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原价:31.00元
作者:赵克尧,许道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10144573
字数:315000
页码:44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传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本书以时间为序,运用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评价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第一节 从隋末到唐初的历史时代
第二节 贵族世家的子弟
(一)出身于关陇贵族高门
(二)娶长孙氏为妻
第三节 初露头角
(一)解雁门之围
(二)镇压甄翟儿起义军
第二章 晋阳起兵
第一节 起兵的酝酿过程
(一)涿郡密论天下事
(二)夏侯端劝说起兵
(三)起兵的决心化为行动
第二节 起兵内幕
(一)“以远祸而徼福”
(二)暗中积聚军事力量
(三)先发制人,坐享胜利成果
(四)李氏父子的各自作用
第三节 直驱长安
(一)西河首捷
(二)霍邑之役
(三)军围河东
(四)攻克长安
(五)建立新王朝
第四节 胜利的客观条件与内在因素
(一)唐朝建立的客观条件
(二)正确的策略与战术
第三章 统一战争
第一节 讨伐薛举、薛仁杲
(一)前哨战的胜利
(二)高塶之役
(三)浅水原决战
第二节 对刘武周的战争
(一)刘武周军陷晋阳
(二)对垒相持于柏壁
(三)收复并、汾旧地
第三节 对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
(一)伏兵三王陵
(二)唐郑相争
(三)虎牢之战
第四节 平定刘黑闼
第五节 统一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
(一)人心“厌乱”思定
(二)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
(三)从镇压到安抚的政策转变
第六节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战术
(一)坚壁挫锐,敌饥以持久弊之
(二)乘胜追穷寇
(三)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四)战地侦察,知己知彼
(五)身先士卒,鼓舞士气
第四章 玄武门之变
第一节 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
(一)诛功臣刘文静
(二)太子与秦王“相猜忌”
(三)封天策上将的前后
第二节 夺位斗争的公开化
(一)“不为兄弟所容”
(二)粉碎杨文斡兵变
(三)迁都之争
第三节 东宫与秦府对垒的复杂形势
(一)后宫勾斗
(二)外廷相争
(三)培植地方势力
第四节 流血事变的经过与性质
(一)处于劣势的密谋
(二)六月四日事件
(三)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第五章 正式即位
第一节 高祖让位
第二节 处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
(一)实行宽大政策
(二)信用原东官僚属
(三)礼葬隐太子建成
第三节 稳定山东地区的局势
(一)严重的隐患
(二)魏征等宣慰山东
(三)拔擢山东人士
第四节 调整最高决策集团
(一)贬流裴寂
(二)罢陈叔达、萧璃等相职
(三)以房、杜为相
第六章 抚民以静
第一节 贞观前夕的辩论与决策
第二节 抚民以静的施政方略
(一)“为国者要在安静”
(二)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
第三节 重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推行均田,奖励垦荒
(二)租庸调法与“轻徭薄赋”
(三)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四)设置叉仓,救灾备荒
(五)增殖人口,发展生产
(六)释放宫女
(七)兴修水利
第四节 “天下大治”的实现
(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贞观之治”的阶级实质
第五节 贞观后期不如前期
(一)“渐不克终”
(二)从“清静”到“奢纵”
(三)“功大过微,故业不堕”
第七章 任贤致治
第一节 兼明善恶,舍短取长
(一)知人要兼明善恶
(二)用人要“舍短取长”
(三)驭人要人尽其才
第二节 广开才路善于驱驾
(一)广开才路
(二)善于驱驾
第三节 “才行俱兼”,任贤致治
(一)“才行俱兼”
(二)任贤致治
第四节 科举与恩荫
(一)科举制度的完备化
(二)恩荫制的沿袭
第五节 用人政策的历史条件
(一)用人政策收效的原因
(二)从“求贤如渴”到“由心好恶”
第八章 求谏与纳谏
第一节 “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一)鼓励极言规谏
(二)直谏者首推魏征
(三)不畏犯逆鳞
第二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一)兼听纳下
(二)为人大须学问
(三)勇于检点过错
第三节 “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一)君臣事同鱼水
(二)君臣共理天下
(三)君臣同心同德
第四节 保证广开言路的措施
(一)健全封驳制度
(二)反对盲目“顺旨施行”
(三)重视谏官的作用
(四)区别直谏与讪谤的界限
第五节 忠谏及其局限性
(一)从畏惧“覆舟”引出谏诤
(二)谏诤以忠君为宗旨
(三)由“虚己纳下”到“不好直言”
第九章 贞观法制
第一节 从《武德律》到《贞观律》
(一)宽仁慎刑原则的确立
(二)贞观律令的修订
(三)《唐律》的特点
第二节 贞观司法的重要措施
(一)尊重司法机关执法的相对权力
(二)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
(三)禁止逼供,注重求实
(四)实行诬告反坐
第三节 一代“守法”之风
(一)帝王引咎自责,自觉守法
(二)臣下奉公守法,吏治清平
(三)惩办贪官,不徇私情
(四)严以执法,不畏权贵
第四节 贞观法制的阶级实质
(一)封建特权法规
(二)皇权与法权
(三)人情与王法
第十章 封建侯王与修《氏族志》
第一节 封建侯王
(一)武德年间的分封弊病
(二)贞观年间的分封革弊
(三)分封的争议
(四)世袭刺史的颂诏及其废止
(五)分封的局限性
第二节 修订《氏族志》
(一)统一全国谱牒
(二)“尚官”的修订原则
(三)禁止卖婚的动机与效果
第十一章 统一边疆
第一节 抗击东突厥
(一)向突厥称臣纳贡
(二)豳州对阵
(三)渭桥之盟
(四)战略反攻时机的成熟
(五)定襄大捷与颉利被擒
(六)战争的正义性
第二节 平定吐谷浑
第三节 统一高昌
(一)高昌与唐王朝的关系
(二)高昌之役
(三)设置西州
(四)打击西突厥
(五)“丝绸之路”的畅通
第四节 杰出的军事才能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二)“正”、“奇”并举,出奇制胜
(三)明于知将,以爱驭将
(四)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
第十二章 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一节 和亲政策
(一)和亲概况
(二)唐、蕃和亲
第二节 团结政策
(一)内徙突厥
(二)设置羁縻府州
第三节 德化政策
(一)“绥之以德”
(二)“爱之如一”
第四节 历史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偃武修文”的措施
第一节 尊儒崇经
(一)提倡周、孔之道
(二)重整弘文馆
(三)统一经学的盛举
第二节 大兴礼乐
(一)《大唐雅乐》的修订
(二)《破阵乐》与《庆善乐》
(三)“人和则乐和”的卓越见解
(四)《贞观新礼》的颁行
(五)以礼相制的社会效果
第三节 重视学校教育
(一)国子监及州县学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十四章 以史为鉴
第一节 “以古为镜”与史书编纂
(一)贞观之治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贞观修史的空前盛况
(三)重视当代史的撰述
第二节 “览前王之得失”
(一)察汉文之得
(二)究秦、隋之失
(三)考晋初之得失
第三节 进步的历史观
(一)今胜于昔的进化史观
(二)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
(三)引古证今的功利主义
(四)强调克己寡欲的君道史观
(五)形成进步史观的社会与历史条件
第四节 历史的局限性
(一)夸大帝王将相作用的唯心史观
(二)宣扬天命论与封建正统史观
第十五章 抑佛崇道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从尊佛到抑佛
(一)武德晚年的灭佛辩论
(二)贞观中的抑佛诏令
第二节 崇道尊祖
(一)求仙长生,“事本虚妄”
(二)“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三)“郭本”九州,“尊祖”万代
第三节 “示存异方之教”
(一)“纳诸轨物”,归于一统
(二)“肃成明诏”,严于直译
(三)“异方之教”,“特令传授”
(四)抑佛与崇佛的分歧
第十六章 废立太子之争
第一节 嫡长子李承乾
(一)选择师傅,培养太子
(二)政见不同,失宠被疏
(三)粉碎太子党的政变阴谋
第二节 魏王李泰
(一)魏王恩宠逾制
(二)重臣反对李泰继嗣
第三节 晋王李治
(一)长孙无忌拥立李治为太子
(二)加强教育,保证政策的延续
第十七章 宫闱生活与爱好
第一节 后妃群中
(一)长孙皇后
(二)贤妃徐氏
(三)“乱伦”之诮
第二节 喜爱弓马
(一)善射爱弓
(二)嗜好良马
(三)性喜围猎
第三节 诗文与书法
(一)“属文赋诗”
(二)“尤善飞白”
第四节 晚嗜丹药
(一)健康不佳
(二)服丹暴亡
(三)营葬昭陵
附录 历史上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评价与讨论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明太祖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从草根崛起的帝王,在掌握最高权力后,那种深切的警惕与不安。朱元璋的经历太传奇了,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到一位横扫群雄的起义领袖,再到开创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与火。作者在描写他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他对贪腐的深恶痛绝,以及建立严酷的法律来整顿吏治的决心。我尤其对书中对“洪武之治”的解读,看到了一个皇帝如何试图在经历了战乱之后,为国家和百姓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公平的环境。然而,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后期统治的严酷,比如大肆的文字狱和对功臣的屠戮,这些都让人看到了权力一旦被滥用,是如何走向另一个极端。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一个经历了苦难的人,当他掌握了绝对权力时,他的行为逻辑到底会走向何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帝王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巨大考验。
评分《清圣祖传》(康熙)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勤勉”二字。作者笔下的康熙,仿佛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平定三藩之乱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当时复杂政治格局的解读,以及康熙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一步步瓦解了藩王的势力。书中对收复台湾、抵抗沙俄,以及处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等事件的叙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康熙神化,而是也提及了他统治时期的一些挑战,比如漕运的困难,以及对汉文化的接纳与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阻力。整本书读下来,康熙的形象是一个承载着巨大责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帝王。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朝由盛转衰的开端,而他所做的努力,无疑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埋下了些许伏笔。
评分这本书《汉武帝传》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如何炼成的,以及这种“大略”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作者笔下的汉武帝,仿佛是时代的集大成者,既有汉初休养生息打下的物质基础,又有他不安于现状、渴望开疆拓土的雄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分析,认为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统一,更是为了构建一个符合帝国统治需求的意识形态体系。作者没有回避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带来的危机,比如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读到这里,我既钦佩他恢弘的气魄,又感到一丝无奈,历史似乎总是在成功与代价之间摇摆。书中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描绘也相当精彩,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端,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整本书读下来,汉武帝的形象立体而饱满,既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也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艰难抉择的凡人。
评分《宋太祖传》这本书,与其说是写一个帝王的生平,不如说更像是在梳理一段从五代十国乱局走向和平统一的艰辛历程。作者对赵匡胤的刻画,褪去了许多帝王传记中常见的豪情万丈,更多的是一种沉稳、内敛,甚至带有一丝“无奈”的政治智慧。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详细描述,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作一次权力巩固的手段,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宋朝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的复杂关系,以及赵匡胤在平衡各方势力、避免重蹈晚唐覆辙的考量。这种“不杀功臣”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但却为宋朝相对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也进行了侧面描绘,比如提到开封的繁荣景象,商业的活跃,以及文化艺术的兴盛,这些都反衬出宋太祖建立统一国家的深远意义。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是一种“以文制武”的政治哲学,以及一个创业型皇帝的智慧与担当。
评分刚翻完这本《秦始皇传》,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越。书里对秦始皇的刻画,与其说是帝王传记,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秦朝从崛起到统一,再到走向灭亡的缩影。作者从他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写起,一步步剖析了他性格中那种坚韧、果敢,甚至是近乎残忍的一面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在描写他统一六国的那段,不仅仅是寥寥数语的军事行动,而是深入到每一次战役背后的策略、人物的抉择,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碰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解读,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暴政,而是尝试从秦始皇巩固统治、统一思想的复杂动机去理解。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述他宏大的工程,如长城、兵马俑,不只是展示了其权力和野心,更展现了对帝国长治久安的渴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民力消耗。读完之后,我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多层次、更具人性的复杂个体。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也让我对后世的王朝兴衰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