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陈 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和学者的作品及京昆史料文献多种。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京都聆曲录》系列、昆曲艺术家评传《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及诗集《亮光集》、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等。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一六八九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八年,在北京城的一家宅院里,一场昆曲演出正在彻夜进行,参加者多是北京城中的达官名流,甚至有人本来已经快出了北京城,到了房山的良乡,听说了演出消息,又赶紧返回……
这场昆曲演出非同寻常,它既是一次堂会演出,但又并非普通的堂会。
因为堂会一般都是有人高价雇佣戏班伶人来演出,而这场堂会却是戏班里的伶人主动要求来演的,不取分文报酬。
奇怪的是,演出的名义是这个戏班要给一位文人来祝寿,这个戏班是当时北京城里zui有名的戏班—内聚班,但是这位文人无权无势、没有功名,而且,其实他的生日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过了。
更奇怪的是,参加这次祝寿演出的来宾和演员,全部被抓起来或被调查,有五十多个官员被取消功名,以至轰动一时。
这就是康熙二十八年著名的《长生殿》案。时人有诗咏其事:“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指的就是这件事。
这部《长生殿》传奇的作者叫洪昇。
洪昇是什么人呢?现在我们都因为《长生殿》知道洪昇,但是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国子监的太学生。一六八八年,他三易其稿,写出了一部传奇剧《长生殿》。
这部《长生殿》写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长恨歌》,说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里面有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唐朝以及后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的诗很多,但zui有名、zui家喻户晓的诗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同样,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的传奇也有不少,但是名声zui大、流传zui广,一直到今天还在演的,就是洪昇的《长生殿》。
《长生殿》刚写出来,立即轰动京城,可以说是“洛阳纸贵”。一时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出现了“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的盛况。
但是,历史的记载到这里就出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刚才所说,因为演《长生殿》导致很多人被抓,很多人被革除功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部戏怎么就惹出这样的祸?
根据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演这部《长生殿》的时候,正是康熙的佟皇后刚刚去世不久,还在国丧期间,不许动响器,戏根本就演不成了。这种日子,对于戏班和伶人来说,就是苦日子。只有散班、说清口,或到郊区乡下跑野台子。不过,虽然有禁令,但法令往往松弛,这些人偷偷地演戏看戏,自娱自乐本来也不要紧。
但是,这时出现了一个告密者。
这个告密者叫黄六鸿,官职是给事中,是一个小官。
为什么他会去告密呢?
是因为听戏的人里面有一个人叫赵执信。赵执信当时只有十八岁,刚刚中了进士,可以说是少年得意。
黄六鸿刚刚从外省的一个知县到北京来当一个小官,到处给人送土特产,还附上自己的诗稿。送给赵执信时,赵执信写了封回信“土物拜登,大稿璧谢”,土特产留下,稿子退回了。当时人引为笑谈。
黄六鸿碰了这么一个钉子,挺没趣的,也就怀恨在心。一听说有国丧期间听戏,尤其是赵执信也在里面,就连忙去告密了。
这样一来,五十多个官就没了,赵执信被革职,洪昇也就一辈子潦倒了。
不过,也有学者分析,之所以“长生殿”成为当时轰动的一个案件,表面原因是国丧期间演戏,有小人告密。但背后也是因为政治斗争造成的。
而且《长生殿》虽然写的是唐代的安史之乱,但是影射的却是明末的大混乱。当时的人在看《长生殿》时,很容易就联想起当时的事情。比如说《长生殿》里有一出《弹词》,里面写到战乱的景象。
再就是,《长生殿》里有一出《骂贼》,是乐工雷海青骂安禄山,“平日家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乞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
这样骂起来,看到、听到的那些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岂不是要羞愧或者愤怒了?
洪昇有一个朋友,叫金埴,在他写的书里就提到,因为这个演《长生殿》的事,很多人都倒霉了,洪昇更是倒霉,“先生革去监生,枷号一月,文人之厄,闻者伤之。”但是,据说康熙也看过这部《长生殿》,非常欣赏,在宫廷里演,内聚班就是因为在宫廷里演出《长生殿》,获得赏赐很多,为了感谢作者洪昇,就主动来演堂会的。
因为这件事,洪昇的功名是没有指望了,但是《长生殿》这部传奇开始“流传禁中,布满天下”。
康熙虽然处置了看戏写戏的人,但这部传奇却没有被禁。这部《长生殿》,因为这个事件,反而更广为人知,从宫廷,到整个国家,都开始流行演出这部《长生殿》了!
……
当我看到《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京剧之外,另一种极具东方韵味的戏曲形式。中信出版社的品味向来不错,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一直认为,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鼻祖”,它的表演风格细腻、抒情,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这本书的题目“声与色”,就如同是点睛之笔,让我预感到它将带领我深入探索昆曲那悠扬动听的唱腔,以及舞台上那些如诗如画的视觉呈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昆曲的音乐特点,比如它的宫调、板式、唱腔的流派,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图片,展示昆曲舞台上的服装、脸谱、道具,以及演员们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身段和表演技巧,让我们这些对昆曲不太熟悉的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有对经典昆曲剧目的解读,比如《长生殿》、《牡丹亭》、《赵氏孤儿》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些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我还没看到具体的图片,但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或许是青黛色的水墨晕染,又或是精致的描金图案,再配上沉静而富有韵味的字体,无不透露着一种东方美学的雅致。中信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一直很有水准,相信这本《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也不会例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扎实的内涵,其外在的呈现同样重要,它能营造出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走进昆曲的世界,去感受那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艺术艰辛,以及“似水流年”中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温婉的引路人,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那份独有的“优雅”。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讲述那些为昆曲艺术奉献一生的大小名家,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艺术追求,都能让这个古老的剧种在我的心中鲜活起来。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昆曲剧目,比如《玉簪记》、《桃花扇》等等,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精致、最细腻的艺术形式里,而昆曲无疑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这个书名,就如同其内容一般,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我能联想到的是,这本书定然会深入浅出地剖析昆曲的“声”,那咿呀婉转的唱腔,那抑扬顿挫的节奏,那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的丰富情感,是如何在表演者的喉间凝聚,又如何触动听者的心弦。而“色”,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舞台上的那一抹朱红,演员们翩翩起舞的身影,华丽的戏服,精美的头饰,甚至是一张一合的扇子,一个抬眉弄眼的眼神,都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声”与“色”融为一体,让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读者,也能领略到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行当(如小生、旦角、净、丑)表演特点的细致描述,以及对不同唱腔流派的介绍,让我们能够区分和欣赏其中的细微差别。
评分刚拿到这本《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时,我就被它那个典雅的书名吸引了。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这个出版社出的书,质量通常都很有保证。我一直对传统戏曲,尤其是昆曲,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那里面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虽然我对昆曲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又或者是《长生殿》里的一些经典唱段,但每次听到那些婉转悠扬的旋律,看到舞台上演员们细腻传神的表演,都有一种被深深打动的力量。这本书的题目“声与色”恰好点出了昆曲最迷人的两个维度:听觉上的极致享受,以及视觉上的丰富呈现。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代表剧目、表演技法、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昆曲的魅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堂奥。想象一下,书中如果能配上精美的插图,展示昆曲舞台上那些华丽的服饰、考究的妆容,或是细致描绘演员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所蕴含的深意,那将是多么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啊。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个沉淀着几百年历史的艺术世界。
评分对于我来说,接触到《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这样一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本身就带有一种品质的保障。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专业的态度,去解读昆曲这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昆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它的兴衰起伏,它如何与其他剧种相互影响,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昆曲的表演程式和美学特征,比如它的“程式化”表演,如何通过一系列固定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故事情节。另外,“声与色”这两个字,也让我联想到昆曲在音乐、唱腔、服饰、化妆、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作者是否会深入讲解这些元素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唱词,并对这些唱词进行赏析,让我们体会到昆曲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