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白發誓不種蘭花,杜甫不做海棠詩,
慈禧下令大砍銀杏樹,鳳凰只棲息在梧桐上,
烏龜如何疊塔、蛤蟆怎樣說法、蠅虎如何跳舞……
詳實的掌故,有趣的傳說,帶您走入花、鳥、蟲、魚的豐富世界。
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评分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邓先生是极个别能让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既渊博厚重,细研历史文化,又细致闲情,深通民俗风情。云乡身后,谁能继之?呜呼,先生生前,默默无闻,如今人们才愈来愈觉出他的价值。
评分Section A Team Reward
评分在家乡,家里人来了个“脚踩两只船”,邓云乡的父亲邓师禹先生一边让儿子读私塾,请王承邦等几位老师教他“旧学”;一面又怕耽搁了新学问,还在新式学堂为他报了名。邓云乡平时在家时随先生念旧书,考试的时候则到学校里一试身手。邓云乡不但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而且还学会了独立看书,当时人所谓“看闲书”。他看的第一部旧小说就是《三国演义》,而他读的第一部白话“书”却是一本某银行印发的宣传品,内容是鼓励人们储蓄的。除了东河南外,邓云乡还到过邻县浑源城,因为他大姐的婆家在那里;他印象更深的是大同,因为他的姥姥家在大同东街李怀角。和所有的小孩儿一样,邓云乡在姥姥家玩耍的情景,是一生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60多年后,他在与笔者的谈话中、在给笔者的书信中、在一些文章里,对姥姥家的景物、陈设都仍是如数家珍。1997年6月1日先生用毛笔写了一首旧体诗寄给我,内容就是专写小时候的这段记忆的:
评分《鲁迅与北京风土》
评分腹笥充盈多掌故,文章清婉足幽探。
评分《邓云乡集》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点明他从小生长在晋北的一个小山镇——灵邱东河南。而且,更为难得的是,离开山西的60多年来,可以说邓云乡的双眼一直在含情脉脉地观注着家乡山西。那年山西闹出了轰动全国的所谓假酒案”,邓云乡先生马上作了一篇名为《缸房》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既表现了对家乡的关注,又带有为家乡正名的意愿。
评分《增补燕京乡土记》
评分《鲁迅与北京风土》,此书以《鲁迅日记》为经,以北京风土景物为纬,从鲁迅生活的特定环境研究鲁迅,寻找鲁迅当年在北京的文化足迹。 鲁迅从1912年到1926年,在京住了十五年,这期间多有日记存留, 记得非常简约,乏味,而邓先生用优美生动的文笔,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