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道理也要打假:硃穆之政論雜文選》所收入的文章,絕大多數是硃穆之寫的政論,其中許多篇是針對社會上錯誤的思潮和觀點而發的。品讀這些政論,可以發現它有三大鮮明的特色,即批判的風格,辯證的觀點,平實的文風。
一、硃穆之的政論具有馬剋思主義的戰鬥的、批判的風格。
馬剋思主義本身是戰鬥的、批判的。《共産黨宣言))批判瞭各種反動的、錯誤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潮,在批判中闡明共産主義原理和共産黨的基本綱領。《資本論》另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書名本身就說明瞭其批判性。可以說,馬剋思主義是在鬥爭中創立的,在鬥爭中發展的。
作者簡介
硃穆之,1916年12月生,江蘇省江陰縣人。1936年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連任中共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35年,硃穆之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參加“一二·九”抗日愛國民主運動,是北大學生會三主席之一、北平東城區近20所大、中學遊行隊伍總領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硃穆之流亡南京辦報。1938年進入華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至1942年,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先後擔任宣傳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太行第六軍分區政委,後又到地方做黨的宣傳、政治工作。
1946年以後直到1977年,硃穆之長期在新華通訊社總社工作,先後任解放區部主任、副總編輯、副社長、社長。“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硃穆之被打倒受迫害,1972年復齣,因同“四人幫”鬥爭,1976年春,再次被打倒。
1976年l0月,粉碎“四人幫”後,硃穆之任中央宣傳口負責人之一。1978年,中央宣傳部恢復後,硃穆之任副部長,主管部內日常工作。1982年至1986年,硃穆之任文化部部長。從1980年中央成立中央對外宣傳小組起,至1992年底離休,硃穆之一直擔任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組長。1991年4月至1992年底,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1993年,中國人權研究會成立後,硃穆之任會長,2000年10月起,改任名譽會長。在任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組長期間,硃穆之還是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顧問;中央對颱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成員。
硃穆之並曾任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錶;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還曾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中韓友好協會會長。
硃穆之曾齣版《關於新聞工作》、《改革,纔能開創文藝工作新局麵》、《硃穆之論對外宣傳》、《硃穆之論人權》和《風雲激蕩七十年》等著作。
目錄
硃穆之政論的特色(代序)
第一部分 論中國發展道路
1·關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幾點思考
2·立於不敗之地
3·鄧小平的講話為什麼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4·理論務虛會揭開反資産階級自由化序幕
5·道理也要打假
6·關於普世價值
7·逆曆史潮流大復闢
8·《普世價值:求同存異,同舟共濟》批注
9·民主個人主義者的自供
1 0·關於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
1 1·中國模式
1 2·關於西藏的改革
13·和諧與鬥爭
14·是前進還是倒退
1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 6·栽花和除草
1 7·不要把孩子潑掉
18·好為中國算命者可以休矣
19·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可悲的背棄
21·一瓢冷水
22·關於蘇聯的崩潰
23·從《大國悲劇》看蘇聯瓦解
第二部分 論人權
24·《話說人權》開篇
25·《中國人權理論和實踐研究》序
26·同西方國傢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
27·如何確保中國公民的人權
28·與德國客人談人權
29·政治權利與經濟權利密不可分
30·生存權不隻是發展經濟
31·穩定與民主
32·談談言論自由
33·中國監獄人權保障
34·世界金融危機與對外人權鬥爭
35·地震震跨瞭對中國的汙衊
36·民主調包術可以休矣
37·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38·關於所謂“三代人權”的提法
39·所謂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40·資本主義扼殺民主
41·西方民主日薄西山
42·傳媒和人權
……
第三部分 論中美關係
第四部分 論對外宣傳
第五部分 文化雜談
第六部分 編後新作
精彩書摘
這就是說,作為改革開放指導思想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是錯誤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嚮也是錯誤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嚮是普世價值。那麼經濟上的巨大成就是怎麼來的呢?不就是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結果嗎!文章說,阻礙改革全麵深入發展的原因是因為在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麵仍然堅持計劃經濟時代的意識形態,真是如此,那也應該是像經濟方麵一樣,切實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以改革,怎麼因此而要改弦易轍,另闢蹊徑,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無論是在經濟上,或者在政治、文化和社會上,無論在綜閤國力、人民生活上,或者在國際地位和影響上,比之新中國成立前,比之改革開放前,都有瞭巨大的提高和改善。現在也正在繼續發展嚮前。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和方嚮是正確的。改革的確還須全麵深入發展,那應該是堅持原來的指導思想和方嚮,剋服新睏難,解決新問題,繼續前進。拋棄已被實踐證明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嚮,那豈不是要中國又迴到改革開放前、迴到舊中國?
文章說,“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是一百多年前由洋務運動肇始的民主革命的繼續。”·
這真是異想天開。三十年來明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麼成瞭是繼續由清王朝洋務肇始的民主革命瞭呢?按照文章的說法,三十年來政治上完全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那更不是什麼繼續百多年前由洋務運動肇始的民主革命。奇怪的邏輯。
文章說,“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和解放戰爭這三次以暴力鬥爭為主要形式的民主革命,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都齣現瞭專製勢力的復闢。”
這和西方反對中國的輿論完全一緻,“現在中國實行的是專製”。但是實行“專製”,中國居然有今天這樣長期持續快速的發展,西方的一些輿論也認為難以解釋。事實是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按照民主的本意,人民當傢作主,真正遵照並逐步實現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人民為實現自己的願望和要求,有著無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取得今天的成果。隻是一些人認為隻有資産階級民主纔是民主,而否認社會主義民主,並把它說做是“專製”。
文章說,“改革開放就是要擺脫專製主義的羈絆,迴到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來。”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改革開放就是要從社會主義民主,改革為資産階級民主。文章還引用一位教授的話,“我們在九十年代做的工作大體上是繼續做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的未競事業。”這又是驚人之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和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後,隻落得退迴到一百多年前西太後時期。而繼續做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的未競事業,那不就是君主立憲嗎?
前言/序言
道理也要打假:硃穆之政論雜文選 編者語 “道理也要打假”——這不僅僅是本書書名的振聾發聵,更是硃穆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學術精神與政治品格的凝練。在信息洪流奔湧,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尤為懷念那些敢於直麵現實,用犀利筆觸剖析時弊,為我們撥開迷霧,直抵事物本質的思想者。硃穆之先生,便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深刻銘記的先行者。 本書選錄的硃穆之先生政論雜文,並非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也不是對抽象理論的空洞闡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時代的麵貌,反映齣思想的碰撞,更揭示瞭社會進步的艱難與可能。先生的文章,以其深厚的學養為根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為利刃,以其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為情感底色,在看似尋常的議題中,發掘齣不尋常的深刻。他筆下的“道理”,並非高高在上的絕對真理,而是需要經受檢驗,甚至被“打假”的社會觀念、政策主張、以及形形色色的論調。 翻閱本書,讀者會驚喜地發現,硃穆之先生的文章,跨越瞭黨派、意識形態的藩籬,直指人心,直擊問題。他對於公平正義的呼喚,對於民主法治的期盼,對於實事求是的堅持,穿越時空,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先生的文章,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迷霧,隻有坦誠的思考,赤裸的邏輯,以及飽含溫度的人文關懷。他不是高居廟堂的評論傢,而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思考者,他的雜文,既有政治的高度,更有生活的質感。 為何我們在此刻,需要重溫硃穆之先生的政論雜文?或許是因為,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依然麵臨著與先生當年相似的睏境。某些被奉為圭臬的“道理”,可能早已陳舊,甚至淪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某些看似閤理的解釋,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偏頗與謬誤;某些被刻意迴避的問題,可能依然在暗流湧動,侵蝕著社會的肌體。此時此刻,正是需要硃穆之先生那種“打假”的精神,去審視、去辨析、去澄清,為我們尋找前行的方嚮。 本書的選編,力求全麵而深刻地展現硃穆之先生思想的廣度與深度。我們精心遴選瞭先生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代錶性作品,力求勾勒齣先生思想演變的軌跡,以及他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大問題的持續關注。從對經濟體製改革的思考,到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討,再到對社會公平與倫理道德的審視,先生的文章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中國社會轉型期復雜圖景的寶貴視角。 閱讀硃穆之先生的文章,或許會帶來一些“不適”,因為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不願麵對的真相。但正是這種“不適”,纔可能激發更深刻的反思,纔可能催生更積極的改變。他不是一個善於提供“心靈雞湯”的作者,而是一個鼓勵你獨立思考,勇敢質疑的良師益友。他告訴我們,道理不是天經地義的,它需要我們用理智去審視,用實踐去檢驗,用真誠去捍衛。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一位傑齣思想傢及其作品的緻敬,更是對一種寶貴精神的傳承。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雜文,能夠讓更多讀者認識硃穆之先生,理解他的思想,並從中獲得啓發。願“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能夠在這個時代繼續傳播,激勵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良知,追求真理。 本書旨在呈現硃穆之先生的政論雜文精粹。 內容梗概(非本書具體內容,而是對本書風格與精神的描繪,不包含書中具體觀點與案例) 硃穆之先生的政論雜文,猶如一股清流,在喧囂浮躁的時代激蕩著理性與深刻。他的筆觸,不拘泥於宏大的敘事,也不囿於抽象的理論,而是深深植根於對社會現實的細緻觀察與冷靜思考。先生的文章,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其“打假”的精神。這種“打假”,並非簡單的揭露醜聞或批判錯誤,而是一種對“道理”本身的審視與解構。在先生的眼中,許多被人們習以為常、奉為圭臬的“道理”,並非如其錶麵那般堅固可靠,它們可能經過時間的衝刷而失色,可能被功利的目的所扭麯,甚至可能在曆史的進程中,已經成為阻礙前進的陳規。 先生的雜文,如同庖丁解牛,以其精湛的技藝,層層剝離事物錶象,直指其內在的肌理。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巧妙地將其與更深層的社會問題、政治運作、乃至曆史發展規律聯係起來。比如,一篇看似在談論某種社會風氣,先生卻能從中洞察齣背後權力結構的變化;一篇討論文化現象的文章,他卻能挖掘齣其中隱藏的意識形態的博弈。他的視野廣闊,思維敏捷,總能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時代脈搏。 在先生的筆下,“道理”這個概念,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他認為,道理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它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需要與時俱進地接受檢驗。因此,當一些“道理”開始變得僵化,變得脫離實際,甚至成為某些人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時,就必然需要“打假”。這種“打假”,是一種對思想的解放,是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是對個體理性的喚醒。先生的雜文,便是這場“打假”行動的有力武器。 閱讀先生的文章,你會感受到一種知識分子的擔當與憂患。他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對人民福祉的殷切期盼,滲透在字裏行間。他關心改革的走嚮,關注社會公平的實現,期盼民主法治的健全。他的批判,不是為瞭批判而批判,而是為瞭療救,為瞭推動積極的變革。他所追求的,是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更加充滿活力。 先生的語言風格,樸實而有力,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他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精煉的概括,以及恰到好處的諷刺,讓復雜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引人深思。他的雜文,讀起來引人入勝,仿佛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在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卻又句句擊中要害。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批評者,而是一個和你一樣,在思考,在探索,在努力尋找答案的同行者。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刻性,更在於其精神的啓發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接觸各種各樣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辨彆真僞,區分良莠,顯得尤為重要。硃穆之先生“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正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所迫切需要的。他教導我們要有批判性思維,要敢於質疑,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他鼓勵我們要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不被潮流所裹挾,不被虛妄的言論所濛蔽。 先生的雜文,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健康的社會,離不開對各種“道理”的持續審視與檢驗。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進步,源於對陳舊觀念的突破,對不閤理現狀的挑戰。他激勵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理性的態度,去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去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去。 閱讀本書,不僅僅是閱讀硃穆之先生的文字,更是與一位傑齣的思想傢進行精神對話。你會被他的智慧所摺服,會被他的勇氣所感動,更會被他的思想所啓發。你將從中學會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社會,如何更明智地做齣判斷,如何更堅定地追求真理。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硃穆之先生的思想世界,感受他那份對道理的“較真”精神。 本書所傳達的核心理念,在於強調知識與思想的生命力。 硃穆之先生的政論雜文,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生長、不斷演變的思想活水。他深諳“文死諫,武死戰”的古訓,更懂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時代要求。他撰寫的每一篇雜文,都凝聚著他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 先生的文章,往往從看似微小的社會現象入手,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最終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原因。他敢於挑戰那些被普遍接受,卻可能已經不再適用的“道理”。他認為,即便是被奉為“圭臬”的道理,也需要經受時代的拷問,需要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閤。如果一個“道理”已經不能指導實踐,不能推動社會進步,那麼它就亟需被“打假”。 這種“打假”的精神,體現瞭硃穆之先生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獨立品格和擔當意識。他不是為瞭嘩眾取寵,也不是為瞭博取眼球,而是齣於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他用他的筆,為我們剖析那些潛藏在社會肌體中的“病竈”,並試圖提齣“藥方”。 先生的文章,不乏犀利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始終帶著建設性的力量。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反叛者”,而是一個深刻的“改良者”。他希望通過他的文字,能夠引發公眾的思考,能夠促進社會的反思,能夠推動積極的變革。他相信,隻有不斷地審視、質疑、修正,社會纔能保持健康的發展,纔能不斷地嚮前邁進。 本書的選編,旨在全麵呈現硃穆之先生思想的係統性與獨特性。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將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硃穆之先生的學術思考與人文情懷。他對於公平正義的呼喚,對於民主法治的期盼,對於實事求是的堅持,都將在其雜文中得到淋灕盡緻的體現。他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諸多重大問題的思考,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先生的文章,語言風格樸實而有力,卻又蘊含著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他善於將宏大的政治議題,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相結閤,使得他的文章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現實的溫度。他提齣的觀點,往往獨闢蹊徑,引人深思,能夠啓發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去認識世界。 本書是一次對硃穆之先生思想遺産的梳理與呈現,更是對一種獨立思考、勇於擔當精神的緻敬。 通過閱讀這些雜文,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軌跡,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挑戰與思考。我們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學習如何以更加清醒的頭腦,更加理性的態度,去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去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書的核心信息,在於倡導一種對“道理”保持警惕與批判的態度。 硃穆之先生的政論雜文,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評論,或是對政治思潮的梳理,而是一種對“道理”本身的深刻追問。在先生看來,道理並非天然存在,也非一成不變,它們是人類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基於認識和實踐所形成的觀念、理論、甚至是某些被廣泛接受的社會規範。然而,隨著曆史的發展,隨著社會條件的變遷,許多曾經被認為是“道理”的東西,可能已經不再適用,甚至可能成為阻礙進步的枷鎖。 先生之所以倡導“道理也要打假”,是因為他敏銳地觀察到,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潮魚龍混雜,真理與謬誤並存,甚至一些虛假的“道理”披著光鮮的外衣,誤導公眾,阻礙改革。他認為,對於這些“道理”,我們不能盲目信從,不能全盤接受,而是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用實踐的檢驗去辨彆,用理性的思考去判斷。 他的雜文,就像一把把鋒利的解剖刀,能夠精準地剖析那些看似無懈可擊的“道理”背後隱藏的邏輯缺陷、事實謬誤,甚至是功利目的。他關注的,不僅僅是現象,更是現象背後的本質;他批判的,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問題,更是滋生問題的土壤。 先生的批判,不是為瞭虛無的否定,而是為瞭確立更加健康、更加符閤時代發展規律的“道理”。他呼喚的是一種基於事實、理性分析、並能真正服務於人民福祉的“新道理”。這種“新道理”,需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廣泛的共識,以及實踐的檢驗。 本書選編的硃穆之先生政論雜文,正是他一生踐行這種“打假”精神的生動體現。 通過這些雜文,我們可以看到先生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刻的剖析。他關注經濟體製改革中的各種新問題,審視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復雜性,反思社會公平與倫理道德的演變。他筆下的每一個議題,都與當時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都蘊含著他對國傢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思。 先生的文章,語言風格樸實而深刻,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善於用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把握問題的核心,並以獨到的視角,提齣引人深思的觀點。閱讀他的文章,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你會被他的洞察力所摺服,被他的理性所啓發。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道理”的範式,倡導瞭一種獨立思考、勇於求真的精神。 在今天,當我們麵對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和觀點時,硃穆之先生“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錶象所迷惑,不被潮流所裹挾,而是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用自己的良知去衡量。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硃穆之先生一位傑齣思想傢及其作品的紀念,更是對一種寶貴精神的傳承。它鼓勵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敢於質疑,勇於擔當,為構建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 本書的齣現,是對“道理”本身的一次鄭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