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 业报告(2017版)(精)》是在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 管理咨询公司“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 力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由麦可思公司与西南财经大 学共同完成的2016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暨重点产业人 才分析报告。书中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就业”、“ 中期发展”和“培养质量”这三部分,用数据回答: 刚毕业半年的高职高专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 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效果如 何?
Ⅰ 总报告
B.1 技术报告
一 调查背景介绍
二 研究概况
B.2 主要结论
Ⅱ 分报告一 应届就业报告
B.3 **章 就业结果
一 毕业去向
二 就业数量
三 就业质量
B.4 第二章 自主创业
一 自主创业比例
二 自主创业分布
三 自主创业月收入
四 自主创业动机
五 自主创业资金来源
六 自主创业风险
七 创新能力
八 创业教育
B.5 第三章 专升本
一 读本科的比例
二 读本科的原因
B.6 第四章 未就业分析
一 失业率
二 未就业人群分布
三 未就业人群打算
B.7 第五章 求职与招聘分析
一 期望薪酬
二 企业下载简历数量
Ⅲ 分报告二 中期职业发展报告
B.8 **章 职位晋升
一 职位晋升比例
二 职位晋升次数
三 职位晋升的类型
四 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
B.9 第二章 薪资增长
一 总体月收入与涨幅
二 主要专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三 主要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四 主要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五 各用人单位的月收入与涨幅
六 各经济区域的月收入与涨幅
B.10 第三章 职业变迁
一 去向分布
二 职业转换
三 行业转换
四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五 雇主数
B.11 第四章 就业满意度
一 总体就业满意度
二 主要专业的就业满意度
三 主要职业的就业满意度
四 主要行业的就业满意度
五 各用人单位类型的就业满意度
Ⅳ 分报告三 培养质量报告
B.12 **章 总体满意度
一 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二 对母校的推荐度
B.13 第二章 教学满意度
一 教学满意度
二 教学需改进的方面
三 核心课程评价
四 师生交流频度
B.14 第三章 教与学行为分析
一 到课率
二 课堂互动
三 学习行为预警
B.15 第四章 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升
一 基本工作能力评价
二 核心知识评价
三 社团活动评价
四 在校素养提升
五 职业能力评价
六 职业素养评价
Ⅴ 专题分析
B.16 专题一 工科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B.17 专题二 大学生素养分析
B.18 附录 名词解释
B.19 主要参考文献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2017版)(精)/就业蓝皮书》确实体现了“精”这个字。印刷质量很高,图表清晰易懂,即便是复杂的统计分析图也能一目了然。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分析数据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它很少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而是让冰冷的数字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比如,关于性别在不同行业就业率上的差异分析,它只是平静地展示了数据背后的事实,这反而让问题更加触目惊心,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而不是被预设的倾向所引导。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信息提供者与分析者的分离,真正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对于我这样需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里面的方法论和数据引用规范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它不仅仅是一份就业报告,更是一份高质量社会调查研究的范本。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本“蓝皮书”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文集,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可读性比我想象中要强得多。它似乎采取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数据,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串联起整个就业生态链。我特别喜欢它对“实习质量”和“校企合作深度”的评价体系部分。以往的报告总是在夸赞合作项目多么成功,但这本报告却敢于揭示那些流于形式的合作背后隐藏的风险,比如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的问题。它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犀利,直指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弊端。比如,它探讨了部分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的缺失,这不仅仅是就业问题,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人,我深切体会到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焦虑,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这种焦虑的成因,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宏大社会变迁中的一分子。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在“毕业即就业”这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将时间轴拉长,关注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职业轨迹和收入增长潜力。这种长期跟踪的视角,让整个报告的价值陡然提升。很多就业指导书籍只关注如何拿到第一份工作,但这本书却在教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它对那些选择继续深造(如专升本)的学生群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了他们与直接就业群体的长期回报率,这对于正在权衡“就业”还是“升学”的我来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此外,报告中对新兴行业和技术岗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了预判,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死知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正在迷茫中的高职生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拿到手的时候,本来还抱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的就业指导书太多了,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论,看了跟没看一样。但是这本《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2017版)(精)/就业蓝皮书》完全不一样。它不像那种老掉牙的教人怎么写简历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非常实在地把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就业市场的趋势,用扎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摆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它对不同专业大类的就业去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发展潜力,而不是被一些不切实际的“热门”专业描述所迷惑。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慢就业”和“灵活就业”现象的探讨,这恰恰是我身边很多同学正在经历的困境,书里提供的分析角度很新颖,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就业”的定义。它没有给我们画一个完美的蓝图,而是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我们自己去选择路径,这种尊重个体的态度,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读完前几章,我立刻去更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草稿,感觉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不再是盲目地投递简历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沉下心来读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啃一块需要细嚼慢咽的硬骨头,但回味无穷。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学术化,大量引用了统计数据和调研结果,这对于追求实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人才供需错配”问题的剖析。我一直觉得我们学校教的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这本书用数据证实了我的直觉,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哪些技能是当前市场急需但高职毕业生普遍欠缺的。举个例子,它详细对比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差异和职业发展路径,这些一手资料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努力”,而是精准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甚至超过了对学生本人。因为它提供了宏观层面的诊断,可以帮助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是培养“学历过剩”的人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