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話的勇氣: 北野武の新道德

說真話的勇氣: 北野武の新道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野武 著,楊明綺 译
图书标签:
  • 北野武
  • 电影
  • 哲学
  • 道德
  • 日本文化
  • 真实
  • 勇气
  • 反思
  • 社会批判
  • 人生态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出版
ISBN:9789862729830
商品编码:1609011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6-04-30
页数:2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渴望自由──就要活在自己訂立的道德!

你以為的道德,真的是道德嗎?
不要一味依從別人訂立的道德。
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表達這看法。

認真的傢伙總有一天會成為大人物?
這世界早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孩子們總有一天會踏入這些夢話根本行不通的現實社會!
教導孩子動腦思考,用心判斷才是當前*重要的事!

道德是便宜行事的另一種說法,
意思就跟「行人請靠右行走」沒什麼兩樣!

為什麼人類需要道德?
為什麼身為人,需要遵守道德?
大人能給出合理的答案嗎?
大人能給出讓孩子們打從心裡認同的答案嗎?

還在找尋下一個世代的生存法則?
或者在迷惘自己沒有夢想的人生?
大人嘴上的正義與公平又真的是那麼一回事嗎?
與其順從別人的想法度日,不如試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道德觀吧!
──稀世天才北野武,緊攫現代社會核心問題,道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道德觀!

北野武:「千萬別相信那種滿口道德的傢伙。」
大人總是強迫孩子接受從自己年幼時,一直傳承下來的「道德」,因為大人們深信「好事」永遠不變。
隨著世間變化,我們和別人、世界的相處方式也逐漸改變。
世間其實沒那麼險惡,孩子們的道德觀也沒那麼糟。
或許應該說,變得更有道德。
要是不徹底施行道德教育,孩子們勢必學壞的說法,只能說是老一輩的錯覺。
他們卻堅信這種錯覺是「好事」。
所以想灌輸孩子這種錯覺。
因為做好事會心情好。
沒必要把老一輩的戲言當真。
硬是強迫孩子接受陳腐的道德,這世間也不會變好。比起致力於這種蠢事,教導孩子動腦思考、用心判斷才是*重要的事。
重要的是,大人自己必須先動腦思考。
不要一味依從別人訂立的道德。
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表達這看法。
再來就要靠你自己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北野武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京都。以相聲搭檔「Two Beat」風靡一時,之後活躍於電視界與廣播界,更成功在電影與出版界占有一席之地。一九九七年,以其執導的電影《花火》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足見其執導功力亦獲國際肯定。著作有《超思考》、《愚蠢的架構》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超譯尼采》、《隈研吾 奔跑的負建築家》、《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百本。

目录

推薦文 呂秋遠律師
自序

第一章 你以為的道德,真的是道德嗎?
01光是翻翻談論道德的教科書,就想狠批一番!
02要求人生剛起步的孩子正視自我,有何意義可言?
03「做好事,心情好」的說法,就像藥盒上寫的藥效般膚淺。
04誰說老人一定和好人劃上等號!
05適得其反的下場……
06明明道德是人類的專屬品,卻找動物代言!
07問小學生關於生死的問題,只是流於矯情……
08活著這件事……
09利益說穿了就是來自別人的損失。
10為什麼,邊走路邊看書的人,贏得別人讚揚;邊走路邊滑手機的人,卻遭人白眼?
11想教別人之前,應先動腦明辨是非。
12最能發揮道德的反而是不道德的人!想裝好人,參考談論道德的教科書就對了!
13教孩子不可以打架,大人就更不應該打仗!
14誰說人生就一定要「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15凡事以神佛論,就不必講道德了?「神明的意思」在日本可行不通!

第二章 兔子才不會視烏龜為對手!
01聰明的兔子忙著跟其他兔子競爭都來不及了,哪有閒工夫理會認真的烏龜!
02新「龜兔賽跑」
03世界明明變得開放、變得自由了,我們卻無形中成了別人的子民。
04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我們忘了黑與白之間,還有個灰色地帶……
05上網便能得到的知識,只是再膚淺不過的知識!
06這是個沒有人際關係,也能生存的時代!

第三章 原始人也有道德心可言嗎?
01道德是為了得到他人援助的工具……
02宗教的目的明明是促進世間和平,卻成了引發戰爭的導火線。
03順從別人強押的道德,不過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唯唯諾諾的笨蛋!
04絕對沒有適合任何時代、任何人的道德。
05道德是增進人際關係的一種技巧。
06勤勞之所以成為美德,肯定是出於權力者想便宜行事的決定!

第四章 要活就要活在自己訂立的道德觀!
01以往的精神主義或許很適合打造辛勤工作的螞蟻,卻不適合培育現今社會需要的柔軟想像力!
02鳥兒遨翔空中,可沒有遵循什麼法則!
03世上多的是沒半個朋友,還是過得很幸福的傢伙!
04要是有個能熱中一輩子的興趣,搞不好能降低高齡者的犯罪率。
05渴望自由──抱著就算餓死路邊也無所謂的覺悟!或許成功與否就變成其次的事了……
06有上進心的傢伙,就算不刻意教導也能成為有道德的人!
07比起把道德掛在嘴邊,不如用自己的哲學,規範自己的行為!
08與神無關,只要依循自己的道德活著就行了!

第五章 現代人真的道德淪喪嗎?
01只要對大自然心存感謝,便能克服一切的想法是日本人的思想根本。
02老一輩的人當然會認為批評食物美味與否是很不道德的事!
03以前的人之所以更有耐性,是因為他們具體思考了死亡這件事!
04要是能舒坦一點的告別人世,不就能活得更快樂嗎?
05最有效的性教育,就是讓孩子們看生產過程的影片!
06讓他們親眼看看牛和豬是如何飼育、宰殺、變成肉品,成了餐桌上的「佳餚」……
07比起個人的道德,今後更應該重視人類全體的道德。

結語

真言之刃:探寻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困境与个体抉择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添加一位虚构的、风格相符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添加一家虚构的、有分量的出版社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具体人物传记或事件复盘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结构中“真实”这一核心概念如何被重塑、被规训、又如何在个体生命中激起冲突的哲学与社会学探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形象至上的时代,真诚似乎成了一种稀缺品,而“体面”与“政治正确”往往架设起一道无形的围墙,将赤裸的真相阻挡在外。本书旨在穿透这些精心构建的表象,直面现代人在维护自身道德完整性与适应社会规范之间所面临的尖锐矛盾。 第一部分:真实性的消解与时代的“美德”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现代社会中“真话”的价值进行了基础性的拷问。作者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绝对的、客观的“真理”已经让位于碎片化、主观化的“叙事”。这种叙事优势的建立,往往依赖于权力的倾斜与话语权的垄断。 一、 “被许可的谎言”与集体舒适区: 我们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善意的谎言”如何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性的逃避机制。当社会对冲突和异见表现出极度的不适感时,人们倾向于自我审查,以维持一种虚假的和谐。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工程——通过一致性的压力,使得任何偏离主流叙事的个体声音,在尚未发出之前,就已经被内在的恐惧所扼杀。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聚焦于职场、家庭和媒体领域中,为维持“场面”而进行的集体性表演。 二、 道德的“模因化”与情感的廉价化: 现代媒介,尤其是社交平台,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化为易于传播的标签和口号。这导致道德判断迅速“模因化”,人们在参与一场声讨或声援时,往往缺乏对事件深层背景的理解。本书挑战了这种“快速正义”的表象,指出这种简化往往是扼杀深入思考的温床。当情感表达变得廉价且易于复制时,真诚的、需要付出代价的道德勇气便无从立足。 第二部分:个体在结构性压力下的伦理拉锯 核心章节深入剖析了个体在必须做出选择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负荷。真话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后果的清醒认知和承担能力。 三、 职业伦理的悖论:忠诚与良知的天平: 本书详细考察了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记者、企业高管)在职业义务与个人良知之间的艰难抉择。例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维护组织声誉的压力下,专业人士如何被引导去“选择性失明”。我们探讨了体制化带来的异化效应——当一个人将自我价值完全依附于组织身份时,他是否还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要求说出不合时宜的真相的声音? 四、 “沉默的代价”:维护安全的边界 沉默并非中立。本书强调,在不公面前的沉默,实际上是对既得利益者的默许与支持。然而,说出真相往往意味着自我放逐,意味着放弃现有的安全网。我们剖析了“吹哨人”现象的复杂性,不仅仅是表面的英雄主义,更是对个人社会资本、职业生涯乃至人身安全的极端冒险。这种冒险的必要性,恰恰反证了社会对“真话”的排斥程度。 第三部分:重塑勇气——在不确定的世界中锚定自我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探索,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重建一种可持续的、不依赖于外界赞许的“真诚”。 五、 从表演性到存在性:真诚的内化 作者主张,真正的勇气并非表演性的抗争,而是一种“存在性的坚守”。这意味着将说真话的能力,从外部的社会行为,转变为内在的自我认知与整合。这要求个体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并建立起一个足够坚固的内在世界,以抵御外部世界的压力和诱惑。这种勇气,是关于“我是谁”的深刻确认,而非“我说什么”的戏剧性宣告。 六、 宽容的悖论:理解与坚持的平衡点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在坚持自我真实性的同时,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不真诚”或基于不同世界观的表达?真正的道德成熟,或许不在于无休止的批判,而在于理解导致他人选择虚假叙事背后的恐惧与结构性限制。这并非要求放弃原则,而是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即在坚持个人伦理底线的同时,展现出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深刻同情。 总结: 《真言之刃》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自我审视的作品。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鼓动盲目的反叛,而是提供一套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如何系统性地侵蚀我们的诚实本能,并引导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网络和宏大的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说出所思”这一行为的真正重量与价值。它要求我们直面一个事实:我们对“真话”的渴望,最终兑现的,是我们对自我身份的忠诚度。 --- (本书适合对伦理学、社会心理学、当代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身份迷失的现代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极限运动。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契约下那些约定俗成的“灰色地带”,迫使读者去面对自身的妥协与矛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集体遗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社会记忆是如何被选择性地构建和维护的,以及这种维护过程对当代伦理选择产生的隐性影响。行文之间,充满了对制度性惰性的尖锐批判,但这种批判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层层剖析,展现出强大的逻辑穿透力。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自己过去在类似情境下是如何反应的,这种被迫的自我反思,正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结构问题,与最微小、最私密的个人抉择连接起来,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大义”往往是由无数个“小恶”堆砌而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值得细细品味的深度读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冷峻美感,用词精准,句式简洁有力,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却极其巨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近乎病态的迷恋,但他表现出来的方式不是嘲讽,而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探究。他描绘了许多在道德十字路口徘徊挣扎的人物群像,他们或许都曾是善良的个体,却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做出了看似“合理”却在本质上背离了初衷的选择。我欣赏它对“沉默的共谋”这一概念的细致阐述,指出真正的道德沦丧,往往不是来自那些声势浩大的恶行,而是源自无数次不愿发声的瞬间积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人对“做好人”这件事的难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意识到真正的勇气并非总是与戏剧性的对抗相关联,更多时候,它体现于在平淡生活中的坚守与清醒。

评分

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的探讨角度非常独特,完全跳脱了传统哲学思辨的框架。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将复杂的伦理困境置于日常生活的显微镜下,观察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道德边界是如何被日常的琐碎和突发事件所侵蚀或重塑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式叙事,没有太多煽情或说教,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开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病灶”,让读者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应该做什么”和“实际在做什么”之间的巨大鸿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可以套用在所有情境下的道德公式,反而成功地激发了一种持续的自我审视——那种“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的追问,绵延不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链条严密,即便是涉及一些高度抽象的社会现象,也能用非常具象的例子来佐证,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引人入胜,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成功地将沉重的议题,以一种极其现代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道德哲学的探讨,往往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叙事风格却出人意料地亲切且充满洞察力,仿佛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进行深度对话。他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人性闪光点,比如在巨大压力下,个体如何微妙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求得片刻的安宁,或者在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良知是如何被巧妙地“合法化”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道德困境串联成一张宏大的现代社会行为图谱。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种立场绝对化,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者的客观与好奇心,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样做”,而不是简单地批判“这样做是错的”。这种基于理解而非审判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思想冲击力更加持久和深刻,它不仅仅是提供了观点,更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匠心,它不像一本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教条僵硬,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社会实验报告集。作者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场景设定,巧妙地测试着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弹性极限。我特别喜欢它对“责任转移”现象的分析,这在当前高度分工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理由,将自己的不当行为归咎于上级、系统或是环境的压力,从而卸下良知的重负。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隐形的心理防卫机制具象化,让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体制的帮凶”的。读罢全书,我的心头萦绕的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种强烈的、对保持个体心智独立性的渴望。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帮助读者在信息洪流和群体压力下,保持独立思考并捍卫内心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对于任何身处现代社会中,渴望保持清醒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