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自述

蔡元培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元培 著
图书标签:
  • 蔡元培
  • 回忆录
  • 教育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清史
  • 民国史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8290
商品编码:14773051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蔡元培自述

原价:35.00元

作者:蔡元培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71082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蔡元培先生自写自传、自编年谱以及自述性文章的合集。其中包括蔡元培先生自写年谱与传略,其在教育界的丰富经历,与朋友的交往和对朋友的追忆怀念,关于教育与学术的基本理念,以及旗帜鲜明的政治主张。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奠定了现代新式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主张对后人影响深远。

目录


我的老家及家世
绍兴山阴县笔飞弄故宅 / 3
世代经商 / 4
父亲故去 / 5
我的母亲 / 6
十年私塾寒窗
始进家塾 / 11
严厉的李塾师 / 13
学作八股文 / 13
就学王子庄老师 / 14
十七岁中秀才 / 16
科举之路漫漫
到省城乡试 / 19
伴读徐君 / 21
受益最大的三本书 / 22
金榜题名 / 25
做上虞县志局总纂 / 26
补应殿试朝考 / 27
南下游历 / 28
委身教育
甲午听惊雷 / 33
冷眼观变法 / 33
绍兴中西学堂 / 34
尝试书院改革无果 / 36
宁绍会馆 / 36
在杭州 / 37
执教南洋公学 / 39
我的第二次婚姻 / 40
中国教育会 / 41
爱国女学 / 42
东瀛之行 / 44
爱国学社 / 46
会社分裂 / 47
青岛少憩 / 48
沪上革命
办报生涯 / 53
准备暗杀暴动 / 54
创立光复会 / 56
加入同盟会 / 56
留学德国
赴德留学 / 61
初到柏林 / 62
进莱比锡大学 / 64
冯德教授 / 65
兰普来西教授 / 67
美术与音乐 / 69
编书、译书 / 72
奉行素食 / 73
旅行经历 / 74
响应辛亥革命 / 76
在动荡的民初岁月
力荐黄兴 / 81
出任教育总长 / 82
迎袁专使 / 83
继任教育总长 / 87
我所做的教育改革 / 88
超越党派 / 91

作者介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其著作有《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等。

文摘


序言



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史的交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位教育巨擘、学术先驱蔡元培先生的个人生平,而是以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经纬,细致描摹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宏大图景。它是一部关于转型、冲突与重塑的史诗,旨在通过那个风云际会时代的侧面,映照出中国在迈向现代性征途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辉煌。 第一部分:帝制的黄昏与民国的黎明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清朝末年,那是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的帝国。我们不再直接讲述蔡元培的仕途选择,而是着墨于当时知识分子阶层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坚守传统的儒家秩序,还是拥抱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我们深入探讨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思想余波,以及“新政”的推行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重点分析了学堂的兴起如何催生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他们如何看待“救亡图存”的使命。当时的报刊杂志,如《国粹学报》等,成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空气中弥漫着对未来的焦虑与渴望。 接着,笔锋转向辛亥革命前夜的政治暗流。不同于聚焦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传记,本书侧重于分析革命党、立宪派、改良派等多元力量的博弈。我们将详尽考察同盟会如何在海外发展力量,他们在各地建立的秘密组织网络,以及他们与会党、会党及地方士绅之间复杂的关系。革命爆发的瞬间,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节点,而是不同社会阶层——从留学生到行伍士兵,从商会到民间秘密会社——集体意志的总爆发。 民国初建,并非天下太平的开始,而是权力真空与军阀割据的序幕。本书细致描绘了袁世凯崛起的政治土壤,分析了“二次革命”的失败如何浇灭了许多人的共和理想,并探讨了议会政治在当时中国水土不服的深层原因。从政治制度的设计到民众的政治参与感,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试验性和脆弱性。 第二部分:新文化的风暴与思想的解放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浪潮。我们详细剖析了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意义。这不是一场单纯的语言改良,而是对传统士大夫话语权的颠覆。我们考察了当时新文学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形成背景,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未来走向的争论。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在于“打倒孔家店”。本书将此视为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战。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留学归国者对西方哲学(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的接受与误读,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思想洪流时的取舍。例如,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推崇,并非盲目照搬,而是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批判紧密结合的。 此阶段,教育机构,特别是新兴的大学,成为思想的熔炉。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学府的运作模式,它们如何努力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力图建立现代大学的自治精神。我们不再侧重于某位校长的个人贡献,而是分析大学的院系设置、学术自由的边界,以及学生运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教育如何从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儒者,转向培养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国民,是本部分讨论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社会层面,探讨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力量的初步形成,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图景。 我们将探讨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觉醒的标志性事件。这场运动不仅是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行动,更是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市民阶层对国家命运表达参与的体现。我们分析了新式爱国主义的内涵如何从效忠君主转向对“中华民族”的忠诚。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对“现代化”的不同反应。在乡村,传统宗族势力、地方精英与新兴的政治力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权力转移和利益冲突。我们考察了西方思潮、新式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固有的伦理结构相碰撞时产生的张力。 最后,本书总结了在这一系列动荡中,中国知识界和精英阶层如何尝试通过教育、学术和文化建设,来为这个破碎的民族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和国家认同。它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矛盾、活力与未竟之业的时代,一个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性历史时期。 全书力求以宏观的史学视角,描绘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们在时代洪流中的艰难抉择与不懈探索,展现中国从帝制时代向现代国家过渡的复杂曲折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历史背景的铺陈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孤立地呈现一个人的生平,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宏大的时代变迁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重要的转折点,都能清晰地看到外部环境对个人决策产生的巨大影响,比如在面对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时,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那种无力感与奋力抗争的姿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未回避时代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相反,他选择正视并深入剖析了那些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和思想冲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在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近代史课,那些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和具体的情境。这种将微观个体置于宏观历史框架下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深度。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它既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书面化的严谨和逻辑性,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近乎独白式的真诚。读起来,你几乎能听到作者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在耳边诉说,没有太多矫饰的辞藻,而是直击核心的思考和判断。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书中的论述显得尤为可信。比如在谈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评时,语气坚定却不失理性,充满了建设性的批判精神,而非单纯的指责。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份对时代脉搏的深刻诊断书。对我个人而言,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在阐述其教育理念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那份对“公德”和“私德”平衡的执着追求,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满意,没有廉价的光泽,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间距和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比如书脊的加固,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陈设。不过,如果能附赠一张精美的插图或者作者生平的重要时间线索引页,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视觉辅助材料的补充会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总体来说,从物理层面讲,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的佳作,足以体现内容的分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颇为精妙,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将所有人生阶段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事件的重要性自然地分配了笔墨。开篇部分对于早年求学经历的描绘,那种探索新知、思想萌发的挣扎与兴奋,写得细腻入微,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随后进入关键的革命与教育改革时期,文字陡然变得紧凑有力,那种在动荡中坚守理想的信念感,通过大量细节的堆砌,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抉择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而是通过对当时情境的客观还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的担当。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全书读起来跌宕起伏,绝无拖沓之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跟着主人公走完了他思想和行动的漫长历程。

评分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审视“责任”与“担当”这两个看似宏大却又与个体息息相关的主题。书中所展现的,是一种将个人抱负与公共福祉紧密结合的生命哲学。作者在面对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原则性,构成了全书最核心的张力。我特别关注他对于“自由”与“秩序”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那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寻求最优解的动态过程。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传记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哲学和伦理价值。它迫使读者去反思自身在面对选择时的立场与勇气,引发了长久的回味和思考,可以说,它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镜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