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九八四 | 作者 | 乔治·奥威尔,刘绍铭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212721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220000 | 页码 | 297 |
| 版次 | 2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一九八四》内容简介:《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作的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
| 作者简介 | |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href='product../23661670.html' target='_blank'> href='book../20150413_jfus' target='_blank'> ★ 多一个人读《一九八四》,就多一个自由的人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有一种独特的、冷静到近乎科学的描述性,但这种冷静的笔调下,却蕴含着最炽热的情感和最深沉的恐惧。奥威尔的文字像冰冷的钢筋,精确地勾勒出那个灰色、陈旧、充满着劣质气味的社会图景。无论是对“友爱部”内部运作的描述,还是对思想罪调查过程的细致刻画,都体现出一种近乎纪录片的严谨。这种严谨性有效地消除了读者的抽离感,让人信服这个世界是可能存在的。特别是书的后半部分,当温斯顿被捕后,叙事风格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转变,从外部世界的压迫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极端审讯和重塑。这种从外部暴力到精神折磨的过渡,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揭示了真正的控制是控制你的思想,让你“爱”上奴役你的力量。这种内在的逻辑转变,比任何外部的酷刑都更具持久的心理影响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被彻底“驯化”的阴影。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被吸引是被它的名声所迫,抱着“经典总得看一遍”的心态翻开的。然而,一旦进入那个被严密监控的世界,我发现自己完全被情节的张力所牵引。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佳,前期是缓慢渗透的压抑,随着主角温斯顿与茱莉亚关系的进展,短暂的希望之光忽明忽暗,这种强烈的对比更突显了最终的悲剧性。不同于许多反乌托邦小说中充斥着宏大的战争场面或激烈的反抗运动,这部作品的焦点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个体意识层面与体制的周旋与对抗上。这种“小人物”的挣扎,反而更具代入感和普遍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鼓舞人心的结局,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展示了体制化压迫下,人性中坚韧的火焰是如何被彻底熄灭的。这种对“胜利”的解构,对“反抗”的最终否定,是这部作品最深刻也最令人心寒的哲学表达。它不是在歌颂反抗的荣耀,而是在警示反抗的代价与徒劳,这非常发人深省。
评分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描绘了一个“坏政府”,而是深入挖掘了“谎言如何成为真理”这一认知过程的机制。它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控制语言(新语)来限制人类思维的边界,如果一个词汇不存在,那么与之对应的概念也难以形成和传播。这种语言学上的批判,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各种新潮术语和模棱两可表述的时代,显得尤为尖锐和及时。我特别留意了书中那些关于历史记录被不断修改的细节,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文明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走向,完全系于其对过去叙事的掌握程度上。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集体记忆的脆弱性。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欣赏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智力测验,挑战自己对现实的判断力。它要求读者保持警惕,不仅要提防外来的恶意,更要警惕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简化、确定性和被告知真相的渴望,因为正是这种渴望,为极权主义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面直指人心的镜子,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精准,剖析了权力如何渗透并最终吞噬个体自由的可能性。初读时,那种强烈的压迫感几乎令人窒息,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监视之下。作者构建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幻想,而是对人类社会某些潜在弊病的极端放大。每一次阅读,都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产生深刻的怀疑。语言的操纵,历史的不断重写,这些手法在现实中虽不似书中那般极端,却也时时可见其微小的投影。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当信息被单一渠道垄断,当思想不再是私有财产,我们还剩下多少作为“人”的本质?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双重思想”的刻画,那种在内心深处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信念的能力,展现了精神服从的最高境界,也揭示了维护极权最隐蔽也最强大的武器。这种对人性深层弱点的洞察,让这部书超越了单纯的反乌托邦叙事,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不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必须被阅读和反复咀嚼的经典,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极端的警示,提醒我们守护思想自由是何等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评分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被剥夺了独立思考权利的无力感,如同冰水浇灌心头。这本书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描绘的控制不仅仅来自外部的暴力,更深层次地,它源自对人类感知和记忆的彻底重塑。想象一下,你所记忆的一切,你所相信的真理,随时可能被权威机构瞬间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符合当前需要的“事实”。这种对客观现实的彻底颠覆,比任何肉体上的折磨都更具毁灭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日常生活的细节——难吃的食物、破旧的公寓、永无休止的宣传——来烘托这种宏大的绝望,使得整个场景异常真实可信。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的来源和接受方式,那些被碎片化、被过度简化的信息流,是否也在无形中削弱我们辨别复杂真相的能力?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社会结构中那些看似稳固的基石,暴露了权力逻辑的冰冷核心。对于每一个渴望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的个体而言,这本书都是一场必要的精神洗礼,尽管过程可能有些痛苦,但其带来的认知提升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