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餐常用酱汁
定价:68.00元
作者:钱蕾蕾
出版社: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893964619
字数:70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大厨专业传媒的编辑在多年的探店过程中,搜集了数百款自制酱料、酱汁,现精选一百三十余款集结成册,并分“凉菜酱汁”和“热菜酱汁”两部分,分12大类分享给广大读者。酱汁配比详细,菜例做法实用,拥有此书,相当于有自己的一部酱汁秘笈。
内容提要
中国大厨专业传媒的编辑在多年的探店过程中,搜集了数百款自制酱料、酱汁,现精选一百三十余款集结成册,并分“凉菜酱汁”和“热菜酱汁”两部分,分12大类分享给广大读者。酱汁配比详细,菜例做法实用,拥有此书,相当于有自己的一部酱汁秘笈。
目录
凉菜酱汁酸辣复合口味酸辣拌虾汁 6
作者介绍
当看到“调味酱 酱汁酱料制作大全”这个宏大的标题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本可以替代我厨房里所有瓶瓶罐罐的百科全书。我期待的是一种系统化的、跨菜系的酱料编目,不仅仅是列出配方,而是要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在制作西式沙拉酱时,乳化剂(如蛋黄或芥末)是如何稳定油水相的;在制作腌制类酱料时,糖和盐在渗透压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从而影响食物的保水性。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发酵物——无论是米麹、豆豉还是乳酸菌——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鲜味”层级。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根据季节性食材的变化来调整酱汁的基底,比如夏天用更清爽的酸度,冬天则偏向于醇厚的油脂,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将西式香草与中式酱料结合的创新思路,打破传统界限,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特色酱汁。
评分这本关于“香料包里的秘密”的书,我一开始是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态去翻阅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世界各地神秘香料组合的深度剖析,比如摩洛哥的拉丝努特(Ras el Hanout)是如何用几十种香料达到那种复杂层次感的,或者印度咖喱粉中不同香料烘烤程度对最终风味的影响。更理想的内容是,书中能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肉类、蔬菜或者烹饪手法,手工调配出最适合的香料配方,最好能配上一些历史背景,介绍这些香料是如何跨越丝绸之路,影响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我特别想找到那种能让我瞬间提升家常菜风味的“点金石”香料,比如如何用藏红花烘托出西班牙海鲜饭的独特金色与气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八角、桂皮的介绍上。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香料储存和活化香气的小技巧,那就更棒了,因为很多时候香料放久了,味道就寡淡了,让人很困惑如何保持其最佳状态。总而言之,我对那些藏在“秘密”里的,具有异域风情和深度技术含量的香料应用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挖掘出烹饪的全新维度。
评分“美味调鲜酱汁”这个主题听起来非常诱人,它暗示着这些秘方能让食物瞬间变得“好吃到停不下来”。我的主要关注点在于那些能够提供自然鲜味(Umami)的物质是如何被最大化利用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昆布、干贝、香菇等富含谷氨酸的食材,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萃取方式(冷浸泡、慢炖或高温爆炒)来释放出最大的鲜味潜力,而不是简单地加一勺味精了事。特别是在制作清淡的汤底或浇汁时,这种对“本味”的挖掘尤为关键。我期待看到如何通过“提鲜三件套”——比如鱼露、虾酱和特定种类的酱油——的巧妙组合,来为素食菜肴提供肉食般的厚重感和深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鲜味平衡点”的研究,即在特定酸碱度下鲜味的最优化表现,那将是非常前沿和实用的知识,能够帮助我精确控制每一道菜肴的味觉冲击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本聚焦于“中餐常用酱汁”的部分是抱有极高期望值的,毕竟中餐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就凝聚在那些碟碟碗碗的调味汁之中。我本期望看到关于不同地域酱汁的精细对比,例如川菜中复合型麻辣酱的制作,那种需要精确控制辣椒和花椒的比例,以及如何用陈醋或米醋的酸度来平衡油腻感。或者,是粤菜中海鲜蘸料的“清、鲜、嫩”的哲学体现,那种仅仅用几滴优质酱油、姜丝和葱花就能凸显食材本味的极致简约。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基础酱汁的“万用母版”——比如一个可以灵活调整咸甜度和鲜味的万能红烧汁基础框架,或者如何通过调整淀粉勾芡的浓稠度来影响酱汁的口感附着力,那对我日常的炒菜水平将是质的飞跃。我对那些隐藏在老字号后厨里的、关于酱油、蚝油、腐乳等基础调味品发酵和陈化的微小秘诀非常感兴趣,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道菜的灵魂所在。
评分至于“酱料秘制配方 中国大”这部分,我最大的兴趣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私房”配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到中国那些偏远的省份或独特的烹饪流派中去,去发现那些不常在市面上流通的酱料。例如,云南地区那种融合了花椒、酸性物质和虫鸣的独特腌制酱,或是西北地区用于羊肉或面食的浓烈香辣酱。我期待看到那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炮制的“老卤水”,它不仅仅是调味品,更像是一个活的历史载体,记录着无数次烹饪的沉淀。如果书中能通过口述或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下这些配方背后的家庭故事和传承意义,那就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了,更像是一部活态的中国饮食文化档案。我希望触摸到那些配方中蕴含的匠人精神,理解“秘制”二字背后所付出的耐心与智慧,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原料比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