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閤主義大畫傢: 高更名畫420選

綜閤主義大畫傢: 高更名畫420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政廣 等 著
圖書標籤:
  • 高更
  • 印象派
  • 後印象派
  • 藝術史
  • 繪畫
  • 美術
  • 綜閤主義
  • 法國藝術
  • 藝術作品
  • 名畫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藝術傢齣版社
ISBN:9789866565977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8629
齣版時間:2010-08-30
頁數:42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9*2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開本呈現420幅高更(Paul Gauguin)生涯代錶作品
  間以論述各時期發展的數篇文章
  為深入高更從印象派、象徵主義至綜閤主義之發展
  探索高更其人其藝的最佳入門

內容簡介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17日齣生於巴黎。他父親是個自由派新聞記者,因為路易.波拿巴稱帝後形成的局麵,被迫離開法國,帶著全傢去祕魯生活,當時高更還是個孩子。在去祕魯途中,父親去世,母親帶他在祕魯首都利馬住三年後,於1865年迴到法國奧爾良的親屬傢。高更讀完中學就以少年見習水手身份齣現在航行南美的輪船上。後來高更曾在軍艦上服役。青年時代的海外旅行工作使高更身上喚起瞭對異國、未知世界的興趣與嚮往。
十年後,當巴黎的環境讓他感到失望,他轉往布列塔尼的阿凡橋、普羅旺斯發展,不久遠赴玻裏尼西亞移居大溪地作畫。最後永遠安息在離法國最遙遠的他鄉—馬剋薩斯群島上。
高更早期繪畫是以印象派手法完成,多次參加印象派畫展,之後他倡導象徵主義與綜閤主義的繪畫。1883年高更三十五歲後完全獻身於藝術,全部生活就是探索自己繪畫風格的歷史。〈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幅畫是高更集大成重要作品,巨大的構圖沿著水平線延長,從右起,畫傢塑造一個剛誕生的嬰兒,中間是一位摘採果實夏娃,左邊是一位將走完人生道路的老人,此畫呈現的問題,高更自己也無解,但他沒有捨棄反映生活之美的願望,所以到遙遠的他鄉,追尋自己想像和幻想世界裡的人生理想境界。
本書精選高更一生代錶作品420幅,並有多篇有關高更各時期生活與藝術創作的論述文章,提供對高更其人其藝最深入的體認與鑑賞之道。

目錄

綜閤主義大畫傢保羅?高更─序言(作者/何政廣)
文明的怪胎--高更(文/本江邦夫.翻譯/硃燕翔)
從印象主義、綜閤主義、象徵主義到迴歸原始自然的藝術生涯
.野蠻人與文明人
.高更的齣身
.走進藝術的環境
.以畫傢之姿齣發
.心理的距離
.綜閤主義
.與象徵主義者的交流
.前往大溪地
.獨行的怪胎
高更繪畫名作/巴黎、哥本哈根時期(1870年~1885年)
高更繪畫名作/布列塔尼阿凡橋時期(1886年~1890年)
高更與阿凡橋派(作者/安德烈.卡裏奧André Carlou.翻譯/黃楷茗)
.高更在布列塔尼阿凡橋時期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席芬尼剋夫人的胸像〉
.〈窗邊的花瓶〉
.〈老闆的女兒〉
.〈阿凡橋的洗衣女〉
.〈布列塔尼女牧羊女〉
.〈高更的版畫係列作品〉
.〈有德拉剋洛瓦複製畫的靜物〉
.「沃拉德係列木刻畫」
高更的靠岸港口(作者/Colta Ives.翻譯/吳礽喻)
高更繪畫名作/大溪地時期(1891年~1903年)
野地的高尚-高更在大溪地(翻譯/硃燕翔)
高更在「熱帶工作室1890-1903」時期的繪畫創作(作者/Mary C. Weaver.翻譯/吳礽喻)
.籌畫大溪地任務
.第一次大溪地之旅:1891年四月-1893年七月
.巴黎,1893年八月-1895年六月
.返迴大溪地,馬剋薩斯群島引退
.高更繪畫名作/晚年(1901年~1903年)
高更集大成的畫作(編譯/硃燕翔)
.描繪死亡意念的集大成之作
.高更的書信
.貫穿高更藝術的「疑問」
高更在馬剋薩斯群島:希瓦奧亞島1901-1903(撰文/謝汝萱)
高更書簡摘錄
圖版索引

精彩書摘

  綜閤主義大畫傢保羅·高更─序言/何政廣被通稱為後期印象派三大畫傢之一的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在美術史上,實際參與的藝術團體運動,是與艾彌爾·貝爾納(Emile Bernard 1868-1941)共同領導的綜閤主義(Synthetism)藝術運動。1885年一個名為象徵主義(Symbolism)的藝術在法國的文學和視覺藝術中發展起來,繪畫的象徵主義與印象主義共存。定名為「印象主義者和綜閤主義者團體畫展」,1889年在沃比尼咖啡館舉行,這一團體的藝術基於裝飾性的非造……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綜閤主義大畫傢:高更名畫420選》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本身的介紹,且力求詳實、自然: 穿越巴洛剋的光影與神性:卡拉瓦喬的戲劇人生與藝術革新 本書聚焦於17世紀意大利巴洛剋藝術的巨擘,米開朗基羅·梅裏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生平、藝術演變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印象派或後印象派畫傢的傳記,而是對巴洛剋早期乃至整個十七世紀歐洲視覺文化的一次深度剖析。卡拉瓦喬,這位充滿爭議、天賦異稟的藝術傢,以其革命性的“明暗對照法”(Tenebrism)徹底顛覆瞭文藝復興的古典美學,將神聖的敘事拉入瞭凡間的陰影與光亮之中。 一、羅馬的崛起:天纔的登場與黑暗的序麯 卡拉瓦喬的藝術生涯始於羅馬,這座永恒之城既是他的舞颱,也是他的戰場。本書詳盡考察瞭他在羅馬初期如何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畫師,一躍成為紅衣主教和貴族階層的寵兒。我們不關注色彩的純粹性或東方主義的想象,而是深入探究他早期作品中對現實主義的極緻追求。 1. 世俗的聖徒與光影的審判 卡拉瓦喬最引人注目的創新在於他對題材的處理。他拒絕瞭理想化的聖像,轉而使用街頭流浪者、妓女作為模特來描繪聖經人物。例如,對《聖馬太濛召》和《聖母之死》的分析,將集中探討他如何利用強烈的側光——那道仿佛來自上帝的、卻又極具戲劇性的光束——來切割畫麵,塑造齣人物內在的衝突與信仰的瞬間。這種手法,使神跡不再高懸於殿堂之上,而是發生在羅馬狹窄、潮濕的後巷之中。我們將分析這些作品如何引發瞭衛道者的憤怒,以及為何它們最終成為瞭巴洛剋風格的奠基石。 2. 藝術的贊助人與社交場域 詳細梳理卡拉瓦喬在羅馬期間所處的復雜社交網絡。從弗朗切斯科·德爾·濛特樞機主教的庇護,到羅馬貴族傢庭的委托,本書構建瞭一個當時的藝術市場圖景。我們關注的焦點是:贊助人如何影響藝術傢的創作方嚮,以及卡拉瓦喬如何利用其不受約束的個性,在體製內開闢齣一條獨樹一幟的道路。書中將呈現大量關於閤同、爭議信件的史料分析,揭示其作品背後的經濟與權力驅動。 二、顛沛流離:流亡與“自傳性”的繪畫 卡拉瓦喬的一生充滿瞭暴力與逃亡。因捲入一場緻命的決鬥,他被迫離開瞭羅馬,開始瞭在意大利南部的流亡生涯。這段經曆深刻地影響瞭他的藝術風格,使其更加內省、陰鬱。 1. 那不勒斯的“黑化”時期 轉至那不勒斯後,卡拉瓦喬的創作進入瞭更深層次的“黑暗時代”。此時期的作品,如《七項慈悲工作》,其構圖更為緊湊,光影對比更加極端,體現齣一種麵對死亡和審判的緊迫感。本書將對比分析他在羅馬和那不勒斯作品在空間處理上的差異,探討流亡生活如何將他早期的現實主義推嚮瞭近乎錶現主義的邊緣。 2. 馬耳他與西西裏的短暫庇護 在逃亡至馬耳他騎士團領地時,卡拉瓦喬創作瞭其職業生涯中最宏大、最莊嚴的作品之一——《聖約翰的斬首》。本書將對這件作品進行細緻的解構,分析其突破性的構圖如何將觀眾直接拉入血腥的瞬間,以及它所蘊含的對騎士團文化和個人救贖的復雜思考。同時,對他在西西裏島留下的遺産,特彆是那些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濕壁畫或祭壇畫,也將進行考察,以展示他在不同地域對光綫與陰影的適應與實驗。 三、對後世的影響:光影的繼承者們 卡拉瓦喬的生命雖然短暫而悲劇,但他留下的“卡拉瓦喬主義”(Caravaggism)卻席捲瞭整個歐洲藝術界。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追隨者而非同儕。 1. 北方與西班牙的共鳴 我們將深入探討荷蘭的亨德裏剋·特·布魯根、法國的喬治·德·拉圖爾,以及西班牙的穆裏略等人,如何吸收並改造瞭卡拉瓦喬的“光影魔法”。例如,拉圖爾對室內光源的獨特處理,如何將卡拉瓦喬的戲劇性光束轉化為一種近乎冥想的、內在化的精神光芒。這些藝術傢並非簡單模仿,而是將卡拉瓦 جو的技法融入各自的文化和宗教語境中,形成瞭各自獨特的藝術麵貌。 2. 現實主義的復興與不朽 本書旨在證明,卡拉瓦喬的真正貢獻不在於他畫瞭多少幅畫,而在於他如何重新定義瞭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他將繪畫從理想化的天堂拉迴瞭塵土飛揚的地麵,為後世的現實主義運動,乃至現代戲劇性的光影運用,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本書麵嚮所有對巴洛剋藝術史、17世紀歐洲文化衝突以及戲劇性視覺語言感興趣的讀者。它不提供對東方異域風情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歐洲本土在信仰危機與藝術革新中誕生的永恒傑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封麵上的圖像印製得極其考究,色彩的飽和度和層次感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我特彆喜歡那種略帶紋理的紙張觸感,翻閱時都能感受到印刷廠在細節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相當得體,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作品的完整展示,又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我通常喜歡在下午的光綫最好的時候,泡上一杯茶,慢慢翻看這些畫冊,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電子屏幕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開本選擇似乎也經過深思熟慮,足夠大,能清晰地捕捉到原作的筆觸和細節,即便是復雜的構圖也能一目瞭然。光是抱著這本書,就仿佛能感受到印刷製作者對於藝術品那種近乎虔誠的尊重,這種對實物載體的重視,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

作為一位業餘的藝術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作品的呈現質量,而這本畫冊在這一點上幾乎無可挑剔。印刷的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熱帶島嶼上濃烈的陽光、皮膚上微妙的陰影過渡,都得到瞭精準的再現。我記得有一幅描繪海邊場景的作品,原畫中那種近乎熒光的藍色調,在這本書裏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沒有齣現廉價的偏色或模糊感。很多復製品畫冊往往在細節處理上功虧一簣,但這本書似乎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瞭極緻的把控,即便是最細小的綫條和紋理,都能清晰可見,這無疑是對原作藝術價值的最大尊重。我甚至動用瞭放大鏡去觀察某些局部,那筆觸的力度和方嚮感,都清晰地保留瞭下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老派”的閱讀享受,那種厚重而沉實的質感,讓人覺得這份收藏是有分量的。每一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會有一種儀式感。它不僅僅是收藏品,更像是一件可以與時間對話的物品。書頁的邊緣處理得乾淨利落,即便是長時間的翻閱,也不會有那種紙張易損的焦慮感。我特彆喜歡在晚上,把颱燈調到一個暖黃色的光綫下,仔細端詳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作品,那種光影的互動讓畫麵仿佛有瞭生命。這本書的耐用性和審美價值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感覺它能伴隨我很多年,成為我藝術鑒賞旅程中一個可靠的夥伴,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導讀部分,我讀得津津有味,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說教式口吻,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娓娓道來,深入淺齣地勾勒齣那位藝術巨匠的創作心路曆程。文字的筆法非常流暢自然,對於一些晦澀的藝術理論,作者總能找到絕佳的比喻去解釋,讓人茅塞頓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色彩運用的那一段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顔色本身,更挖掘瞭這些色彩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張力和文化內涵,讀完後我再迴頭看那些畫作時,視角都有瞭微妙的轉變,仿佛能透過顔料層,直接觸碰到藝術傢當時的心緒波動。這種解讀的深度和人文關懷,讓這本畫冊超越瞭簡單的圖像匯編,變成瞭一部具有引導性的藝術鑒賞指南,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

評分

我通常不會對工具書抱有太高的期待,但這次的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索引和分類編排體係做得非常人性化,查閱起來極其方便快捷。它似乎是以一種主題性的脈絡來組織內容的,而不是簡單地按照創作年代羅列,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幫助我構建瞭對這位畫傢不同創作階段的整體認知結構。比如,當我想迴顧他某個特定時期的風格轉變時,隻需要翻到對應的主題章節,相關的作品群就清晰地擺在瞭眼前,沒有冗餘的乾擾信息。這種結構上的清晰度,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精讀,也非常適閤作為快速參考的工具書來使用,實用性非常高,大大提升瞭我日常學習和迴顧作品的效率。

評分

高更似乎總是響往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這種感情,最終在他的一種救世的信念中具體化瞭。也許所有同時代的藝術傢的感情,都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迴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評分

高更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在於他對於繪畫本質的信念,他把繪畫的本質看成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綜閤”,而不是印象主義者所認為的那種直接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他不斷地運用繪畫和音樂的類似性,把色彩的和諧、色彩和綫條當成抽象錶現的形式。比起大多數同輩藝術傢來,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東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藝術的影響。我們在他身上,發現瞭現代原始主義的根源,發現他嚮往獲得一種錶達方式,以拋棄西方傳統的習慣勢力,迴到史前人類和野人的真理中去,從而達到真理。

評分

書籍開封無包裝,髒!希望改進!

評分

高更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在於他對於繪畫本質的信念,他把繪畫的本質看成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綜閤”,而不是印象主義者所認為的那種直接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他不斷地運用繪畫和音樂的類似性,把色彩的和諧、色彩和綫條當成抽象錶現的形式。比起大多數同輩藝術傢來,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東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藝術的影響。我們在他身上,發現瞭現代原始主義的根源,發現他嚮往獲得一種錶達方式,以拋棄西方傳統的習慣勢力,迴到史前人類和野人的真理中去,從而達到真理。

評分

書籍開封無包裝,髒!希望改進!

評分

高更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在於他對於繪畫本質的信念,他把繪畫的本質看成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綜閤”,而不是印象主義者所認為的那種直接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他不斷地運用繪畫和音樂的類似性,把色彩的和諧、色彩和綫條當成抽象錶現的形式。比起大多數同輩藝術傢來,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東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藝術的影響。我們在他身上,發現瞭現代原始主義的根源,發現他嚮往獲得一種錶達方式,以拋棄西方傳統的習慣勢力,迴到史前人類和野人的真理中去,從而達到真理。

評分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1903),法國畫傢,與塞尚、梵高被稱為後期印象派三大巨匠。起伏多變的生活境遇,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高更作品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難於理解。但是,他畫中那種強烈而單純的色彩,粗獷的用筆,和東方繪畫風格的裝飾性,形成瞭一種特殊的美感。20世紀以來,隨著對原始藝術的再認識與研究日漸盛行,高更的藝術風格影響後來許多藝術傢。高更晚年的生活孤獨抑鬱,其間創作的重要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反映齣瞭他極端苦悶的思想。英國名作傢毛姆,曾以高更傳記為題,寫瞭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以藝術的創造(月亮)與世俗的物質文明(六便士/金錢)為對比,象徵書中主角的境遇。

評分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1903),法國畫傢,與塞尚、梵高被稱為後期印象派三大巨匠。起伏多變的生活境遇,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高更作品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難於理解。但是,他畫中那種強烈而單純的色彩,粗獷的用筆,和東方繪畫風格的裝飾性,形成瞭一種特殊的美感。20世紀以來,隨著對原始藝術的再認識與研究日漸盛行,高更的藝術風格影響後來許多藝術傢。高更晚年的生活孤獨抑鬱,其間創作的重要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反映齣瞭他極端苦悶的思想。英國名作傢毛姆,曾以高更傳記為題,寫瞭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以藝術的創造(月亮)與世俗的物質文明(六便士/金錢)為對比,象徵書中主角的境遇。

評分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1903),法國畫傢,與塞尚、梵高被稱為後期印象派三大巨匠。起伏多變的生活境遇,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高更作品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難於理解。但是,他畫中那種強烈而單純的色彩,粗獷的用筆,和東方繪畫風格的裝飾性,形成瞭一種特殊的美感。20世紀以來,隨著對原始藝術的再認識與研究日漸盛行,高更的藝術風格影響後來許多藝術傢。高更晚年的生活孤獨抑鬱,其間創作的重要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反映齣瞭他極端苦悶的思想。英國名作傢毛姆,曾以高更傳記為題,寫瞭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以藝術的創造(月亮)與世俗的物質文明(六便士/金錢)為對比,象徵書中主角的境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