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zui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自序
第yi章 中国建筑的起源及特征
形成的背景因素
中国建筑的特色
第二章 一座中国建筑是如何造起来的?
鲁班的传说与历代名匠事迹
传统的建筑工具及建造方法
第三章 中国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空间布局
屋顶的造型
色彩与装饰
第四章 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住宅
都城与宫殿
佛寺与塔
园林
陵墓、牌坊及桥梁
第五章 历代著名的建筑
唐代的长安城规划
五台山佛光寺
独乐寺观音阁
北京天坛
…… ……
李乾郎,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等职,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台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建筑史、古迹维护等课程。近年以著述、古迹调查研究、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为主,致力于两岸建筑交流,曾获台北市文化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金鼎奖等,出版《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传统建筑入门》《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等多种著作。
自序
中国建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建筑有着显著的差异,任何人只要一提起中国建筑,马上就会在脑中浮现出一种屋脊弯曲、屋顶斜飞,以及柱子朱红的形象来。不错,这几项特征都是中国建筑在外观上zui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然而,中国建筑为什么要盖成这样呢?它实用吗?美吗?这些问题相信有些人很想知道答案。本书就是为对中国建筑有兴趣的人而写的,尝试用明白的观念与丰富的图片来解释或介绍中国建筑的特色。当然,中国建筑就如同中国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样,很难用三言两语或几张概括性的图片交代清楚。要了解它,必须累积许多基础的知识,例如各部位构造材料的种类及名称、各种结构的方法,以及工匠的专门技巧;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如家庭组织、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深入地领悟中国建筑的道理。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明白中国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有曲线,屋架为什么要层层叠高成抬梁式,屋檐下为什么使用斗拱,以及中国住宅、寺庙、宫殿为什么要配置成四合院的格局了。
基本上,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综合性的反映,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的谐和关系。例如屋顶上的瓦排成一道一道的沟,让雨水很自然地沿着凹槽滑下来;zui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实即一种顺其自然的设计。再者如中国式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不同于西方的铁桥式屋架。这种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称为弹性结构。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超过千年的木造建筑,不知历经多少自然灾变,依旧屹立于世,当归功于这种优异的弹性结构。至于中国建筑充满了曲线之美,实际也是领略到大自然中生命的神韵,因为草木植物、飞禽走兽,莫不是曲线的构成,曲线使得一个形式有了生命与力量。想要欣赏或研究中国建筑,若能兼具其他中国艺术的知识,将可触类旁通,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受到重道轻器的观念影响,并不重视建筑的创造与研究,建筑的理论及实践工作都落到匠师手中,经过漫长时期的经验累积,终于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形式与美学体系。大江南北各地的匠师按照这个体系去发挥,顺应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与民情风土背景,开创出很丰富的中国建筑的面貌。换句话说,中国各地的建筑有其大同,也有其小异,但都很适切地表达出各地的特色。近数十年来,有关中国建筑的研究日益蓬勃,世人也才开始进一步真正了解中国建筑,探悉中国建筑之奥妙,体会中国建筑的美。同时也修正了过去的误解,以前大家只认为宫殿代表中国建筑,现在则普遍能欣赏园林、寺观、民宅了,甚至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也被纳入中国建筑的一支,这些无疑都是很好的现象。
当然,欣赏建筑,单从书籍及图片资料下手是不够的。建筑是一种立体的空间及造型艺术,能够现场参观,或实际去使用它,才是zui深入的鉴赏方式。中国古代因为战乱频繁,加以木结构建筑本身维护不易,因此今天所存的古建筑数量并不多。古迹保护的观念近年来颇受重视,先进国家在古迹维护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镜之处。中国各地的古建筑是古迹中zui重要的类型,如何让这些古建筑继续安全地留存下去,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大陆经过几次动乱摧残,遭到很大的破坏,一些著名的古建筑所幸还能保住,否则对其研究与欣赏,将会造成更大的障碍。在台湾,近几年各界均相当重视古迹的维护保存,对仅存的清代古建筑亦开始进行评鉴修缮工作。这些建筑物年代虽不若大陆的古远,但仍然有其重要价值。古迹是一个时空背景的证物,有什么样的历史自必产生什么样的古迹:台湾之所以会有红毛城,是明朝末年西方人东来之故;而众多的妈祖庙,显示大陆之人渡海来台开拓的史实。明白了这层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欣赏建筑与生活不可分的关系了。
对中国建筑较深入及全面性的研究,是近半世纪以来的事。早期多由西方及日本学者开始探索,一九三一年以后,中国学者如梁思成、刘敦桢等人,逐渐取得领导地位。以中国人自己的观点来看中国建筑,不会产生文化的隔阂。经过数十年来的测绘调查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已经初步建立。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宋代《营造法式》及其他文献的整理,也累积了一些成果。本书取材的范围大体上以近三十年的研究资料为主,同时为免过于专业深涩之弊,笔者尽量举出重要而有趣的建筑为例,借以阐述某种建筑观念,加深读者的印象。另外,丰富的图片及详细的图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建筑艺术本来就很难言传,通常文字描述不及图片,而图片表现又不及现场实地体验。本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台湾的古建筑,它们渊源于福建及广东的传统,而闽粤之建筑又可上接唐宋的风格,这是很可贵的。读者若能于阅
读本书之后,继续利用当地的古建筑作体验,仔细地发掘中国建筑之美,正是我们由衷的期望。
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但《优雅08:中国式建筑》带给我的惊喜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生动的文学笔触,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中国式建筑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建筑材料、工艺以及空间布局的细致讲解,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诗词,将建筑与文学、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倍感亲切和有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境”的探讨印象深刻,中国式建筑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体上的美,更是精神层面的意境表达,这种含蓄、内敛、充满诗意的东方美学,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式建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些古老建筑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优雅08:中国式建筑》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和留白的处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中国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里那种不急不躁的叙述风格,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先生,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故事。读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些古色古香的院落,感受着微风穿过廊下,阳光洒在青石板上,鸟鸣在庭院中回荡的场景。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比如斗拱的精巧结构,窗棂的繁复纹样,还有屋顶的曲线变化,都仿佛让我看到了工匠们的心血和匠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老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古迹,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生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式优雅”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是一种深沉的、内敛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一种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韵味。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各种设计类的书籍,而《优雅08:中国式建筑》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些浮夸的设计理论,也没有那些过于现代化的拼凑元素,而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根基出发,探讨了“优雅”二字的真正含义。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视角和角度,配上文字的解读,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院落空间的论述,那是一种“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的开阔大气截然不同,却别有一番韵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更加坚定了要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想法。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老建筑,发现它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美感,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的居住环境中,也能感受到这种东方特有的宁静与和谐。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人文、哲学和美学的启蒙读物。
评分我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着很高追求的人,所以在选择书籍时,我总是倾向于那些能够提升我品味和格调的作品。《优雅08:中国式建筑》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精致,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高雅的感觉,而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讲述建筑的结构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式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书中对庭院、园林、窗格等元素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将自然美学融入日常生活,如何通过建筑来营造一种宁静、和谐、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留白”的运用,无论是画面上的留白,还是空间上的留白,都体现了一种东方特有的含蓄和内敛的美感,让人在简洁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优雅”的含义,它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与从容,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而中国式建筑正是这种优雅的最佳体现。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类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优雅08:中国式建筑》正好满足了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编年史,也没有堆砌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哲学和建筑美学融为一体。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智者讲述过去的故事,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意,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启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所打动,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他们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书中的例子也都很生动,从皇家宫殿的宏伟壮丽,到江南民居的玲珑雅致,再到寺庙园林的清幽宁静,都让我对中国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优雅”并非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精神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中国式建筑恰恰是这种精神的最佳载体。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挺不错的,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之前买过一套,非常不错。现在买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真的很好!
评分这本书应该是一名台湾作家写的,语言很新颖,建筑学知识很多,有些不好掌握。书本身质量很优质……
评分满200-100的活动太给力了!书也是全新的,物流第二天到,十分满意
评分这一套系列书终于凑全了,之前看的几本内容很不错。很期待这几本!
评分之前买过一套,非常不错。现在买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真的很好!
评分打算再卖几本送朋友
评分之前买过一套,非常不错。现在买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真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