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盛在中国
:36元
作者:李德林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50605015
字数:230000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高盛中国20年“魅影”:一直在掠夺从未被揭穿?2010年财经热点大书《高盛阴谋》第二波热浪来袭,财经胆李德林惊爆高盛中国阴谋,揭秘高盛在中国的秘密布局。
拉登死了,黄金、白银、大宗商品大幅下跌?中国股市狂跌?联想、TCL、吉利、太子奶、工商银行、海普瑞……我们都被高盛骗了!高盛在中国是靠钻政策漏洞食国企“腐肉”发的大财?在中国,对国外投行看来似乎无法跨越的政策难题在高盛手中,为何不止一次地被它悄悄化解?高盛究竟有何秘密“武器”?
海内外知名财经界高端人士、专业媒体强力主推,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台湾东森新闻财经主播倾力推荐!
高盛诱拐中国企业?美联社、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纷纷惊呼:“中国畅销书扇了高盛一耳光!”《人民日报》海外版头条社论,警惕华尔街精英操纵股指谋利!
本书独创图表解析法,深度解析高盛在中国的手法。通俗易懂,读者高度评价,非常好看!
目录
高盛在中国
——高盛布局中国20年真相
序言:高盛的中国猎物
章 联想PC豪门梦断
1、谁能接手IBM的PC部门
2、兄弟支招,把破烂儿卖给中国人
3、都是戴尔惹的祸,IBM勾引联想
5、高盛跟IBM演双簧
6、迷离的双面间谍
7、神奇的总统将军说客团
8、资金链上的后一刀
9、联想,耍你没商量
第二章 TCL折戟汤姆逊
1. 法国总统的绝密行动
2.法国政府“1法郎”叫卖豪门
3.高盛瞄上了TCL
4.双管齐下,布下迷魂阵
5.波士顿的警示报告
6.高盛的国际卖拐术
7.高盛导演的赢者魔咒
第三章 吉利深陷局中局
1.福特家宴上的贵宾
2.高盛的火枪手——肯尼斯
3.沃尔沃,我来了!
4.完美的勾引计划
5.傍上罗斯柴尔德,成立神秘四人组
6.惊呼!生意人高盛来了
7.李书福,你总算上船了
8. 赌局刚刚开始
第四章 太子奶的死亡夜
1.子夜的长途电话
2. 老掌柜高盛大驾光临
3.死亡游戏从现在开始
4.赌局散场,李途纯被戴上镣铐
第五章 工商银行成了隐形木偶
1.笨蛋与勇士
2.谈笑间拿下工行股权
3.下一步,谋划非洲大迷局
4.工行成了颠覆欧元的“卒子”
5.留下的是眼泪,带走的是钞票
第六章 精心筹划冲进中国
1.东方君悦的晚餐
2.保尔森的风雷三剑客
3.移花接木完美收官
第七章 中小板首富悬秘
1.美国的一场隐秘命案
2.疯狂的三角游戏
3.西部矿业的穿越魔术
第八章 剿杀中国打工皇帝
1、一个男人的泪水
2、新加坡的遥远来电
3、诱惑航油王
4、把对手当老师
5、后的逼宫
内容提要
继2010年畅销大书《高盛阴谋》后,作者继续追踪高盛在中国二十年的魅影,揭露一个不要脸的高盛。看“华尔街诡秘的投资银行”如何玩转中国企业!
为什么国资委顾问称高盛更大问题在中国?
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另有内幕?
高盛是怎么把柳传志、杨元庆玩儿进去的?
TCL突现7.06亿巨额亏损有何隐情?
吉利收购沃尔沃,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海普瑞“破发”跟高盛“养猪”有什么关系?
太子奶“被破产”是高盛搞得鬼吗?
高盛是如何混进中国工商银行的?
……
从中国大PC厂商到中国大行,从TCL巨亏到创业板首富“海普瑞”破发,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太子奶“被破产”……这一桩桩、一件件中国商业史上的重大事件,没有一件不跟高盛有关。高盛到底在中国搞什么阴谋?为什么与高盛对赌的中国企业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敬请关注《高盛阴谋》第二部《高盛在中国》!
作者介绍
李德林,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南方》致敬2008年度经济报道”以及“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阴谋》《阴谋2》《天下庄》《迷影豪庄》《帝国沧桑》《黄光裕真相》等多部作品。2010年著有财经热点大书《高盛阴谋》,3个月畅销10万册,高居卓越经济类畅销榜名。美联社、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纷纷惊呼:“中国畅销书扇了高盛一耳光!”
哪里有大事发生,哪里就有李德林!敢说,敢写,不畏惧恐吓追杀,拼死追求真相就是李德林的风格!2003年,德隆事件令人发指,他写了;2008年,黄光裕事件震撼全国,他又写了!看完《高盛阴谋》后,请看《高盛在中国》,告诉你高盛不可不说的惊人真相!
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简直是爆炸性的,让人立刻联想到金融巨鳄在东方舞台上的翻云覆雨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一场揭露内幕的酣畅淋漓的叙事。然而,我发现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宏大的、几乎是史诗般的阴谋论框架,而不是扎实地去描绘那些具体案例的来龙去脉。书中对于“掠夺”的描述充满了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指控,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正义终将伸张”的激昂情绪。这种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煽动性,能瞬间抓住那些对金融体系抱有深刻不信任感的读者。不过,当我试图寻找具体的、可供交叉验证的财务数据或法律文件时,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那些被提及的中国企业,比如联想、TCL,它们的发展轨迹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商业决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本书似乎将这些复杂的商业行为,简化成了一场单方面的、不公平的“掠夺”。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商业惊悚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商业分析报告。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愤怒和好奇心,但对于理解高盛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真实运作机制,提供的深度可能略显不足,更侧重于情绪的宣泄和指控的堆砌。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布道般的激昂,这对于习惯了冷静客观报道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作者似乎并不在乎“中立”二字,他就是要站在一个明确的批判立场上,用最直接的词汇去定义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虽然在学术界可能不被待见,但在大众传播层面却拥有惊人的穿透力。它精准地击中了普通民众对于“看不见的手”的不安与不信任感。书中对吉利这类从市场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企业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的描述,尤其能引起草根阶层的共鸣。它把复杂的金融结构简化成了“强权者如何压榨弱者”的故事模型,这使得即便是对金融术语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的道德冲突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法律证据,而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警示:资本的无序扩张,最终损害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简直就是一堂关于“权力与资本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度讲座,只不过讲师的立场非常鲜明,几乎是零容忍的那种。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老派调查记者的硬朗和犀利,尤其是在描述跨国资本流动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劲头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影子交易”的描绘,极其擅长利用各种隐晦的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股权置换来构建证据链,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在信息搜集和结构化方面的能力。比如,它对太子奶事件的侧面描写,那种看似不经意的投资引入,背后似乎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退出机制。这种层层设防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解码”状态。虽然我得承认,有些推论的跳跃性略大,需要读者自行脑补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挑战性恰恰也是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的原因之一。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新闻报道框架,去审视那些被光鲜的业绩报告掩盖下的真实权力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断食”。它迫使你暂时放下对“市场有效性”的盲目崇拜,去质疑那些被包装在“效率提升”和“全球化红利”背后的权力寻租和利益固化。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历史的相似性,将当下的事件与过去一些著名的金融泡沫和危机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历史正在重演”的紧迫感。这种历史观的运用,让全书的论调显得沉重而宿命。对于那些对金融市场抱有浪漫幻想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但它成功地将问题摆在了台面上,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资本运作的阴暗面。它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会对身边每一个看似正常的商业新闻,都多留一个心眼,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利益纠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大胆,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或行业分类的方式来论述,而是像一位指挥家在指挥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将不同时间点、不同领域的商业案例糅合在一起,以突显“阴谋”的普遍性和系统性。这种叙事手法极具张力,但对读者的专注度要求很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工商银行和海普瑞等案例时的笔触,那种将国家金融机构的战略布局与国际投行的操作手法进行对比分析的部分,颇具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指责谁对谁错,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内的资本力量是如何在全球资本的冲击下被动或主动地调整自身策略的。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中国式资本主义”在与西方金融秩序接轨过程中所付出的隐形成本的史诗。它提出的那些疑问,如“哪些决策是真正为国家利益服务,哪些只是满足了少数精英的私利?”,至今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引发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