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

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實秋 等 著,焦桐 等 编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散文
  • 选集
  • 1970-2010
  • 当代文学
  • 文化
  • 随笔
  • 改版
  • 文学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65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835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0-07-29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0.5*14.8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次看盡台灣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九位作家的作品。台灣近四十年的散文風貌,盡在書中。
《天下散文選》共有三冊,Ⅰ,Ⅱ冊的選文範疇在台灣。
在還沒有出現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台灣現代散文史》學術性論著之前,各種台灣現代散文選集便成為另類的台灣散文史藍圖。《天下散文選Ⅰ,Ⅱ:1970-2010台灣》的編選策略,即是透過一個隱形的散文史架構,精選出六十四篇台灣的散文佳作,從梁實秋(1901~1987)到黃信恩(1982~),跨越台灣現代散文創作的每一個世代,涵蓋各種重要的主題,讓讀者透過精彩的文本研讀,勾勒出台灣散文近四十年來的發展脈絡。
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灣散文進入多元發展的時期,從傳統的原鄉和懷舊主題、自然生態的書寫、佛法與哲理的闡釋、現代都市文明的觀察、社會亂象的批判、運動與旅行的記述、飲食文化的描述,到個人的神思與冥想。以這四十年作為選稿的時間跨度,足以呈現台灣現代散文最豐富的內容。

作者简介

梁實秋等二十七位。
編輯顧問
焦桐(1956~),詩人、作家、「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

鍾怡雯(1969~),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散文首獎、聯合報散文首獎、九歌年度散文獎、星洲日報散文首獎及推薦獎等重要大獎。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等十七部著作。

陳大為(1969~),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台北文學年金、聯合報新詩及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等重要大獎。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散文集《流動的身世》、《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十九部著作。

目录

蟹 梁實秋
看戲 琦君
添秋膘.吃螃蟹.炰烤涮 唐魯孫
鑰匙 羅蘭
小花與茶 張秀亞
紅頭繩兒 王鼎鈞
迷眼流金 王鼎鈞
大夥兒的舊情人 張拓蕪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催魂鈴 余光中
出門訪古早 逯耀東
潮州魚翅 林文月
蟋蟀 司馬中原
樹猶如此──記我的朋友王國祥 白先勇
江嘉良臨陣 劉大任
藏 楊牧
十一月的白芒花 楊牧
只因為年輕啊 張曉風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張曉風
瓶裡乾坤 亮軒
懷舊 張錯
風裡的哈達 席慕蓉
懸壺濟世 三毛
店仔頭 吳晟
罈子及其他 愛亞
蝴蝶樹 喻麗清
地上歲月 陳列
無關歲月 蔣勳
相逢有樂町 陳芳明
惆悵舊歡如夢 洪素麗
清明上河圖 高大鵬

前言/序言


《台湾经典散文选集(2):1970-2010 台湾本土书写》 编纂与导读: 台湾文学研究学会 出版社: 台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修订版) --- 内容提要 《台湾经典散文选集(2):1970-2010 台湾本土书写》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台湾社会变迁、本土意识觉醒与个体生命经验探索的散文精选集。本书汇集了自1970年代政治高压时期至2010年间,台湾文坛上最具代表性、思想穿透力与文学创新性的散文作品。它并非对现有“天下散文选”的简单替代或重复,而是基于对特定历史阶段“本土书写”主题的独立梳理与再定位,旨在展现台湾散文在戒严与解严后的思想光谱和叙事转向。 本选集侧重于那些深刻植根于台湾这片土地,关注乡土、族群、记忆重构与后殖民身份认同的文本。它与任何单一出版社或特定主题的选本(如您提及的“天下散文选”)在选材标准、篇目侧重和时代解读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的编纂哲学是挖掘那些在主流视野下可能被忽略,但对理解台湾精神面貌至关重要的“另类声音”与“地方性知识”。 全书分为四大辑,共收录三十余位作家的近四十篇经典散文。 --- 卷首语:在变动中锚定书写的坐标 1970年代,台湾社会正处于由威权向民主过渡的复杂阶段。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抒情或形式探索,而承载了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本土意识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对“我是谁”的追问,对土地的依恋,以及对历史创伤的审视,成为散文创作的核心母题。 进入八〇年代解严后,思想桎梏的松动带来了爆发性的创作自由。散文家们开始更直接地探讨族群差异、性别议题、都市化冲击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体迷失。九〇年代及新世纪以来,书写更趋向内省化、精微化,但对台湾历史记忆与身份的追溯从未停歇。 本选集拒绝采取“面面俱到”的罗列方式,而是以“本土书写”为清晰的地理与精神坐标,遴选出最具时代烙印与艺术高度的作品。我们力求呈现的,是台湾散文如何回应时代巨变,如何将宏大叙事拆解为细微的生命体验,最终完成对“台湾性”的立体构建。 --- 第一辑:乡土的根柢与记忆的重塑(1970s – 1980s 初) 本辑收录的作品,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精神,关注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对传统生活秩序的冲击。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台湾乡村的日常肌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张力,以及个体在快速变迁中的疏离感。 选篇侧重: 早期作品对于“根”的焦虑感十分强烈,无论是对逝去农耕文明的追忆,还是对故乡人情世故的深度挖掘,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扎根”姿态。选入的篇目,在叙事上兼具朴素与力度,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台湾人对土地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在政治高压下通过书写地方来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 代表性主题: 农忙记事、童年记忆的田野调查、传统家族结构的瓦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文精神的消退。 --- 第二辑:都市化进程中的漂泊与个体觉醒(1980s 中期 – 1990s) 随着经济起飞和都市人口的激增,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辑的散文开始大量聚焦于都市生活经验。个体在拥挤的现代性空间中寻找自我定位,成为普遍的主题。 选篇侧重: 作品的笔调转向更为现代、疏离和批判。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对乡村的怀旧,而是直面都市的冷漠、通勤的疲惫、身份认同的断裂感。同时,随着社会议题的开放,女性书写、少数族群书写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多元化和挑战禁忌的勇气。散文在形式上也更加自由,借鉴了后现代的拼贴手法,在意识流和意象的跳跃中表达复杂心绪。 代表性主题: 城市风景的符号学解读、通勤族的精神状态、异乡人的孤独、身份政治的萌芽、对集体主义的反思。 --- 第三辑:历史的创伤与和解的尝试(1990s 末 – 2000s 初) 解严后的“历史清算”浪潮深刻地影响了散文创作。作家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溯殖民历史、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历史伤痕,并试图在文学文本中寻找和解与疗愈的可能性。 选篇侧重: 本辑的作品具有强大的历史意识和伦理关怀。作家们不再将历史视为抽象的教条,而是将其融入具体的家族叙事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通过对旧照片、遗物、口述历史的重访,散文成为重构被压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在情感处理上极为克制而深沉,追求在承认创伤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韧性。 代表性主题: 家族史中的政治隐喻、遗忘与铭记的拉扯、代际创伤的传递、对“真相”的文学追问、后殖民的自我审视。 --- 第四辑:精微世界的哲思与身体的在地性(2000s – 2010) 进入新世纪,台湾散文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趋向内观与哲思的阶段。作家们将目光投向更微小的世界,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捕捉,探讨普遍的哲学命题,并重新强调“身体”在感知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选篇侧重: 风格趋向成熟、洗练。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描摹,对日常物品的深层解读,还是对自我身体经验(如疾病、衰老、性别身体的感知)的坦诚书写,都体现了极高的文学技巧。这些作品试图在高度复杂的现代语境下,寻觅片刻的宁静与永恒的价值,是台湾散文在技术与思想深度上达到顶峰的体现。 代表性主题: 时间的感知、物性研究、个体化与疏离感的哲学反思、对日常琐碎的仪式化处理、身体政治与精神漫游。 --- 本选集的独特性与价值 与许多侧重于特定主题(如旅游、饮食或特定流派)的选本不同,《台湾经典散文选集(2):1970-2010 台湾本土书写》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时代关怀的完整性与本土经验的代表性。 1. 跨越藩篱的视野: 本书的选目经过严格的文本比对,确保收录的作品是真正推动台湾散文在思想和形式上产生变革的关键篇章,而非仅是“名家作品”的简单集合。 2. 本土化叙事导向: 选集明确拒绝了纯粹的抒情或形式主义的倾向,所有作品都必须紧密关联于台湾的社会、文化或历史语境,以“本土书写”作为唯一的筛选标准。 3. 清晰的时代脉络: 通过四个辑子的划分,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台湾散文在近四十年间,从对土地的依恋,到对都市的迷惘,再到对历史的叩问,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深处探索的完整轨迹。 本书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珍藏,更是研究台湾近四十年社会变迁、思想动态与身份认同建构的不可或缺的文学档案。它所呈现的,是台湾散文在巨变时代中,如何以其独特的韧性与深刻性,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时代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思考。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如此厚重的散文集,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一直认为,散文最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而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作者真挚的个人表达。我尤其欣赏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片段的篇章,它们可能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勾勒出了人生的百味。我读到过一些文章,里面对亲情的描绘,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那些日常的琐碎,在回首时都显得弥足珍贵。还有一些关于乡愁的篇章,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故土的眷恋,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就像一个情绪的容器,承载了作者们丰富的情感,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不自觉地与这些情感产生连接。我期待着这次的改版,能够让我重新拾起那些曾经让我沉思的片断,或许在不同的心境下,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也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份平静。

评分

一直以来,《天下散文選》系列都是我书架上的常客,而这本《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更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我喜欢这种跨越时代的文学选集,它能够让我们一窥不同年代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轨迹。这次改版,我更关心的是它在选编上的新意,是否能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不为人熟知的佳作。我一直认为,台湾散文在近几十年来,发展得非常成熟且多元,既有根植于本土的深情,也有对普遍人性的探索。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散文,它们能够让我们通过文字“看见”台湾的街景,听见台湾的声音,感受到台湾的风土人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让我耳目一新,能够刷新我对台湾散文认知的篇章。我希望作者们能够用他们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与作者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他们的思考,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次的改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文化的探寻和心灵的交流。

评分

翻开这本《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台湾的现代文学发展史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选集。它跨越了四十载光阴,从1970年到2010年,这中间台湾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散文,就像一个个时代的切片,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这些变迁。我特别注意到一些文章中对社会议题的触及,它们没有强烈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观察和深刻的体察,反映了作者们对土地、对人民、对未来的思考。我曾经在学术研究中接触过这个时期的部分台湾作家,而这本书将他们不同风格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我喜欢那种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的叙述方式,它们不哗众取宠,却能直击人心。读这些文章,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宝藏,对于想要了解台湾近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人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对这次的改版非常期待,希望能在这些经典作品中,进一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当代文学抱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认识台湾散文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这次的改版,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这些文字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们不仅仅是在记录生活,更是在观察和反思。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描绘的是城市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让我为之动容。还有一些文章,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好的散文,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里的作品,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力量。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希望在这次的改版中,能够找到更多这样能够引发思考、触动心灵的作品,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让自己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天下散文選(1):1970-2010台灣 (改版)》重新问世,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我记得第一次读到它还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候对台湾文学的了解还很有限,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中收录的那些篇章,文字朴实却蕴含深情,描绘的台湾风土人情,有的是我从未亲身体验过的,有的却是家乡记忆里模糊却温暖的片段。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仿佛能让我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作者们用各自独特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有时代的印记,有个人命运的沉浮,也有对生活点滴的感悟。阅读这些散文,就像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深夜的咖啡馆里促膝长谈,时而沉思,时而莞尔,时而又会因为某些触动心弦的句子而眼眶湿润。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时代的回响,是情感的共鸣,是人文的滋养。时隔多年,这次的改版,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温那些曾经打动我的篇章,也期待着在熟悉的文字中发现新的感动和领悟,看看岁月是否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又是否让我对这些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