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主義大畫家: 高更名畫420選

綜合主義大畫家: 高更名畫420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政廣 等 著
图书标签:
  • 高更
  • 印象派
  • 後印象派
  • 藝術史
  • 繪畫
  • 美術
  • 綜合主義
  • 法國藝術
  • 藝術作品
  • 名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藝術家出版社
ISBN:9789866565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8629
出版时间:2010-08-30
页数:42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9*2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開本呈現420幅高更(Paul Gauguin)生涯代表作品
  間以論述各時期發展的數篇文章
  為深入高更從印象派、象徵主義至綜合主義之發展
  探索高更其人其藝的最佳入門

内容简介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17日出生於巴黎。他父親是個自由派新聞記者,因為路易.波拿巴稱帝後形成的局面,被迫離開法國,帶著全家去祕魯生活,當時高更還是個孩子。在去祕魯途中,父親去世,母親帶他在祕魯首都利馬住三年後,於1865年回到法國奧爾良的親屬家。高更讀完中學就以少年見習水手身份出現在航行南美的輪船上。後來高更曾在軍艦上服役。青年時代的海外旅行工作使高更身上喚起了對異國、未知世界的興趣與嚮往。
十年後,當巴黎的環境讓他感到失望,他轉往布列塔尼的阿凡橋、普羅旺斯發展,不久遠赴玻里尼西亞移居大溪地作畫。最後永遠安息在離法國最遙遠的他鄉—馬克薩斯群島上。
高更早期繪畫是以印象派手法完成,多次參加印象派畫展,之後他倡導象徵主義與綜合主義的繪畫。1883年高更三十五歲後完全獻身於藝術,全部生活就是探索自己繪畫風格的歷史。〈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幅畫是高更集大成重要作品,巨大的構圖沿著水平線延長,從右起,畫家塑造一個剛誕生的嬰兒,中間是一位摘採果實夏娃,左邊是一位將走完人生道路的老人,此畫呈現的問題,高更自己也無解,但他沒有捨棄反映生活之美的願望,所以到遙遠的他鄉,追尋自己想像和幻想世界裡的人生理想境界。
本書精選高更一生代表作品420幅,並有多篇有關高更各時期生活與藝術創作的論述文章,提供對高更其人其藝最深入的體認與鑑賞之道。

目录

綜合主義大畫家保羅?高更─序言(作者/何政廣)
文明的怪胎--高更(文/本江邦夫.翻譯/朱燕翔)
從印象主義、綜合主義、象徵主義到回歸原始自然的藝術生涯
.野蠻人與文明人
.高更的出身
.走進藝術的環境
.以畫家之姿出發
.心理的距離
.綜合主義
.與象徵主義者的交流
.前往大溪地
.獨行的怪胎
高更繪畫名作/巴黎、哥本哈根時期(1870年~1885年)
高更繪畫名作/布列塔尼阿凡橋時期(1886年~1890年)
高更與阿凡橋派(作者/安德烈.卡里奧André Carlou.翻譯/黃楷茗)
.高更在布列塔尼阿凡橋時期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席芬尼克夫人的胸像〉
.〈窗邊的花瓶〉
.〈老闆的女兒〉
.〈阿凡橋的洗衣女〉
.〈布列塔尼女牧羊女〉
.〈高更的版畫系列作品〉
.〈有德拉克洛瓦複製畫的靜物〉
.「沃拉德系列木刻畫」
高更的靠岸港口(作者/Colta Ives.翻譯/吳礽喻)
高更繪畫名作/大溪地時期(1891年~1903年)
野地的高尚-高更在大溪地(翻譯/朱燕翔)
高更在「熱帶工作室1890-1903」時期的繪畫創作(作者/Mary C. Weaver.翻譯/吳礽喻)
.籌畫大溪地任務
.第一次大溪地之旅:1891年四月-1893年七月
.巴黎,1893年八月-1895年六月
.返回大溪地,馬克薩斯群島引退
.高更繪畫名作/晚年(1901年~1903年)
高更集大成的畫作(編譯/朱燕翔)
.描繪死亡意念的集大成之作
.高更的書信
.貫穿高更藝術的「疑問」
高更在馬克薩斯群島:希瓦奧亞島1901-1903(撰文/謝汝萱)
高更書簡摘錄
圖版索引

精彩书摘

  綜合主義大畫家保羅·高更─序言/何政廣被通稱為後期印象派三大畫家之一的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在美術史上,實際參與的藝術團體運動,是與艾彌爾·貝爾納(Emile Bernard 1868-1941)共同領導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藝術運動。1885年一個名為象徵主義(Symbolism)的藝術在法國的文學和視覺藝術中發展起來,繪畫的象徵主義與印象主義共存。定名為「印象主義者和綜合主義者團體畫展」,1889年在沃比尼咖啡館舉行,這一團體的藝術基於裝飾性的非造……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綜合主義大畫家:高更名畫420選》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的介绍,且力求详实、自然: 穿越巴洛克的光影与神性:卡拉瓦乔的戏剧人生与艺术革新 本书聚焦于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巨擘,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生平、艺术演变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画家的传记,而是对巴洛克早期乃至整个十七世纪欧洲视觉文化的一次深度剖析。卡拉瓦乔,这位充满争议、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以其革命性的“明暗对照法”(Tenebrism)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的古典美学,将神圣的叙事拉入了凡间的阴影与光亮之中。 一、罗马的崛起:天才的登场与黑暗的序曲 卡拉瓦乔的艺术生涯始于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既是他的舞台,也是他的战场。本书详尽考察了他在罗马初期如何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画师,一跃成为红衣主教和贵族阶层的宠儿。我们不关注色彩的纯粹性或东方主义的想象,而是深入探究他早期作品中对现实主义的极致追求。 1. 世俗的圣徒与光影的审判 卡拉瓦乔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他对题材的处理。他拒绝了理想化的圣像,转而使用街头流浪者、妓女作为模特来描绘圣经人物。例如,对《圣马太蒙召》和《圣母之死》的分析,将集中探讨他如何利用强烈的侧光——那道仿佛来自上帝的、却又极具戏剧性的光束——来切割画面,塑造出人物内在的冲突与信仰的瞬间。这种手法,使神迹不再高悬于殿堂之上,而是发生在罗马狭窄、潮湿的后巷之中。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引发了卫道者的愤怒,以及为何它们最终成为了巴洛克风格的奠基石。 2. 艺术的赞助人与社交场域 详细梳理卡拉瓦乔在罗马期间所处的复杂社交网络。从弗朗切斯科·德尔·蒙特枢机主教的庇护,到罗马贵族家庭的委托,本书构建了一个当时的艺术市场图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赞助人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以及卡拉瓦乔如何利用其不受约束的个性,在体制内开辟出一条独树一帜的道路。书中将呈现大量关于合同、争议信件的史料分析,揭示其作品背后的经济与权力驱动。 二、颠沛流离:流亡与“自传性”的绘画 卡拉瓦乔的一生充满了暴力与逃亡。因卷入一场致命的决斗,他被迫离开了罗马,开始了在意大利南部的流亡生涯。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使其更加内省、阴郁。 1. 那不勒斯的“黑化”时期 转至那不勒斯后,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黑暗时代”。此时期的作品,如《七项慈悲工作》,其构图更为紧凑,光影对比更加极端,体现出一种面对死亡和审判的紧迫感。本书将对比分析他在罗马和那不勒斯作品在空间处理上的差异,探讨流亡生活如何将他早期的现实主义推向了近乎表现主义的边缘。 2. 马耳他与西西里的短暂庇护 在逃亡至马耳他骑士团领地时,卡拉瓦乔创作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宏大、最庄严的作品之一——《圣约翰的斩首》。本书将对这件作品进行细致的解构,分析其突破性的构图如何将观众直接拉入血腥的瞬间,以及它所蕴含的对骑士团文化和个人救赎的复杂思考。同时,对他在西西里岛留下的遗产,特别是那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湿壁画或祭坛画,也将进行考察,以展示他在不同地域对光线与阴影的适应与实验。 三、对后世的影响:光影的继承者们 卡拉瓦乔的生命虽然短暂而悲剧,但他留下的“卡拉瓦乔主义”(Caravaggism)却席卷了整个欧洲艺术界。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追随者而非同侪。 1. 北方与西班牙的共鸣 我们将深入探讨荷兰的亨德里克·特·布鲁根、法国的乔治·德·拉图尔,以及西班牙的穆里略等人,如何吸收并改造了卡拉瓦乔的“光影魔法”。例如,拉图尔对室内光源的独特处理,如何将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光束转化为一种近乎冥想的、内在化的精神光芒。这些艺术家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将卡拉瓦 جو的技法融入各自的文化和宗教语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 2. 现实主义的复兴与不朽 本书旨在证明,卡拉瓦乔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他画了多少幅画,而在于他如何重新定义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他将绘画从理想化的天堂拉回了尘土飞扬的地面,为后世的现实主义运动,乃至现代戏剧性的光影运用,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本书面向所有对巴洛克艺术史、17世纪欧洲文化冲突以及戏剧性视觉语言感兴趣的读者。它不提供对东方异域风情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欧洲本土在信仰危机与艺术革新中诞生的永恒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会对工具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次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索引和分类编排体系做得非常人性化,查阅起来极其方便快捷。它似乎是以一种主题性的脉络来组织内容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创作年代罗列,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对这位画家不同创作阶段的整体认知结构。比如,当我想回顾他某个特定时期的风格转变时,只需要翻到对应的主题章节,相关的作品群就清晰地摆在了眼前,没有冗余的干扰信息。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精读,也非常适合作为快速参考的工具书来使用,实用性非常高,大大提升了我日常学习和回顾作品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我读得津津有味,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式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勾勒出那位艺术巨匠的创作心路历程。文字的笔法非常流畅自然,对于一些晦涩的艺术理论,作者总能找到绝佳的比喻去解释,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色彩运用的那一段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颜色本身,更挖掘了这些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张力和文化内涵,读完后我再回头看那些画作时,视角都有了微妙的转变,仿佛能透过颜料层,直接触碰到艺术家当时的心绪波动。这种解读的深度和人文关怀,让这本画册超越了简单的图像汇编,变成了一部具有引导性的艺术鉴赏指南,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封面上的图像印制得极其考究,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特别喜欢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印刷厂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得体,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展示,又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通常喜欢在下午的光线最好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慢慢翻看这些画册,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开本选择似乎也经过深思熟虑,足够大,能清晰地捕捉到原作的笔触和细节,即便是复杂的构图也能一目了然。光是抱着这本书,就仿佛能感受到印刷制作者对于艺术品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种对实物载体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老派”的阅读享受,那种厚重而沉实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份收藏是有分量的。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有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像是一件可以与时间对话的物品。书页的边缘处理得干净利落,即便是长时间的翻阅,也不会有那种纸张易损的焦虑感。我特别喜欢在晚上,把台灯调到一个暖黄色的光线下,仔细端详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那种光影的互动让画面仿佛有了生命。这本书的耐用性和审美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感觉它能伴随我很多年,成为我艺术鉴赏旅程中一个可靠的伙伴,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作品的呈现质量,而这本画册在这一点上几乎无可挑剔。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热带岛屿上浓烈的阳光、皮肤上微妙的阴影过渡,都得到了精准的再现。我记得有一幅描绘海边场景的作品,原画中那种近乎荧光的蓝色调,在这本书里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没有出现廉价的偏色或模糊感。很多复制品画册往往在细节处理上功亏一篑,但这本书似乎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了极致的把控,即便是最细小的线条和纹理,都能清晰可见,这无疑是对原作艺术价值的最大尊重。我甚至动用了放大镜去观察某些局部,那笔触的力度和方向感,都清晰地保留了下来。

评分

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法国画家,与塞尚、梵高被称为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高更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和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随着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日渐盛行,高更的艺术风格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高更晚年的生活孤独抑郁,其间创作的重要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出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评分

书籍开封无包装,脏!希望改进!

评分

高更似乎总是响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评分

高更似乎总是响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评分

高更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对于绘画本质的信念,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综合”,而不是印象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直接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不断地运用绘画和音乐的类似性,把色彩的和谐、色彩和线条当成抽象表现的形式。比起大多数同辈艺术家来,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东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现代原始主义的根源,发现他向往获得一种表达方式,以抛弃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回到史前人类和野人的真理中去,从而达到真理。

评分

书籍开封无包装,脏!希望改进!

评分

高更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对于绘画本质的信念,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综合”,而不是印象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直接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不断地运用绘画和音乐的类似性,把色彩的和谐、色彩和线条当成抽象表现的形式。比起大多数同辈艺术家来,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东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现代原始主义的根源,发现他向往获得一种表达方式,以抛弃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回到史前人类和野人的真理中去,从而达到真理。

评分

书籍开封无包装,脏!希望改进!

评分

书籍开封无包装,脏!希望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