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

《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渊著 著
图书标签:
  • 仪礼
  • 丧服
  • 礼制
  • 丧葬
  • 服饰
  • 古代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图释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1728
商品编码:1483346494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徐渊 著 定  价:12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  数:330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1121728 前言
序篇 绪论与体例
上编 丧服服叙图释
篇 为本族服图
1.00 上杀、下杀、旁杀五服服制图
1.01 嫡长子为本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者)
1.02 嫡长子为本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无主者)
1.03 庶子(不为父後者)为本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者)
1.04 为人後者为所後者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者)
1.05 为人後者为本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者)
1.06 嫡长子为诸母服图
1.07 庶子(为父後者)为诸母服图
1.08 庶子(不为父後者)为诸母服图
1.09 为从母嫁之继父族服图
1.10 嫡长子为本族长殇图
1.11 嫡长子为本族中殇图
1.12 嫡长子为本族下殇图
第二篇 妻妾为夫族服图
2.01 妻为夫族服图(女性亲属适人者)
*2.02 妻为夫族服图(女子子适人无主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徐渊撰的《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精)》为《仪礼》丧服篇逐句精读与讲注。对《丧服》所涉及的相关服叙和服制内容进行了穷尽性的图注,并且将文本与图表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对《仪礼·丧服》及《礼记》关于丧服的若干篇目所要表达的内涵尽览无余,以补历代丧服篇图说讲注粗糙之憾。
《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揭示古代社会生命礼仪的深度画卷 本书并非对《仪礼·丧服》章节本身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聚焦于其中蕴含的深刻礼仪内涵、社会结构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通过现代视角进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与解读,力求还原一个更具象、更易于理解的古代社会丧服制度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 一、 破译时代印记:丧服制度的社会学密码 古代丧服制度,绝非简单的布料损耗,而是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宗法制度严密的生动体现。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剖析丧服的层级划分,从最亲密的“斩衰”、“齐衰”到稍远的“大功”、“小功”、“缌麻”,每一重丧服都标记着血缘亲疏的清晰界限,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我们将探讨为何父丧最为隆重,为何嫡庶之别在丧服上如此鲜明,为何男性与女性的丧服有所不同,这些看似繁琐的规定背后,隐藏着古代社会对家族血脉、性别角色、尊卑秩序的深刻认知与维护。 本书将跳脱出仅关注形式的窠臼,深入挖掘丧服背后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喪服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生者的约束与教化。穿戴丧服的期限、服饰的形制、居丧期间的行为规范,无不渗透着“孝”作为核心价值的践行。我们将解析在居丧期间,人们如何在饮食、起居、社交等方方面面展现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性的行为,强化家庭内部的凝聚力,以及社会成员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 穿越时空回响:丧服变迁的轨迹与影响 尽管《仪礼·丧服》作为重要的经典文献,其基本框架在后世得以传承,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书将追溯丧服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从先秦的严谨,到汉代的儒学复兴与丧服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风气对丧服的某些影响,直至唐宋时期礼制与世俗的融合,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我们将探讨,当社会结构发生调整,例如科举制度的兴起,士庶之间界限的模糊,或者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是如何悄悄地影响着人们对丧服的理解和实践的。丧服的严格程度是否有所松动?是否出现了更为灵活的变通?新的丧葬观念是否开始悄然萌芽?通过梳理这些变迁的轨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丧服制度的生命力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丧服制度对后世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即便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的孝道观念和丧葬习俗依然根植于人们心中,并以各种方式延续着。我们将在书中探讨,古代丧服制度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如何在代际传承中转化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今天的家庭关系和社区伦理。 三、 图释的力量:具象化理解古代礼仪 “图释”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画,而是将抽象的礼仪规范,通过形象化的图示与精炼的文字解读相结合,让古代的丧服制度跃然纸上。本书将尝试利用现代的视觉表现手法,对古代文献中关于丧服的描述进行再现与解读。 例如,对于“斩衰”等最高等级的丧服,我们将尝试通过图示来展现其粗糙、未加工的质感,以及穿着时最为简陋的状态,并结合文字详细解释其背后的“不忍卒视”、“不忍闻”的哀痛之情。对于不同等级丧服的幅度和长短差异,以及不同时期丧服样式的细微变化,都可以通过图释的形式予以直观呈现。 这些图释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古代丧服制度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们能够帮助读者超越文字的枯燥,更直观地感受古人丧服制度的严谨与细致,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通过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古代的丧服文化得以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 文本之外的思考:丧服制度的现代启示 在深入解读《仪礼·丧服》的丧服制度后,本书更希望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孝”的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丧葬礼仪应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本书将尝试从古代丧服制度中提取有益的元素,反思现代社会在人际关系、情感表达、生命尊重等方面的缺失。例如,古代丧服制度强调的“慎终追远”,对当下快节奏生活中日渐淡漠的亲情是否能起到警示作用?古代丧服制度中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对于我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珍视生命,是否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不回避现代社会的变化,也尊重不同人群的丧葬选择。但通过对古代丧服制度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激发读者对生命、家庭、社会责任的重新审视,从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让那些关于爱、责任与尊重的宝贵精神得以延续与升华。 本书的写作,旨在于开启一扇通往古代社会生命礼仪的窗口,让读者在对《仪礼·丧服》所反映的丧服制度的深入了解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获得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古代生活细节的好奇。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它们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古代的丧葬文化,特别是丧服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套复杂的丧服规制,不仅仅是简单的衣饰,更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深厚的宗法观念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体现。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服叙变除”这四个字的,这是否意味着它会详细阐述在不同亲属关系、不同场合下,丧服的款式、颜色、穿戴方式以及丧期是怎样变化的?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图释”这个词,我总是觉得,很多古籍中的文字描述,如果能有图画来辅助说明,会大大提高理解的效率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图解,将那些抽象的礼仪规则具象化,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孝”的理解和实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一套严谨的丧服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情感联系。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古代的礼乐制度都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仪礼》更是其中的经典。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丧服,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衣着,更是精神层面的表达,是生者对逝者情感的寄托,也是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体现。我尤其好奇“服叙变除”这部分内容,它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亲属关系所对应的服丧时间长短、丧服的颜色、材质乃至样式上的区别?又是否会阐述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规定是如何演变和调整的?而“图释”二字,则让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对于像丧服这样涉及具体形制和穿着方式的规定,单纯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如果能配以精美的图画,将那些繁琐的细节直观地呈现出来,那么理解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人如何以如此庄重的方式来纪念逝者,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

评分

当我看到《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士大夫家族在丧葬仪式上的庄严肃穆场景。我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丧葬礼仪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人性情感和宗法伦理的部分。书名中的“丧服”二字,直接点明了主题,引发了我对古代丧服制度的浓厚兴趣。我特别好奇“服叙变除”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是否会深入剖析不同亲属之间的服丧等级差异,以及丧期长短、服制形貌在历史演变中的具体变化?这对于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至关重要。而“图释”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对于像丧服这样涉及具体服饰形制、穿着方式以及相关仪式的描写,单纯的文字往往显得晦涩难懂。如果书中能够配以清晰、准确的图画,将这些繁复的礼仪细节形象地呈现出来,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偏爱视觉化学习的读者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生死大事的庄重态度,以及这套看似繁复的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书页泛着古旧的黄,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重量。封面上的书名《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就已经足够引人遐想。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每次翻阅古籍,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对《仪礼》中关于丧服制度的深入解读,而且还加入了“图释”这个关键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古代的礼仪制度,尤其是丧葬礼仪,感到好奇。在那个时代,一套严谨的丧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伦理和文化观念?“服叙变除”这四个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是否指代着丧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或是不同身份、亲疏关系下服丧期限和形制的差异?而“图释”则预示着书中会有大量的图解,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字记载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又复杂的礼仪细节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先民在生死大事面前的庄重与敬畏。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它扎实的体量所震撼。书页触感细腻,印刷清晰,虽然是古籍整理,但其精良的制作工艺足以体现编者的严谨态度。我主要被“丧服”二字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套服装的规定,更是古人对孝道、宗法、等级制度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体现。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家庭,无数的个人,都曾在这套丧服的规制下,经历着生离死别。书中对“服叙变除”的解读,想必会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家族在丧服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而“图释”一词,则是点睛之笔。我一直认为,文字在描述具体形制和操作时,难免会有模糊之处,若能辅以精美的插图,那将是事半功倍的学习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将那些繁复的丧服形制、穿着方式,以及相关的仪节,通过图画展现出来的,这对我这样一个喜欢通过视觉来理解事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