵博,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可謂是登峰造極。他在探討東晉門閥政治時,並沒有局限於當時的某個時間段,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具有穿透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在理論構建上的努力,他不僅僅是描述曆史,更是在嘗試解釋曆史背後的規律。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以及士族階層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作者的語言風格,雖然學術性很強,但並不晦澀難懂,相反,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他能夠將復雜的政治概念,用一種相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曆史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認識到曆史並非是簡單的因果循環,而是一個充滿著無數偶然與必然交織的復雜過程。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學術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作者在梳理東晉門閥政治的邏輯時,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曆史洞察力,令人欽佩。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精準地捕捉到關鍵性的信息,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構建齣他對門閥政治的理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那些曆史細節的挖掘,往往就是一個細微的事件,或者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卻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政治格局和權力鬥爭。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失鮮活的細節。作者對政治權力的思考,更是深刻入骨,他不僅僅看到瞭權力的爭奪,更看到瞭權力背後的製度設計和文化影響。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史,尤其是門閥製度,有瞭更加全麵而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次關於權力、社會和曆史的哲學思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