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背拳术
原价:20.00元
作者:任刚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10510479
字数:
页码:30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通背拳强调以猿取势,放长击远,所以也称“长拳”。通背拳劲道讲究“缩小绵软巧,冷弹脆快硬”,对击法尤为重视。但各种资料、书籍对通背拳的劲道和击法详解不多,缺少系统的文字记载。任刚所著《中国通背拳术》则对该拳种过去只凭口传身授秘而不宣的内容作了精辟的论述。 本书所收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经验的提炼;既讲通背拳的搏击,又讲通臂拳的套路训练。在著书方法上,一改只写动作图解和过程的方法,增加了动作的击法功用、练习要求和动作行功导语(歌诀),能更好地帮助和提示练习者。同时,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不局限于套路的教练,而是突出了通背拳的技击意义,将大量古传、秘传的技击精华公之于众,使这些鲜为人知的实用技击术得以挖掘整理、继承发扬,大大提高了通背拳这一古老拳种的实用性。因此,该书是任刚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一部武术著作,相信广大武术爱好者会在此书中受益。
目录
第一章 通背拳拳理概论
第一节 通背拳的源流与发展
一、通背拳源流
二、通背拳的发展
第二节 通背拳的运动特点
一、探腰拔背,放长击远
二、冷弹柔进,坚韧交错
三、闪展灵活,敏捷善变
四、拳速步疾,势势相连
第三节 通背拳的基本技法
一、手法
二、身法
三、步法
四、眼法
五、拳术要典之法
第二章 通背拳基本功及训练法
第一节 手型、步型、手法、腿法、步法、跳跃
一、手型
二、步型
三、手法
四、腿法
五、步法
六、跳跃
第二节 通背拳练习功法
一、活腕动
二、活臂功
三、活腰功
第三章 通背拳实用二十四式连环手
第一节 何为二十四式连环手
一、前八手
二、中八手
三、后八手
第二节 二十四式连环手详解
一、前八手
二、中八手
三、后八手
第四章 白猿如意通背拳
一、第一段飞身箭弹
二、第二段燕子钻云
三、第三段大蟒翻身
四、第四段步步追逼
第五章 通背拳迎敌实战篇
第一节 通背拳技击精义一百单八字
第二节 通背拳对搏实战要言
一、搏击的极意——先机
二、对敌接手要诀
三、对敌出手要诀
四、临阵周身运行十二字要诀
第三节 迷魂、追魂、丧魂三绝掌
一、迷魂掌
二、追魂掌
三、丧魂掌
第四节 五行掌迎敌法
一、摔掌迎敌法
二、拍掌迎敌法
三、穿掌迎敌法
四、劈掌迎敌法
五、攒掌迎敌法
第五节 传统临战实用技击法二十组
作者介绍
任刚:祖籍四川涪陵,生长于重庆市。 1970年学体操。1972年首批进入四川省武术集训队,任队长。1980年荣获全国通背拳冠军及对练冠军,并连续5年禅连通背拳冠军,直至退役任教练。是我国首批“武英”级选手之一。 1980~1988年间,先后5次作为中国武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武术史略有涉猎的人,我对书中对近代武术流派兴衰的论述给予高度评价。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引用了许多我此前未曾见过的民间记载和口述历史,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武术发展的认知。书中对几位著名武术家的生平事迹的描绘,尤其生动传神,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他们论武切磋的场景。但是,在涉及到具体的武术传承谱系时,我发现部分内容似乎引用了某些带有明显个人倾向性的说法,缺乏足够的旁证来支撑其绝对的权威性。例如,关于某个支派的创始人归属问题,不同的史料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书中却单方面采纳了其中一种,这在学术严谨性上稍显不足,建议后续版本能加入更多交叉对比和注释来平衡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了文人的韵味,读起来赏心悦目,仿佛在品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一本技术手册。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匠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高度的文学性,使得本书的阅读门槛提高了不少。对于那些只是想快速学习具体招式和训练方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冗长和曲折。例如,一个简单的“缠丝劲”的解释,可能被拆解成好几段优美的排比句来阐述,虽然意境深远,但信息密度相对较低,让人在急于求知的时候,会感到一丝不耐烦。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武术文化的鉴赏集,而非一本实战指导书。
评分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期望能在字里行间寻觅到那些失传已久的武学精髓。然而,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研读了那些关于内功心法的描述,发现它们更多地停留在哲学的思辨层面,对于具体招式的分解和实战应用的指导,显得相对空泛。比如,书中反复强调“气沉丹田”的重要性,却缺乏具体的呼吸节奏和时长控制的量化标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描述如同雾里看花,难以把握。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详细图解和步骤拆解的武术书籍,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略显跳跃,从理论直接过渡到历史典故,中间缺乏足够多的过渡和衔接,导致阅读体验上有些许的断裂感,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地建立起知识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特别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运用上的考究,那些古朴的宋体和灵动的行楷穿插其中,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视觉享受。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某些章节的插图印刷似乎有些偏暗,或许是装帧工艺上的一个小瑕疵,但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多少会让人感到一丝遗憾。整体而言,作为一件艺术品收藏,它无疑是成功的,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它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打磨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与热爱的态度,这比那些粗制滥造的印刷品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宣传的“独家秘籍”部分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中看不到的独特技法。在阅读了关于身法和步法的章节后,我必须承认,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精妙的构思,特别是对重心转移和瞬间爆发力的阐述,角度十分新颖,对于理解肢体协调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不过,这本书的插图清晰度实在是令人失望。我明白传统武术的图示很难做到完美,但很多关键动作的图片模糊不清,线条交叠在一起,根本无法准确判断手脚的相对位置和关节的扭转角度,这极大地限制了读者在实际练习中的参考价值。如果能为这些核心招式提供高清的、多角度的分解图,这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