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TB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路隧道
  • 隧道设计
  • 规范
  • 标准
  • TB10003-2016
  • 工程建设
  • 土木工程
  • 交通运输
  • 铁路工程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151134914
商品编码:14782783607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TB 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 TB 10003-2016
【标准名称】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 Code for design on tunnel of railway
【出版单位】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 国家铁路局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24日
【实施日期】 2017年1月25日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标准定价】 59.00 

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km/h的I、II级标准轨距铁路隧道的设计。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隧道勘测
4 作用
5 建筑材料
6 洞门与洞口段
7 隧道衬砌和明洞
8 轨道
9 附属构筑物
10 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
11 破损阶段法和容许应力法设计
12 辅助坑道
13 防水与排水
14 运营期间的通风与照明
15 隧道改建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简介 背景与意义 铁路隧道,作为现代铁路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与运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便捷的实现。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区域性铁路网的不断拓展,建设的铁路隧道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工程技术难度日益提升,面临的复杂地质条件、环境影响以及运营安全等挑战也愈加严峻。在此背景下,一套科学、严谨、完善的设计规范,不仅是指导铁路隧道工程实践的基石,更是保障工程质量、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生命线。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的诞生,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它凝聚了我国铁路隧道工程领域数十载的科研成果、工程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系统性地梳理、规范并提升了铁路隧道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本规范旨在为从事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审查、施工及监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权威、可操作的设计依据,确保我国铁路隧道建设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时期铁路发展的战略要求。 内容概述与特点 本规范的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覆盖了铁路隧道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从前期勘察到后期运营维护,均有细致的规定。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则与术语: 总则: 阐述了本规范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明确了铁路隧道设计的总体要求,强调了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等设计理念的统一。 术语: 对铁路隧道工程设计领域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解释,为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二、勘察: 勘察的重要性: 强调了地质勘察在铁路隧道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勘察的目标、内容与深度要求,指出“认清地质情况是隧道成功的关键”。 勘察内容: 详细规定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岩石力学性质、活动构造、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勘察内容。针对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如断层、瓦斯、软弱围岩、涌水等)提出了具体的勘察方法和要求。 勘察报告: 对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内容组成进行了规定,确保勘察成果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三、设计总论: 线路选线: 规定了铁路隧道线路选线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最小曲线半径、纵坡限制、视距要求,以及与周边环境、其他交通设施的协调性。 隧道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详细规定了隧道限界、净空尺寸、曲线内限界、坡度设计等内容,确保列车安全通过。 隧道类型选择: 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和运营需求,指导设计人员选择最适宜的隧道类型,如浅埋隧道、深埋隧道、山岭隧道、水下隧道、跨越式隧道等。 四、围岩与支护设计: 围岩分类与评价: 介绍了基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因素对围岩进行分类的方法,以及围岩等级的确定原则。这是支护设计的基础。 支护形式与材料: 详细阐述了各类支护形式,包括初期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和二次衬砌(如钢筋混凝土衬砌)的设计要求。 支护参数确定: 规定了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验算要求,确保支护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维持隧道稳定。 涌水与突泥突水处理: 针对隧道穿越含水地层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报、疏导、防排水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五、通风与照明: 通风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特别是长隧道和地铁隧道),规定了通风系统的形式、风量计算、设备选型要求,以确保隧道内空气质量,排除有害气体,满足行车及人员安全需求。 照明设计: 规定了隧道内照明的标准、灯具选型、布置方式,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视觉舒适性。 六、消防与安全: 消防设计: 规定了隧道内的消防设施配置,如消防水源、消火栓、灭火器材,以及火灾报警和疏散设计。 运营安全: 涉及隧道结构的监测、监控、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确保隧道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七、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不良地质处理: 专题论述了断层破碎带、松散土体、软岩、富水地段、膨胀岩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勘察要点与设计对策。 地下水处理: 强调了地下水对隧道稳定性和运营的影响,规定了堵漏、排水、截水等防水排水措施的设计要求。 八、特殊隧道设计: 浅埋隧道: 针对穿越城市、构筑物下方等浅埋条件下的设计特点,强调了地表沉降控制和对上覆土体的影响。 长大隧道: 针对特长隧道,重点关注通风、早期支护、施工控制、运营安全等方面的特殊设计要求。 水下隧道: 规定了水下隧道结构防水、抗浮、施工方法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地铁隧道: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强调了与城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协调,以及盾构法施工的特点。 九、条文说明: 解读与补充: 本规范的“条文说明”部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正文中的每一条条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论证和补充。条文说明不仅阐述了条文的制定依据、技术原理,还提供了具体的计算示例、设计参考,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何灵活应用规范的指导意见。它极大地增强了规范的可读性、理解性和操作性,是设计人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参考。 创新性与发展性 本规范在继承和发展我国现有铁路隧道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其突出特点包括: 更加精细化的地质勘察与评价: 引入了更多先进的勘察手段和更科学的地质评价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和极端的地质条件。 多元化的支护体系设计: 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支护形式选择,并对不同支护体系的适用性、设计方法进行了细化,以适应不同围岩和施工条件。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 鼓励在设计过程中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提升设计的集成度、可视化水平和协同效率。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减少开挖、优化弃渣、绿色施工等要求。 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 强调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考虑,以实现铁路隧道工程的长期效益。 结论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权威性技术文件。它不仅为我国铁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标志着我国在铁路隧道设计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本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铁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更强大、更便捷的现代化铁路交通网络做出重要贡献。它将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在复杂多变的地下世界中,构筑起安全、高效、持久的交通动脉。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时,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隧道施工监测与变形控制的内容。规范中详细阐述了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和频率,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对支护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对于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围岩的变形往往具有非线性和滞后性,传统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手段可能难以完全捕捉其动态变化。例如,对于软弱围岩,围岩的松弛和蠕变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何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InSAR技术等,来更早地预警和评估这些变形?再者,规范中关于变形控制的响应机制,即在监测到变形超限时,如何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这方面的决策流程和技术手段,感觉还可以更加具体和系统化。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不同类型变形(如沉降、隆升、侧向位移)的典型案例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将对工程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对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中关于隧道火灾与应急救援设计的部分,感到内容十分重要,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深化的空间。书中详细列举了隧道火灾的危害性,并提出了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如选用难燃材料、设置防火墙、防火卷帘等。同时,也对火灾报警系统、灭火系统、疏散通道的设计提出了要求。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隧道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热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传热方式,以及可燃物的燃烧特性、烟气扩散等因素。规范中关于火灾蔓延模拟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感觉还可以更加细致。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隧道断面、长度、坡度以及交通流量,进行更精确的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模拟,以评估不同防火措施的有效性?再者,关于隧道应急救援的通道设计,虽然强调了疏散通道的宽度、坡度、照明等要求,但对于如何结合救援车辆的通行需求,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进入和撤离,这方面的设计细节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尤其是在超长隧道中,如何设置有效的救援节点和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规范中的指导性内容似乎还可以更具前瞻性。

评分

我仔细研读了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其中在关于隧道地下水处理设计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有些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书中详细阐述了地下水对隧道结构的影响,以及常见的地下水处理措施,例如截排、注浆、防水等。对于一般性的地下水涌入情况,规范提供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技术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复杂工程项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规的地下水问题,比如高水压、强涌水量、含有腐蚀性物质的地下水等。这时,如何根据具体的地下水特性,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案,规范中的指导性内容显得有些笼统。例如,对于高水压的地下水,是应该采用高等级的防水材料,还是通过预注浆来降低水压?对于含有大量泥沙的地下水,如何防止堵塞排水系统,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泥沙,规范中并未给出明确的指引。此外,关于地下水处理设施的长期监测和维护,书中也提及了必要性,但对于如何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以及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方面的具体操作性建议还可以更丰富。希望未来版本的规范,能够增加更多关于特殊地下水条件下的处理技术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工程师在面对复杂地下水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评分

我个人在使用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的过程中,对其中关于隧道通风设计的部分,尤其是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结合运用,感到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书中详细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原理,如温差、风压等对气流的影响,并给出了计算隧道内自然通风流量的经验公式。同时,对于机械通风系统,也阐述了风机选型、风道布置、通风模式(如纵向通风、半横向通风)等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形状、运营时段、外部气候条件以及预期交通流量等多种因素,进行更精确的自然通风潜力评估,并将其与机械通风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耦合设计,以达到节能减排和保障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双重目标,规范中的指导性内容似乎略显笼统。例如,对于长隧道,如何利用多风井设置,通过优化风井位置和间距,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通风的作用,减少机械通风的运行时间?又或者,在某些特殊气候区域,如季风气候区,如何考虑季节性风向和风速变化对通风效果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处理,规范中并未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或设计示例。再者,关于隧道内部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模型,书中虽然提及了CO、NOx等污染物浓度限值,但对于如何基于实际交通流量和通风参数,进行污染物浓度累积和稀释过程的精细模拟,以及如何据此优化通风换气次数,以确保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达标,这部分的内容还可以更加丰富。希望未来修订时,能在这方面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

在仔细阅读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后,我对于其中关于隧道照明设计的部分,产生了一些想法。书中详细阐述了隧道照明的基本要求,如照度标准、均匀度、眩光控制等,并给出了不同隧道类别和路段的照明设计参数。这为隧道照明的设计提供了基础的依据。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隧道照明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智能化和人性化需求。例如,如何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动态调整隧道照明的亮度,以实现节能减排和提升行车舒适度?如何利用智能化照明系统,结合其他隧道监控系统,实现更高效的运维管理?再者,关于隧道照明的应急功能,除了基本的应急照明外,如何通过设计,在特殊情况下,为救援人员提供更有效的照明支持?规范中对于这些方面的指导性内容还可以更加丰富。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智能照明技术在隧道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对不同照明方案的性能和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提升隧道照明设计的水平。

评分

我曾详细研读了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其中关于隧道抗震设计的部分,在我看来,仍有深入探讨的潜力。书中详细阐述了铁路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及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例如场地地震设防烈度、地震波输入、衬砌的抗震性能等。对于常规的抗震设计,规范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论。然而,在面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震地质环境,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时,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和设计,仍然是一个挑战。例如,对于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道,如何进行更准确的断裂带穿越效应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再者,关于隧道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和破坏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隧道的抗震韧性,规范中的指导性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充实。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不同类型隧道(如浅埋隧道、深埋隧道、地下车站等)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抗震性能分析案例,或者引入一些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如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铁路隧道工程的抗震安全水平。

评分

我仔细研究了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尤其是在关于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方面,我感觉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书中详细阐述了影响隧道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如化学侵蚀、物理风化、冻融循环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选择耐久性好的材料、设置防腐蚀层等。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运营条件下,隧道结构面临的耐久性挑战可能更加严峻。例如,在沿海地区,海水的侵蚀作用如何精确量化?在酸雨频发的区域,酸雨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和防护措施,规范中的指导性建议还可以更具体。此外,关于隧道衬砌结构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科学的维护和修复策略,规范中提到的内容还可以更加系统化。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不同耐久性等级材料的选择指南,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结构形式的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将有助于工程师做出更具前瞻性的设计决策,并确保隧道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评分

在翻阅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时,我对于其中关于隧道初期支护设计的部分,产生了一些疑问,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支护体系优化方面。书中详细阐述了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初期支护构件的材料性能要求、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于常规的地质条件,规范提供的设计流程和参数取值基本能够满足要求。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涌水地段等极端地质条件,这时初期支护的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例如,对于软弱围岩,如何根据围岩的变形特性,更精确地选择锚杆的长度、数量和间距,以实现围岩的自稳和加固?书中提供的参数似乎更偏向于经验公式,而对于基于数值模拟的反馈式设计,或者采用一些新型的支护材料(如纤维增强聚合物锚杆、自钻式锚杆等)的应用,规范中的指导性内容相对有限。再者,对于涌水地段的初期支护,如何有效地控制地下水对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范中提到了注浆堵漏和排水措施,但对于如何根据涌水量和水压,选择最优的初期支护体系,例如是采用更厚的喷射混凝土层,还是增加更多的锚杆并进行预应力张拉,亦或是结合防水材料的使用,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更详尽。希望在未来的修订中,能够增加更多针对极端地质条件下的初期支护设计案例和方法论,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应对复杂工程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尽管我深入阅读后,仍然感觉有些许未竟之意,或许是我的理解尚浅,又或者是规范本身留下了些许探讨的空间。例如,在关于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方法论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地质条件和围岩等级的内力分析,以及不同衬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参数取值依据。然而,对于一些非常规地质条件,比如富水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等,规范在给定的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上,似乎倾向于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实际工程中,面对极端复杂的地质情况时,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动力学分析,或者引入一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来精确预测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书中对于这些非典型工况的指导性建议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标准地质条件下进行推演。当然,这或许也是规范的本质,即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框架。但我作为一名实践者,总会希望在遇到挑战时,能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偏方”或“秘籍”,来应对那些超出现有通用模型范畴的问题。再者,关于衬砌的耐久性设计,书中提到了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融、抗化学侵蚀等性能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但对于隧道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钢筋锈蚀等内因性病害,以及外部环境侵蚀(如地下水中的硫酸盐、氯离子等)的累积效应,规范在预防和对抗策略上的具体细节,例如对掺合料的选择、外加剂的使用、防水层的设计寿命等,还可以有更详尽的论述。在一些细节的表达上,例如关于“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的具体步骤,虽然列出了关键的计算公式,但对于各种荷载组合的取值原则,特别是动态荷载(如列车通过产生的动荷载、地震荷载)在不同工况下的组合系数,以及这些系数的选取依据,感觉可以更深入地进行解释,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背景。

评分

在阅读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关于隧道防排水一体化设计这一章节,虽然提出了重要性,但其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方案论证方法,感觉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书中阐述了防排水一体化对于提高隧道耐久性、减少后期维护费用的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比如结合防水层、排水层和结构层的设计。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运营要求等,进行更精细化的防排水一体化方案设计,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规范中的指导内容略显不足。例如,在一些强降雨地区,如何根据降雨强度和频率,设计能够应对极端天气的防水排水系统?在富水地带,如何通过优化排水系统,有效降低围岩的孔隙水压力,以减轻对衬砌的长期作用?再者,关于防排水一体化材料的选择,比如不同类型防水卷材、排水板、透水混凝土等,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规范中并未提供详细的比较和选型指导。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防排水一体化设计的案例研究,或者提供一些基于性能的选型工具,将有助于工程师做出更科学、更可靠的设计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