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
定价:24.90元
作者:《家庭书架》编委会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4267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是人们认为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以及与其有关的言语或行为上的约定俗成的禁制,它是一种原始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客观认知,同时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目录
篇 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
章 中华姓氏文化
中国早的姓
中华姓氏由来
古人的改姓现象
第二章 民间起名习俗
起名的忌讳
古人的行辈
第二篇 恭谨隆重的民俗礼仪
章 婚嫁礼俗
第二章 寿诞礼俗
第三章 丧葬礼俗
第四章 传统礼仪
第三篇 极富寓意的民俗节日
章 春节――华夏儿女普天同庆
第二章 元宵节――张灯结彩,万家灯火
第三章 中和节(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第四章 花朝节――百花生日
第五章 清明节和寒食节
第六章 上巳节――招魂续魄,临水宴宾和求子
第七章 浴佛节――中国传统宗教节日之一
第八章 端午节――纪念屈原
第九章 观莲节――莲花的生日
第十章 六月六天贶节――回娘家节
第十一章 火把节――东方的狂欢节
第十二章 七夕节
第十三章 中元节――鬼节
第十四章 中秋节(团圆节)――吃月饼的节日
第十五章 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第十六章 祭祖节――送寒衣
第十七章 下元节――水官解厄之辰
第十八章 腊八节――喝腊八粥
第十九章 小年――祭灶
第四篇 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风情
章 春回大地中的六节气
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
雨水:一滴雨水,一年命运
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
春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
谷雨: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
第二章 炎炎夏日中的六节气
立夏:战国末年确立的节气
小满:小满不满,小得盈满
芒种:东风燃尽三千顷,折鹭色来无处停
夏至:夏日北至,仰望美的星空
小暑:盛夏登场,释放发酵后的阳光
大暑:水深火热,龙口夺食
第三章 秋风送爽中的六节气
立秋:禾熟立秋,兑现春天的承诺
处暑:处暑出伏,秋凉来袭
白露:白露含秋,滴落乡愁
秋分:秋色平分,碧空万里
寒露:寒露菊芳,缕缕冷香
霜降: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残秋
第四章 天寒地冻中的六节气
立冬:蛰虫伏藏,万物冬眠
小雪:轻盈小雪,绘出淡墨风景
大雪:大雪深雾,瑞雪兆丰年
冬至: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风
小寒:小寒信风,游子思乡归
大寒:岁末大寒,孕育又一个轮回
第五篇 民间日常行为、饮食禁忌
章 日常行为禁忌
行为举止禁忌
日常语言禁忌
与人交往禁忌
寻医问药禁忌
出行旅游禁忌
第二章 饮食禁忌
食物禁忌
饮食进补禁忌
饮食时间禁忌
饮食方式禁忌
饮食工具禁忌
第六篇 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章 民间俗神
福神的传说
禄神的传说
送子张仙
麻姑献寿
王母娘娘蟠桃会
和合二仙
泗州大圣
月老的故事
刘海戏金蟾
顺天圣母
妈祖的传说
文财神的故事
武财神的故事
门神的故事
灶王的故事
灶王奶奶
厕神的故事
药王的故事
兔爷的故事
虫王的故事
梅葛二圣
第二章 民间神怪趣闻
龙之九子
龙王夺海
弥勒佛与新年
哪吒闹海
八仙过海
李玄借尸还魂
费长房拜师
汉钟离成仙的故事
张果老的传说
何仙姑成仙的故事
蓝采和的传说
黄粱一梦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
苟杳与吕洞宾
吕洞宾与白牡丹
龙七公主赠洞箫
韩愈与韩湘子
曹国舅的传说
太岁头上动土
黄大仙的传说
张天师的传说
许逊斩龙
葛洪成仙
关圣帝君
灵官马元帅
恶城隍改邪归正
黑白无常的来历
白水素女
白鹤姐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家庭书架》编委会编撰的《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真是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民俗文化就像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虽然平时不太留意,但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的升级版,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以往民俗书籍可能存在的枯燥、晦涩的印象,用一种更加亲切、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印记拉近到我们眼前。它不像是冷冰冰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位博学而幽默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我们从何而来、如何生活、又如何庆祝的智慧。 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节气、节日时,不仅仅是罗列日期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哲理和人们的情感寄托。比如,关于春节的描写,它会从年夜饭的菜肴讲到“年年有余”的期盼,从贴春联的意义讲到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从舞龙舞狮的场面讲到集体力量和欢乐的象征。这种由点及面的方式,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习俗并非流于形式,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和对自然的敬畏。尤其是那些关于农耕文明的介绍,让我这个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也能感受到土地的力量和自然的韵律,体会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与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年”有着特别的情感,但总觉得说不清道不明。《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的出现,让我对“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于“年”的起源、演变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它不只是告诉你过年要吃饺子、放鞭炮,更深入地挖掘了“年”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承载的家族团聚、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等多重文化内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年味”的描写,那种烟火气、那种温情、那种对来年的期盼,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温馨场景。 书中对各种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介绍,都极具特色。它不仅讲述了这些节日的由来和相关传说,还详尽地介绍了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元宵节的花灯、猜灯谜,清明节的扫墓祭祖、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等。这些描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面貌。这种多样性,恰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本书为我们打开的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差异的一个窗口。
评分《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回忆地图。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人性化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各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从孩童时期的满月酒、百天宴,到成年后的婚嫁习俗,再到生命终点的丧葬礼仪,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并为每一个阶段都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述这些习俗时,穿插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让冰冷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枯燥的仪式感带上了人情味。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特点,就是它并没有将民俗文化神化或过度解读,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呈现。它会告诉你,很多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怪诞”的习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可能有着非常实际的考量,比如卫生、健康、社会稳定等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些文化现象。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祖辈的智慧对话,让我更能体会到“饮水思源”的意义,也更能理解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根源的认同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工作的人,每次回家过年,总觉得有些节日里的仪式感在慢慢淡化,孩子们对这些传统也越来越陌生。《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书中关于婚嫁习俗的介绍,那些繁琐却充满祝福的礼节,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父母辈结婚时的场景,那种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对新人的祝福,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让人感动。还有那些关于丧葬习俗的描写,虽然略带沉重,但却能让人理解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仪式来表达哀思、寄托哀思,并给予生者慰藉。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一些可能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而是以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去呈现。它会告诉你这些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传统,又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不至于被动接受。我记得书中关于一些“禁忌”的解读,例如在特定时间不能做某些事情,它会从科学、卫生、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原来很多所谓的“禁忌”,背后都隐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评分我一直觉得,家风家训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而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关于孝道、诚信、礼仪等方面的民俗体现,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介绍祭祖习俗时,它不仅仅讲了祭祀的仪式,更强调了其中蕴含的敬祖、感恩、慎终追远的伦理精神,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美德。 我还对书中关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的部分特别感兴趣。虽然我不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但我一直认为,这些信仰和传说,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书中对妈祖、灶王爷、财神等民间神祇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它让我明白,这些神话传说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古人集体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他们探索未知、寻求慰藉的一种方式。阅读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