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百个人的十年-'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原价:39.80元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3946882
字数:306000
页码:3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是一部了解文革、反思文革进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最好的教材,它取材于那些经历过、感受过、反思过的文革的人,因此,它鲜活、生动、感人,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
内容提要
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的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书将使“文革”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文革”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目录
终结“文革”
拾纸救夫
崇拜的代价
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
死脸
唯一没有贴封条的嘴巴
我到底有没有罪?
鬼剃头
搞原子弹的科学家
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
我这三十年呀
绝顶聪明的人
一对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
笑的故事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
失踪的少女
我变了一个人
牛司令
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
硬汉子
三个人的苦中作乐
复仇主义者
说不清楚
苦难意识流
“文革”进行了两千年
六十三号两女人
没有情节的人
我不愿意承认是牺牲品
走出疯狂
忏悔录
附录一
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
附录二
关于冯骥才先生谈《一百个人的十年》
文学工程的采访录
关于本书写作的缘起
决不放弃使命
关于“文革”博物馆
附言
作者介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慈溪,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2006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2007年担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
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参事。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2011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7月12日任2014年春晚艺术顾问。
出版有《画外话丛书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人类的敦煌》)、《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1977--1979)》、《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
文摘
序言
1966年到1976年,那段动荡的岁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扭曲了无数人的命运。"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的初衷,据说是为了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其发展却走向了一个失控的方向。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下,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数知识分子、干部、普通民众,甚至是曾经的革命功臣,都成了被打倒、被批斗的对象。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青少年群体在狂热的政治氛围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各种“牛鬼蛇神”被打倒,抄家、批斗、游街成为常态,个人尊严被践踏,人际关系被扭曲。家庭内部出现对立,师生之间产生仇恨,朋友之间互相揭发。文化艺术领域更是重灾区,大量的书籍、文物被毁,传统的戏剧、音乐被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等政治宣传工具。
评分“文革”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的影响,是长远的、深刻的。它打破了原有的权力格局,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群众运动”的浪潮中,许多传统的社会组织和规范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即使在“文革”结束后,其影响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一些政治上的某些思维模式,或者某些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都可能追溯到那个时期。理解“文革”,就是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但也极其痛苦的节点。它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以及思考中国的未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文革”的结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似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这个时代的烙印,却深深地刻在了社会和个人的记忆中。回首望去,我们不禁要问:这场运动究竟是为了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什么?答案是令人心痛的。它消耗了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也消耗了人们的青春、理想和生命。无数的才华被埋没,无数的可能性被扼杀。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段经历是无法抹去的伤痛,是难以启齿的记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之后的生活中,都不得不努力弥合心灵的创伤,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心。而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了解“文革”,就是了解一段沉重的历史,理解一代人的苦难,从而更好地珍视当下的和平与发展,警惕历史的重演。
评分“文革”的残酷性,体现在对个人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漠视。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被置于“集体”和“阶级”之下,甚至被完全牺牲。无数无辜的生命,因为政治上的“错误”或“怀疑”,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揭发,更是将人性的黑暗面暴露无遗。那些在运动中遭受迫害的人,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往往难以被外界理解。而施加迫害的人,也并非都是冷血的魔鬼,许多人也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被裹挟其中,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集体性的疯狂,是“文革”最令人心悸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体意识是如何被压制,人性是如何被扭曲的。
评分“文革”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相反,它遗留下了许多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反思的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恩怨?如何重建被破坏的社会信任?如何在一个经历了剧烈动荡的社会中,重建健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当年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人,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之后,对曾经的理想和信仰产生了动摇。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思考,如何在生活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这场运动,像一场大火,烧毁了许多东西,但也留下了一些无法磨灭的印记,这些印记,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线索。
评分"文革"的真面目,远比官方宣传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社会心理的集体失序。在极端的意识形态裹挟下,人性中的善与恶被无限放大,也暴露无遗。我们看到,一些人为了自保,为了所谓的“革命立场”,不惜背叛亲友,参与对无辜者的迫害;而另一些人,即使身处险境,也坚守着内心的良知和道义,默默承受苦难。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经济发展停滞,科学技术落后,教育体系被摧毁。更深远的,是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恐惧、怀疑、不信任,成为了那个年代许多人的集体记忆。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亲人离散,甚至生死相隔。那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幻灭之后,重新审视人生,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场运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创伤的立即愈合,而是漫长而艰难的疗伤过程的开始。
评分“文革”的本质,是一场权力斗争的极端表现,也是一场意识形态失控的悲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被无限拔高,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个人的价值,被简化为对政治的忠诚度。这种极端的政治化,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失序。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革命者”的人,在运动中,也可能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亲情、友情、爱情,在政治的洪流中,变得脆弱不堪。许多人在痛苦的抉择中,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原则,违背良心。而那些坚持原则的人,则承受了巨大的代价。这场运动,让人们看到了群体狂热的可怕,看到了个人在权力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它迫使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才是真正的进步。
评分“文革”时期,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人们不敢说错话,不敢做错事,甚至连思考都小心翼翼。这种恐惧的蔓延,扼杀了创造力和独立精神。学校的教育内容被简化为政治宣传,艺术作品被审查得面目全非,科学研究也几乎停滞。知识和理性,在那个年代,似乎都成了“资产阶级”的糟粕。人们被教导要“怀疑一切”,然而这种怀疑,并非指向制度的弊端,而是指向身边的“敌人”。这种扭曲的怀疑,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隔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这场运动,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页,它留下的精神创伤,需要几代人去治愈。
评分“文革”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它根植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之中。然而,一旦发起,其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逻辑下,社会被简单地划分为“你死我活”的对立阵营,任何不同意见都被视为“反革命”。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为后来的政治迫害打开了方便之门。知识分子被贴上“臭老九”的标签,遭受侮辱和摧残;干部们被打成“走资派”,失去权力,遭受批斗;普通民众则被卷入各种政治运动,被迫站队,参与互相揭发。这场运动也充分暴露了个人崇拜的危险性。对领袖的无限神化,使得任何质疑和批评都成为禁忌,从而为一些人利用和操纵政治运动提供了土壤。那种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对理想的盲目崇拜,以及在群体狂热中丧失的独立思考能力,都是“文革”得以发生的深层原因。
评分“文革”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尽管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想。在“斗私批修”的口号下,人们被要求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批判自己的“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个人精神的内耗。同时,这场运动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例如,大量的政治宣传口号,以及在特殊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社会行为模式。这些现象,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它们也折射出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反应。理解“文革”,就是理解一段复杂的历史,理解一代人的命运,以及理解中国社会在经历剧变后,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