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中文论坛才气di一”、“我们时代少有的好作者”刀尔登逆流高呼:
山海经、老子、论语、孟子、孙子兵法、李白、王维、古文观止、西游、三国、水浒、红楼……,统统不必读!
在学者大家都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也不遗余力一版再版必读书目的时候,刀尔登却逆流而上,列出了将近50部不必读的古籍书目,其中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山海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童叟皆知的《三字经》,还有堪称文学的《红楼梦》……每一本书都有足以令人不读的信服理由,说是不读,其实,看完此书,你已经读了这些不必读的书目——盖刀尔登评点深中肯綮也。
从前叫三七,现在叫刀尔登,本名邱小刚。其人酒风浩荡,风骨脱俗,有如谪仙人。有人说他海内中文论坛才气di一,有人说他是1977年后北大中文系出品的zui的三个学生之一,有人说他是当代大隐,有人说他是古代竹林七贤之刘伶。他的文字,宗鲁迅惟妙惟肖,而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文曰史识与古典功底,武曰科学与理性精神。著有《玻璃屋顶》《中国好人》《不必读书目》《七日谈》《旧山河》《亦摇亦点头》等作品。
“忠”“奸”式历史观背后包藏着很坏的政治观——这种历史叙事里既缺少“限制权力”的意识,也没有“个体权利”的位置。所以潜意识里,我一直认为国史读得越多,脑子坏得越快……但读刀尔登的文字,我却没有戒备之心。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里,这是难得的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国历史。岂止无害,里面还加了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刘瑜(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在刀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记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zui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盖刀兄的性格,是羞与人争的。这个性格,亦使他在的瓦釜之鸣里,自毁黄钟,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悬鹄太高;往往刚一开头,就拿心里的尺子——我每告诫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呀,哥儿们”——量自己,而每量必气馁。
——缪哲(学者、译书人)
“刀尔登”是邱小刚的笔名,取自辽宁省一小镇的地名。他还另有一笔名“三七”。三七是的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据说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笔名曾一度在网络上颇红,之后骤然不见了踪影。这多少能说明邱氏的个性——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晓(《半生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刘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让我看到世上确实有一种人,胸有丘壑,但清净无为,安于市井。表面上柴米琐屑终身,其实已经参透人生的奥秘,达到了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范蠡,就做一个邱小刚这样的人。
——王怜花(“汉语江湖”书系出品人)
邱小刚有着超出常人的风格、风韵、风骨:聪慧、饱学、冲淡、落拓、颓唐。——风流则风流了,说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刚只出过一本薄薄的随笔集,前两年供职一张几乎不入流的小报,如今连工作都免了,除开“三七”这个网名外,恐怕从小资到中资、老资,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读库》的张立宪)
题记
不读《山海经》/001
不读游记/005
不读《左传》/009
不读公羊/013
不读《老子》/016
不读《论语》/020
不读《孟子》/024
不读《墨子》/028
不读《庄子》/032
不读《孙子》/036
不读图书/040
不读《周易》/044
不读《太玄》/048
不读《命书》/052
不读《尧曰》/056
不读《论衡》/060
不读《贞观政要》/064
不读李白/067
不读李贺/070
不读王维/074
不读韩愈/077
不读四六/081
不读文薮/084
不读桐城/087
不读袁枚/091
不读文言/095
不读世说/099
不读《二十四诗品》/103
不读《古文观止》/107
不读西游/111
不读三国/114
不读水浒/118
不读红楼/121
不读《儒林外史》/125
不读《考工记》/129
不读《尔雅》/133
不读《内经》/137
不读茶经/141
不读马经/145
不读酒诫/149
不读酒经/153
不读骗书/157
不读樵歌/161
不读情书/165
不读《笑林》/169
不读《三字经》/173
不读目录/177
不读书目/181
不读方志/184
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阅读这件事的书,虽然名字叫做《不必读书目》,但它恰恰引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读什么”和“为什么读”的强烈思考。刚拿到这本书时,它的装帧就让我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精装,带着一种复古而又考究的质感,仿佛本身就承载着某种不易言说的分量。翻开扉页,我并没有看到那些期望中的“必读书单”,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更加私人化、更加情绪化的引言和碎片化的文字。起初,我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失望,觉得它“名不副实”。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种“不被定义”的自由感所吸引。它不是在告诉你“你应该读什么”,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导你审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那些文字,时而是诗人般的低语,时而是哲人般的沉思,时而是普通人日常的碎片。它们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你联想到那些曾经让你心动过的、却又被时间洪流冲刷掉的书籍,或是那些你一直想读却迟迟没有下手的作品。它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一份清单,而在于那份与自我对话的纯粹时刻。这本书,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不提供答案”,而是让你学会“提出问题”。
评分《不必读书目》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充满了挑衅和引人入胜之处。当它以一本精装书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时,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细腻的装帧,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容小觑”的信号。然而,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它在内容上的“反其道而行之”。它并没有给你一份填鸭式的书单,而是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情绪化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阅读的“私人风景”。书中充斥着各种零散的片段,有些是深邃的哲学思辨,有些是浪漫的诗歌选段,有些甚至是你我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过的瞬间。这些片段,就像是散落在心灵海洋中的珍珠,被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它不是在“告诉你”,而是在“引导你”。它不给你明确的方向,却能激发你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突然想起某个曾经触动我的句子,或者因为书中某段文字的启发,而对某个一直想读的书产生了更深的渴望。这本书,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打破了“权威性”的藩篱,让你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阅读,是与自我的对话,是灵魂的自由翱翔,而这份自由,恰恰在于“不必”被任何清单所束缚。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不必读书目》,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非常复杂,又极其深刻。它是一本精装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有分量的感觉,封面设计也相当别致,带着一种沉静而考究的艺术气息。然而,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开书页, expecting to find a curated list of essential readings, 却发现它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书中没有明确的“必读书单”,更没有“你应该读”的劝诫。相反,它像是在用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自由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那些文字,时而是富有哲理的思考,时而是充满诗意的表达,时而是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甚至是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碎片化信息。但正是这些碎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关于阅读的某些角落。它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看重“必读书单”?阅读的真正意义,又在哪里?这本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追随那些内心的声音,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属于你自己的宝藏。它不提供答案,却能激发你去寻找答案。它不给你地图,却能让你更勇敢地踏上自己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从来不是一场被动的接收,而是一次主动的创造。
评分我必须承认,《不必读书目》这本书,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一个以“不必读书”为名的“读书目”,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衅意味的悖论,也正是这种悖论,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拿到实体书,精美的装帧设计,厚重的纸张,都散发着一种“此物不凡”的气息。然而,当你真正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你任何具体的书单,也没有任何“你应该读”的劝诫。取而代之的是,它用一种极其诗意、极其自由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关于阅读体验、关于思想火花、关于生命感悟的探讨。它更像是一本“读者的内心独白”,记录了一个敏感而深刻的灵魂,在阅读的海洋中,那些漂浮的、闪烁的、难以捉摸的思绪。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片段,有些是晦涩的诗句,有些是深刻的哲言,有些则是一些极其日常的瞬间,但它们都被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文字时,会突然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或者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它不是在“教”你,而是在“启迪”你,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与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关于阅读的记忆和渴望产生共鸣。这本书,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指南”,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游,一次对阅读本质的深刻追问。
评分这本书,从名字上就充满了反叛和挑战, 《不必读书目》——多么有意思的命名!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必读书目”的固有认知,也挑战了我们对于阅读本身意义的理解。当我拿到这本精装版的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复古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它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故事。但翻开书页,我却没有看到任何推荐书目,也没有明确的阅读指南。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更像是散文、随笔,甚至是对零散思绪的捕捉。它不是告诉你“应该读什么”,而是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而读”。书中穿插着大量的引言、诗句、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片段,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碎片,却在作者的笔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突然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或者在某个瞬间,因为书中某句话的触动,而对某本一直犹豫的书产生了兴趣。它就像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不强制你做什么,却能让你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这本书,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设限”。它鼓励你去拥抱阅读的多样性,去追随内心的声音,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阅读地图。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你重新审视阅读这件事,发现它更深层次的乐趣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