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侯树平著的《中医治法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历代中医治法学理论,对汗法、和法、下法、利法、化湿法、清法、温法、活血法、补法、吐法、固涩法、驱虫法、祛痰法、理气法、消导法等15个大法溯本求源,阐发提高,并对其源流、概念、外延、内容、应用等进行系统整理与回顾,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历代治法的配伍、应用技巧与规律;展示了治法的综合运用思路、技巧及临床应用情况,并通过对针对病因、病机、症状而治的方法的整理,展示了各种治法在临床的具体治疗方法,冀以开阔治疗思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遣法组方技艺;同时本书遵循中医理论,系统总结中医治疗规律,不但示人以法、示人以方药、由方见法,而且示人以规矩、予人以技巧。本书始终贯穿以法为纲、由方见法的编写思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对中医治法理论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接触的中医书籍,大多侧重于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或是具体方剂的组成与功效。虽然这些信息非常宝贵,但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治法”视角,使得我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本质。而《中医治法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治法”为核心,将繁杂的中医治疗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于“清法”、“温法”、“补法”、“泻法”等基础治法的精辟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治法背后所蕴含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核心思想。特别是它对于“攻邪法”的细致划分,从汗、吐、下、消、泻等不同层面的解释,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的精细化和多维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升法”与“降法”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升降,更是一种对人体气机升降失调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药物组合,调理这种失衡。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条理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中医的海洋里遨游,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根主线,不知道如何将零散的方剂、病症知识串联起来。直到我翻开《中医治法学》,我才恍然大悟!这本书并没有像其他书那样,堆砌大量的病名和方剂,而是从“治法”这个根本出发,条理清晰地阐述了中医治疗的逻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耐心地教你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辨证论治,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最恰当的治法。书中对各种治法的原理、应用、禁忌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汗法”的汗出病者,不可发汗;汗虚者,汗出不止;汗多者,汗而复感;外感风寒,汗而肢冷等细致入微的分析,还是“下法”中关于“下后必虚,虚则补之”的原则,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和法”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中医并非只是对症下药,更注重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未病”的至高境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是那个只能死记硬背方剂的初学者,而是开始真正懂得中医的“道”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重塑。过往学习中医,常常陷入“病-症-方”的线性思维,而《中医治法学》则将我的视角拉升到了更高的维度——“治法”。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用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为何”要这样用药。书中对“发汗法”的解析,让我明白了汗腺排泄的生理机制与疾病病理的关联,以及不同情况下发汗的宜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散法”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扩散,更是一种对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病理状态的精准干预。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补法”的细分,从气、血、阴、阳、精等不同角度来分析,让我明白了针对不同虚损,应选择不同的补法,而非千篇一律。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医治疗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更灵活、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让我意识到,治法是中医治疗的灵魂,掌握了治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
评分《中医治法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震撼的学习体验。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探索多年的求学者,我深知理论知识的庞杂与相互间的联系有时并非一目了然。而这本书,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中医治疗的“治法”这根纵横交错的线索,梳理得清晰无比。它并非仅仅是罗列治法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治法背后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考量。例如,书中对于“祛邪法”的细致解读,从汗、吐、下、涌、泻等不同手段的区分,以及各自适用的病机,都让我对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调理法”的讲解,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并非总是“攻”与“伐”,更多时候是巧妙的“调和”与“平衡”。书中关于“托法”的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危急重症中的智慧闪光。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更让我对中医治疗的博大精深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在于掌握其治疗的“法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病症,一个方剂,却忽略了方剂背后所遵循的治疗原则。《中医治法学》这本书,正是将这种“法度”呈现给了我们。它没有炫技式的罗列名贵药材,也没有故弄玄虚地讲解艰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教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最合宜的治法。书中对于“理法方药”四者的关系,有着极为清晰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理”是基础,“法”是关键,“方”是实现,“药”是工具。当我读到关于“收法”和“固法”的区分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看似相似的止血、止泻,在治法上也有着细微而关键的区别,这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书中对于“风法”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将风邪的侵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紧密结合,让我对如何应对外感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医学习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帮助我们搭建起中医治疗的框架,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临床实践时,不再感到茫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