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搏击也称综合格斗(无限制格斗),在武术界 中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击打、拳击、踢蹬、摔掷、杠 杆和地面技术等来自各种不同武术类型的多种技术在 自由搏击中都是允许使用的,只有少数例外。对于希 望在搏击中获得成功的任何人来说,**有*要深入 理解站立式格斗技术(例如,泰拳和散打)与地面格斗 技术(例如,巴西柔术或巴西式摔跤)。
克里斯蒂安·布劳恩(christian Braun)是一位 经验丰富的武术专家,他会介绍在自由搏击中稳固并 逐步提升自己实力的现实途径。除了说明在各种距离 范围内的格斗技术,他还在《自由搏击**指南(全 彩图解版)》中介绍了从站立到地面的过渡,以及各 种地面技术,并揭示了如何摆脱各种控制姿势的方法 。书中通过1300余幅照片全面介绍了所有技术,每个 技术动作都有步骤图解及详细说明,适合所有流派及 各种水平的拳手。
克里斯蒂安·布劳恩,美国特种部队海狮突击队培训导师。柔术五段,柔道七段。师从杰夫·埃斯皮努和约翰·斯库尔贝格,获得菲律宾武术国际联合会(IKAEF)的六级和Madunong Guro称号。师从保罗·凡耐克学习渐进式格斗系统(截拳道)并担任教练。师从安德列亚斯·施密特学习巴西柔术并成为一级教练。师从拉尔夫·贝克曼学习振藩国术并获得二级水平。
序言
致谢
安德烈亚斯·斯多克芒关于克里斯蒂安·布劳恩、本书和体育自由搏击的序言
**章 什么是自由搏击
第2章 特殊体操
2.1 站立姿势
2.1.1 热身
2.1.1.1 跳绳
2.1.1.2 屈膝踢
2.1.2 伸展
2.1.2.1 头部
2.1.2.2 肩部
2.1.2.3 手臂
2.1.2.4 臀部
2.1.2.5 髋部
2.2 在地上
2.2.1 具体的热身运动
2.2.1.1 蜘蛛
2.2.1.2 螃蟹/毛虫
2.2.1.3 桥
2.2.1.4 从桥切换到蜘蛛
2.2.1.5 防守姿势的预备练习
2.2.1.6 蜡烛
2.2.1.7 俯卧撑
2.2.1.8 仰卧起坐
2.2.1.9 与伙伴一起练习
第3章 落地技术
3.1 前滚翻
3.2 后滚翻
3.3 侧身落地
3.4 向前落地
3.5 向后落地
第4章 腿部练习/步法/移动练习
4.1 格斗站姿
4.2 滑步移动
4.3 交叉步
4.4 变换站姿
4.5 穿梭移动
4.6 闪避
4.7 摇闪
4.8 扭身躲避
第5章 敏感的身体部位
5.1 对以下身体部位的击打和踢蹬技术
5.1.1 头部
5.1.2 上半身/躯干
5.1.3 大腿
5.1.4 小腿
5.1.5 脚
5.2 对以下身体部位的杠杆技术和绞技
5.2.1 头部
5.2.2 肩
5.2.3 臂
5.2.4 髋
5.2.5 膝
5.2.6 脚
第6章 训练技巧
第7章 格斗提示
第8章 与格斗运动有关的放松方法
第9章 拳手的类型
9.1 使用长距离的拳手
9.1.1 优势
9.1.2 劣势
9.1.3 主动型或被动型拳手
9.1.4 典型的成功长距离型拳手
9.2 近距离接触型拳手
9.2.1 优势
9.2.2 劣势
9.2.3 主动和被动型拳手
9.2.4 典型的成功近距离接触型拳手
9.3 与不同类型的拳手进行格斗的动作模式
9.3.1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9.3.2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3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4 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9.3.5 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6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被动型长距离拳手
9.3.7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9.3.8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9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10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9.3.11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长距离拳手
**0章 格斗距离/范围
10.1 踢蹬距离
10.2 拳击距离/范围
10.3 包围/扭抱/摔掷和地面距离
**1章 对练——如何正确地开始对练
**2章 踢蹬距离的技术
12.1 用脚向前踢
12.1.1 使用前脚
12.1.2 使用后脚
12.1.3 针对前脚踢的反制技术
12.2 向后踢
12.2.1 直接踢
12.2.2 跨步转身踢
12.2.3 针对向后踢的反制技术
12.3 侧踢
12.3.1 不使用交叉步的侧踢
12.3.2 使用交叉步的侧踢
12.3.3 针对侧踢的反制技术
12.4 向下踢/蹬踏
12.4.1 针对向下踢的反制技术
12.5 挡踢
12.5.1 使用前腿的挡踢
12.5.2 使用后腿的挡踢
12.5.3 针对挡踢的反制技术
12.6 半圆形踢/回旋踢
12.6.1 半圆形踢/向前回旋踢
12.6.1.1 使用前腿
12.6.1.2 使用后腿
12.6.1.3 针对向前半圆形踢的反制技术
12.6.1.4 腿被抓住的后续动作
12.6.2 半圆形踢/向后回旋踢
12.6.2.1 使用前腿
12.6.2.2 使用后腿
12.6.2.3 针对向后半圆形踢/回旋踢的反制技术
12.7 斧踢
12.7.1 使用后腿
12.7.2 针对斧踢的反制技术
12.8 用胫骨踢(低踢)
12.8.1 使用前脚
12.8.2 使用后脚
12.8.3 变换站姿后使用后脚
12.8.4 针对胫踢(低踢)的反制技术
12.9 膝击
12.9.1 使用前脚
12.9.2 使用后脚
12.9.3 变换站姿后使用前脚
12.9.4 针对膝击的反制技术
12.10 膝撞
12.10.1 使用前脚
12.10.2 使用后脚
12.10.3 变换站姿后使用前脚
12.10.4 针对膝撞的反制技术
**3章 拳击距离技术
13.1 如何正确握拳
13.2 拳头的哪个部分传输*大能量
13.3 如何选择使用拳头、张开的手还是前臂进行击打
13.4 收回击打臂的动作
13.5 刺冲拳
13.5.1 刺拳和冲拳(刺拳和直拳)
13.5.2 针对刺拳和冲拳的反制技术
13.6 冲拳
13.6.1 勾拳
13.6.2 曲臂直击
13.6.3 上锁臂冲拳
13.6.4 后手冲拳
13.6.5 针对冲拳的反制技术
13.7 用前臂击打
13.8 肘击
13.8.1 向前
13.8.2 向下
13.8.3 向后和向侧面
13.8.4 针对肘击的反制技术
13.9 肘部重击
13.9.1 向上
13.9.2 向前
13.9.3 向后
13.9.4 针对肘部重击的反制技术
13.10 用大拇指侧掌缘击打
13.10.1 针对用大拇指侧掌缘击打的反制技术
13.11 用大拇指侧掌缘重击
13.11.1 针对用大拇指侧掌缘重击的反制技术
**4章 在踢蹬和拳击距离内对吊袋使用击打和踢蹬技术
14.1 击打技术
**5章 在踢蹬和拳击距离内对拳套使用击打和踢蹬技术
**6章 从踢蹬距离缩短到擒拿距离,并从站立过渡到地面(抱摔)
16.1 起始姿势:A和D站立时以不同的脚在前面
16.2 起始姿势:A和D站立时以相同的脚在前面
**7章 防止从踢蹬距离转换到擒拿距离的反制技术
**8章 扭抱
**9章 地面技术
19.1 使用开放式防护姿势缩短站立位置的距离
19.2 在防护姿势中阻止击打技术
19.3 从防护姿势进入结束技术
19.4 站起来并从防护姿势中解放出来
19.5 从侧骑乘式结束格斗
第20章 影子拳击
附录
文献
链接
图片致谢
关于作者
创作团队
关于安德烈亚斯·斯多克芒
这本《亚洲武术哲学与精神修炼》读起来,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而不是一次简单的技能学习。它避开了那些实操层面的技巧讲解,转而深入探讨了东方武术背后的“道”与“禅”。书中引用的古代经典和哲学思想,如“以柔克刚”、“心静自然凉”,被巧妙地融入到对搏击心态的构建之中。特别是关于“恐惧管理”的部分,作者阐述了如何将比赛或对练中的压力转化为专注的动力,而不是让其麻痹神经。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留白”的理解印象深刻——即在进攻与防守之间保持一种观察和等待的间隙,这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心境。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在实战中不再那么急躁,能更好地“看见”对手的意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格斗艺术,修的是心性,技艺只是外在的表达。对于那些在技术层面遇到瓶颈、渴望在精神层面寻求突破的习武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大的精神滋养。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如何将不同武术体系进行高效整合,而《跨界格斗技术融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论框架。作者并没有试图创造一个“万能的流派”,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工程师一样,分析了不同技术体系的优势和结构性缺陷。例如,书中对传统拳法中“肘部锁定”的脆弱性,以及现代综合格斗(MMA)中对地面控制的依赖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对比。我最欣赏的是它提出的“技术互补原则”,即如何用A派的技术优势去弥补B派的技术盲点。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世界顶级选手是如何在实战中无缝切换站立与地面技术,这种流畅性和适应性令人叹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综合格斗”的理解从简单的“拳脚摔跤结合”提升到了“系统工程的优化设计”层面。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是所有追求技术全面发展的格斗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各种“生存技能”类的书籍,而这本《街头防御与自卫策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完全没有那种夸张的、好莱坞式的打斗场面,而是极其务实地探讨了在真实冲突情境下的心理建设和风险规避。书中关于“预警信号”的分析尤为深刻,它教会我如何在冲突爆发前就通过观察环境和对方的肢体语言来选择撤退路径,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克制的态度,强调的是“避免不必要的战斗”而非“赢得每一场战斗”。书中列举的几个基于日常物品(比如钥匙、笔甚至背包)的应急格挡和脱离技巧,简单易学,而且非常有效,完全符合我想要的“工具性”要求。相比那些只注重攻击招式的书籍,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控制局势”和“脱身”,这对于没有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更宝贵、更贴近现实的知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日常安全意识,这本书绝对是必备的“防身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力量训练与体能构建》抱有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健身的书太多了,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深蹲和卧推。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从“搏击运动员”的需求出发来设计训练计划的。它不是单纯追求肌肉体积,而是强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周期化训练”的那一章,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比赛或高强度训练的阶段来调整力量和耐力的侧重点,这个结构非常科学合理。书中对爆发性动作(如药球投掷、壶铃摆荡)的分解和安全执行要点写得非常细致,避免了我在追求力量时可能出现的代偿和受伤风险。通过实践书中推荐的专项体能训练,我感觉自己的出拳速度和连续出腿的持久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对于任何想要让自己的体能训练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格斗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训练蓝图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格斗艺术精粹》真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读物!我本来对传统武术更感兴趣,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现代和实用的视角切入了搏击的核心。作者对人体运动学和发力原理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比如,书中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重心转移来卸掉对手的冲击力,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这一点我立刻在沙袋上尝试了,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它不像有些理论书那样晦涩难懂,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那些关于步法调整的插图,细腻到连脚掌着地的角度和时间点都有标注,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快速掌握精髓。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流派,而是融汇了东西方搏击中的精华动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框架。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打”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搏击”的哲学指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控制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对运动本身的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近身对抗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