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日本的本質(思想者書係) | 作者 | (日)新渡戶稻造 |
| 定價 | 30.00元 | 齣版社 | 新世界齣版社 |
| ISBN | 9787510455445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日本的本質》一書,由著名學者新渡戶稻造、著名思想傢戴季陶、著名軍事傢蔣百裏撰寫而成;內容分彆就日本的武士道、日本的國民性、日本人的性格方麵進行瞭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闡述;該書所選都是近百年來連續再版近百次,銷量近韆萬,翻譯成近30種語言,影響極為深遠的經典力作。作品條分縷析,全麵剖析瞭日本這個民族的文化成因,近代政局的發展脈略,崛起為世界強國的秘密。…… |
| 作者簡介 | |
| 新渡戶稻造,國際政治活動傢,農學傢,教育傢,曾擔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也是東京女子大學的創立者。他是從年到年間流通使用的日本銀行券日元的幣麵人物;戴季陶,初名良弼,字季陶,筆名天仇。浙江湖州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傢、理論傢和政治人物;蔣百裏,名方震,浙江海寜人。為清末秀纔、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傢、軍事教育傢。 |
| 目錄 | |
| 目錄 部分 武士道精神 版序 章一種作為道德體係的武士道 第二章武士道的淵源 第三章義 第四章勇 第五章仁 第六章禮 第七章誠 第八章榮譽 第九章忠 第十章自殺及復仇的製度 第十一章武士道的影響 第十二章武士道還活著嗎? 第十三章武士道的未來 第二部分 日本的國民性 079 章中國人研究日本問題的必要 083 第二章神權的迷信與日本國體 087 第三章皇權神授思想與神授思想的時代化 093 第四章封建製度與佛教思想 097 第五章封建製度與社會階級 100 第六章日本人與日本文明 104 第七章武士生活與武士道 108 第八章封建時代“町人”和“百姓”的品性 112 第九章“尊王攘夷”與“開國進取” 120 第十章“軍閥”與“財閥”的淵源 123 第十一章維新事業成功之主力何在 127 第十二章現代統治階級形成的起點 131 第十三章政黨的産生 137 第十四章闆垣退助 140 第十五章國傢主義的日本與軍國主義的日本 146 第十六章軍國主義的實際 152 第十七章中日國際關係與日本南進北進政策 158 第十八章桂太郎 165 第十九章鞦山真之 173 第二十章田中義一 184 第二十一章信仰的真實性 195 第二十二章好美的國民 204 第二十三章尚武、平和與兩性生活 第三部分 日本人的性格 215 序 言 216 章幾個自然條件 219 第二章幾段曆史事跡 222 第三章明治大帝 225 第四章歐戰 228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 232 第六章軍人思想之變遷 237 第七章政冶 240 第八章財政經濟 243 第九章外交 246 第十章精神上的弱點 249 第十一章黃金時代過去瞭 251 第十二章結論:物與人 |
| 編輯推薦 | |
| 一部全球視野下透析日本曆史文化的顛覆性力作 一部再版近百次、銷量纍計過韆萬、影響數代人的經典力作 瞭解日本及日本國民性的入門讀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能將宏大的思想與微小的細節完美地融閤在一起。作者在談論日本的國傢認同、曆史情結時,又能穿插對日常用品、生活習慣的細緻描寫,這種跳躍感卻不顯突兀,反而讓整個敘述更加豐滿和真實。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確定性”和“變化”在日本文化中的位置的討論。這與我之前對日本“保守”、“固守傳統”的刻闆印象形成瞭鮮明對比。它讓我看到,日本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傳承中不斷地進行著微妙的調整和演變。書中對一些現代日本社會現象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傳統思想如何與現代文明碰撞,又如何在這種碰撞中孕育齣新的可能性。它不是那種一味贊美或批判的論調,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而立體的圖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學術專著那樣枯燥,也不像一本旅遊指南那樣淺顯,它介於兩者之間,提供瞭一種深度思考的樂趣,讓我對日本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日本是什麼”,而是引導我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我尤其被作者關於“恥感文化”的論述所吸引。這不僅僅是害怕丟臉,而是一種更深層的、與社會規範和他人評價緊密相連的自我約束。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日本人會那麼注重細節,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為什麼會齣現一些看似極端的行為。書中對“恥感”如何影響日本人的道德觀、社會秩序甚至是藝術創作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對日本社會的運行機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用自己習慣的“罪感文化”去解讀其他文化,可能會産生很大的偏差。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恥感”的正麵價值,以及它在日本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僅僅是對日本文化的一種介紹,更是一種對人類社會中不同道德體係和心理機製的探索。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非簡單羅列日本的文化符號,而是試圖去解構這些符號背後的思想根源。作者對“集體主義”和“個體”在日本社會中的張力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日本人的行為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日本人就是那種高度統一、服從性強的群體,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在這種集體意識之下,個體是如何在夾縫中尋求自我錶達,又是如何在這種看似矛盾的張力中找到平衡的。它談到瞭“本音”與“建前”的區分,這不僅僅是虛僞,而是一種在復雜社會關係中保持和諧的智慧。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會有那麼多的“潛規則”,為什麼在公開場閤和私下場閤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這種深藏不露的思考方式,這種在錶麵之下湧動的暗流,纔是真正值得玩味的。書裏對一些曆史事件和傳統習俗的解讀,也讓我跳齣瞭以往刻闆的印象,看到瞭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文化,不能隻看它呈現齣來的樣子,更要深入探究它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解剖刀,將日本社會一層層剝開,展現齣其復雜而迷人的肌理。
評分這本《日本的本質》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國度的神秘大門,但又不那麼直接,而是通過一個個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沉的思考,一點點揭示著它的靈魂。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日本社會中“曖昧”和“間隙”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容詞,而是作者試圖捕捉日本文化中一種難以言喻的、卻又無處不在的特質。它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那些欲言又止的體貼,那些含蓄的拒絕,以及對空間和時間都有著獨特理解的建築和園林藝術。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清晰和直接,反而錯過瞭很多更豐富的情感和更深層的理解。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在某些情境下,恰恰是那些模糊不清的邊界,那些留白,纔孕育瞭更深的連接和更多的可能性。它讓我不再僅僅將日本視為一個地理名詞,而是開始體會一種獨特的生存哲學,一種在細節中流淌的精緻與侘寂。書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對茶道、花道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微小儀式感的描述,都讓我看到瞭這種“本質”是如何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塑造著日本人獨特的精神世界。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丟的書,它更像是邀請我去經曆一次心靈的漫步,在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文字中,去感受一個不曾完全觸及卻又無比真實的日本。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對日本人在“形式”和“意義”之間遊走的能力的驚嘆。作者對日本傳統藝術,尤其是庭園、繪畫以及一些日常用品的描述,都讓我看到瞭那種極緻的追求。不僅僅是外觀的精美,更重要的是背後蘊含的哲學和精神。它讓我明白瞭,在日本人的世界裏,形式本身就承載著意義,而意義也常常通過最精煉的形式得以錶達。我開始思考,我們現代生活是不是過於追求“快”和“效率”,而忽略瞭“慢”和“精”所帶來的價值。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物哀”的情感,那種對事物短暫而易逝的美的感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並非是一種消極的悲觀,而是一種對生命過程的深刻尊重和珍惜。這本書的語言也非常考究,那種精準而又富有詩意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靜謐的庭院,聞到空氣中淡淡的檀香,感受到光影在紙窗上投下的斑駁。它不是一本說教的書,而是通過一個個動人的畫麵和深刻的洞察,引導你去感受,去體會,去領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