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 | ||
| 定价 | 88.00 |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59404398 | |
| 重量 | 665 | |
...........
006 第壹章 建筑的空间领域
006 1.内部与外部
014 2.墙的意义
027 3.城郭
036 第二章 街道的构成
036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050 2.街道的构成
055 3.宽与高之比(D/H)
060 4.广场的美学
069 5.阴角空间
073 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092 7.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108 8.俯视景观
112 9.室外雕塑的意义
116 第三章 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16 1.小空间的价值
125 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139 3.留下记忆的空间
144 第四章 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 1.几个问题
148 2.澳大利亚帕丁顿的联排住宅与的町家
154 3.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165 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 5.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
190 第五章 结束语
198 后记
201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深灰色的硬壳封面上,“包邮 街道的美学”几个字采用了烫银工艺,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高级的光泽。整体风格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身就与“美学”的主题不谋而合。打开书,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厚实且略带纹理,翻阅时手感温润,印刷清晰,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无论是街景照片还是建筑剖面图,都显得细腻而富有层次。我尤其喜欢它在信息呈现上的逻辑性,比如在讨论“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建筑体量、立面构成、色彩肌理以及与街道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草图和概念示意图,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以一种更直接、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空间关系和设计思路,让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城市空间充满好奇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很多时候,我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只是匆匆一瞥,很少去思考那些构成我们日常视野的元素是如何被创造和组合的。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我重新审视身边的街景,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它让我明白,原来每一个转角,每一处建筑的凹凸,甚至是一扇窗户的大小和位置,都在默默地讲述着关于城市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比如建筑物的阴角处,充满了好奇。它们往往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边角料”,容易被忽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街道的整体感受和人们的视觉体验。这套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特定主题的探究欲。当我翻开讨论“阴角空间”的那部分时,我被书中呈现的丰富案例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将阴角空间简单地视为负空间,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塑造街道性格、引导人流、甚至承载特定功能方面的潜力。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实例,从古典主义建筑的深邃阴影,到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线条,再到当代城市设计的巧妙处理,展示了阴角空间的多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光影”在阴角空间中的作用的细致分析。光线如何穿过狭窄的巷道,如何在建筑的交界处投下变化的阴影,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空间的戏剧性和艺术感,也影响着人们在其中的心理感受。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手法,例如材质的选择、灯光的布置、植物的引入等,来提升阴角空间的品质,使其不再是单调的负空间,而是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功能的场所。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城市肌理中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细节,也激发了我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和设计这些空间产生更深的思考,这对于我理解城市空间的美学维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评分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街道与建筑的关系”这一主题所吸引。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好奇,为什么有些街道让人感觉舒适宜人,而有些则显得疏离压抑。这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建筑作为孤立的个体来分析,而是强调了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塑造。作者详细阐述了建筑的体量、尺度、立面设计如何直接影响街道的空间感受。例如,建筑的高度、退让关系、开窗的疏密,都会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影响街道的宽度和封闭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街道界面”的分析,它将街道视为一个由一系列连续的“界面”组成的整体,而建筑的立面正是这些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提供功能性,又能营造美学效果的街道界面,是这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建筑如何通过富有韵律的立面、恰当的材质选择、以及精心设计的入口,来回应街道的需求,吸引行人,并与周围的建筑形成和谐的整体。这种将建筑设计置于街道这一更大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城市就像一本书”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当我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它厚重而富有质感的装帧所吸引。“街道的美学”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期待,而“套装上下册”则预示着内容的丰富与深度。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阴角空间”的章节,这是一个我之前很少会去关注的建筑细节。然而,这本书却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将这些通常被忽略的角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精美的摄影作品和清晰的图示,展示了阴角空间如何通过光影的 interplay,以及不同材质的碰撞,来营造出别样的空间韵味。我惊叹于建筑师们是如何将这些“不起眼”的区域,转化为充满故事感和艺术感的场所。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些案例,将阴角空间处理成精致的休息区,或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使其成为街道上的视觉焦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将“不好处理”的空间变得“令人惊喜”的能力,让我深刻理解了“美学”的真谛。它不仅仅是关于宏大的叙事,更是关于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关照和打磨。这本书让我对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新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包邮 街道的美学 套装上下册”这套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将“美学”落到实处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形体或风格,更是关于如何在街道这一公共生活场所中,通过精妙的设计来提升整体的美学体验。“公共”这个词,在书的封面上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也暗示了本书的视角并非局限于个体的建筑,而是着眼于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对“街道”的定义非常宽泛,它包含了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到微观的街道家具,一切能够影响人们在其中行走、停留、交流的元素。我特别惊喜于书中对“街道上的细部设计”的关注,例如铺装的材质和图案,路灯的造型和亮度,甚至是标识系统的设计,都作为影响街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详细阐述。作者用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展示了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营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街道氛围。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街道美学,并非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开阔的空间,更是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和艺术巧思。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所生活的城市,也激发了我对如何参与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公共”主题部分,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共享的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常常将“公共空间”理解为广场、公园、或者街道本身,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细微、更具渗透性的公共领域。它探讨了街道的美学如何体现在那些我们可能并未直接意识到的公共层面,比如街道的“可步行性”,是如何通过路面铺装的材质、人行道的宽度、以及街道家具(如长椅、路灯、垃圾桶)的设置来共同营造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街道家具”的独立分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街道家具的设计原则,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从而共同构成了街道的整体美学体验。例如,一款设计精良的路灯,不仅能提供照明,更能成为街道上的一道风景线;一张舒适的长椅,则能鼓励人们停留、交流,让街道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所。书中还讨论了街道的“可达性”和“包容性”,思考如何设计更人性化的街道,让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都能方便地使用和享受公共空间。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街道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对建筑外观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全面性地解读“街道美学”的参考书。市面上虽然不乏介绍建筑风格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将建筑外观与它们所处的街道环境和城市肌理紧密联系起来的。这套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局限于孤立地分析建筑的单体造型,而是将建筑的外观设计置于更广阔的“街道”这一尺度之下进行探讨。书中对于如何通过建筑的外观,比如体块的组合、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对街道界面(如入口、窗户、阳台等)的处理,来回应街道的需求、塑造街道的性格,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街道界面”设计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街道界面如何影响行人的体验,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提升街道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提供遮蔽又能保持通透性的入口,如何利用窗户的尺度和韵律来打破建筑的单调,如何通过阳台和露台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与外部空间的互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建筑外观的实景照片和设计图,这些直观的视觉材料,配合作者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种设计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为我自己的设计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参照。
评分这套书的“街道与建筑的关系”部分,让我对我们每天穿梭的城市景观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觉得,街道和建筑就像一对亲密的伴侣,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表情。这本书恰恰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建筑的独立美学,而是将建筑视为街道肌理的一部分,分析了建筑的尺度、体量、材质、以及立面设计是如何与街道的空间感、尺度感、以及活动感相互作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街道界面的设计”的探讨。它揭示了建筑的“脸面”——也就是它的立面——是如何直接影响行人的感受,如何通过开窗、入口、阳台等元素来吸引人们的目光,邀请人们进入,或者与之互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优秀案例,从历史悠久的欧洲小镇到现代化的城市街区,展示了建筑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建筑外观来回应街道的需求,创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这种将建筑设计从孤立的艺术创作,转变为与城市环境共生共荣的实践,让我对“街道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城市空间设计的更多畅想。
评分这本书的“建筑外观设计”部分,是吸引我购买的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建筑的外观是它与城市对话的第一张面孔,而“街道的美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种对话的新维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建筑风格的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建筑外观如何在街道环境中发挥作用,如何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如何塑造街道的整体气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质与肌理”的论述。它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如砖石、木材、金属、玻璃等,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肌理和处理方式,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触感体验。书中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这些材质在不同光线、不同天气下的表现,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材质对建筑外观和街道氛围的影响。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色彩的运用”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来呼应街道的特色,或者赋予建筑独特的个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设计上的指导,更让我体会到,建筑外观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充满艺术性的过程,它需要在功能性、美学性、以及与环境的和谐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评分在我阅读过的众多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书籍中,这套“街道的美学”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它对“阴角空间”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通常,我们关注的是建筑的正面形象,是那些被精心设计的立面和入口,而阴角空间,也就是建筑体块交叠形成的内角,往往被视为设计的“盲点”。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视角,将这些“盲点”变成了艺术创作的重点。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了阴角空间如何通过光影的变化、材质的对比、以及巧妙的体块切割,营造出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空间氛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影雕塑”的论述,它将建筑的阴角空间比作天然的画布,而光线则是最神奇的画笔。不同的光线角度和强度,能在阴角空间投下千变万化的阴影,从而赋予空间不同的性格和情绪。无论是白天阳光穿过缝隙投下的斑驳光影,还是夜晚灯光在建筑交接处形成的柔和辉光,都极大地丰富了街道的视觉层次。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植被、水景等元素,来软化阴角空间的硬朗感,使其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甚至成为吸引人们驻足的亮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将看似平凡的空间提升到艺术高度的独特视角,让我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