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 [澳]扬鲁夫-奥赫恩

(满58包邮)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 [澳]扬鲁夫-奥赫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扬鲁夫-奥赫恩 著
图书标签:
  • 慰安妇
  • 历史
  • 自述
  • 二战
  • 澳大利亚
  • 回忆录
  • 女性
  • 战争
  • 社会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6953
商品编码:16967676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 作者 扬鲁夫-奥赫恩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 9787229096953 出版日期 2015-08-01
字数 页码 30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日本人的入侵使富家千金沦为“慰安妇”,受尽非人折磨,身心重创;战后的沉默并不代表忘却,只是不愿意揭开令人耻辱的伤疤;50年后勇敢地打破沉默,用宽恕之心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一位的原“慰安妇”的坎坷人生。
作者以人称,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讲述了自己七十余年跌宕起伏、悲欣交织的人生历程。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占领爪哇后,作者被送入集中营沦为慰安妇的经历,给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及部分媒体歪曲历史,否认强征慰安妇以有力还击。

   作者简介
作者:〔澳〕扬?鲁夫-奥赫恩(Jan Ruff-O'Herne),1923年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年91岁,父母均为荷兰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东印度群岛后,扬同其母及两个妹妹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后同其他9名少女一起被日军挑选出来送进当地的一个“慰安所”,被迫成为“慰安妇”,受尽了凌辱。
译者:张兵一,重庆出版集团对外文化交流办公室主任,编审。

   目录
致我的中国姐妹们
作者说明
前 言
章 幸福的童年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好像再一次感受到了爪哇岛上炎热而潮湿的空气,好像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悠扬的加美兰音乐,其间还不时夹杂着蝉和蟋蟀的悠悠低鸣,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首独特的热带交响曲
第二章 安巴拉哇集中营
那个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扔掉香蕉皮,要么连同香蕉一起生吃下去,要么用熔化了的蜡烛液烫一烫吃。
第三章 “七海屋”
我也常常在半夜里被噩梦惊醒,感觉自己依然躺在当年“七海屋的漆黑卧室里,被日本军人践踏和蹂躏。”
第四章 茂物集中营和卡拉玛特集中营
其他营区的妇女们都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单独囚禁,是因为我们都是妓女,认为我们都是自愿到日本人的妓院里卖身的。
第五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
虽然我们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但是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创伤却远远没有痊愈。
第六章 打破沉默/
我告诉艾琳和长罗尔,我已经决定前往东京,在为声讨日本战争罪行而举行的国际公开听证会上作证。
致 谢
扬的抗争 1992年至2008年
致我的中国姐妹们
1992年12月,我和万爱花注作为证人出席了在东京召开的“日本战争罪行国际公开听证会”。在这个听证会上,我们同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的其他原“慰安妇”一起,公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虽然我们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但是此时此刻语言却是完全多余的。当我和万爱花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终于能够同另一位曾经被强征为“慰安妇”的妇女一起分担自己的悲痛,这对我还是次。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经历,它标志着我为揭露日本战争罪行而进行公开抗争的开始。我和万爱花两人都曾经是所谓的“慰安妇”,我们对彼此在残暴的日本军人手中遭受的苦难知之甚深,而对中国的妇女而言,这样的暴行早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期间就已经开始了。
我内心里充满了对中国原“慰安妇”及其家人们的无限同情,这本书就是为她们和为所有在战争中遭受蹂躏的妇女们而写的。我们当年都是单纯而无辜的少女,而我们的生活都被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暴行而毁于一旦。
然而,我们的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而是继续无情地影响到了我们一生的生活。时至,我们依然难以安眠,总是噩梦连连;我们的生活依然伤痕累累。一些人的偏见曾经迫使我们认为自己身体因被日本人玷污而变得肮脏,早已失去了享受婚姻生活的资格。在过去那50年的沉默岁月里,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唯恐有人们会发现二战期间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件可怕的事情。
为此,我把自己的经历隐瞒了整整50年,但是我终还是战胜了恐惧,决定公开自己的秘密,希望我遭受的苦难能为世界带来裨益。自从我开始撰写这部回忆录以来,我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为保护战争和冲突中的妇女而做出的努力。
现在,在我91岁高龄的时候,我的这部《沉默50年》回忆录即将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而继续它在全世界的传播,这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我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我们并不会被人们忘记,我们向世人传达的信息将继续传播开去:强奸决不能再被视为战争的必然产物;我们的故事将有助于防止针对妇女的更多丑恶罪行的发生。我们誓将为正义而继续呐喊。
扬?鲁夫-奥赫恩
2014年于澳大利亚

   编辑推荐
1.作者是个站出来指认日本侵略者对慰安妇所犯暴行的白人女性,央视等主流媒体对作者进行过访问,影响较大。这次引进出版该书,对直到现在仍否认强征慰安妇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的回击。
2. 以人称并笔撰写慰安妇经历,尚属。
3. 作者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语言流畅,特别是描写童年幸福时光的语言十分优美。所以,该书集历史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4. 本书配有同名纪录片,向读者重现作者的童年时光,揭露战争的无情。
5. 作者手绘插图再现了当时集中营的艰辛生活。

   文摘

   序言

《时间的灰烬:战火中失落的青春与记忆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探讨在历史洪流中,幸存者如何面对创伤、重建身份,以及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 引言:历史的低语与个体的回响 历史,常常被宏大的叙事所笼罩,那些关于战役、条约和政治角力的文字,构筑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框架。然而,在那宏大叙事之下,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命被时代的巨轮无情碾压、扭曲。他们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他们的痛苦与挣扎,往往被主流记载所忽略。 《时间的灰烬》并非一部聚焦于某场特定战争的编年史,它深入挖掘了战争经验如何渗透到个体的灵魂深处,并探讨了在创伤之后,幸存者如何与“不可言说之痛”共存。本书通过一系列跨越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口述历史、私人信件和回忆录的精选与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幸存”的复杂图景。它挑战了我们对“英雄”与“受害者”的简单二元划分,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既有令人心碎的脆弱,亦有惊人的韧性。 第一部分:被撕裂的日常——日常生活的崩塌 战争的恐怖,并非只体现在战场上的炮火连天。它更深层、更持久的破坏力,在于对日常秩序、信任结构和身份认同的系统性瓦解。 1.1 边界的消融:家园与流亡 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家园”概念的重构。对于战争受害者而言,家园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个不断追寻却难以抵达的状态。我们考察了那些被迫迁徙的群体,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试图用残存的记忆碎片重新搭建起精神的栖所。流亡不仅是空间上的位移,更是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上的断裂。书中分析了移民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丢失的钥匙、无法辨认的街道、以及在梦中反复出现的、已经被夷为平地的童年住所。这些文字揭示了流亡者内心深处对“原乡”的无望渴求,以及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他们如何努力争取“被看见”和“被接纳”的艰难过程。 1.2 身体的异化:在胁迫下的人性 战争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自身身体的关系。当身体不再完全属于个体,而是被权力机构、意识形态或直接的暴力所支配时,个体如何维护其内在的尊严?本书深入探讨了那些在非自愿状态下,被迫从事各种角色的个体经验。这部分内容避免了猎奇式的描绘,而是侧重于对个体心理防御机制的考察。我们分析了“解离”(Dissociation)作为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漫长的创伤期内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当和平降临时,这些被“冻结”的身体记忆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浮现,干扰着幸存者的正常生活。重点在于理解,身体的创伤往往比语言更能持久地铭刻历史。 第二部分:沉默的重量——记忆的承载与遗忘的必要 创伤记忆的特殊性在于其非线性、碎片化和情感的强度。如何向后人叙述,或是否应该叙述,成为幸存者必须面对的伦理困境。 2.1 世代间的鸿沟:代际传递的重负 本书详细考察了“代际创伤”(Intergenerational Trauma)的复杂机制。对于亲历者而言,沉默或许是一种保护,但对于下一代,这种沉默却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研究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人对祖辈未曾言说的历史的“感知”——他们通过家庭的禁忌、未被言说的恐惧,以及潜藏在日常互动中的不安情绪,构建出关于那段历史的“缺失叙事”。这种缺失的叙事,有时比直接的讲述更具穿透力,因为它迫使后代必须主动地、有时是痛苦地去“考古”和“弥补”历史的空白。 2.2 叙事的重建:从受害者到主体 叙事是夺回主体性的核心手段。当个体被剥夺了行动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时,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就是重新宣称“我曾经存在,我的经历是真实的”。本书分析了不同形式的“证言文学”的演变,从早期的极度克制,到后来的情绪爆发式的倾诉。关键在于,叙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控诉,更重要的是将“被动的客体”身份,转化为“主动的叙事主体”。我们探讨了那些成功完成叙事重构的个体,他们如何通过将个人创伤嵌入到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从而找到超越痛苦的意义。这种重构,往往伴随着对“遗忘”的必要性的认识——并非完全遗忘,而是将创伤转化为一种可以共存的背景噪音,而非主导生命的旋律。 第三部分:和解的悖论——时间与正义的张力 当战火平息,社会面临如何整合破碎经验、实现社会和解的难题。《时间的灰烬》审视了“真相与和解”进程中的内在矛盾。 3.1 正义的迟滞性:迟来的追问 对于许多战争经历者来说,正义的实现常常伴随着漫长的时间跨度。当加害者已经老去、证据已经散佚,或者政治环境已经不再支持追责时,幸存者所追求的“正义”往往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而转向了“被承认”和“被铭记”。本书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真相委员会和纪念碑建设,分析了这些公共仪式如何试图满足幸存者的情感需求,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弥合历史的裂痕。我们发现,时间本身既是治愈的工具,也是剥夺的机会。 3.2 韧性的哲学:在废墟上重建意义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肯定。那些经历了极度磨难的个体,他们最终如何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这不仅仅是生物学的求生本能,更是一种复杂的哲学和心理建构。书中收录的访谈和片段表明,重建意义常常植根于最微小的人际连接——对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对一株植物的细心照料、对一个手工技艺的坚持。这些日常的、非宏大的行动,成为抵御虚无感的坚实锚点。 结语:铭记是为了前行 《时间的灰烬》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尘封的档案,而是流淌在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血液。理解创伤的深度和幸存者的复杂历程,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人类经验的极限与可能。只有正视那些被掩盖的、沉默的个体声音,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平的珍贵,以及我们对未来世代所肩负的伦理责任。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要求我们以最大的谦逊和敬畏去阅读、去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看到书名,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情绪。我想象着,那“沉默的50年”里,该是怎样的煎熬和隐忍。她是如何度过那漫长的岁月的?她的内心深处,是否时刻被痛苦和不甘所纠缠?“慰安妇”这个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罪恶和屈辱,而这本书,竟然是一个当事人亲口讲述的自述,这该是多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我好奇的是,她是如何决定在“50年后”开口的?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她放下长久的沉默,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公之于众?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不仅仅是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人。我想知道,她是如何在经历那样的磨难后,依然能够找到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的。

评分

“满58包邮”这个小小的信息,似乎与“沉默50年”和“慰安妇”的沉重主题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但反过来又让这个主题更加真实和贴近普通读者。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出版,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更多人听到这些被遗忘的声音。我猜测,这位原“慰安妇”的自述,一定充满了细节,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她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她讲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毁灭性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一个时代的悲歌,以及一个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屈身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深沉的叹息,又仿佛是一声冲破迷雾的呐喊。“沉默50年”,这50年究竟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痛苦,多少无法言说的伤痕?而“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这六个字,直接触碰到了历史最黑暗的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受害者身上所承受的巨大代价。我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本书将以怎样的笔触,去描绘那段黑暗的历史,又将如何展现这位女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历史的残暴,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依然有人能够保持尊严,寻求救赎。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对一段被掩埋的历史的还原,是对那些受难者灵魂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读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和故事性。“沉默50年”,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在漫长的岁月中背负着怎样的伤痛和秘密,又在怎样的契机下终于愿意开口。而“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更是直接点明了书中核心的内容,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关于个体命运,关于人性的故事,而且是那个年代被压抑、被遗忘的群体发出的声音。作者的名字“扬鲁夫-奥赫恩”加上“[澳]”,则暗示了这本书的国际视野,可能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中国女性的悲惨经历,也可能折射出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这样的书名,很容易勾起我想要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些被忽视的女性的命运的好奇心,也让人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沉重、真实,但同时又充满力量。

评分

读到“(满58包邮)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 [澳]扬鲁夫-奥赫恩”这个书名,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首先,“沉默50年”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想象着那漫长的岁月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伤痛和故事。而“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更是直接将我的思绪拉向了那个充满屈辱和苦难的年代。这本书的书名,既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张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个体,去感受她所经历的苦难,去体会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告白,是对正义的呼唤,是对人性的拷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