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班牙,這個葡萄酒世界裡沉睡的巨人,在過去十多年間,掀起瞭史上規模最大的葡萄酒復興運動,成為全歐最有創造力的產國。當地的酒莊,與來自法、美、澳洲的釀酒師和投資者,以傳統的在地葡萄品種和老邁低產的葡萄園,釀齣無數新式前衛、符應國際風格,卻又深植於在地傳統的獨特風味,連新世界的產國,都沒能有如此驚人的創新活力。
在如此動盪之間,最濛塵過時的雪莉酒、馬拉加酒以及利奧哈的Gran Reserva紅酒這些傳統滋味卻能自外於革新風潮,幾近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成為最難得珍貴的西班牙瑰寶。
《西班牙葡萄酒》作者林裕森傾注兩年的時光,從利奧哈到加納利群島,行訪分散於西班牙十二個自治區,四十多個DO產區裡的兩百多傢酒莊。透過這本書他見證瞭西班牙這個古老葡萄酒王國的重新誕生,以及重現瞭西班牙最迷人的,因新舊交錯與古今雜陳纔得以顯現的時光滋味。
作者簡介
林裕森(Yu-Sen LIN),以葡萄酒及美食為專業的自由作傢。法國食品協會講師、巴黎第十大學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法國葡萄酒大學專業侍酒師、東海大學哲學係畢業。
原本念的是哲學,卻一頭栽進葡萄酒的世界裡,林裕森自況為「逐美酒佳餚而居」的「遊牧型」文字工作者,在地球上遷徙流蕩,四處探尋那些在人與土地的交會之下,經過時間的沉積纔焠鍊而成的難得美味。
作品包括:《葡萄酒全書》《酒瓶裡的風景─布根地葡萄酒》《城堡裡的珍釀─波爾多葡萄酒》《歐陸傳奇食材》《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積木文化)《美饌巴黎》《羅亞爾河城堡傳奇》(大地地理)。
內頁插圖
目錄
利奧哈 La Rioja
上利奧哈 Rioja Alta
利奧哈阿拉維沙 Rioja Alavesa
下利奧哈 Rioja Baja
巴斯剋 Euskadi/País Vasco
加利西亞 Galicia
那瓦拉 Navarra
亞拉岡 Aragón
索濛塔諾 Somontano
加泰隆尼亞 Catalunya/Catalua
佩內得斯和卡瓦氣泡酒 Penedès i Cava
普裏奧拉 Priorat/Priorato
卡斯提亞-萊昂 Castilla y León
鬥羅河岸 Ribera del Duero
多羅 Toro
Bierzo
卡斯提亞-拉曼恰 Castilla La Mancha
黎凡特 Levante
Utiel-Requena
阿利坎特 Alicante
穆爾西亞 Murcía
安達魯西亞 Andalucía
雪莉酒 Jerez/Xérès/Sherry
馬拉加 Málaga
Montilla-Moriles
加納利群島 Islas Canarias
Vinos de Pago
附錄
葡萄牙 Portugal
懸崖上的葡萄酒 Douro Wine
波特酒經典酒商風格 Port Shippers and their Styles
西班牙葡萄品種
西班牙葡萄酒分級
常見用語
名詞索引
颱灣西班牙葡萄酒進口商與代理品牌
精彩書摘
利奧哈La Rioja
大部分不是齣生在西班牙的人,第一口喝到的西班牙葡萄酒,大多是產自利奧哈(Rioja)的紅酒。我也不例外。如果沒有雪莉酒(Sherry),利奧哈紅酒應該是我在西班牙的最愛。我這樣說也許很多人要抗議,西班牙葡萄酒業近十多年來如鬧革命般,多齣瞭那麼多新式葡萄酒而成為國際酒業的焦點,利奧哈不會太老氣瞭嗎?
確實,利奧哈過去一直以齣產經長時間橡木桶培養的紅酒聞名,除瞭莓果香氣,經過桶藏的利奧哈紅酒常有香草、烤麵包、奶油、毛皮和咖啡等香氣。那確實相當老式!顏色淡,口感不是特別濃厚,且酒莊還很盡職貼心地等酒熟成好瞭纔上市。
在瞬息萬變、商業流行的時代,還有這麼老式味道和賣酒的方式,其實已不太多見瞭。現在利奧哈還有些守舊的酒莊生產最陳舊風味的Gran Reserva,橡木桶存瞭兩、三年,甚至七、八年,裝瓶後最少再儲存三、四年,甚至八、九年纔會上市,比起還沒釀好就要付錢預購的頂級波爾多更讓我感動。這些老式利奧哈完全不需買迴傢再等二十年。馬上開瓶就能體驗正值成熟的香氣,陳年的梅子,熟透的果香,伴隨著菌菇、苔蘚及枯葉的氣息,有如走進鞦季溼冷森林般氤氳迷人。
利奧哈是西班牙最知名的葡萄酒產區,1991年成為西班牙第一個DOCa等級的葡萄酒產區。但利奧哈也可能是最被誤解的葡萄酒鄉。也許你也跟我一樣,常聽說在西班牙酒業中,利奧哈因老舊陳腐已今不如昔。但十四年來,我去瞭七趟利奧哈,看到的利奧哈卻是在嚴守傳統到幾近食古不化的同時,卻能容下大膽前衛,是一個有最多創新成就的葡萄酒產區,即使放在全世界葡萄酒地圖上,也完全不愧這樣的頭銜。
不隻酒的風格如此,利奧哈作為世界級的酒鄉更是如此,在利奧哈美麗壯闊的葡萄園鄉野,以及古樸的中世紀酒村間,偶而參雜著如自外太空直接墜落下來的前衛酒莊建築。因極端的古今雜陳所散發齣的利奧哈風貌,提供一個彷彿在時光中來迴穿梭、連通新舊世界的奇妙經驗。
新舊交雜正是現在西班牙葡萄酒最迷人的地方,在革新風潮中,利奧哈也誕生瞭許多新式風味的前衛酒款,逐漸多齣瞭一些新意,卻還依舊保有西班牙相當少見的優雅和細緻風味。對我來說,除瞭這裡簡單自然卻十分友善好客的人情,這應該比什麼都來得珍貴。這正是利奧哈會成為這次西班牙計畫起點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說西班牙中部高原的卡斯提亞(Castilla)稱得上是主流正統,北部的巴斯剋(Vasco,巴斯剋語為Euskadi)正是獨立運動及分離主義最興盛的地方,夾在兩者間的利奧哈在文化上有著頗難定位的身分。跟東北邊的那瓦拉(Navarra)和西邊的亞拉岡(Aragón)也沒有太多可閤成一個自治區的理由。在摺衝之間,利奧哈並沒有併入任何一方,而是單獨成為埃布羅河榖(Ebro)上遊範圍極窄小的自治區。
全西班牙分為十七個自治區,管轄五十個省分,利奧哈雖是其中之一,但麵積小,人口少,沒分省分單獨以一省成立自治區。西班牙習慣將省府作為省名。不過這裡是個例外,Logroño雖是首府,但省名卻改用本地產的葡萄酒Rioja為名。Rioja這個名稱源自埃布羅河上遊一條小支流奧哈河(Rio Oja)。發源於南邊的德曼達山脈(Sierra de la Demanda),北流之後在利奧哈的酒業中心阿羅鎮(Haro)注入剛切過坎塔布裏亞山脈(Sierra Cantabria)進入利奧哈榖地的埃布羅河。
在氣候上,利奧哈似乎也有著頗難定位的身分。卡斯提亞高原暴戾極端,鼕寒夏酷熱的大陸性氣候,偶而越過德曼達山脈為榖地帶來影響。飽含水氣、涼爽的大西洋海風經常攀越北邊的坎塔布裏亞山脈進入榖地。而地中海的溫熱海風,則一路沿著埃布羅河榖自東邊吹襲而來。這三股氣候勢力剛好在利奧哈的土地上交相拔河,造就一個交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利奧哈雖小,但有著多樣的環境,種植多樣的品種,葡萄酒風格當然也很多樣。調配各方似乎正是利奧哈在地理和人文中的特長。過去利奧哈葡萄酒得以成為西班牙酒業的經典,成功的關鍵不也在調閤多種葡萄及多個產區?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西班牙葡萄酒》的書籍的簡介,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實際信息,並力求詳盡、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 --- 圖書簡介: 書名:《寰宇之聲:全球主要文學流派的興衰與迴響》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作者名,如:亞曆山大·科爾賓] 頁數: 780頁(精裝典藏版) 定價: 人民幣 158.00 元 --- 導言:文學地理學的重塑 《寰宇之聲》並非一部簡單的文學史編年錄,它是一次大膽的、跨越大陸與世紀的文化地理學考察。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任何偉大的文學流派都不是在真空中誕生的,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哲學思潮與物質條件相互作用下的産物。作者摒棄瞭傳統上以西方歐洲為中心的時間綫索,轉而構建瞭一個基於“主題共振”和“形式革新”的球形敘事結構。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如同五根擎天之柱,支撐起對全球文學麵貌的宏大描繪。它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那些定義瞭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並深刻影響瞭我們理解世界方式的幾股關鍵思潮。 第一部:理性主義的黃昏與感官的覺醒(1880-1920) 本部分聚焦於歐洲和拉丁美洲在“舊世界”瓦解之際,文學如何從現實主義的堅實地基上撕開裂口,轉嚮對內在經驗的狂熱探索。 自然主義的末路與象牙塔的建立: 我們首先審視瞭法國自然主義後期如何因其教條化的傾嚮而遭遇瓶頸,以及英國唯美主義如何以審美至上對抗工業化的粗糲。重點章節詳述瞭波德萊爾和王爾德對“純藝術”的追求,如何為後續的現代主義提供瞭哲學的土壤。 象徵主義的幽秘迴響: 深入探討瞭馬拉美、魏爾倫等詩人如何通過模糊、暗示和音樂性,試圖觸及語言邊界之外的“絕對實在”。此處,作者將法國的象徵主義與俄國的白銀時代詩歌——特彆是勃洛剋和安娜·阿赫瑪托娃的早期作品——進行並置比較,揭示瞭在帝國末期,精英階層對精神救贖的共同渴求。 流亡與邊緣的初啼: 詳細分析瞭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如葉芝如何在其詩歌中,將民族神話與歐洲象徵主義的精緻技巧熔鑄一爐,為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化獨立運動提供瞭最初的文學藍圖。 第二部:現代主義的斷裂與重建(1920-1950) 這是本書篇幅最厚重的部分,旨在解析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摧毀瞭人類對“進步”的信仰,迫使作傢們在語言和敘事結構上進行激進的“大手術”。 意識流的內部戰爭: 詳盡剖析瞭喬伊斯、伍爾夫和普魯斯特的“時間藝術”。作者不僅分析瞭他們對心理深度的挖掘,更引入瞭當時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尤其是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對這些敘事技法的支撐作用。關於《尤利西斯》的章節,不再關注其典故的復雜性,而是著重於它如何通過模仿人類的感知流程,重建瞭一個微觀宇宙。 碎片化敘事與社會診斷: 本章將目光投嚮瞭中歐,探討瞭卡夫卡和布萊希特的作品如何成為對官僚主義和異化社會最精準的預言。卡夫卡的荒謬,被置於魏瑪共和國的政治氣候下進行解讀;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則被視為對戲劇傳統中虛假共情機製的先發製人的批判。 現代主義在亞洲的變奏: 這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作者詳細描述瞭日本“新感覺派”和中國“新感覺派”在吸收西方意識流技巧時,如何巧妙地融入東方美學的留白和對都市感官刺激的捕捉,例如對電影濛太奇手法的本土化應用。 第三部:後殖民語境下的“他者”發聲(1950-1980) 二戰後,全球力量格局的轉變催生瞭文學的地理中心轉移。本部分緻力於追蹤被壓抑的聲音如何匯集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魔幻現實主義的興盛與根源: 深入考察瞭拉丁美洲“爆炸文學”的核心驅動力。作者認為,魔幻現實主義並非簡單的奇幻元素堆砌,而是麵對殖民曆史的斷裂感和本土文化中薩滿信仰與現代政治的劇烈衝突時,所發展齣的一種“結構性閤理化”的敘事工具。馬爾剋斯與阿斯圖裏亞斯的比較,突顯瞭地理和政治對文學形態的決定性影響。 後殖民文學的身份焦慮: 聚焦於非洲和南亞作傢,如阿契貝和奈保爾。本書強調,他們的寫作不僅僅是“講述被壓迫者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語言權力的爭奪戰——如何用殖民者的語言來顛覆殖民者的世界觀,以及對“本土性”定義的持續質疑。 垮掉的一代與文化反叛: 從美國視角,分析瞭“垮掉的一代”如何以其對美國中産階級價值觀的公然衊視,為後來的社會運動提供瞭非正式的文化宣言。重點分析瞭其詩歌語言中融閤的東方哲學元素和對爵士樂即興精神的模仿。 第四部:後現代的解構與元敘事的終結(1980-2000) 進入後現代時期,文學開始“審視自身”,對宏大敘事和作者權威的質疑成為主流。 戲仿、拼貼與邊界的消融: 本部分集中分析瞭後現代主義文學對“真實”的祛魅過程。作者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媒介技術爆炸的必然文學反應。通過對翁貝托·埃科和托馬斯·品欽作品的文本分析,展示瞭信息過載時代,意義是如何被無限延遲和文本間的相互引用所取代。 女性主義文學的深化轉嚮: 區彆於早期的身份政治呼籲,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如莫裏森、阿特伍德)開始運用後現代的解構技巧,深入剖析性彆如何在語言和曆史的建構中被固化,並發展齣獨特的、多層次的記憶敘事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學雜交性: 探討瞭隨著移民潮加劇,文學作品中齣現的文化身份的混雜狀態。作者指齣,這種“混閤身份”文學(Hybridity)標誌著文學地域性的徹底瓦解。 第五部:數字時代的餘音與新現實的萌芽(2000至今)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焦點投嚮瞭二十一世紀初文學的“不確定性”。 文學對數字技術的反應: 討論瞭文學如何應對互聯網、社交媒體對注意力和敘事節奏帶來的根本性改變。是迴歸簡潔,還是擁抱超文本?作者審視瞭這一代作傢對“扁平化信息流”的反思。 “新誠懇”的迴歸? 探討瞭在後現代過度解構之後的疲憊感中,部分作傢(如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遺産)試圖重新擁抱真誠情感錶達的可能性,以及這種“新誠懇”在多大程度上隻是另一種後現代的自我意識陷阱。 結論:文學的永恒課題 《寰宇之聲》最終導嚮一個核心結論:盡管流派和形式不斷更迭,但文學的核心驅動力——即人類在麵對時間、死亡、愛與意義缺失時的掙紮與創造——從未改變。本書提供瞭一個審視全球文學景觀的強大框架,邀請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聆聽來自不同角落的、屬於我們共同人性的“寰宇之聲”。 --- 讀者群體推薦: 文學專業學生、文化研究學者、嚴肅文學愛好者,以及所有對人類思想史的演變感興趣的讀者。本書的豐富注釋和跨文化比較,使其成為理解當代文學思潮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