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的真诚之作,也是近十年来他首次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得到了牛根生、徐小平、刘东华等顶社会企业家与投资家的隆重推荐,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什么叫社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
· 这也是致力于解决社会痛点的创业者和创业家们必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徐永光从许多社会问题出发,探讨了众多社会问题中所蕴含的商机。
近几年来,世界吹起一股社会企业风潮。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zui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zui大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事又能赚钱,赚来的钱再拿去做好事。
序一 牛根生
徐永光,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永光仕途正好时,转身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希望工程”,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风头正劲时,他又力辞官方身份,筹办南都公益基金会,探索中国公益基金会运作新模式,成为一名社会投资家。20多年来,永光始终是中国公益事业的贴地实践者、改革探路者、理念传播者。
公益和商业关系的光谱图
读完前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坦诚。他没有试图将“公益”和“商业”描绘成非黑即白、水火不容的两端,而是非常细腻地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张力、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在当下社会转型期,这种“跨界”思维的必要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但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商业实战人士的洞察力,使得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商业模式时所采用的批判性视角,他并没有一味地赞美那些标榜社会责任的企业,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隐藏的风险和潜在的“漂绿”陷阱。这种不偏不倚的平衡感,让我对后续章节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在决策层思考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管理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考工具箱”,它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成功”的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探讨复杂议题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数据和案例时,都注明了来源和年份,这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致力于提供可操作的框架和方法论。我猜想,中间一定包含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又能持续回馈社会的组织架构的探讨。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这本书似乎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合法、有效地、可持续地去做”。这对于我们这些深耕在现实商业环境中的人来说,是真正需要的干货。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和标记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引发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奇妙的对比感,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在提醒读者,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在两种看似冲突的力量中寻求平衡的时代。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带来思想震动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开篇导论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它没有用大篇幅去谴责某一方,而是用一种冷静的笔触,剖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内在矛盾。我感觉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场景,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化,一直细化到微观的企业文化建设。这种层次感非常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社会创新感兴趣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撑,绝对是弥足珍贵的起点。它不仅教会你如何看待问题,更教会你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定位自己的商业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活力的撞色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光是这份质感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翻起来很舒服,没有廉价感。至于内容本身,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目录的编排就透露出作者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口号式写作,而是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将看似对立的两个领域——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商业利润的追求——放在一个可以相互审视的坐标系里。我感觉作者花了大量精力去挖掘那些成功的案例,那些真正做到了“两全其美”的企业故事,这比空洞的理论说教要来得有说服力。这本书显然是为那些不满足于传统商业思维,又渴望在商业实践中找到更深层意义的读者准备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气质,预示着它将是一次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略微偏黄,有一种怀旧感,这或许是出版社特意营造的氛围,让人在阅读时能沉下心来,远离浮躁的数字信息流。这本书的章节过渡非常自然,从概念的界定到历史的回溯,再到前瞻性的展望,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我推测,在中间部分,一定有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用真实的商业困境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很多社会责任项目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脱离了商业逻辑的支撑,而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弥补这一短板。它提供的视角是建设性的,不是批判性的,旨在找到一条双赢的路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进行深入对话,他既理解商业世界的残酷,也坚信社会进步的潜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复杂现实时应有的战略定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