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再造中国 : 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 | 作者 | 王义桅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8144682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324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面临五千年未有之情势,五百年未有之变局,五十年未有之困境,中国模式,如何做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中国故事,如何做到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中国外交,如何做到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中国崛起,如何做到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中国通过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塑造和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
| 作者简介 | |
|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
| 目录 | |
| 序言:再造中国与再造世界的双重逻辑 辑中国模式: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 中国道路的历史内涵与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正在还原世界多样性 唱响中国梦须破除普世价值神话 化中国梦为世界梦 “中国梦”的十大误解 中国梦:破解后崛起时代的道统性难题 中国梦如何做到内外兼修? 中国梦的文明担当 第二辑中国故事: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 道不远人——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丰富实践 论软实力悖论及其中国 中国何以精神立国? 如何破解中国话语权悖论 打造国际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 以第五个现代化确立中国当代政治文明话语权 第三辑中国外交: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 中国外交之道 中国外交的逻辑——从“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到“改变世界影响自己” 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使命与中国担当 十问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如何克服中国公共外交悖论? 中国新公共外交:书写中国梦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文明担当 第四辑中国崛起: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 论社会主义中国化 中国超常增长的文明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球担当——以自身的改革开放促全球改革开放 中国脱贫致富助推世界人权进步 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 中国的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 世界的中国领导力 附录 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传统中国,正在经历“一带一路”建设所开启的三大文明转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转型;从内陆文明向陆海兼备文明转型;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 现代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消解“西方中心论”,打造东西互济、海路联通的新中国、新世界,开创包容性全球化。 全球中国,因“一带一路”的建设而逐渐形成,是一个跨越复兴与崛起、时间与空间,着眼于文明的生命力即自身演绎的全新身份。 再造中国,树立“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 三位一体式国家身份,走出近代而告别西方,助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这本书在讨论“担当”这个词时,避免了那种空泛的说教腔调。它将“担当”落脚到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上。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在处理“开放与自主”关系上的得失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的结论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是盲目全盘西化,而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炼、重塑并强化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融而不化”、“兼收并蓄”的智慧,贯穿全书始终,让人读后豁然开朗。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参考地图”,每重读一次,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对其产生新的感悟和更深的理解。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个体责任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那种动辄就批判西方模式、鼓吹“我们自己道路”的论调,向来是持保留态度的。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落入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作者的分析视角极为开阔,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只盯着某一个历史节点不放,而是将中国的历史脉络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全球文明竞争的坐标系里去审视。读到关于“领导型国家”这一概念的阐释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它不仅仅指向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大,更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感召力和制度创新力。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能力“有效性”的评估,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既不盲目自夸,也不过度贬低。这种成熟、克制的叙事风格,让我感觉作者真正做到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做思想的搬运工或者地域的捍卫者。我合上书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关于未来发展路径的各种设想,那种被启发的感觉,非常畅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对历史和现实深度思考的氛围中。我本来是冲着书名里那个“再造中国”的宏大叙事去的,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又是一本空泛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支撑,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用极其贴近生活、甚至带着点市井烟火气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治理模式与现代困境之间微妙联系的探讨,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先贤们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抉择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家兴衰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以一种更具责任感和远见卓识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当下复杂环境的“行动指南”。那种深切的代入感,让我忍不住想放下手头的一切,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身居高位者必须承担的、沉甸甸的“文明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毕竟是新华书店出品,品质自然有保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翻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充满了仪式感。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真正让我觉得值得反复提及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很少有论著愿意沉下心来,去讨论需要几代人才能看到成效的宏大议题。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鼓励我们跳出眼前的喧嚣,去思考一个国家文明如何在历史的河流中保持其韧性和进化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要成为一个积极的、有历史使命感的建设者和守望者。这种思想上的“慢炖”,对于我这种总想急着看结果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及时的精神矫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极为精妙的历史小故事和人物侧写,这些“佐料”非但没有冲淡主旨,反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比如,书中对某位古代改革家在推行新政时所遭遇的内部阻力和外部压力进行的细致描摹,简直像一部微缩的政治惊悚片。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任何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变革,在短期内往往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这种对人性复杂性和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我们现在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某些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角度。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些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问题,这种“被邀请”参与思考的感觉,比直接被告知答案要过瘾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