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中英對照:老子的智慧 下 [Lin YuTa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The Wisdom of Laotse II]

林語堂中英對照:老子的智慧 下 [Lin YuTa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The Wisdom of Laotse 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子 著,林語堂,黎明 编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林語堂
  • 中英对照
  • 经典
  • 智慧
  • 老庄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918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2879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Lin YuTa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The Wisdom of Laotse II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06-23
页数:568
正文语种:中英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林語堂英譯著作
全球最大出版商藍燈書屋(Random House)邀約好書
美國出版史上暢銷傑作 西方讀者了解老莊哲學之入門作
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其所開創的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與孔子及其儒家學說足以分庭抗禮。本書是1948年林語堂先生為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商藍燈書屋(Random House)的現代叢書(Modern Library)所編譯,在美國出版史上曾創造銷售佳績。全書闡釋了道家思想的獨特性,並前所未有的「以莊解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出版後廣受美國讀者的歡迎,一直以來皆為西方讀者了解老子及其學說的入門之作。
林語堂先生於本書序文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且看其如何以英文深入淺出解讀深湛機妙的老子思想。
系列緣起──關於林語堂與英譯作品
本系列書各篇均為林語堂先生自中國古典典籍與小品中選輯菁華,進行英文譯介,在國名家作品對照林語堂的英文名譯,可謂珠聯璧合。語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譯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說:「我所喜歡的文章…,那些對我有無形影響的老朋友,他們表達的情意真的是歷久彌新而又令人驚喜。我挑選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誦讀之後不能忘懷,並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章我是不翻譯的。」又說:「翻譯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夠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譯者才能翻譯得好。因為譯者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替作者發言,如果兩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樣,這怎麼能辦得到?」語堂先生期望藉由他的譯文,傳達其閱讀的激動心情,與讀者共同分享閱讀中國古籍經典的驚喜與歡愉。

作者简介

林語堂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教授,廈大文學院院長、南洋大學校長、中國筆會會長。於三十年代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開創了幽默與性靈文學的文風,同一時期,發明中文的「上下形檢字法」,在四十年代據以發明,創製中文打字機,一九七二年並用以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於香港。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書,並將孔孟老莊哲學與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成書,共六十餘種,多數譯為幾種或十數種文字,暢銷國際,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編校者簡介黎明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聯合國秘書處翻譯專員、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著述有:《中國文學史》(英文本)、《風暴十年》(英文本編譯)、並與林太乙女士合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

精彩书评

「林氏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張曉風
「林語堂先生的翻譯中有創作,創作中有翻譯。他特別摘選一些為讀者所熟悉且別有幽默、風趣的文章,把蘇東坡、張潮、金聖歎、鄭板橋等這些才華洋溢、樂享生活且曠達的文人介紹出來,使中文讀者藉其生花妙筆的英文書寫,增加學習英文的興趣;而西方讀者,則能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體會中華文化的優美與價值。」
──馬健君
「《老子》的英文譯本很多,林氏所譯不僅最明暢可讀,在義理上也有許多闡發,

目录

454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468 第三十二章 道如江海
478 第三十三章 自知
510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516 第三十五章 道的平寧
524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韻律
532 第三十七章 天下大平
546 第三十八章 衰落
564 第三十九章 相軸而為一
574 第四十章 還歸的原則卷五 生活的準則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品質
12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
1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22 第四十四章 知足
38 第四十五章 清靜
42 第四十六章 走馬
46 第四十七章 求知
52 第四十八章 取天下常以無事
56 第四十九章 百姓心
62 第五十章 攝生
90 第五十一章 玄德
94 第五十二章 習常
102 第五十三章 盜夸
110 第五十四章 個人與國家
118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134 第五十六章 不可得而貴賤。 卷六 統治的理論
150 第五十七章 統治的藝術
166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170 第五十九 薔
188 第六十章 治大國
192 第六十一章 大國與小國
196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200 第六十三章 難易
204 第六十四章 始終
210 第六十五章 大順
228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232 第六十七章 三寶
236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244 第六十九章 偽裝
248 第七十章 不我知
250 第七十一章 病
252 第七十二章 刑罰(一)
254 第七十三章 刑罰(二)
256 第七十四章 刑罰(三)
260 第七十五章 刑罰(四)卷七 格言
260 第七十六章 堅強與柔弱
268 第七十七章 張弓
272 第七十八章 莫柔弱於水
276 第七十九章 和平解決
280 第八十章 理想的小國
284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新版附錄:老子的智慧(下)白話文語譯

前言/序言


《林語堂中英對照:老子的智慧 下》 【書籍簡介】 本書係林語堂先生精選並翻譯的老子《道德經》下卷(後三十七章)的中英對照版本,是其對老子思想體系深入研究與闡釋的結晶。林語堂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與卓越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旨在將老子「道」的精髓,以最貼近現代讀者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特別是針對西方讀者對東方哲學的入門需求。 一、哲學核心:以「無為」為旨的治理之道 本書涵蓋的《道德經》後半部分,重點闡述了治國、修身、處世的哲學指導,尤其聚焦於「無為而治」的思想。林語堂先生通過精妙的英文翻譯,將「不言之教」、「知足常樂」、「上善若水」等核心概念,轉譯為清晰可辨的西方語境下的道德與政治理念。 無為與有為的辯證: 下卷深入探討了治理者應如何體悟「道」的運行規律。不同於傳統的積極干預,老子主張統治者應當減少不必要的作為,順應民心與自然趨勢。林語堂先生的譯文,細緻捕捉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遞減哲學,強調了謙退、虛靜在政治實踐中的積極意義。他將老子的「無為」解讀為一種高度的智慧與自制,而非消極不作為,這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道的體現與實踐: 卷中多章節論述了「道」如何在具體事物中顯現。例如,對「谷神不死」、「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的闡釋,林語堂先生透過其標誌性的幽默與洞察力,將這些抽象的自然觀念,轉化為可供現代社會借鑒的處世哲學,強調了柔弱勝剛強、後退方能前進的辯證關係。 二、修身養性:內在的和諧與寧靜 《道德經》的下卷,同樣是修身養性的寶典。林語堂先生的翻譯,使得老子關於「嗇」、「樸」、「知足」的教誨,更具備了當代心理學和個人成長的參照性。 知足與不爭: 書中對於「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詮釋尤其深刻。林語堂先生細膩地分析了老子對物慾和過度競爭的警惕,將其置於個人心靈安寧的角度進行解讀。他的英文翻譯,往往能用更具詩意和哲思的語言,傳達出「不爭」的豁達與智慧,這對於身處快節奏現代社會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劑清涼的良藥。 「樸」的復歸: 對於「抱樸守真」的論述,林語堂先生著重描繪了回歸本真狀態的美學價值。他強調老子所推崇的「樸」並非愚昧,而是一種未被社會規範和私慾污染的純粹狀態,是個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三、中英對照的獨特價值:文化的橋樑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嚴謹的中英對照體例。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彙對譯,而是林語堂先生傾注心力進行的「意義的轉譯」。 翻譯的匠心: 老子的語言充滿了悖論和濃縮的意象,極難精確翻譯。林語堂先生憑藉其深厚的雙語素養,不僅力求貼合原文的字面含義,更著重於傳達老子哲學的「氣韻」和「神髓」。對於那些在中文中顯得簡潔有力的詞彙,如「信」、「忠」、「貞」,林語堂先生總能找到最能引起西方讀者共鳴的對應英文詞彙,成功地架起了中西方哲學溝通的橋樑。 學術與普及的結合: 這種對照形式,使得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英語使用者能夠直接對讀原文,理解不同譯本之間的差異;同時,對於中文讀者而言,透過對照林語堂先生的英文詮釋,也能反過來深化對原文詞義的理解,尤其是在闡釋那些較為古奧的章節時,英文的精準性反而成為一種輔助解讀的工具。 四、林語堂的學術視角 林語堂先生在翻譯《道德經》時,始終貫徹了他一貫的「幽默與人生」的哲學觀點。他從不將老子視為一位高高在上的教條主義者,而是將其視為一位深諳人性弱點與自然規律的智者。在下卷的章節中,尤其是在探討「聖人」如何自處、如何對待百姓時,林語堂先生的翻譯流露出對人性寬容與理解的態度,這使得整部譯著充滿了生命力和人情味,遠勝於那些過於學究氣或過於詩意的翻譯版本。 總而言之,《林語堂中英對照:老子的智慧 下》不僅是一部重要的哲學譯本,更是一部展現文化交融與智慧傳承的典範之作。它引領讀者深入老子哲學的核心,體會無為、知足、柔弱的終極力量,並通過林語堂先生的筆觸,感受到東方智慧在現代世界中依然閃耀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情有独钟,它所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然而,作为一名非专业的中文读者,有时候在理解原文的精妙之处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次偶然发现了林语堂先生的中英对照版本,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我一直很欣赏林语堂先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贡献,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因此,我相信他对于《道德经》的翻译和解读,一定能够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我尤其期待的是,通过对照英文,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理解那些原文中难以捉摸的词语和意境。也许,在英文的语境下,一些意象的表达会更直观,或者某些抽象的概念会更容易被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低语,用两种语言,引导我探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智慧。

评分

我一直觉得,《道德经》是那种需要反复品味,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感悟的经典。这次看到林语堂先生的这个中英对照版本,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老子思想的读物,并且我一直相信,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来理解同一思想,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林语堂先生的声名在外,他的学识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毋庸置疑,我相信他能够很好地将《道德经》的精髓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我特别期待的是,在英文的对照下,那些原文中晦涩难懂的句子,是否会变得更加清晰易懂?又或者,英文的翻译会带来一些全新的解读,让我对某些句子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语言的载体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翻译作品,更像是一座连接东西方智慧的桥梁,令人心驰神往。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无论跨越多少时空,都具有其永恒的魅力。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反复阅读、受益匪浅的经典。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其中某些章节的理解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次偶然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中英对照版本,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一直很佩服林语堂先生的才华,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化摆渡人,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髓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我非常期待,通过他精心编撰的这个版本,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道德经》。我想要看看,在英文的对照下,那些蕴含着东方智慧的词句,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进一步深化我对“道”的理解,以及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精神之旅。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送给我的及时雨!一直以来,我对老子的《道德经》都很有兴趣,但总觉得原文的古朴和意境很难完全把握。中文版本我读过不少,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直到我发现了这套林语堂先生的版本。它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想提升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而《道德经》这样深刻的思想,用英文去理解,必然会带来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期待看到林语堂先生是如何处理那些精炼的中文,用英文去传达其深邃含义的。他本身就是一位博学的大家,他的翻译和解读,我相信一定能让我对老子的智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哲理在现代语言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让那些关于“道”的奥秘,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这本书的装帧我也很喜欢,看起来就很古典雅致,摆在书架上一定很有品位。

评分

对于老子的《道德经》,我一直持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也听过不少相关的讲座,但总感觉自己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林语堂先生的中英对照版本,就像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光。我本身也对中西文化都有涉猎,深知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思想的理解差异。我非常好奇林语堂先生这位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大家,会如何处理《道德经》中那些极具东方哲学色彩的词汇和概念,比如“道”、“德”、“无为”等等,它们在英文中是否有对应的、能够传达其精髓的词语?或者,他是否需要通过更长的解释性文字来阐述?这种翻译上的挑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期待的是,通过英文的阅读,是否能让我在理解老子思想时,摆脱一些中文语境下的固有思维,获得一种全新的、更具普适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自己的学习之旅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