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尋: 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自我的追尋: 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佛洛姆 Erich Fromm 著,林宏濤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心理学
  • 自我
  • 追寻
  • 哲学
  • 道德
  • 动机
  • 行为
  • 认知
  • 人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91894
商品编码:1608866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11-25
页数:3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蘭克福學派重量級學者佛洛姆,逾半世紀暢銷人本倫理學經典之作
認識自己、為自己而活,創造幸福人生的必修教材

怎樣才會快樂?什麼才叫生活?
本書為《逃避自由》的續篇,不但補足了前書的論點,提出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套方案,更從倫理學入手,將觸角延伸至對人生幸福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理論不可不讀的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知名。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而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是同時也是「性格學」上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市場性格」和「生產性格」,前四者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現代社會不良影響而塑造出來的負面性格,唯有後一種「生產性格」,是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佛洛姆重申「人本倫理」的價值,闡明社會倫理的規範應以人性為基礎來發展,他將倫理學融入心理學的探討是一大創舉,終以理性為依歸,認為每個人都有擁有幸福的權力,以及愛人的能力,証成「認清自我,努力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實為成就美好人生的途徑。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本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而形成一種批判性的社會心理學,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等。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目录

推薦序 才要出發去找答案——人渣文本
前言

第一章:問題

第二章:人本主義的倫理學: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
一、人本主義倫理學和威權主義倫理學
二、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倫理學
三、人的科學
四、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傳統
五、倫理學和精神分析

第三章 人性和性格
一、人的處境
二、人格

第四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的難題
一、自私、愛己和利己
二、良知,人的回歸自我
三、快樂和幸福
四、信仰作為性格特徵
五、人的道德力量
六、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倫理學,普世和社會內部的倫理學

第五章 今日的道德難題

探寻内在的迷宫:一趟关于心智、道德与社会构建的深度旅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传统伦理学框架或纯粹心理学实验的著作,而是一次横跨哲学思辨、认知科学前沿、社会人类学观察的宏大叙事。它致力于解构“我们是谁”这一古老命题,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考察,探讨个体的心智结构如何塑造其道德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又反过来如何建构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与潜流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引入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细致描摹。我们不满足于将心智视为一个理性的计算中心,而是深入挖掘其非线性的、情绪驱动的深层结构。 认知架构的非理性根源: 我们审视了近年来认知偏差研究(Heuristics and Biases)的最新成果,但着重探讨的并非仅仅是识别这些偏差,而是探究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适应性角色”。例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早期的部落生存中如何通过强化群体共识来降低决策风险;群居性偏见(Ingroup Bias)在资源稀缺环境下如何成为维护群体稳固的必要机制。我们提出一个论点:许多我们今天视为“非理性”的认知捷径,实则是适应复杂环境的有效、但具有特定边际成本的“心智算法”。 具身认知与道德的物质性: 传统的伦理学将道德视为纯粹的抽象推理。本书则将“身体经验”重新引入道德判断的核心。通过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探讨,我们分析了物理感受(如温度、污秽感、空间距离)如何微妙地影响我们的道德评价。例如,干净的环境是否会不自觉地诱发更严格的惩罚倾向?身体的疲惫状态是否降低了我们进行高成本利他行为的意愿?这些研究揭示了,道德的“直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理和感官体验之中。 记忆、叙事与自我同一性: 个体如何维持一个连贯的“自我”形象,是理解其道德行为的前提。本书关注“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的建构过程,即我们如何选择性地记住、重构或压抑过去的经验,以维护一个符合当前道德标准的自我叙事。这种叙事重构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它也受到社会期望和文化剧本的深刻影响。当一个人的内部叙事与外部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个体内部的张力便会以何种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来,成为本部分探讨的焦点。 第二部分:社会互动中的道德光谱 从个体内在的机制转向人际互动的场域,本书剖析了道德如何在群体压力、文化传承和权力结构中被塑造、执行和挑战。 互惠性、信任与社会契约的心理基础: 社会合作的基石在于信任,而信任的建立与维系依赖于复杂的互惠性计算。我们引入博弈论中的“重复博弈”概念,但在心理学层面考察了“负面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即报复或惩罚不合作者的冲动)的强度和阈值。这种惩罚的冲动不仅是为了恢复公平,更是一种社会信号——向潜在的合作者展示我们对规范的捍卫力度。当群体规模扩大时,维持这种复杂信任网络所需的认知负荷如何通过引入制度和象征符号(如仪式、法律、意识形态)来缓解,是本节的关键议题。 群体认同与道德边界的滑动: “我们”与“他们”的区分是道德实践中最具破坏性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本书深入研究了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如何解释“道德的内群体偏爱”现象。在特定文化或政治氛围下,某些群体属性(种族、信仰、政治立场)如何被赋予绝对的道德权重,从而使得对“他者”施加的伤害被内化为“必要的维护”或“正义的伸张”。我们关注的不是谴责这种现象,而是探究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机制,使得“同理心”这种天生的能力,可以如此轻易地被关闭或选择性地释放。 权力、责任与道德豁免权: 权力不仅是资源分配的能力,它更是对“现实”的定义权。本书探讨了处于权力结构上层的人群,其道德感知与责任归属的微妙变化。权力往往伴随着更高的自主感和更低的被约束感,这可能导致“责任扩散”的逆向效应——在结构性错误中,个体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缺乏能动性的“系统”,而非自身在决策链条中的具体参与。此外,我们还考察了“道德授权”(Moral Licensing)现象,即在完成了高道德标准的行为后,个体可能会潜意识地为后续的低道德行为寻求许可。 第三部分:文化、技术与道德的未来走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何反作用于个体的心智与道德实践。 从地方性叙事到全球伦理的冲突: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源于特定历史阶段和地域的道德规范,在面对异质文化时必然产生摩擦。本书不试图建立一个普世的道德体系,而是分析这种文化冲突的心理动力学:不同文化对“自由”、“尊严”、“义务”等核心概念的根本性定义差异,如何在信息时代被放大,使得跨文化理解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我们探讨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义务感”在现代社会中的拉锯战。 技术的放大效应与道德的异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互动方式,并对传统的责任概念提出挑战。例如,当一个自动驾驶系统在面临不可避免的事故时做出“功利主义”选择,责任应归属于程序员、用户、还是算法本身?本书认为,技术带来的异化不仅在于人类劳动被取代,更在于它可能削弱我们日常实践中对道德决策后果的“在场感”和“情感体验”,使道德选择退化为纯粹的参数输入与输出。 超越二元对立的伦理景观: 最终,本书倡导一种更具流动性和包容性的道德视野。真正的成熟,并非在于坚守某一套既定的伦理教条,而在于持续地对自身心智的局限性、社会环境的操纵性以及认知模型的脆弱性保持警醒。它呼吁读者将对“完美的道德行为”的追求,转化为对“持续的道德觉察”的投入,理解道德实践是一场永不终结的、在内在迷宫与外部世界之间穿梭的探索。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而非一套行动指南。它邀请读者深入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被群体本能所驱动的反应,以及被技术发展所模糊的责任边界,从而以更清醒的头脑,面对我们共同的、日益复杂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自我”的定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感到着迷。伦理学关注的是“应该”,而心理学则试图解释“为什么”。将这两者结合,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伦理学的种种困惑,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富有洞察力的尝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到解释?例如,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在伦理决策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心智模式上的区别?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比如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人们在坚持某种道德立场时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心理机制来化解这种不适。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道德发展”这一主题,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我们的道德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成熟的?它是否会引用皮亚杰或科尔伯格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更成熟、更具同情心的道德情操的建议,帮助读者在认识自身心理特质的同时,也能在伦理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人格完善。

评分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被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深深吸引。“自我”的追寻,往往伴随着对人生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哲学思考,而将“伦理学”和“心理学”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领域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在我看来,无疑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尝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析“自我”在道德选择中的角色?它是否会探讨,当我们的个人欲望与社会伦理规范发生冲突时,我们内心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是良心的谴责,还是辩解的合理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之间关系的心理学解释,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我们的伦理判断。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习惯”和“性格”在塑造一个人道德行为模式中的作用?毕竟,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以来内在倾向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和提升自我道德能力的方法和启示,帮助我在认识和理解自身心理复杂性的同时,也能在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具道德感的社会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的追寻与升华。

评分

我对于探究“自我”的本质有着持久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标题《自我的追尋: 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恰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将行为背后的伦理考量与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相联系,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富启发的视角。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我们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道德两难情境时,大脑中的哪些区域会活跃起来?是情绪中枢在主导,还是逻辑分析在发挥作用?它是否会介绍一些与道德判断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例如镜像神经元在同理心形成中的作用,或者前额叶皮层在抑制冲动和进行理性决策中的关键角色?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道德偏好和价值判断的?这些偏好是否会受到我们早期经历、社会群体认同,甚至是基因的影响?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克服可能阻碍我们做出更符合伦理选择的心理障碍的洞见?例如,自我服务偏见或者群体思维可能会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决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我”这个复杂的实体,不仅是它是什么,更是它为何如此,以及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成为一个更具有道德自觉和责任感的人。

评分

这本《自我的追尋: 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包含的深度与广度。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于“应该怎么做”的思考,远不止于简单的对错判断,它往往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动机、情绪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本书试图连接这两者——伦理学和心理学,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渴望了解,当我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究竟是哪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是道德直觉,还是习得的社会规范?书中是否会探讨,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或者我们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会对我们成年后的伦理判断产生怎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同理心”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毕竟,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感受,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做出善良选择的关键。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这两个在伦理学和心理学领域都备受争议的议题。如果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心理因素所决定,那么我们的道德责任又该如何界定?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在理解自身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出符合伦理导向的选择,从而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清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思考,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内心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自我”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产物?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行为的学科,常常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而心理学,则以科学的方法剖析人类的心智活动。当这两者结合,用心理学的视角去探究伦理学的奥秘,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在面对复杂的伦理困境时,我们的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是情感的冲动,理性的权衡,还是潜意识的引导?书中是否会引用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关于道德判断的认知偏差,或者揭示不同人格特质在伦理决策中的作用?我尤其关心,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相似的道德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或者,它会带领我审视自身,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伦理体系?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我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会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从而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