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 作者 | 唐德刚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53803555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380000 | 页码 | 37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民国时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如唐德刚所言:胡适之有一种“磁性人格”,总能让人片刻坐对,整日春风。他的智慧和风骨,不断给予我们启示和勇气。 |
| 作者简介 | |
|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 夏志清(1921-2013),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其中英文著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 周策纵(1916—2007),湖南祁阳(今祁东县)人。1942年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 |
| 目录 | |
| 编 先生胡适之 |
| 编辑推荐 | |
| 相关推荐: href='#' target='_blank'>《从晚清到民国》:《晚清七十年》尘封十年,重装再版!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必读书! href='#' target='_blank'>《再见大师》:历者真挚记录,大师书写大师,一个时代的群雕与集体记忆。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href='#' target='_blank'>《民国三大校长》: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1.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
| 文摘 | |
| 序言 | |
刚翻完一本关于上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书,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历史的万花筒。作者非常善于捕捉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气质,不是那种刻板的传记,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群像速写。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几位学者在动荡年代里,如何在学问、生活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片段。有一次,几位教授在一个简陋的茶馆里,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却在散场后又一起谈笑风生,那种纯粹的学术热情和人格魅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还有那种在困顿中依然坚持阅读、思考的韧性,让人由衷地敬佩。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很有独到之处,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而是试图去理解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这点做得非常棒。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了解某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是与那个时代的一群可爱、可敬、又充满人性弱点的人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那些关于家国情怀、民族命运的讨论,在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清新脱俗,完全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沉闷的学术著作。作者的文笔非常灵动,把一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都梳理得条理清晰,而且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幽默的调侃,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觉得津津有味。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分法,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个体,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光辉也有挣扎。比如,描绘一位学者在面对诱惑时的内心挣扎,又或者是一位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勇气,这些都写得非常细腻,让人能够感同身受。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感觉就像是作者在向你娓娓道来,而不是在进行单方面的叙述。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选择,让人动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人物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有着精准的捕捉,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几位学人之间真挚情谊的描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彼此扶持,共同前行,这份情谊在书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人物的局限性和时代造成的无奈,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整本书更加真实可信。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关于学术争论的记录,或者对社会现实的评论,都显得非常有见地,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更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讲述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通过他与几位重量级知识分子的交往,勾勒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知识界的风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描绘,无论是师生情、朋友义,还是学术上的切磋与争鸣,都写得非常生动,充满了人情味。有几处描写,比如某位学者在困境中得到朋友的慷慨相助,或者几位学人在国难当头之时,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奔走呼吁,都让我热泪盈眶。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既有客观的记录,又有主观的感悟。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很有深度,能够看到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和社会影响,并且会适时地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担当,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带着一种老派的温文尔雅,又饱含着一种现代的犀利。作者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时,常常穿插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既有对历史的回溯,也有对当下人生的启示。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坚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某位学者在不同政治立场之间摇摆时的痛苦,又或者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保持着精神的富足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关于某位学者独特的饮食习惯,或者他在某个重要场合的临场反应,这些生活化的片段,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